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037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

《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悯农》

(一)

教学时间:

9.15

教学内容:

1、复习一年级上册诗歌《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悯农》

(一)

2、补充诗歌谜语《风》

3、补充《悯农》

(一)

学情分析:

本课这几首是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学龄前的儿童就应该有所接触,可是字音咬不准。

他们对月亮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对月思人的情怀。

教师要立足于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读准字音,读中悟情。

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机会去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挂图、朗读录音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

(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齐读课题,解题义。

悯:

哀怜。

悯农:

同情农民。

  二、教师范读,学生看书听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三、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1不认识的字,请大家帮帮忙(抽学生上台展示)。

   2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教一教大家。

   3教师检查,注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4你用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注意区别“午—牛”的字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光字头)这个偏旁。

     (3)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5这些生字娃娃都有好朋友,它们手拉手就成了朋友,你愿意给它们找几个朋友组成词吗?

     生生、师生交流,学会积累词语。

     教师总结:

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流利

   1听朗读录音带。

   2读给同伴听。

   3读给老师听(跟录音带)。

  五、借助画面了解古诗的意思

   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

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诗来表达?

(锄禾日当午)

   2正在为禾苗锄草的农民伯伯怎么样?

(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表达?

(汗滴禾下土)

   3孩子们,农民伯伯种粮食多么辛苦啊!

请听朗朗的妈妈是怎样对朗朗说的(录音):

朗朗,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一定要爱惜粮食啊!

你能把朗朗妈妈的话用诗句表达出来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读诗句,要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停顿参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种形式美读。

采用多种形式抽背。

七、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此时,引导学生猜出谜底:

画。

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朗诵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

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八、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

(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

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

(举)。

板书:

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

)抬头望(   )的明月。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

应是:

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理解第四行诗句。

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

(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

板书:

(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

(板书:

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

(板书:

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九、跟着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

(房屋\袅袅的炊烟)[你能说得更好吗?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

(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小结:

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

  十、你学了诗句,明白了什么

  十一、教师推荐古诗,欣赏古诗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悟)

  十二、作业:

(任选)

   1写写生字或背背诗歌

   2收集古诗。

教学反思:

精彩之处:

作为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根据这种情况,组织孩子们进行全体背诵、小组背诵、男女对抗、同桌互背和开火车背诵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结合图片讲解诗歌内容,让孩子能够在脑中形成意境。

学唱歌曲让学生更加热爱古诗。

遗憾之处:

由于时间原因,《静夜思》学生还掌握不熟练。

整改之处:

多给学生自己想象和发挥的机会,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咏鹅》《咏柳》

教学时间:

9.22

教学内容:

1、《咏鹅》《咏柳》

2、画《咏柳》、编故事

学情分析:

多数同学会背但是对诗意不是很理解,朗诵不优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大意,感受古诗美。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感受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表现《咏鹅》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师:

这是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遍,好吗?

师:

这首诗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有的同学甚至三岁就会背诵了。

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师总结:

骆宾王,幼年就资质颖悟,聪慧过人。

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

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二、指导朗读,讲解诗意

师:

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

写出了骆宾王对鹅的喜爱之情。

生:

写出了鹅可爱的样子……

师:

大家说得真好。

诗人用寥寥几笔就把鹅那优美的体态以及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注词释义

  咏鹅:

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

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拨:

划。

掌:

诗中指鹅的脚掌。

2、古诗今译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

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3、名句赏析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

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

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游去,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对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

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

三、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1、欣赏动听的歌曲和美丽的画面。

2、师:

欣赏完以后,你们觉得大白鹅可爱吗?

你们喜欢吗?

骆宾王喜欢大白鹅,就写下了这首诗。

那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大白鹅的喜爱呢?

比如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背诵有关鹅的儿歌、跳天鹅舞、讲鹅的故事等等。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练习,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精彩之处:

《咏鹅》是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学生掌握情况很好,学生画咏鹅兴趣很高。

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效的要求。

遗憾之处: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古诗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古诗中的重要字词的意思都是教师指出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古诗描写的情境,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根据图画猜一猜字词意思的机会。

整改之处:

由于时间紧,学生没有完成任务。

《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教学时间:

9.29

教学内容:

1、复习一年级下册诗歌《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2、学唱《春晓》《村居》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春天吗?

你会背春天的古诗吗?

二、复习:

《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1、同桌互背

2、结合画面,解读诗意

3、齐背,感悟诗歌意境

4、重点复习《村居》和《小池》

5、生自由谈对《村居》和《小池》的理解

6、师引导对重点句的把握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孩子们早早放学归来了,憋闷了整整一个冬天,他们也该好好玩耍玩耍了,只见他们兴高采烈地放飞起一只只风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早就立在它的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现用来形容初露才华的年轻一代。

7、指名背《村居》

8、师生对背《小池》

三、学唱《春晓》《村居》

《春晓》当堂解决

《村居》请音乐老师再教唱

三、把歌声带回家

教学反思:

精彩之处:

作为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根据这种情况,组织孩子们进行全体背诵、小组背诵、男女对抗、同桌互背和开火车背诵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结合图片讲解诗歌内容,让孩子能够在脑中形成意境。

学唱歌曲让学生更加热爱古诗。

遗憾之处:

由于时间原因,两首歌曲学生还掌握不熟练。

整改之处:

多给学生自己想象和发挥的机会,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

教学时间:

10.13

教学内容:

1、学习二年级上册诗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

2、写诗比赛:

《赠刘景文》评选“古诗书法家”

学情分析: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

初步朗读,感知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诵读并且欣赏一些古诗,对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感知诗歌是诗人言志,言情的方式。

3、了解诗歌背后的一些故事背景,更好的理解古诗。

4、学习吟诵古诗,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和《赠汪伦》四首古诗的背诵

三、重点

重点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让我们伴随着古色古香,婉转悠长的古筝曲,一起来上一节古诗欣赏课……

二、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四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四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

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四首古诗词的大意。

四、讲述关于四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五、配乐朗诵

六、动手画一画《山行》一文情境

教学反思:

精彩之处:

《赠刘景文》《山行》是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学生掌握情况很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回乡偶书》和《赠汪伦》两首古诗的背诵和理解,学生不仅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对新的古诗有了充分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效的要求。

遗憾之处: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古诗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古诗中的重要字词的意思都是教师指出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古诗描写的情境,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根据图画猜一猜字词意思的机会。

整改之处:

在保证课堂用时的情况下,简单的字词含义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寻隐者不遇》《长歌行》,学唱《寻隐者不遇》《长歌行》

教学时间:

10.20

教学内容:

背诵《寻隐者不遇》《长歌行》,学唱《寻隐者不遇》《长歌行》。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表达欲望不强。

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

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

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

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谁问童子?

怎么问?

问什么?

童子什么样?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

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他会怎样做?

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运用学法,学习古诗《长歌行》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

(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

哪个朝代的?

(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

(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

(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

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

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

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

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

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

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

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

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

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

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

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

我也想借此机会考考大家的背诵情况。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

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反思:

遗憾之处: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

精彩之处:

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

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

整改之处:

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学唱《游子吟》

教学时间:

10.27

教学内容:

1、学背学唱《游子吟》

2、唱诗比赛评选“古诗小唱家”

3、课后制作亲情卡——写给母亲的话

学情分析: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孝道精神源远流长。

然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由于社会风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家庭中不尊敬父母,不珍惜亲情,在社会中也显得冷漠,因此,呼唤亲情和人性的回归成为德育的必然。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能对亲情有较为真切的体验,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生活中能珍惜亲情,敬爱母亲及其他亲人。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感渲染,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感悟。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习诗歌。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孝道精神更是源远流长,孝道文化厚重精深。

由孟郊《游子吟》和地震后母亲护子的故事导入。

1)复习诗歌《妈妈的心》感受妈妈的爱。

(2)观察挂图,介绍古代孩子的情况以及与现代孩子的区别,出示缝制的衣服让学生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赶着缝制衣服,缝制衣服地辛苦。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把握古诗的韵律、节奏,请学生欣赏。

帮助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的含义。

((4)请个别、分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表达对妈妈的爱。

二、走近母亲,学会理解宽容。

通过两个情景再现,让学生作为清醒的旁观者,理性的认识别人的母亲,学会理解宽容。

三、走进母亲,感悟人间亲情。

1、走进自己的母亲,进入母亲的心灵,感悟母亲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配乐朗诵《游子吟》)

2、学生讲关于母亲的感动的或者内疚的事情。

3、歌曲渲染。

四、回报母亲,呼唤责任意识。

1、学生谈回报母亲的方式。

2、学生给母亲写则短信,抒写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反思:

精彩之处:

让学生反复地读,入情入境地读。

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联想母亲对自己的爱。

学生读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遗憾之处:

我因势利导,有的学生没有说出当时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和以后怎样报答自己的父母,表达出了自己心中感情。

整改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很投入,积极引导了学生,创设相关意境,并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慈母的关爱之心,游子的孝义之情。

还要注重母爱主题诗的拓展,使教学容量增大,内容开阔。

不失为中华诗文教学的典范。

《草》《敕勒歌》

教学时间:

11.3

教学内容:

1、背诵《草》《敕勒歌》

2、为学生展示一些草原图片和歌曲,享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

本班43人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学习态度端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

这篇课文是一首比较简单的北朝民歌,内容容易懂,主要要发掘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体会大自然之美,树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感知。

教学难点、重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点睛之美。

预习作业:

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介绍

敕勒族介绍,乐府介绍,乐府诗介绍,《乐府诗集》介绍,关于敕勒歌的小故事。

三、诗歌品析

(一)1、“敕勒川,阴山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