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275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docx

水蛭人工养殖技术科学养殖

 

一、概述

水蛭俗称蚂蟥、马鳖、肉钻子、水麻贴等,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1ida)、蛭纲(Hirudinea)动物。

它是一种特种药用水产动物。

中医内科历来将干燥后的蛭体炮制入药,其性平,味咸、苦,有小毒。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

“咸走血,苦胜血,水蛭之咸苦以除畜(积)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

”水蛭具有消肿解毒、降低血压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经闭、症瘕腹痛、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漏血不止、心肌梗死、急性血栓、静脉炎、产后血晕等病症。

近年来医学进一步研究证明,水蛭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具有特效,因此,专家们以水蛭配其他活血解毒药,制作出防治心脑血管的中成药如欣复康溶栓胶囊、速溶治栓汤、韩氏瘫速康等,其主药就是水蛭。

水蛭唾液中有一种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据有关资料记载,1微克水蛭素能抑制10微克凝血酶,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抑制剂。

水蛭素抑制凝血酶,能阻止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据有关统汁资料表明,1980年以前,我国每年水蛭销量尚不足20吨。

自1990年以后,水蛭被开发利用于生产新药,水蛭年销量猛增。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销量已超过200吨。

1997年国内外对水蛭的总需求量达250吨以上,而实际供货量仅为150吨,尚有100吨的缺口。

1998年全国水蛭社会存量为130—150吨,1999年减少到60—70吨,2000年再降至15--20吨。

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而上市量却不断下降,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使水蛭成为当今市场的紧缺货,其售价也大幅度上涨。

在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每千克水蛭售价还只是20元左右,到现在已升至150元。

入秋后随着货源减少,其价格陡升至220元以上。

我国传统的药用水蛭来源于自然捕捞,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化学工业排污等对环境的污染,导致野生资源锐减;另一方面,由于对水蛭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对水蛭需求的猛增,使目前医药市场上水蛭紧缺。

有关专家分析,水蛭的紧缺状况短期内难以解决,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病人增多(高血压、心脏病发病率占人群的2%一5%),加上人们对中药制品的偏爱,对水蛭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产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扬。

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发展水蛭人工养殖。

水蛭养殖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据报道,每667乎方米可创造纯利润在2万元以上,是目前养鱼效益的数倍,水蛭养殖技术较简单,群众容易掌握,特别适合农家发展小水体庭院养殖。

综上所述,人工养殖水蛭的前景看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水蛭养殖业,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水蛭养殖知识,在正确引导下,让更多的农友养蛭致富。

二、水蛭的生物学特性

(一)水蛭的分类学地位及常见种类

水蛭是水生动物,可分为马蜞、马蛭、马蟥等数种,我国常见的淡水水蛭有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Whitman、宽体金线蛭WhitmaniapigraWhitman、尖细金线蛭(或称茶色蛭)Whitmaniaacranu1ata(Whitman)、丽医蛭Hiru-dopu1chraSong、棒纹牛蛭Poeci1obde11a/dvanica(Wah1berg)等数十种。

目前我国人工养殖的医用水蛭是前三种,尤其是宽体金线蛭具有个体大、食性杂、繁殖快、产量高等优点,成为水蛭人工养殖最优良的品种。

(二)形态结构

1.外部形态

水蛭背腹扁平,前端较窄,全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

体分节,前、后的体节演变成吸盘。

前吸盘较小,常常围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呈杯状,多朝向腹面。

体的分节比较固定,表示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特异程度较高。

所有水蛭的身体都由口前叶加上33个体节,一共34个体节所组成。

各个体节用罗马数字表示,身体各部分包括相同的体节:

头部6节,环带前部3节(Ⅶ一Ⅸ),环带部4节,环带后部(或称躯干部、中央部)11节,肛部3节和后吸盘7节。

由于构成后吸盘的7个体节难以区分?

所以在叙述水蛭的节数时皆略去不计,仅提身体分27节(图1)。

每个体节的表面又被横沟再分成几个体环。

一般体前端和后端各节的环数较少,自两端向中间,组成体节的环数逐渐增多。

体中段的许多体节环数相等,称为完全体节。

与此相对应,前、后端的其余体节称非完全体节。

头部明显,眼在头部前端的背面,它们的数目、位置和形状是鉴别种类的标志之一(图2)。

环带的表面有环带腺的开口,在生殖期,环带增厚并带有不同的色泽,此时易与身体其余部分相区别。

环带区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及雌性生殖孔各一个。

雄孔在前,雌孔在后,相间数环。

中央部位是身体最大的部分,一般其背面呈弧状隆起,腹面较扁平。

体的后端由7个体节构成后吸盘,这7节已合在一起,外表上五分节的痕迹。

最后一节有肛门,称尾节。

2.内部结构

(1)皮肤、肌肉

皮肤肌肉囊由上皮和肌肉构成。

上皮中有许多腺体,且上皮细胞的基部往往堆积着决定水蛭身体颜色的色素细胞。

肌肉共有3层,即环肌、斜肌和纵肌,此外还有背腹肌。

肌肉的特点是非常发达有力,水蛭纲的体腔已退化到只剩下器官之间的隙缝和陷窝(血窦),见图3,

图3秀丽金线蛭的横断面(仿杨潼)

1.皮下窦2.肠3.背窦4.环肌5.葡萄组织6.纵肌7.精巢8.腹横窦9.腹窦10.肠壁褶11.腹侧窦12.侧窦13.侧背窦

(2)神经系统

具有明显的分节性,与一般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相似。

神经系统由围咽神经环和腹神经链组成,而腹神经链由明显的神经节和与神经节相连的神经联合构成。

由神经节分出侧神经,这些侧神经再分布到各部并组成复杂的交感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

(3)感觉器官

水蛭的皮肤中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和由长形上皮细胞组成的特殊触觉杯,这些细胞组合的附近有神经。

所有的水蛭均具有眼。

医用蛭类的眼为色素杯,视觉神经通过杯轴。

每个视觉细胞与视觉神经分枝相接,视觉细胞分布于整个皮肤表面:

(4)消化系统水蛭的消化系统很特别,口位于前吸盘之底与口腔相连。

医蛭的口腔具有颚片,口腔通人咽,咽周围为单细胞的腺体,这些腺体的小管一部分开口于口缘,另一部分从特殊的管道直接通颚,并能分泌一种特有的分泌物(称为水蛭素),以避免水蛭吸血时血液凝结。

咽之后为大容积的嗉囊,嗉囊具有侧袋。

医蛭的嗉囊从前到后逐渐伸展,最后一对侧袋一直延长到身体的末端,分别排列于肠道的两侧。

嗉囊不具消化功能,仅作为储藏已取得的食物。

嗉囊容量很大,占消化道的大部分,嗦囊发达是水蛭的特征,嗉囊通到一个短的胃,食物在胃内进行消化和吸收。

胃的内壁有螺旋形的皱褶可以扩大吸收表面,消化作用在胃管内进行。

胃管连接小肠,小肠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小肠之后为直肠,直肠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5)循环系统

各种不同的水蛭其循环系统的构造各异。

医蛭的循环系统,体侧为从血窦产生的能搏动的血管,肠上和肠下为薄壁的血窦,腹窦像套子一样围绕神经索。

水蛭的血液或是无色,或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

(6)呼吸系统

水蛭无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由含有许多微血管的皮肤进行。

(7)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为后肾,后肾按体节分布。

医蛭的后肾共17对,后肾体为细胞内迂回小管的复杂系统,小管的始端呈漏斗状,各个后肾的漏斗都开口于腹窦中的侧分枝。

这证明水蛭的血窦是体腔的遗迹,因为其肾小口永远是开口于体腔的。

排泄孔在相反方向的一端,以腹面的左右两条肾管向体外开口。

有趣的是,水蛭纲的漏斗并不与后肾的沟道相接,漏斗所获取的液体产物显然是由漏斗渗透到后肾的沟道的。

这种漏斗与后肾管的分离是次生的现象。

(8)生殖系统

水蛭为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是由按体节分布的精巢、短的输精小管、两个通到左右储精囊的纵长输精管组成。

精巢囊将精液导至射精管,再将精液注入交配器官。

医蛭的雌性生殖器官由一对卵巢、短输卵管及阴道构成,阴道位于雌性交配器官后的腹面。

水蛭的受精卵产到卵茧(袋)里。

卵茧是由环带分泌而成,临近产卵时,环带由于其中皮肤腺的旺盛发育而膨胀。

各种水蛭产于卵茧中的卵数不同,1—200个不等。

卵茧产在各种不同的水中物体上,其中包括水中的植物以及岸边的泥沙。

水蛭无自由生活的幼虫,受精卵在卵茧中孵化后,幼虫用其纤毛器官游泳于卵茧中的液体内,然后发生变态,幼虫最后变成脱离卵茧的幼水蛭。

(三)两种药用水蛭的形态特征及其区别

1.日本医蛭的形态特征

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Whitman体长30—61毫米(最大的长达83毫米),体宽4—8.5毫米,后吸盘直径4—5.5毫米。

体狭长,略呈圆柱状,背腹稍扁平,前端钝圆。

在正常体态时,头端宽度小于体宽处,但身体向前伸展时,头端并不尖细,基本保持其原来的宽度,以致与体宽相同。

背部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纵纹,以中间一条较宽。

纵纹的两旁有密集的黑褐色细斑点相衬托,故而较明显。

纵纹通常由连续4个环上的近乎方形的黄白色斑块间隔一个环上的一个小斑块(或一个暗色的区域)而构成,所以纵纹看上去是由断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棒状纹所组成。

中央纵纹在眼间区是一条较透亮的带,侧面一条纵纹从第5对眼点的正后方开始,边缘的纵纹靠近体两侧,腹面暗灰色或淡黄褐色,无斑纹。

眼点5对,分别位于第2、第3、第4、第6、第9环,排列成弧形。

雄孔位于31/32环沟,雌孔位于36/37环沟,两子1相隔5环。

肛门位于第102环的后方。

前后两吸盘均发达(图1),

2.宽体金线蛭的形态特征

宽体金线蛭WhitrnaniapigraWhitman是体形较大的一种水蛭,体长60—130毫米,最大的长达250毫米。

体宽13—22毫米,最宽的达40毫米。

体略呈纺锤形。

背面通常为暗绿色。

有5条由黑色和淡黄色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其中以中间一条纵纹较粗长,纹的前端起自眼间区,色泽较淡。

体的两个正侧面是一条淡色的纵带。

腹面两侧各有一条较粗而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纵纹,此纵纹是由体表层的斑点和体壁深层的色素衬托而成。

在这两条纵纹之间约有7条断续的纵纹,其中以腹面中间两条较为明显。

体分107环。

眼点5对,排列于第2、第3、第4、第6、第9环上。

前吸盘小,口内有愕,腭上有两行钝的齿板,虽能刺破人的皮肤,但不吸血。

后吸盘也小,直径通常不及体宽的一半。

环带位于28--42环,共15环。

雄孔位于33/34环沟,雌孔位于38/39环沟,两孑1相间5环。

日本医蛭与宽体金线蛭的主要区别见表1。

(四)水蛭的生活特性

1.栖息环境

(1)水质

水蛭同其他动物一样,它们的生态分布通常受环境(水)中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影响。

水蛭对水质的适应性较强,同一种水蛭可生活在软水中,也可生活在硬水中,只要水质不受污染,水蛭都能生活。

(2)底质

医蛭广泛栖息于水田及其相通的渠道中,特别是在常年积水或排水不良的沤田和畈心田中数量最多。

平时多集中在水田的四角或田边,也有的钻人田埂的泥土中,偶见爬上稻株或躲在稻丛的基部,多数吸附在水边、水底或水生植物上。

一般说来,水蛭喜欢在岩石底、石子底、有植物的泥底和沙砾底生长,因为坚实的底质是水蛭吸盘赖以固着的物体。

(3)酸碱度(pH值)

水蛭对酸碱度的适应性也是很广的,许多常见种类通常可以同时在pH值为4.5—10这样广的范围内长期生存,所以是一种广酸性生物。

但是在pH值为7左右生长较好。

(4)盐度和溶氧量

淡水水蛭的耐盐力一般不超过4%0。

大多数水蛭能较长时间忍耐缺氧环境,一般在溶氧量为1毫克/A以上时可以正常生活。

2.运动

水蛭运动可以分为游泳、尺蠖式运动和蠕动3种方式。

游泳时背腹肌收缩,环肌放松,身体平铺如一片柳叶,波浪式向前游动(图4)。

后两种运动方式通常为水蛭离开水体时所采用,都是前后吸盘交替使用。

尺蠖式运动是先用前吸盘固定,后吸盘松开,体向背方弓起,后吸盘移到前吸盘的后方吸着,前吸盘松开,体尽量向前伸展,然后前吸盘再固定,后吸盘松开,如此交替吸附前进,行进速度较快(图5)。

蠕动与尺蠖式运动的区别在于蠕动时身体平铺于物体上,当前吸盘固定时,后吸盘松开,身体沿着水平面向前方缩短,接着后吸盘固着,前吸盘松开,身体又沿着平面向前方伸展。

这种运动方式较慢,但可以穿行于土壤中。

水中的医蛭,先游来追逐人、畜,当吸附上时,即以后两种方式爬到宿主体上吸血。

各种水蛭都有趋水性运动,特别是在雨后有涓涓流水人池时,水蛭即逆水游泳而迁移。

3.生活力强

水蛭在自然界很少患病。

另外,它的再生能力很强,当蛭体受伤、断肢(体)时仍能修复、再生。

在水质恶劣的情况下鱼不能生存,但水蛭却能生存。

当然,不能以为养殖水蛭不需要水质清新。

水蛭能忍饥耐饿,一个星期不喂食也不矿工致饿死,特别是医蛭,它的嗉囊贮血量很大,故吸血一次可供它用几个月。

4.温度对水蛭生长的影响

水蛭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5~32℃,入冬后水温降到10℃以下,水蛭就停止进食,钻人泥土中或池草腐叶中冬眠;夏季水温超过38℃时会影响水蛭的生长繁殖,要及时搭遮阳棚和适当换水,当水温超过40℃时,水蛭即离水外逃。

5.食性

许多种水蛭以吸取脊椎动物或软体动物的血液为生,有的只是一时性地侵袭一下宿主,吸饱血液后离开;也有属于掠食性和腐食性的,营严格寄生生活者不能作为人工养殖品种,一般说来,水蛭的幼体主要以浮游生物(水蚤、轮虫、草履虫、单孢藻等)、软体动物(河蚌、田螺、福寿螺等)的幼体、小虾、鱼仔、水生植物、有机碎屑为食,成体则以吸取软体动物的血液和汁液为生。

(五)水蛭的繁殖特性

水蛭是雌雄同体的动物,雄性先熟,行异体受精,每条水蛭都可产卵、繁殖,当水温等繁殖条件适宜时,水蛭性成熟后即开始求偶,彼此喜欢在清水中追逐,然后在池塘拐角、石块下、水草丛中交配。

日本医蛭有一个阴茎。

交配时,两条水蛭的腹面紧贴,头部方向通常相反,一条水蛭的阴茎插入另一条水蛭的阴道内,把精子输送给对方(图6)。

在交配后经1个月开始产卵茧。

医蛭在产卵茧前,先从水里钻人田边泥土中,接着向上方钻成一个斜行的或垂直的穴道。

穴道宽约1厘米,长5—6厘米,有的分2—4个叉道。

它的前端朝上停息在穴道中。

环带部分泌一种稀薄的粘液,夹杂空气而呈肥皂泡沫状;再分泌另一种粘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于环带的周围。

卵自雌孔产出,落于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分泌一种蛋白液于茧内,受精卵即悬浮在蛋白液中。

此后,亲体慢慢向后方蠕动退出:

在退出的同时,前吸盘腺体分泌形成的栓塞住前后两端的开孔。

整个产卵的过程历时半个多小时(图7)。

水蛭产卵活动可昼夜进行,雨后群体产卵特别集中。

卵茧产在泥中数小时后,卵茧壁逐渐硬化,壁外的许多泡沫渐渐风干,泡与泡之间原先的壁破裂,只剩一些连接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的短柱所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状的保护层。

卵茧初形成时为深紫色,数小时后转为枣红色,最后变幻为葡萄紫色。

卵茧大小(长×宽)为8.9—14.6毫米×6.2—10.7毫米。

卵茧产出后经16—25天孵出幼蛭,每个卵茧中有3—22条幼蛭,多数为10条左右。

幼蛭从卵茧较尖一端(即后端)的小孔逸出(图8)。

幼蛭出茧,必须先把栓推开,爬出后在海绵层盘绕一段时间。

若幼蛭数较多,则在2—3天内分批出来。

三、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繁殖池的建造

1.建池地点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避风向阳、水草茂盛和比较僻静的地方建池。

2.繁殖池的类型、规格和设施

(1)土池

池四周埂高1.5米,水深1米,面积一般以200平方米为宜,不要超过667平方米,以方便饲养管理、观察繁殖和收苗。

水池对角线设进水口和排水口。

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在1/3水面上放养浮水植物(水葫芦、浮萍),以供水蛭栖息。

水池四周还应建造高出水面20—30厘米的产卵平台(表土要求松软、腐殖质含量较高),每个平台宽约2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水面设8个。

进水口和排水口处用密网(20目铁丝网或尼龙网)遮拦,池埂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下雨时用密网拦住(网目大小以拦住水蛭苗即可),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止水蛭逃遁。

(2)水泥池目前水蛭人工养殖处于初级阶段,有待大家通过实践来提高。

笔者根据水蛭的繁殖习性,提出如下一个种蛭繁殖池及相关设施的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①水池规格:

长6米,宽3米,高1.2米。

②水池的建造:

水池用砖头、水泥、石灰等材料建造。

池底向出水口倾斜,以便于排干池水;水池对角线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并用密网(20目铁丝网或尼龙网)遮拦,防止注水及排水时水蛭逃遁(图9)。

③相关设施:

在养殖水池一端的两侧设2个产卵平台,乎台可用水泥板或木板制作,长2米,宽1米,高出水面3厘米左右,中间为水体,水深保持0.5米(图10)。

平台上层土层厚30厘米,要求是含腐殖质较高的疏松土壤,便于种蛭造穴产茧,忌用黄粘土。

齐平台面的池边设溢水口,并用密网遮拦,防止雨水淹没平台,造成繁殖失败。

池底放些石头、瓦片、树枝,种一些沉水植物。

水面养殖水葫芦(占水面的1/3),为水蛭提供栖息之处。

产卵平台上方设遮阳棚。

池堤面上用20目尼龙网布铺成“池檐”,网片宽40厘米,长度与池堤相等,以防水蛭攀越池壁逃逸。

(二)种蛭的引种或捕捉

1.引种季节

种蛭即指亲蛭。

在南方,水蛭引种季节一般在气温20℃左右的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此时运输种蛭成活率高℃在盛夏季节,气温30℃以上不宜进行,因为种蛭在高温、高密度的条件下运输,会分泌大量的粘液,引起水质变坏、缺氧,种蛭死亡率高。

2.种蛭的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首选宽体金线蛭,其次为尖细金线蛭(茶色蛭)和日本医蛭。

宽体金线蛭宜选择2龄以上、体重30—50克、体质健壮、活泼好动、以手触之即迅速缩成一团者,这样的种蛭产卵多,孵化率高。

开始引种时宜少量引进,从小实验人手,取得经验之后才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切勿操之过急。

3.野生水蛭(医蛭)的捕捉方法

目前永蛭人工养殖方兴未艾,引种时要警惕有人借机进行种苗炒作,以天价出售种蛭牟取暴利。

鉴于水蛭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可以因地制宜采捕本地水蛭品种进行驯养。

产品必须向当地药材市场试销,证明经济效益是好的,才进一步发展养殖。

现根据水蛭的摄食特点,介绍几种民间常用的水蛭捕捉方法。

(1)竹筒捕捉法

用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大竹子,锯成60厘米长,劈开成两半,将中间的节去掉,然后在竹筒内涂上新鲜蛙血(或禽畜血),按原来的形状合好绑牢,放在水蛭经常出入的水域,使竹筒淹没在水面下5厘米处。

用棍棒搅动水,使蛙血的腥味扩散,水蛭闻到腥味后纷纷游到竹筒内吸吮蛙血,第二天便可在竹筒里捕到许多水蛭。

(2)草束捕捉法

将稻草扎成60厘米长一束,前后端都要绑好,然后粘上蛙血,翌日取出草东,即可捕到水蛭。

(3)簸箕捕捉法

将杀死的蛙(或猪肺等动物内脏)用纱布包好,绑在簸箕里面,然后放在水蛭经常出人的水域,吊入水面下20厘米处,水蛭就会进入簸箕摄食,次日提起簸箕,收获颇丰,

(4)其他捕捉法

将猪大肠截成段,套在木棍上,摆开距离后插入水田中,水蛭即来叮咬猪大肠,隔一段时间即可收集到许多水蛭。

或者将水搅浑,水蛭(医蛭)对水的动静反应极为敏感,水被搅动时有许多水蛭游过来,这时可乘机用预先备好的网兜捞取。

4.种蛭的运输方法

(1)无水湿法运榆

短距离运输(途经6—8小时)常采用的方法,运输工具有木箱、泡沫塑料箱和竹箩等。

先按每立方米水体用4克漂白粉化水,将容器浸洗干净,种蛭和水草按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高锰酸钾化水浸洗15分钟。

然后在底部铺上一层湿水草,再将种蛭均匀装入箱,每立方米体积可容纳规格为每条20克重的种蛭约3000条,按一层水草一层种蛭地装箱,最后再放一层水草。

木箱和塑料泡沫箱的周围和盖上钻两排透气孔(孔眼大小以种蛭不能钻出为度,或用纱窗布封住),装箱完毕再往箱内淋1次水,然后把盖子盖密,并用绳子系牢即可起运,在途中每隔2—3小时淋1次水,以保持种水蛭皮肤湿润,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2)带水运输法

这是一种短途运输(6—8小时)带水不充氧的方法。

运输容器一般采用木桶或塑料桶,运输工具和种蛭按上述方法进行消毒。

先在容器内装1乃清水,再放人种蛭,密度比上述方法的小些。

水面放些水草,种蛭自然会附着于水草和容器壁上。

桶盖要钻较多的透气孔,运输前用绳子绑紧容器。

(3)充气运输法

种蛭和蛭苗的远距离(24小时以上)运输采用此法℃把水蛭和水(占1乃体积)置于密封充氧的容器(尼龙袋)中进行运输,可用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装运。

此法的特点是容器体积小,携运方便,中途不需换水;装运密度大,水蛭成活率高,一般一次充氧能使水蛭在袋中保持30小时以上,因而也是长途大数量运输蛭苗(体长3厘米左右的宽体金线蛭)的最佳方法。

注意事项:

注意检查尼龙袋是否破损漏气,水蛭人袋前须经过常规体表消毒,装运密度应根据水蛭规格的大小和运输时间的长短不同而灵活掌握。

(三)种蛭的培育

培育好种蛭是水蛭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是水蛭人工养殖王作的重点。

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繁殖池(种蛭池)的处理

选购种蛭前1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池水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及其他敌害生物。

同时,每立方米水体投放发酵粪肥225克,以培育水质。

待水中酸碱度(pH值)降至中性(7左右)、水色转绿、浮游生物开始旺盛生长时即可及时进行引种。

2.种蛭入池前的处理

种蛭体表消毒已在运输前处理,此步工序可省。

种蛭运到池边后,先测定容器及水池的温度(气温或水温),要求温差不超过3℃,否则要用池水逐渐调节温度至相似。

方法一是打开盖,用池水徐徐加入容器内,稍停片刻,再慢慢倒出种蛭入水池;方法二是把容器直接放入池水中,经15—20分钟,让容器内的温度逐渐接近池水温度后才打开盖子,让种蛭自动爬进水中。

3.放养密度

按池边的产卵平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养种蛭1.5千克左右(每平方米约50条,每条重30克)。

4.培育方法

(1)饲料喂养

种蛭人池1—2天后即开始投喂饲料。

给种蛭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饲料,是促进种蛭成熟、提高产卵率和孵化率的关键。

水蛭的种类不同对饲料的要求略异。

宽体金线蛭以摄取田螺、螺蛳、福寿螺和河蚌等软体动物的血液为主,日本医蛭则喜欢以吸取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包括螺类、蚯蚓和水生昆虫等)的血液为生。

可投喂禽畜血液拌水产饲料(粉料)、草粉或家畜粪便等,或直接投喂猪、牛、羊等动物的凝血块,水蛭嗅到血腥味后会很快聚拢来吸食,但投喂人工饲料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驯食过程。

投喂饲料要求定时、定点投喂。

据观察,宽体金线蛭一般在白天很少摄食,个别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才有觅食行为。

一般每天在傍晚才纷纷从草丛间和洞穴中出来觅食,这是投喂的最好时机。

土池养殖一般在水边30厘米以下水深、底质较平实、淤泥较少处定点投喂,这样随时可以清除残饵。

水泥池养殖最好在水面下20厘米处设置饲料台,一是可以观察种蛭的摄食情况,二是方便处理饲料残渣和破碎贝壳,保持池内水质不受污染。

(2)创造适宜水蛭繁殖的生态环境.

在池塘(土池)边圈养家畜,在水面上养殖水葫芦、浮萍等浮水植物,在水边种植茭白、蒲草、水芹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每立方米水体一次性放养福寿螺或其他螺种100克,让它们自然繁殖。

畜粪下塘肥水,可以培植水生植物和繁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直接给水蛭提供活饵,或提供作为水蛭主要活饵的福寿螺、田螺、河蚌等软体动物。

水生植物是猪及其他家畜的青饲料,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自然食物链,创造一个适宜水蛭繁殖的生态环境,这无疑是可以少投或不投人工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

(3)水质调节

建立了养殖生态体系的池塘,一般水质不易变坏,平时只需半个月冲水1次、更换1/3的池水即可。

水泥池则要注意水质监测,一般每星期更换1/2的池水。

夏天温度高,水质易变坏,应适当加大换水量,每天要清除饲料台的残饵和碎贝壳及水面螺壳。

在繁殖季节,应每天适当冲水或造成微流水,以促进种蛭的性腺成熟。

(4)日常管理

早、晚巡池,观察种蛭摄食和活动的情况,同时清除天敌和防治疾病。

检查产卵平台上种蛭产卵和卵茧孵化的情况,加强控温和调湿等护理,并做好工作日记,以分析和制订提高产卵率和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