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078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材料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20)——北方民族的融合

1、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答案A

2、“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 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3、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D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是促进我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加快北方民族的融合 

②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选拔更多人才 

③契丹政权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减轻人民负担 

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5、“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②唐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③辽仿效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④清朝时,反击沙俄入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6、“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

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

”“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7、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答案D

8、历史课堂上王老师向同学们给出四个提示(如下图),这里讲述的内容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B.唐太宗“贞观之治”

C.唐玄宗“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一中国

答案A

9、下列图表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丝绸之路 

答案B 

10、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C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1)魏主是谁?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分)

(2)“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10分)

(3)“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

(1)北魏孝文帝。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2)(每条2分,共10分)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④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促进了民族融合。

(2分)

12、“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答案D

13、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

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答案D

14、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北魏

B.前秦

C.蜀汉

D.大月氏

答案A

15、“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习汉礼

D.学说汉话

答案D

16、材料一: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

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1分)

(2)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2分)

(3)材料二中提到的是什么改革?

(1分)除了材料涉及的(改说汉话),请写出他在位时期还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至少写出2条,每条1分共2分)

(4)请说出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分)

(5)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2分)

(6)用一句话评价他?

(1分)

答案

(1)北魏孝文帝

(2)鲜卑语,汉语

(3)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

 与汉族贵族联姻,改汉姓。

 

(4)巩固北魏统治

(5)促进民族大融合

(6)孝文帝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17、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1)“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______。

(2)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在江南各地尤为活跃,有“______”之说。

徽商好儒,极重视______。

(3)改革开放后,1985年,第一届安徽______洽谈会在合肥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答案

(1)淝水之战

(2)无徽不成镇、文化教育(3)对外经济贸易

18、材料一: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汉 姓

长孙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3分)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5分)

答案⑴孝文帝 (3分)

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分)(答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亦可酌情给分)

⑵①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1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

(12分)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魏主是谁?

(2分)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分)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4分)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12分)⑴北魏孝文帝。

(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

(2分)

⑵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和礼法。

(4分)

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4分)

20、材料一: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

孝文帝曰: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1分)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1分)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4分)

(4)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

(2分)

(5)材料反映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1)迁都  

(2)今山西大同  洛阳。

(3)孝文帝抱有灭掉南朝、统一全国的雄心,平城作为都城也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4)鲜卑语;汉语

(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为统一奠定基础。

21、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A.魏主希望迁都平城

B.魏主希望以文治理天下

C.魏主希望迁都洛阳

D.魏主希望以武治理天下

答案C

22、情境分析:

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至少说出3点,6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2分)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2分)

答案

(1)姓氏改变了,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语言改变了,由鲜卑语改为汉语;制度改变了,采用了汉人的官制;服装上穿起了汉服;婚姻关系上与汉人联姻(6分,说出三点即可)

(2)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4分)

(2)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3)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主要源于历史上的什么重大改革?

(2分)

(4)据“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重要作用。

(2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

(3分)

答案

(1)丝绸之路;匈奴。

(2)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5)战争、经济文化交流、改革。

24、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一改姓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

(2分)

(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2分)

⑶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

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

(3分)

⑷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2分)

答案

⑴匈奴、鲜卑、羯、氐、羌(任答四个即可)(2分)

(2)劳动力(1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1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1分);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改用汉姓)。

(1分)

⑷促进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

2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时期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西汉时期为促进汉族与该民族的友好交往的汉族宫女是谁?

东汉末年以来,除该民族与鲜卑、羯之外,还有哪两支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2)建立北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谁在位时进行了改革?

其主要措施有哪些?

(至少写出4条)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匈奴,王昭君,氐、羌(各1分,共4分)。

(2)鲜卑族,(1分)孝文帝(1分)。

措施: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写出4条即可)。

(4分)

作用: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分)

26、电视剧《汉武大帝》曾一度热播,本剧是一部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史诗性作品。

全剧通过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人生,以新古典主义浪谩写实的手法,全景式的展现中华民族2000多年前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时代。

此片触及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刘彻等,既不溢美,也不隐恶,又不过分渲染,分寸立场均力求客观。

(1)你认为在此片中所触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军事上的史实会有哪些?

(4分)

上,巩固边防,北击匈奴,并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

(2)我国历史上也不缺乏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的皇帝,请你列举出一位,并简单概括出他的政绩。

(2分)

(3)你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2分)

答案

(1)①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思想上,采用了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都城长安兴办太学。

③经济上,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④军事上,巩固边防,北击匈奴,并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

(2)北魏孝文帝。

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3)身为统治者,必须要励精图治、关心人民疾苦,还要勇于创新,不断改革。

这样国家才会发展。

等等

27、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3)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6分)

答案

(1)北魏孝文帝

(2)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迁都洛阳(2分);习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各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汉 姓

长孙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材料中的魏主是指谁?

(1分)他为促进民族融合都颁布了哪些措施呢?

(4分)你觉得他的改革对北魏有何影响?

(3分)

①人物:

②内容:

③影响:

(2)由史及今,我们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分)

答案

(1)北魏孝文帝。

(1分)内容见教材略,至少答出2点。

(2分)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1分)

(2)开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29、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30、汇入潮流篇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大家庭!

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人的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请回答: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1分)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1分)

答案

(1)

(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鲜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