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571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化学试题共4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S32Cl35.5Cu64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化合物可通过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FeCl2B.SO3C.NO2D.Fe3O4

【答案】D

【解析】A、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A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B错误;C、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NO,C错误;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D正确,答案选D。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科学技术有指导作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元素周期表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B.利用元素周期表中氟、氯、硫、磷附近的元素研制新型农药

C.在过渡金属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D.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

【答案】A

考点:

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3.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

A.酸性B.氧化性C.还原性D.漂白性

【答案】C

【解析】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答案选C。

【点睛】掌握SO2的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例如二氧化硫通入下列溶液中的现象与其体现的性质比较可归纳为:

溶液

石蕊试液

加有酚酞的

NaOH溶液

酸性KMnO4

溶液

溴水

品红溶液

氢硫酸

(H2S溶液)

现象

变红

褪色

褪色

褪色

褪色

生成浅黄色沉淀

SO2的性质

溶于水显酸性

溶于水显酸性

还原性

还原性

漂白性

氧化性

4.关于过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在常温下的颜色为白色B.阴阳离子之比为1:

1

C.与水反应过氧化钠作氧化剂,水作还原剂D.1mol与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答案】D

【解析】A.过氧化钠在常温下的颜色为淡黄色,A错误;B.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之比为1:

2,B错误;C.与水反应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C错误;D.过氧化钠与CO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因此1mol过氧化钠与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D正确,答案选D。

5.与氢硫酸反应有沉淀生成且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稀硫酸B.氢氧化钠C.硫酸铜D.氯化铁

【答案】D

【解析】A.稀硫酸与氢硫酸不反应,A错误;B.氢氧化钠与氢硫酸发生中和反应,B错误;C.硫酸铜与氢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C错误;D.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把H2S氧化为单质S,D正确,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种核素的化学性质不同B.16O2、18O2彼此是同位素

C.14N、14C两种核素的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D.白磷与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答案】D

【解析】A.

三种核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相同,A错误;B.16O2、18O2均表示氧气分子,B错误;C.14N、14C两种核素的中子数分别是14-7=7、14-6=8,质子数分别是7和6,C错误;D.白磷与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掌握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研究对象是核素。

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研究对象是单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O2溶于水时生成硝酸,故NO2是酸性氧化物

B.Fe(NO)2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

C.溴蒸汽和NO2都为红棕色气体,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以鉴别

D.NO、CO在空气可以稳定存在

【答案】B

【解析】A.NO2溶于水时生成硝酸和N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与溶于水生成酸没有关系,A错误;B.Fe(NO)2溶液中滴加盐酸时硝酸根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B正确;C.溴蒸汽和NO2都为红棕色气体,二者均具有氧化性,不能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以鉴别,C错误;D.NO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O2,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A.乙醇燃烧B.碳酸钙分解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答案】B

【解析】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说明是吸热反应,A.乙醇燃烧是放热反应,A错误;B.碳酸钙分解是吸热反应,B正确;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是放热反应,C错误;D.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答的关键,归纳如下:

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

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

9.有关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10电子分子,呈三角锥型

B.

极易溶于水,可做喷泉实验;氨气易液化,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D.将过量的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中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C

【解析】A.

是10电子分子,呈三角锥型,A正确;B.

极易溶于水,可做喷泉实验;氨气易液化,液氨可用作制冷剂,B正确;C.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生成的一水合氨发生电离,一水合氨是电解质,氨气不能电离,是非电解质,C错误;D.将过量的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中最终有白色沉淀氢氧化铝生成,D正确,答案选C。

【点睛】选项C是易错点,注意判断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时,不能仅依据溶于水能否导电,关键是看化合物能否自身发生电离,导电只是现象,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10.已知R2+离子有b个中子,核外有a个电子.表示R原子符合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R2+离子中质子数=a+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2+b,该原子表示为

,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的结构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阳离子中核外电子数和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的关系,明确阴阳离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电荷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

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阳离子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中子数。

11.可以使用右图装置和指定试剂进行制备、干燥、收集的是()

A.用锌和稀硫酸制备

B.用铜和稀硝酸制备

C.用

水溶液和

制备

D.用

和浓盐酸制备

【答案】A

【解析】A、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用浓硫酸干燥,向下排空气法收集,A正确;B、NO易被氧化为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错误;C、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应该是长口进,短口出,C错误;D、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需要加热,D错误,答案选A。

12.已知Am+Bn+Cm-Dn-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已知m>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C>D>A>BB.原子半径B>A>D>C

C.离子半径Cm->Dn->Bn+>Am+D.D一定是第二周期元素

【答案】C

【解析】A、Am+、Bn+、Cm-、D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属于四种不同元素的离子,m>n,其中A和B是阳离子A在B的右侧,C和D是阴离子,位于A和B的上一周期,其中D在C的右侧,故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A>B>D>C,A错误;B、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

B>A>C>D,B错误;C、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

Cm->Dn->Bn+>Am+,C正确;D、D不一定是第二周期元素,D错误,答案选C。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铵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NH+HCO+2OH-===NH3·H2O+CO+H2O

B.氯化铵溶液中加入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NH+OH-===NH3↑+H2O

C.氨水与盐酸反应:

NH3·H2O+H+===NH+H2O

D.氨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2NH3·H2O+CO2===2NH+CO+H2O

【答案】C

【解析】A.碳酸氢铵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HCO3-+OH-=CO32-+H2O,A错误;B.氯化铵溶液中加入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NH4++OH-=NH3·H2O,B错误;C.氨水与盐酸反应:

NH3·H2O+H+=NH4++H2O,C正确;D.氨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NH3·H2O+CO2=NH4++HCO3-,D错误,答案选C。

【点睛】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中,学生往往忽略相对量的影响,命题者往往设置“离子方程式正确,但不符合相对量”的陷阱。

突破“陷阱”的方法一是审准“相对量”的多少,二是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该量,没有注意物质之间是否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注意离子配比,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难溶物溶解度的大小,注意隐含因素等。

1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具有漂白性

B.常温下,浓H2SO4可以用铝制容器贮存,说明铝与浓H2SO4不反应盛放

C.向50mL18mol•L -1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等于0.45mol

D.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不一定含有SO42-

【答案】D

15.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的最外电子层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NH5中含有5NA个N-H键(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B.NH5中既有共价键又有离子键

C.NH5的电子式为

D.少量NH5固体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5+H2O=NH3·H2O+H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氮原子的原子结构,最外层5个电子和四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其中一个是配位键,氮原子提供一对电子,氢离子提供空轨道形成),形成带正电荷的铵根离子,所以另一个氢原子只能是形成H-,阴阳离子间形成离子键,A项错误;B、NH5是离子化合物氢化铵,铵根离子的氮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NH4+与H-之间为离子键,B项正确;C、NH5的电子式为

,C项正确;D、NH5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5+H2O=NH3·H2O+H2↑,D项正确;答案选A。

考点:

考查NH5

1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W、Z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B.Y、Z、W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2X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D.可通过H2YO3的酸性弱于H2WO3的酸性说明Y的非金属性弱于W的非金属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X、Y、Z、W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周期表可知:

X应位于第二周期,且应处于周期表中右半部分,W与X处于同一主族,且W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那么X为O,W为S,那么Z为P,T为As,Y为Si。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由于非金属性O>S>P,故H2O>H2S>H3P,A错误;B、S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单质,常在火山口附近,B错误;C、As处于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上,具有半导体的性能,T2X3为As2O3,As的化合价为+3,处于中间价,故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C正确;D、YX2为SiO2,属于原子晶体,该固体熔化克服的是共价键,没有分子间作用力,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17.某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子式是HnROm,则该元素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A.H8-n+mRB.H8-2m+nRC.H8-n+2mRD.H8-m+n

【答案】B

【解析】根据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可知R的最高价是2m-n,所以最低价是-(8-2m+n),氢化物化学式为H8-2m+nR,答案选B。

18.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耗完时,生成硝酸铜溶液和NO、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5.6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则所消耗的铜的质量为()g

A.3.2B.64C.32D.12.8

【答案】C

【解析】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N2O4、NO2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5.6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则整个过程中HNO3反应前后没有变化,说明铜失去的电子给做氧化剂的硝酸,生成气体,气体和氧气全部反应生成硝酸,证明氧气得到的电子和铜失去的电子相同,即Cu失去的电子都被O2得到,由电子守恒可知n(Cu)×2=n(O2)×4,n(Cu)=5.6L÷22.4L/mol×4/2=0.5mol,消耗铜的质量=0.5mol×64g/mol=32g,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的计算应用,物质性质的变化和反应过程的分析是解题关键。

常见的守恒关系有:

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某种原子总数不变的原子守恒;②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③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守恒;④从守恒思想出发还可延伸出多步反应中的关系式,运用关系式法等计算技巧巧妙解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19.下表是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A-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A

D

E

G

I

B

C

F

H

(1)A-I中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用元素符号),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______(用元素符号);

(2)A-I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______(用化学式);

(3) 用电子式表示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结构式为______

(4)写出B与C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e

(2).Na(3).HNO3(4).

(5).O=C=O(6).Al(OH)3+OH-=AlO2-+2H2O

【解析】根据A-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判断它们分别是H、Na、Al、C、N、P、S、F、Ne。

(1)A-I中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Ne;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计算Na;

(2)A-I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但F没有含氧酸,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硝酸,化学式为HNO3;(3)CO2是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O2的结构式为O=C=O;(4)B与C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20.硫酸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某化工厂用含少量铁的废铜渣为原料生产胆矾的流程如下:

(已知:

Fe3+在PH=3.7时就完全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1)“浸出”时,原料中的铜均转化为硫酸铜。

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检验是为了确认Fe3+是否除尽,你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节pH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从滤液到胆矾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过滤。

(4)气体a可以被循环利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被循环利用的原理为:

2NO+O2=2N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农业上,将胆矾、生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波尔多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Cu+2HNO3 +3H2SO4 =3CuSO4 +2NO↑+4H2O

(2).向试样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不显红色,则Fe3+已经除净,否则Fe3+未除净(3).除去Fe3+(4).蒸发、冷却、结晶(5).3NO2+H2O=2HNO3+NO(6).CuSO4+H2O+CaO=Cu(OH)2+CaSO4

【解析】

(1)由于硫酸的存在,且酸过量,硝酸全起氧化剂作用,酸为稀溶液,生成硫酸铜、NO、水,反应方程式为3Cu+2HNO3 +3H2SO4 =3CuSO4 +2NO↑+4H2O;

(2)检验铁离子用KSCN溶液,即向试样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不显红色,则Fe3+已经除净,否则Fe3+未除净;(3)加入试剂b是调节溶液pH沉淀铁离子,即目的是除去铁离子;从滤液到胆矾应采用蒸发、冷却、结晶、过滤。

(4)气体a可以被循环利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被循环利用的原理为:

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3NO2+H2O=2HNO3+NO或4NO+3O2+2H2O=4HNO3;(5)胆矾、生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波尔多液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H2O+CaO=Cu(OH)2+CaSO4。

21.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A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A与C、B与D分别为同主族,B和C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E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与E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AE,其分子中含18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E元素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D元素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这种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

(3)A、B、D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和A、B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单质E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生反应,写出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l2

(2).

(3).

(4).离子键、共价建(5).H2SO3+H2O2=H2SO4+H2O(6).HCO3-+Cl2=Cl-+HClO+CO2

【解析】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

A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则A为H元素;A与E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AE,其分子中含18个电子,则E原子含有17个电子,故E为氯元素;A与C同主族,B和C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E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1=6,B与D分别为同主族,原子序数B小于D,则B为O元素,D为S元素;C原子序数大于氧元素,C与氢元素为同主族,故C为Na元素,则

(1)氯元素单质的化学式为Cl2,硫元素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OH,氢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电子式为

;晶体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氢氧根离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3)A、B、D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和A、B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说明亚硫酸和双氧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3+H2O2=H2SO4+H2O;(4)氯气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CO2,则把氯气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Cl2=Cl-+HClO+CO2。

22.如图所示是在实验室进行氨气快速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部分固定装置未画出。

(1)在组装好装置后,若要检验A—E装置的气密性,其操作是首先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微热A,察到E中有气泡冒出,移开酒精灯或松开双手,E中导管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置B中盛放试剂是_______________。

(3)点燃C处酒精灯,关闭弹簧夹2,打开弹簧夹1,从分液漏斗放出浓氨水至浸没烧瓶中固体后关闭分液漏斗,稍后片刻,装置C中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装置E中溶液里出现大量气泡,同时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现象);从E中逸出液面的气体可以直接排入空气,请写出在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C中固体全部变红色后,关闭弹簧夹1,慢慢移开酒精灯,待冷却后,称量C中固体质量。

若反应前固体质量为16g,反应后称重固体质量减少2.4g。

通过计算确定该固体产物的成分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5)在关闭弹簧夹1后,打开弹簧夹2,残余气体进入F中,很快发现装置F中产生白烟,同时发现G中溶液迅速倒吸流入F中。

写出产生白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产生倒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先关闭弹簧夹2和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弹簧夹1

(2).碱石灰(3).白色沉淀(4).2NH3+CuO

Cu+N2↑+H2O(5).Cu2O、Cu(6).3Cl2+8NH3=N2+6NH4Cl(7).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因氨气消耗氯气生成部分固体,导致F内压减小,引起溶液倒吸

【解析】

(1)组装好装置后,若要检验A-E装置的气密性,其操作是:

首先关闭弹簧夹2和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弹簧夹1,在E中装入水后,然后微热A,观察到E中有气泡冒出,移开酒精灯或松开双手,E中导管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进入C中硬质试管的氨气应干燥,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氨气,干燥氨气用碱石灰。

(3)反应后的尾气中含有未反应的氨气,氨气在E溶液中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故还有白色沉淀沉淀,装置C中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说明有Cu生成,从E中逸出液面的气体可以直接排入空气,说明氨气被氧化为氮气,同时生成水,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CuO

Cu+N2↑+H2O(4)16gCuO中含有Cu元素质量为16g×62/80==12.8g,含有氧元素质量为16g-12.8g=3.2g,反应后称重固体质量减少2.4g,剩余固体质量为16g-2.4g=13.6g,大于12.8g,故剩余固体含有Cu、O元素,故n(Cu)=12.8g÷64g/mol=0.2mol,含有O元素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