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206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上)

《江南》《敕勒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诵读《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结合水墨画《草原》,通过说、看等多种感官感知北朝民歌豪放的风格。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诗文图、教材、古典乐曲。

教学过程:

一、 学习《江南春》

1、导入新课:

2、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3、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橹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4、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二、学习《敕勒歌》

1、欣赏蒙古曲-------马头琴演奏《草原》,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对蒙古族游牧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的认识。

2、欣赏水墨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讲述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

3、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学生感受蒙古草原的辽阔,理解穹庐的意思。

4、完整欣赏老师朗诵。

5、观看影碟《蒙古舞表演》。

《咏鹅》《风》

教学目标;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咏鹅》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现在老师说一则谜语:

“头戴一顶红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脚穿一双红鞋子,唱起歌儿伸脖子。

”生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咏鹅》。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2、讲读诗句

A、读古诗,说说这句诗有几行几句。

B、讲读每一句。

C、鹅的羽毛什么颜色?

它浮在什么样的水面上?

D、鹅的脚掌什么颜色?

它用红掌在干什么?

(对照图来理解)

3、再读课文,演一演

师:

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

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清,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小诗?

全班朗诵

师;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

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吟诵小诗?

二、学习《风》

1、引出课题

  师: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

(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

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看录像:

  师述:

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

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

(风)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

  古代有一个叫李峤的诗人,写了一首风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看课件欣赏古诗第一遍。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风娃娃了?

教室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

江风卷起千尺浪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

  3、欣赏第二遍

  风儿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

我来出你来做

  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4句古诗

  4、学说古诗

  

(1)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

(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2)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

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说一说

  5、听录音表演古诗:

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

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说一遍。

  6、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百花,掀起巨浪,吹斜大树、还可以干什么呢?

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教师小结:

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儿真可爱。

  你看我们小朋友也会作诗了。

  7、延伸活动:

玩风车

《咏柳》《春晓》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孟浩然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出示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

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背诵古诗。

学习《春晓》

一、导入:

下面我们学习第下一首古诗《春晓》,谁能读准?

(板书:

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

读给大家听。

(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

)你想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

(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

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

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

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分小组说,指名说。

      

《凉州词》《出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

《凉州词》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

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

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

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

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

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学习《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

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2、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学生背诵。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

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

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

出使。

安西:

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生齐读课题。

师范读。

(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3、生齐读全诗。

4、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

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

重阳节又是什么节?

(生:

老人节)

2.忆:

想念,思念。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

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

每当。

逢:

遇到。

倍:

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yú):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静夜思》《古朗月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学习《静夜思》

一:

引出古诗

师:

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提问:

古诗的名称叫什么?

作者是谁?

二.理解古诗

1、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2、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3、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4、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

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指名背、同桌互背、集体背。

学习《古朗月行》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

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

”(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

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

启发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

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诗句的大意是:

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

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

作者用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

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

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

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鹿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

(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

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指出:

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

围绕:

烟:

指云雾。

紫烟:

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

产生。

生紫烟:

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

遥看:

川:

水道、河流。

挂:

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

飞流直下:

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

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

(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解题《早发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讨论,可以向“邻居”请教。

2、每小组汇报一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重点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3、指名学生将诗歌大意串讲一遍,力求做到流畅通顺。

五、欣赏诗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六、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比较点评。

2、比赛朗读

学习《鹿柴》89K

1~=uY!

&X{_S]

3_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1、听范读,整体感知。

2、.S_[,Dk_vwCIsVC]M_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词句。

"IrTrFSD___]Gclp^_g1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但:

只。

&A_OK{_z€TBo\0|tTZl|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闻:

听见。

R7ilu_]yb4-,H&

_q5_7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第一句讲山中空旷无人,突出“静”。

__~_Ws_qZb?

_%],W)n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第二句讲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显其“动”。

BZl`_Ii'p__~v_JHu

_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出示挂图,帮助理解后两句。

?

iGR_riZ`=v_1qvP`N?

z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想象一抹夕阳的余晖射入林中,映照在青苔上的景象。

体会一小片光景衬托出“深林”的宽广和幽暗。

3、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

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n|,d^[@Y"CG{67r_'m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4、自己朗读、背诵这首诗。

[Hx?

;H3u]^T___P}

_?

v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5、全班背诵《鹿柴》。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q

(E_gj3:

|Hde`_XQ_a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