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573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概论复习题.docx

中医概论复习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

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答: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如: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即为阳的表现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即为阴的表现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答: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

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饮食居处,情志失调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答: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答:

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

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有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两类。

相生关系的传变,有沿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称为“母病及子”,如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病传肾、肾病传肝等;有反着五行相生次序的逆向传变,称为 “子病犯母”,如肝病传肾、肾病传肺、肺病传脾、脾病传心、心病传肝等。

相克关系的传变,有沿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称为“相乘”,如肝病乘脾、脾病乘肾、肾病乘心、心病乘肺、肺病乘肝等;有反着五行相克次序的逆向传变,‘称为“相侮”,如肝病侮肺、肺病侮心、心病侮肾、肾病侮脾、脾病侮肝等。

 “相乘”和“相侮”的传变,在《内经》中分别称作“乘其所胜”和“侮其所不胜”的传变。

6.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

答:

五行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采取“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虚则补其母”,即是在一脏不足时,可用补其“母”脏的方法,以增强其“生我”的作用。

如肺金不足,可用补脾土的方法。

 “实则泻其子”,即是在一脏有余时,可用泻其“子”脏的方法,以减弱其有余。

如肝木过旺时,可用泻心火的方法。

二是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治疗其“克我”、 “我克”之脏。

如在肝木过旺时,可用治疗肺金的方法,以增强其“克我”的作用;或可用扶助脾土的方法,以防止肝病传脾。

前者如清金制木,后者如肝病实脾。

三是按照五行生克次序,采取抑强扶弱的两脏同治法。

如肝实脾虚时,可用抑木扶土法;肾阴不足、心火过旺时,可用“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法。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确立的治法,最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法;益火生土法,即温补脾肾法;培土生金法,即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即补肺滋肾法。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

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一)风邪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四)暑邪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炎热引起阳热症;升散上犯头目,上扰心神,腠理开泄,伤津耗气;多夹湿即湿暑夹杂症。

(五)燥邪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主要病症有皮肤干涩,甚则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秘结。

燥邪易伤肺阴,主要病症有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

(六)火邪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火邪性质:

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答:

风性善行数变:

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答:

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耗气伤津的致病特点,但二者仍存

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

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

而且暑纯属外邪,而无内暑;火热虽

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一般多以温热为外感

病因,火则多指内生,内生常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形成。

②暑在致病时,往往兼挟湿邪为患,即暑多挟湿;火热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

火与心相应,致病时,常见有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

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

②不同点为:

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

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

煦、气化、推动的作用减,表现出一系列寒性症状,如恶寒、脘腹冷痛、下

利清谷等;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

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内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B.

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

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

不利、脉紧等症。

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

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

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

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

上不同。

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

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湿性粘滞

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

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

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

下、下利等症。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分别有何致病特点?

①痰饮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

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②其致病特点主要

有: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6.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答:

“气有余便是火”,指出了火邪是由于气的过盛有余而产生的。

这里的

“气”,含义广泛,包括了多种致病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类:

①指外感邪气作用于机体后,体内精气与外来邪气斗争而表现出一种亢奋的病理变化。

鉴于体质及医护的不同情况,风寒暑湿燥火等邪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产生火的种种表现。

②指情志的过度刺激,引起机体气机紊乱,造成气机郁结,

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③阳气过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脏腑组织有温煦、生化之作用。

但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产生火热之象。

如心火亢盛、肝胆火旺,胃火炎炽等。

且阳气亢奋,必耗阴液,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又引起虚热内生。

总之,以上的病理之火均由“气”的有余而致。

故称之谓“气有余便是火”。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3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

包括哪些内涵?

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答: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理:

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

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

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

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

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

机整体。

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症相结合。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相对属性:

阴阳的对立性(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阴阳的转化性(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6.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2).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消长平衡: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互相转化:

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7.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五:

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

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相生相克的反常。

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8.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功能:

推动作用(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温煦作用(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9.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什么是“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11.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

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2.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13.什么是“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14.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15.中药进行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2).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分炒、炙、煅、煨、烘焙。

3).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淬等。

16.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性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

17.回答中药方剂的概念,中药方剂的组方目地、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分别是什么?

方剂是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根据确定的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配合成方,制成一定的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

组方目地:

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制约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组成原则:

《内经》;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1).药味增减变化包括两种形式:

佐使药的加减,因为佐使药的药力较小,不发生主要配伍变化,所以一般不会引起功用的根本变化,只是主治的兼证;臣药的加减,这种加减改变了君臣配伍关系,必然使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2).药量的增减变化,是指方中药物不变,只增减药量,可以改变方剂的药力的大小;扩大其治疗范围;改变方剂的主药和主治。

3).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

这种差加别只是药力大小和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18.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药学和药理学两方面.

19.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一、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

二、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

1.医学:

公元前4—3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与中国黄帝内经几乎同时问世;公元二世纪西医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在古罗马开花结果。

而中医在黄河流域已有长足发展;公元七世纪我国中医药学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公元十六世纪李时珍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公元十七世纪西医新理论的创立与新技术的应用.

2.药学:

1804年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提取吗啡;1909年Ehrich合成了砷矾纳明治疗梅毒;1935年Domek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1940年英国Florey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霉素,使药学得到飞速发展。

而中医药学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的进展。

3.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

50~80年代:

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

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

20.中药的四性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能得到怎样的解释?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

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

寒凉药则相反。

21.cAMP/cGMP比值的变化在机体植物神经调节方面有什么规律?

中药的四性对组织中的cAMP/cGMP比值有何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温热药和助阳药:

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比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

寒凉药相反,如生地、知母、黄连等。

22.中药的五味中每种性味所含的代表性化合物有哪些?

辛:

含挥发油。

酸:

含有机酸、鞣质。

甘:

糖类、氨基酸、维生素。

苦:

含生物碱、苷类。

咸:

含碘和无机盐。

23.怎样理解中药的毒性?

1.急性毒性(过量):

中枢神经系统乌头、士的宁等生物碱;心血管系统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心苷;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长期毒性:

消化系统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油生物碱;血液系统芫花、斑蝥、雷公藤等;对肝、肾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

3.过敏反应

4.致畸致癌作用雷公藤、细辛、石菖蒲可致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槟榔、款冬花可致肿瘤生长和发生。

24.所谓的“现代中药”包括哪些方面?

现代中药是指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特点,严格按照GAP、GCP、GMP等各种规范所产生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靠、服用方便的新一代中药。

根据中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现代中药细分为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以及后现代中药。

  近现代中药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多以粗提物入药,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现代化中药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

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个别一类、二类和四类中药基本接近现代化中药水平。

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均可纳入现代化中药的范畴。

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等。

  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是指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属性(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

它可包括:

①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②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③人工化学调配药材(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④药材代用品:

塞龙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虫草菌丝粉(代冬虫夏草)等;⑤转基因药用动植物:

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25.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中西医药体系的本质差异造成被认知和认同的程度不同: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和医药学模式,在理论基础、思维方法、诊治手段等方面均有本质上的不同。

其他国家对这本质上的不同缺乏认识是制约中药国际化的首要外部因素。

法规:

法规是制约中药国际化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由于科技水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医药理念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国有关医、药的法律、规章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同,特别是对医、药的界定及认识与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中医、中药的合法身份与地位不予认同,对中医合法地位的不认同尤为突出。

标准:

标准是制约中药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其既决定着中药能否具有作为药品的法律地位,又深刻影响着中药的竞争力、乃至于中药的生存与发展。

既是重要外部制约因素,又是内部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关键因素。

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条件:

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的特点是“小、散、乱”,绝大多数中药生产企业厂房、设备陈旧、落后,生产工艺传统、落后、技术含量低,与GMP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虽然这种状况随着强制性实施GMP的落实而大为改观,但是中药企业GMP条款对生产实际的指导力及约束力的不足,致使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对药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与国际市场对药品生产的质量要求相比相差甚远。

就中药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水平而言,即使国际医药市场对中药不加任何其他的限制,仅就GMP一项就足以使众多的中成药失去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

产品的科技含量:

长期以来,中药产品的发展表现为继承为主,在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缺乏积极、主动,致使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相反,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因素致使中药材的质量实际上已远不及古代。

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方法未能适时融人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其形态(指饮片的“剂型“)也基本上停留在原有水平。

部分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虽较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较大提高,但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及市场需求的增长相比明显滞后。

中药产品科技含量的长期低下而导致的竞争力衰弱是影响中药国际市场开拓和实现中药国际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产能力及其水平:

我国的中药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

2001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药分册)中的数据表明,2000年中成药制剂14大类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10.2%,其中最低的是糖浆剂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19/6。

如此低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意味着现有中成药的固定成本过高。

此外,尤为关键的是现有生产能力的水平远远低于时代需求,具有突出的低水平、“大而弱“的特点,真正能满足国际市场较高水准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