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554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docx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导入新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

 

《23*难忘的一课》

苹果园中路小学

授课人:

鹿佩艳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

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内容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台湾光复的资料,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中国历代伟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七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板书课题。

4、再读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三、自学

1、回忆“阅读三步曲”,哪三步?

2、选择喜欢的方式,按照“三步曲”阅读本文,做简单批注。

四、班内交流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1、哪句话集中体现了爱国情?

2、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

分别在哪个自然段?

用“──”

画出来。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1、三次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

A、学习第一次

1、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时老师写得怎么样?

 

2、为什么很吃力?

3、了解台湾“光复”。

4、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忘记祖国了吗?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5、再现当时情景。

(播放背景音乐:

《我的中国心》)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6、用一个词形容朗读时的心情。

B、学习第二次

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C、学习第三次

1、介绍中国伟人。

2、看到伟人像,作者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3、指名朗读书上原句,了解中心句。

4、朗读最后一句。

5、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6、哪种说法更好?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拓展:

钓鱼岛事件

2、作为中国人,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3、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了解《七子之歌》

从诗中找出是哪七个孩子?

共同呼喊什么?

5、了解: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6、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中国!

六、布置作业:

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激动骄傲

 

随着地点的变化,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作者在教室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得都非常细致清楚,记忆犹新,仿佛是昨天的事情。

说明什么

运用评价语言 培养朗读能力

作者:

21中董玉环来源:

本站原创更新时间:

2009-3-1417:

37:

593330

自从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迈出了很大的步伐:

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普遍建立;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串讲”“串问”的局面,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特体验被充分珍视;学生自由自主地发展……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 语文 教学改革正在悄悄地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效率降低的现象出现在了课堂教学中,甚至出现在某些优质观摩课上。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对于《 语文 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深刻单从某些表面现象上做文章,甚至施舍本逐末的追求“新”,而忘记了 语文 教学的“根”。

  

那么,如何发扬《 语文 课程标准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该练则练  

目前造成课堂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是有些课堂教学中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训练,甚至是直接不练,特别是某些优质观摩课,认为这样才是符合《标准》精神。

细心研读《标准》后,我们确实发现它有意淡化了“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培养”。

那么,“培养”与“训练”是什么关系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的解释为“按一定的目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显而易见,“培养”和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培养”的内涵要比训练丰富的多。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训练这种形势一直受到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题海战术风靡一时,大量刻板的重复无效训练题成了家中学生负担的根源之一。

然而,在这种功利指向非常明确的训练中,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忽略了,创新思武备冻结了。

  

然而,训练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

对路、适中、适量的训练在教学中依然时非常必要的。

从事 小学  语文 教育的同行们都知道,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的手段。

例如,“识字、写字”这一块,离开训练能见成效吗?

特别是“写字”,俗话说“不练光说假把式”,没有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学生就不会练好字,同样,没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与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

  

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该训练时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训练,只要注意训练的度,就不仅与《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冲突,而且还是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该讲则讲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

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

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倘若时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执教者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

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至于评课老师,更是把老师讲的多少作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作为老师教学观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

还有的权威人士动辄拿“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问罪”于讲的多的老师。

加之有些老是喜欢追逐“时髦”,乐于“创新”,于是出现了学生“一读到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但学生朗读时,教师该如何评价,如何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

这是朗读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听课中,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我们听到的常常是这样的评价语言:

“朗读的声音很响亮”;“朗读得很流利”;“朗读得很有感情”;“朗读得还可以”;“朗读得不怎么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听课者有隔靴搔痒之感。

那么怎样的朗读评价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在此我作了以下的研究:

  

一、赏识评价,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

在低年级,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或者学前教育不充分,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

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

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

比如课上可以运用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那充满感情的朗读吧!

  

2.这段话并不好读,可××同学竟能读出激昂、自豪的语气,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

  

3.读得真好!

准确、流利,还很有感情!

  

4.这个自然段挺难读,你却出错少,真不简单!

  

5.果然不出所料,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6.瞧,××同学读得多好呀!

声音又响又脆,并充满感情。

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7.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8.好,你读得比以前好多了。

要保持下去。

  

9.如果在朗读时不紧张,你的朗读是非常精彩的。

  

10.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响亮,如果能带着××的语气来读,肯定很精彩。

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二、鲜活生动,细致入微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遇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

很多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

“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

慢一点就好了。

”“听你读得这么好,小露珠的眼睛变得更亮了。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呢?

怎么会不大受感动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有位特级教师上《夏夜多美》时,一位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其他学生的评价总是那几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

老师换个角度问:

“你们猜老师心里怎么想?

”一位孩子大胆地说:

“老师心想也许自己也没她读得好。

”老师故意反问道:

“怎么见得?

”这时孩子们才细细道来,如“飞呀飞”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像是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语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从神情、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道出自己在别人的引发下的感受。

此时,再来模仿他人朗读,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会。

  

三、幽默风趣,一语道破  

幽默式的言语评价,就是指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有这样一句话: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

老师笑了笑说:

“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

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会心地耷拉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

  

再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

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

“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

”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式。

  

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四、因人而异,准确得体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得体,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

“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

”“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愿不愿意这样再读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使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五、渐入情境,评而无痕  

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的王自文老师执教《古诗两首》过程中,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时,随着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感慨地说:

“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他们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

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

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

”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

”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王老师声音提高又说:

“你们担忧吗?

再问。

”于是,学生带着深深的忧虑再读课文。

紧接着,王老师声音提高,激动地说:

“你们愤怒吗?

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

”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再比如指导朗读《丰碑》第一自然段: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可以运用这样的评价语:

“你能读出刺骨的寒冷吗?

/我感觉天气越来越冷了。

/我感到了似乎连呼出的气都结冰了。

/我感到自己也快冻僵了。

”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运用这样引导性的情景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理想的朗读评价就是要通过巧妙的铺垫、点拨、引导,让朗读真正入情。

学生的朗读千变万化,评价的目的和方式不一样。

评价的语言又怎一个“好”字了得?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过程。

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让我们的朗读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