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666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docx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1

《五柳先生传》同步练习

一、课文及译文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说的大概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东晋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与欺诈,当时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所以他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

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2、关于文章的体裁: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一篇自传,是作者的自画像,他采用第三人称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文章主旨

这篇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作者闲静少言、率真自然的性格,赞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

四、文章结构:

全文共两个自然段,是按史传体例写的:

第1自然段:

“传文”部分——概述人物生平行事。

介绍了“传主”(即:

五柳先生)的性格(闲静少言)、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和三大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成功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他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率真自然的人。

第2自然段:

“赞语”部分——评价人物品格。

“赞语”的开篇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了传文中的“不慕荣利”,突出表现了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结尾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五、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

“‘不’字为

一篇眼目。

”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本文是作者的自画像,却采用了史传的形式,分为“传文”和“赞语”两部分,这样写,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五柳先生传》的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___(朝代)时期著名诗人,其名_________,字_________,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著名的_______诗人,他少有大志,希望大济苍生,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政治思想不能实现,有关他“______________”(指不阿谀权贵)的故事广为流传。

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文章_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

2、《五柳先生传》选自____________,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而写的________(体裁)。

因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为___________。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加点字注音:

①好读书()②性嗜酒(     ) ③造饮辄尽(     )

④曾不吝情去留(    ) ⑤短褐穿结(     )⑥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⑦黔娄之妻()()

⑧不汲汲于富贵()⑨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⑩ 衔觞赋诗(     )   ⑾  无怀氏之民欤(     )⑿萧然()

2、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亲旧知其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造饮辄尽①古义:

_______________②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2)赞曰:

黔娄之妻①古义:

______________②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之"①葛天氏之民欤()②或置酒而招之(  )③何陋之有()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⑦辍耕之垄上()

(2)"如"①晏如也()②亲旧知其如此()

(3)“于”①不戚戚于贫贱()②于厅室之东北角()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焉”①因以为号焉()②且焉置土石()③不复出焉()

(5)“以”①因以为号焉()②以乐其志()③不以物喜()

④以塞忠谏之路也()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也()⑥何以战(  )

5、分析文言句式并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重点词语解释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②亦不详其姓字()

③好读书() ④每有会意()()⑤便欣然忘食()⑥性嗜酒()⑦或置酒而招之()⑧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⑨曾不吝情去留。

()()()⑩环堵萧然()⑾箪瓢屡空,晏如也()()⑿颇示己志()()

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⒂衔觞赋诗()

7、重点句子翻译:

①因以为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成语理解

《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有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叫做“__________”,作者的本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不少人用这个成语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再写两个内容与其现代意义接近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划分句子停顿。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划2处)

(2)晏如也 (划1处)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划2处)(4)闲静少言 (划1处)(5)或置酒而招之  (划2处)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划1处)

(7)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划2处)(8)亲旧知其如此  (划1处)

三、理解性默写

1表明五柳先生名号由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五柳先生喜好读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五柳先生居住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五柳先生穿着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五柳先生饮食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五柳先生对待恶劣生活环境的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五柳先生读书方法和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三处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和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赞语”中哪一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高度赞美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全文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理解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3、文中“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结合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文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赞语最后用了两句推测性的预言: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维提升

1、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说说你对他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中,坚守气节,不失己志,你能否从你学过的诗文中选出恰当的语句,来印证作者的心胸与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法探究

1、本文在写作上,大量使用了“不”字句式,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赞语”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本文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七、比较阅读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①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②相随,数③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④,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⑤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妻恚怒曰:

“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

”买臣不能留,即听⑥去。

……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⑦,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

居一月,妻自经⑧死。

买臣乞⑨其夫钱,令葬。

——朱买臣传(节选)

[注释]①艾:

同“刈”,割,砍。

薪樵:

木柴。

②戴:

同“载”。

③数:

屡次。

呕:

同“讴”,唱。

④疾歌:

大声歌唱。

⑤女:

同“汝”。

⑥听:

听凭。

⑦治道:

整修道路。

⑧自经:

上吊。

⑨乞:

给予。

1、与课文选段对比阅读,请简答。

①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别用法,解释含义。

(1)“其”①其妻亦负戴相随()②呼令后车载其夫妻()③买臣乞其夫钱()

(2)“之”①妻羞之,求去()②置园中,给食之()

③无怀氏之民欤()

(3)“食”①卖以给食()②置园中,给食之()

3、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点击中考(2005年济宁市)

(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  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集》

1、选文

(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

(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每有会意 ()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  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选文

(一)和选文

(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只谈一点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东晋潜元亮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桃花源记》

2、《陶渊明集》自传五柳先生

二、文言知识积累:

1、①hào②shì  ③zhé ④lìn   ⑤hè ⑥ dān piáolǚyàn

⑦qiánlóu⑧jí⑨zīchóu⑩ shāng   ⑾  yú  ⑿xiāo

2、形容词用作名词亲,亲戚旧,旧交、旧友

3、

(1)尽①古义:

尽兴②今义:

(2)赞①古义:

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②今义:

夸赞

4、

(1)"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④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⑥凑足音节,无实意⑦动词,去、往

(2)"如"①……的样子②像

(3)“于”①因为,由于②在③到④比

(4)“焉”①语气助词②哪里③兼词“于之”在这里

(5)“以”①用、把②来③因为、由于

④以至于⑤以为、认为⑥凭借

5、

(1)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判断句

(2)不因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短语后置的倒装句

(3)(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省略句

6、①处所、地方②清楚地知道③喜欢④体会、领会书中的意旨

⑤高兴的样子⑥特别喜欢⑦有时⑧往、到就期望

⑨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舍不得去、离开⑩空寂⑾经常安然自若的样子⑿稍微表达⒀ 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⒁此人,指五柳先生辈、同类⒂酒杯

7、①就用它(五柳)做了自己的号。

②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③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④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⑤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⑦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⑧这话说的大概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⑨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⑩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8、“不求甚解”

读书的要义在于把握主旨、有所领悟,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读书粗枝大叶,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

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9、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晏如/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闲静/少言

(5)或/置酒/而招之(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7)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8)亲旧/知其如此

三、理解性默写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4、短褐穿结5、箪瓢屡空

6、晏如也7、好读书,不求甚解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10、不汲汲于富贵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内容理解

1、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

闲静少言;表现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和爱好的语句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表现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语句是: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率真自然的人。

2、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不慕荣利(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率真自然

3、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一句,表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代名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5、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五、思维提升

1、 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2、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是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好读书”“欣然忘食”是他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会意”是他的读书方法,即:

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

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说明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迷,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

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六、写法探究

1、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

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2、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迹、不慕荣利的特征,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

3、既进行了评论,又照应了前文。

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鲜明。

4、B

七、比较阅读

1、①朱:

追求功名利禄。

陶:

务求领会内涵。

②朱:

不甘心贫困。

陶:

态度安然。

③朱:

为荣华富贵而奋斗。

陶:

安心于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

2、

(1)①他的;②他们;③她的

(2)①这件事;②他们;③的

(3)①粮食、食物;②拿食物给人吃,让……吃

3、①朱买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