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563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docx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精品

  第一篇:

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

  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第二篇:

外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外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17世纪卡拉瓦乔及其艺术特色。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主义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2)具有鲜明民主主义色彩的卡拉瓦乔艺术的产生:

与意大利的动荡时代有关:

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影响了下层的艺术家,苦闷和叛逆情绪必然会反映在艺术作品中,都是历史的必然。

  卡拉瓦乔:

<1>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2>对宗教画的理解是:

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

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

马太完全是农民的样子<3>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具有进步的意义:

《基督下葬》《圣母之死》<4>卡拉瓦乔的艺术,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当时那个社会:

《多疑的多玛》。

  17世纪荷兰美术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17世纪荷兰画派产生的社会条件: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出现最早的定期刊物,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2>荷兰画派以写实,纯朴为特点:

a.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认识,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和愿望,成为主要的课题.b.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

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3>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a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b绘画艺术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1)哈尔斯:

〈1〉荷兰现实主义艺术画派的奠基人,天才的肖像画家〈2〉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a.单人半身肖像:

《吉卜赛女郎》:

a.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注意面部表情的刻画,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b.画面生动活泼,人物仿佛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着c.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b.团体肖像画:

《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

画面上人物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荷兰人的自信,自豪的时代气息。

  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绘画技巧上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

表现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其肖像画的突出特点:

构成他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2)伦勃朗:

<1>现实主义艺术的大师,勇敢坚定的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2>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举世闻名的《夜巡》:

主题性绘画,情节性群像,出色的处理了明暗关系,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3>肖像画:

生动传神独具风采,更加接近普通的荷兰贫民和平民体现了以纯朴与真实为其特点的荷兰民族气派:

a.《入浴的妇人》:

即兴写生式肖像画b.《带天使的圣家族》:

宗教题材的生活化c.老年人肖像:

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d.自画像:

看到伟大画家的生活历程,了解他的思想变化<4>铜板画:

用笔细腻:

《三棵树》。

  17世纪西班牙美术"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17世纪,西班牙艺术的繁荣主要有三个条件:

a.西班牙文学对美术的有力影响b.西班牙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艺术的存在和发展c.意大利卡拉瓦乔艺术的影响<2>西班牙"黄金时期"艺术的特点:

观察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爱好和思想,力求表现出民族精神<3>特别在底层人民的肖像画中人物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坚定冷峻尊严和刚毅的力量〈4〉西班牙美术的"黄金时期"有三大代表人物:

里韦拉,苏巴兰和委拉斯贵支

(1)里韦拉:

〈1〉宗教题材画:

《圣巴多罗买的殉教》:

宗教题材的世俗化是卡拉瓦乔艺术的特色〈2〉肖像画:

a.富有农民气质的肖像画,表现了画家朴素,先进的美学思想,表明美和智慧来自于下层人民b.《跛足者》:

形象是

  照着西班牙流浪汉,农民的形象画出来的,呈现出真实,自然,粗旷,豪放的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3>伟大之处在于:

把社会的真实生活毫不粉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2)苏巴兰:

<1>主要描绘寂静的僧侣世界,平凡中含有诗意<2>宗教题材画:

缺乏宗教气息,有着生活的情趣,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圣马格丽达》.肖像画:

《依。

别列斯肖像》<3>静物画:

反映宁静而朴素的僧侣生活:

《有橘子和柠檬的静物》:

表现宁静的美和生活的美(3)委拉斯贵支:

<1>17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绘画大师,促进其艺术成熟的最主要原因是塞维利亚的下层生活:

那里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心,而且流行一种"波德格涅斯"的风格(既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

这一名词含有小酒店和小饭馆之意,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嘲弄的把这类作品称为"波德格涅斯"风格。

  肖像画分为三类:

a.一类是宫廷肖像:

画这些上层人物的最大的特点是:

从不粉饰和美化,因此他被叫做真理的画家: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b.一类是亲友的肖像:

自然流畅,真实亲切:

《拿扇子的妇人》c.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是表现下层人民的肖像:

a.人物形象更加多样化,心理刻画深刻和复杂化b.真实生动,具有社会时代的特色,有时还包含社会批判的意味:

《伊索》c.还创作了一组宫廷丑角和侏儒的作品,强调他们悲惨的命运d.《纺织女工》:

描绘了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物,为纺织女工唱出热情的赞歌<3>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的艺术具有民主,民族和批判的色彩,拓宽了17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虽为宫廷画家,却有一颗艺术家自由的内心。

  哥特式美术及其艺术特色

  哥特式艺术:

(1)是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开始于建筑方面,发展重点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

(2)追求平面装饰的效果:

<1>苏热重修的法国圣德尼教堂:

a.表明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轻盈,纤细的结构:

采用尖卷和肋穹,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平面遵循后堂回廊式型制b.体现一种不同以往的思想和精神:

强调严谨的几何形造型和对于明亮光线的追求<2>法国巴黎圣母院:

a.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b.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以形体瘦长的造型,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风格:

有种"向上高升"的感觉c.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巴洛克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人物

  巴洛克

(1)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

a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b.又一说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的错误的含义c.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是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对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2)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3)具有以下特点:

<1>豪华的特色:

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2>是一种激情的艺术:

打破理性的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强调运动:

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5>综合性:

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6>浓重的宗教色彩:

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主导地位,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4)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

a.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b.《大卫》:

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遏止的激情c《阿波罗和达芙娜》:

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人体轻盈,优美,有一种乘风向上的感觉d.雕刻顶峰的是:

圣德列萨祭坛:

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e.肖像雕刻:

反映了世俗的情趣。

  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

  班级:

级设计(01)班学号:

1110309014姓名:

张娟

  联系电话:

91141

  第三篇: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

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1、"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1)使教育丧失动力。

(2)延缓教育的进行。

(3)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

(4)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2、"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

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3、"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4、"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5、"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6、"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1、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1)积极见解。

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2)局限性。

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2、对近代"个人主义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个人主义的理想,主要指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杜威认为,18世纪的个人主义运动主要兴趣是注重个人进步。

它是从反社会开始,要走向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走向世界大同。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的教育是确保这种更有社会精神的社会的第一步。

  3、对近代"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的考察自然主义教育的弱点:

  

(1)否定教育的意义;

(2)忽视组织的作用。

  德国国家主义教育出现的原因:

第一,德国是法国的战败国,国家需要复兴;第二,教育是复兴国家、统一国家的最好手段;第三,这种教育应适应公共教育的制度。

  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1、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一,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

第二,民主社会教育是与强制的、权威的教育相对立的;第

  三,民主社会的教育重视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重视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第四,学校在训练儿童时,应当尽可能多给儿童自由,并且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等品质。

  2、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的生长这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杜威认为用"生长"概念来说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威明确提出"教育即生长"。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以外,并没有别的目的。

  3、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学校的生活这一主张是"教育即生长"的具体化。

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为了使儿童尽早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主张。

  4、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个人经验的改造和发展杜威从经验论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个人亲身获得经验且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吸收前人经验的过程。

  总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总体评价总的说来,杜威的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且意义深远,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外国教育史经典教程-第十八章(第一节)

  第一节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教育发展特点概述

  一、形成民主化和民族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调1、教育改革的背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思潮影响下进行的。

  2、教育的民主化20世纪前期的民主主义教育就是以批判传统的等级教育,强调教育的民主化、扩大国民的受教育权为主要内容的。

  3、教育的民族化各国的民主化教育与各国教育民族化的推进有一定的联系。

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团结的重要力量。

  二、以中等教育改革为核心,探索国民教育一体化格局中等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和问题:

  1.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由全面的分离变为部分的联系。

(2)由部分的联系变为全面的联系。

  2.加强中等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改革与美国的改革是有差异的。

  3.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

这主要是在美国。

  三、教育改革目标由注重个体的发展到注重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协调1、教育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20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改革是在许多重要因素影响下进行的。

  2、新教育对旧教育的批判。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内尔在评价20世纪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的内容时指出,新教育家是从4个方面反对旧教育的。

  3.教育研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儿童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儿童教育研究开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又为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20世纪初期的儿童研究、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各国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改革模式20世纪前期,各国在教育改革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问题。

  1.美国教育改革模式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美国民主社会的需求,并充分发挥其社会效能。

其主要特点有:

  

(1)确立教育改革的目标。

  

(2)从重组学制入手,使教育面向所有学生。

  (3)从改革课程和教学组织入手,使教育适应所有学生。

  2.英、法、德国的教育改革模式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问题。

  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调整学校教育结构,并使民主化和定向化的教育原则得到扩充和实现。

  德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在战后通过教育恢复民族的自信,建立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的问题。

  五、初步建立起教育改革调控和保障机制1.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成为教育改革调控的主体。

  2.社会各种教育结构和教育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成为调控的重要力量。

  3.运用教育立法和教育报告、教育监督等手段,调控和保障教育改革。

  六、在对内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对外推行殖民地教育20世纪前期,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时期,也是这些国家在国外大力确立殖民地教育体制的时期。

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五点。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总之,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但也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的民族化和民主化问题;二是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三是发达国家教育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协调问题。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八章(第二节)

  第二节20世纪前期欧、美、日教育的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为:

(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2)地方教育当局还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的权力。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4、《1944年教育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20世纪初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

  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1、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就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

  魏玛共和国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权,并在德国全面实行法西斯专政。

从此,德国社会和教育被纳入到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出现了全面倒退的趋势。

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于1918年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应当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

  2、"八年研究"计划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8年(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

  3、初级学院运动产生:

由于中等和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自身结构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影响:

"初级学院"的思想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史密斯-休斯法案"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20世纪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

  日本的中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一个整顿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2、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926年后,日本的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法西斯化。

从40年代开始,日本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对各级教育进行改革,更强化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前苏联教育的发展一、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1.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1917年11月11日,由教育人民委员会发表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阐明了苏维埃政府关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2.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教师问题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体制、学校制度的改建,是摆在苏联当局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务。

  当时,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员列别申斯基"莫斯科方案"。

这一时期,彼得格勒的代表也提出了一个方案"彼得格勒方案"。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一个教育法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这个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

  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运动,为后来50年代苏联全部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

  二、20年代苏联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苏联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制定、编写和采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方法时陷入到左右摇摆、盲目搬用西方教育理论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另外,这一时期,苏联出现了各种教育理论。

  三、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进入30年代,前苏联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从30年代初开始,前苏联的党和政府对全部教育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整顿。

  1.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改革措施:

对普通学校(即中小学)的调整和整顿,是通过联共布党和前苏联人民委员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进行的。

它是从1931年9月5日联共布《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开始的。

  效果:

前苏联学校首次确立了适应急需掌握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学体制。

  2.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普通学校的调整、整顿直接相联系的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

  1930年8月14日苏联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的法令。

  3.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从3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各级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大量合乎条件的教师。

  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育的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九章(第一节)

  第一节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一、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娜·康·克鲁普斯卡娅(9~1939),曾是前苏联共产党委员会委员,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和教育科学博士,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中学毕业前为第一个时期。

中学毕业后为第二个时期。

著述《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

  

(二)教育思想1、论学校的性质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从而揭示了学校的阶级实质。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无产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学校的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