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089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汉书》精选精练

《汉书》精选精练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

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

光闻之,告吏勿持。

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

仲翁谓望之曰:

“不肯录录,反抱关为?

”望之曰:

“各从其志。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

“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

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

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

”天子拜望之为谒者。

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

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

后为太傅。

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

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

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

望之对曰:

“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

”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

“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谱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讪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

望之仰天叹曰:

“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

”竟饮鸠自杀。

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

①露索:

露出身体被人搜查。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B.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C.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D.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

B.射策是汉代选士之法,主试者将问题写在策上,受试人选取作答。

中甲科者可为郎中。

C.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与京兆尹、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

D.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都指优秀人才,明清则用来称呼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

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

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

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

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以示清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2)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1.(3分)C

2.(3分)D(“秀才”在汉代是察举人才的科目,与后代科举考试的“秀才”含义并不相同)

3.(3分)D(“不善计谋”不妥;是诬陷萧望之对朝廷不敬,而不是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

4.(10分)

(1)(5分)当时皇帝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皇帝总是(把这些事)交待给萧望之,(让他去)了解情况。

(“便宜”“下”“状”各1分,大意2分。

便宜:

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下:

交待。

状:

情况,情形。

(2)(5分)等到宣帝病重,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任命萧望之担任前将军光禄勋,(让他)接受遗诏辅佐政事。

(“寝疾”“属”“拜”各1分,“大臣可属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1分,大意2分。

寝疾:

卧病,病重。

属:

嘱托,委托,交付。

拜:

任命、授予官职。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

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

举茂材,平准令。

察廉为阳翟令。

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

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

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

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

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

“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

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迁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

“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

“幸全活郎,甚厚!

"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日:

“死无所恨!

”初,大将军霍光秉政,广汉事光。

及光薨后,广汉心知微指,发长安吏自将,与俱至光子博陆侯禹第,直突入其门,索私屠酤,椎破卢罂,斧斩其门关而去。

时,光女为皇后,闻之,对帝涕泣。

帝心善之,以召问广汉。

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

地节三年,广汉使所亲信长安人为丞相府门卒,令微司丞相门内不法事。

司直萧望之劾奏:

“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

”宣帝恶之。

下广汉廷尉狱,广汉竟坐要斩。

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

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选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有删减)

[注]①平陵方上:

平陵,汉昭帝陵墓。

方上,陵墓的方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B.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C.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D.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有守卫、防守之意,文中指秦汉时郡的长官,后来用作刺史太守的简称。

B.宾客,汉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为主人奔走效命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每月得百二十斛。

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两千石。

D.长安,为“长治久安”之意,“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广汉治行尤异,为人称道。

他担任郡吏、州从事,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虛待士闻名。

杜建纵容宾客谋取不正当利益,他坚决将其当众正法,受到京城百姓称赞。

B.赵广汉不惧豪强,精于吏职。

他担任“京辅都尉”,在数月内诛杀原、褚家族中强横妄为

的罪魁祸首,引起震动。

他接见官员和百姓,有时通宵达旦,尤其擅长钩距之术。

C.赵广汉断案如神,善待劫匪。

长安少年谋划抢持某人,还没有商议好,他就派人把他们

一举擒获。

皇宫侍卫苏回被劫,他兑现承诺,善待劫匪,为他们备办棺木。

D.赵广汉得罪贵戚,招来祸患。

霍光死后,他带人查到霍家私自酿酒的证据,砸破炉灶、缶

罂,因此得罪当朝贵戚。

萧望之弹劾他没有德政,赵广汉最终被处腰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广汉跪谢曰:

“幸全活郎,甚厚!

”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2)宣帝恶之。

下广汉廷尉狱,广汉竟坐要斩。

5.(3分)B

6.(3分)A(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7.(3分)B(“诛杀原、褚家族中强横妄为的罪魁祸首”是他担任颍川太守期间所为)

8.(10分)

(1)广汉跪拜答谢说:

“幸亏(你们)保全苏回让他活了下来,(我)会丰常优待你们。

”(广汉)把二人送到监牢,告诉(吩咐)狱卒厚待他们,供给酒肉。

(5分,“谢”“活”“敕”各1分,句意2分)

(2)宣帝厌恶他,把广汉交给廷尉牢狱,广汉最终被判处腰斩。

(5分,“恶”“下”“坐”各1分,句意2分)

参考翻译:

赵广汉,字子都,是河北涿郡蠡吾县人,原来隶属于河间郡。

年少就当上了郡中小吏、州从事,因为人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被人们所称道。

选为秀才,任命为平准令(管理物价)。

又经过孝廉科目考核当上了阳翟县令。

因治理业绩和德行尤为突出,升迁为京辅都尉,代理京兆尹之职。

赶上汉昭帝驾崩,新丰县杜建为京兆掾属,助理监造汉昭帝陵墓的方顶。

杜建平时强横好用武力,门下的食客是奸诈图例之人,赵广汉听说了,先是用含蓄的话警告他。

杜建没有改变食客的做法,于是赵广汉立案法办(杜健)。

宫中有权势的宦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想方设法无所不至,最终也没有被赵广汉同意。

家族中食客谋划要劫狱,赵广汉全都知道谋划着当中为首的姓名和动向,派差役通告他们:

“如果计划这样去做,就要一起灭掉你的全家。

”命令数名差役把杜建执行死刑示众,没有人敢靠近。

京城中人们称道他。

此时,昌邑王刘征登上皇位,行为荒淫混乱,大将军霍光跟群臣共同废掉刘征,尊奉推立宣帝为皇帝。

赵广汉因为跟着商议决定策略,被恩赐为关内侯,升任颍川太守。

郡内大姓原、褚两个家族强横妄为,门下的宾客犯法做了盗贼,前任郡守不能擒获制服他们。

赵广汉到任几个月后,诛杀原、褚家族中的罪魁祸首,颍川郡中震惊恐惧。

在此之前,颍川豪强和大姓人家互相结为婚姻关系,官吏间的风气是互相勾结。

赵广汉对此很是担忧,奖励并使用大姓家族的中间分子,让他们知道百姓控告的公文内容,出现要查问的案件的时候,证实了罪名,依法行事处罚他们,赵广汉故意泄漏中间分子的话,使得他们互相埋怨指责。

又让差役制作密告箱,等到有投送来的密信,除去信件上的署名,并且假托为豪强大姓家族的子弟所说。

那以后强势宗族和大姓家族之间结为仇敌,邪恶的党羽解散了,民风民俗大为改观。

官吏百姓互相揭发暗地里做过的坏事,赵广汉能够以此作为耳目,盗贼因为这个缘故不敢作案,作案又总是被抓。

一切都治理妥当,威望名气流传尽知,并且匈奴投降的人也说匈奴那里都听说赵广汉了。

本始二年,赵广汉跟从军队回来,又被任用代理京兆尹,满一年后被正式任命为京兆尹。

赵广汉为人很是强势,天性精通于官场职务,看见差役百姓,有时夜晚不睡觉直到天亮。

尤其善于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能得知真相。

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假设要想知道马的价格,就先问狗的价格,完了问羊的价格,又问牛的价格,然后到马的价格,比较查对它的价格,按类衡量,就能知道马的贵贱不会脱离实际价格。

只有赵广汉绝对精明能做到,其他模仿的人没有能比得上的。

富人苏回为侍郎,有二人劫持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赵广汉带着差役们到了苏回家中,自己站在庭院之中,让长安丞龚奢敲前室之门告诉劫匪,说:

“京兆尹赵某劝告两位,不要杀了人质,这位是宫廷警卫官员。

释放人质,自动绑手就擒,还可以好好地对待你们,侥幸的话遇到赦免命令,或许某时能解脱罪名。

”二劫匪惊恐,又听说过赵广汉的名气,当即打开门出来,下了厅堂跪地叩头,赵广汉跪着谢道:

“幸运的是侍郎完好活着,很好!

”送二劫匪去了监狱,命令差役细心照顾,给以酒肉。

到了冬天该处死,预先发给他们棺木,又发给收殓下葬的用品,告诉劫匪,劫匪都说:

“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赵广汉上奏请求,让长安游徼和监狱官吏俸禄上调为百石,那以后享受百石的官吏都比较自重,不敢歪曲破坏法律随意扣留人。

京兆地区政令清明,官吏百姓称道不绝口。

年老的人口头流传,认为自汉朝建立以来治理京兆地区的官员没有能比得上的。

地节三年七月,丞相司直萧望之考查上奏:

“赵广汉折辱朝中大臣,想要用威力挟制奉公守法的人,违反礼节、败坏风气,没有德政。

”汉宣帝厌恶他了。

赵广汉最终被判腰斩之刑。

赵广汉虽然犯罪被诛杀,担任京兆尹廉洁清明,以威力(威慑)控制强横有权势的人,平民各得其所。

百姓追忆思念,歌颂他到现在。

  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

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奉车光禄大夫,贵幸。

复领五经,卒父前业。

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

歆及向始皆治易。

宣帝时,诏向受谷梁春秋。

十余年,大明习。

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

时丞相史尹成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

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

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歆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

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

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

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

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曰: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遺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

 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

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

上日:

“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

”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

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

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

(节选自《汉书。

楚元王传》)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B.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C.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D.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之随时听候诏令,优异者待诏于宦者署,以备顾问。

B.六艺,六种儒家经书的统称,此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意思相同。

C.谷梁,注解《春秋》的典籍,与公羊、左氏合称“春秋三传”,问世最早,汉时受到推崇。

D.乞骸骨,简作乞骸,使骸骨得以归葬于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歆学识谢博,才能卓然。

他通《诗》《书》,贯六艺,精数术,撰《七略》,校经传,被成、哀二帝器重。

B.刘歆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研究《左传》时,他师从尹咸及丞相翟方进,并引用传文解释经典,独辟蹊径。

C.刘歆治学严谨,坚持己见。

他认为左氏比谷梁、公羊更能接近孔子的意旨,连父亲也不能把观点强加于他。

D.刘歆直言遭祸,图身自保。

他因言辞得罪师丹等人请求离开朝廷,任河内太守时,又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博土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②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

【分析】(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10)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9)根据句意断句。

“试”的宾语是“左氏可立不”,后面“遣”引导的句子是另一件事,在“不”后断句,排除A.“不肯试”中间不能断开,“不肯”修饰的是“试”,要连在一起,排除B.“杜塞”的对象是“余道”,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译文:

现今陛下忧虑文学杂乱无章,所以颁发英明的诏示,想试试《春秋左氏传》是否可以立为典范,派遣亲近之臣奉旨领命,和你们一起齐心协力,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现在却不是这样,你们紧紧闭关,坚决抵制(不肯合作),想要阻塞道路,这不是上层(陛下)所希望看到的。

(10)C.表述有误,“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可见《谷梁传》问世并非最早。

(11)D.“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错,原文是“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意思是因为宗室不应该主管三河地区,所以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文无此意。

(12)①“或”,有的;“置对”,答辩;“移书”,发文书;“责让”,责备。

译文:

各位博士有的不肯与刘歆答辩,刘歆于是给太常博士发文书,责备他。

②“忤”,触犯;“为……所”,被;“出”,出京,京官外调。

译文:

刘歆因此触犯了掌权的大臣,被很多儒生诽谤,他担心被诛杀,便请求出京补任地方官吏。

答案:

(9)C

(10)C

(11)D

(12)①各位博士有的不肯与刘歆答辩,刘歆于是给太常博士发文书,责备他。

②刘歆因此触犯了掌权的大臣,被很多儒生诽谤,他担心被诛杀,便请求出京补任地方官吏。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鲍子都,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

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

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

岁余,宣坐免。

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

上以宣名儒。

优容之。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

拜宣为司隶。

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芫司隶,官比司直。

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

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

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曰:

“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

”诸生会者千余人。

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

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

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

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

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

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的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

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

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17.文中“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这一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3分)

13.B

14.A(“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15.B(“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错)

16.

(1)鲍宣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

他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没有文采,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落实“征”“谏争”“文”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共4分)

(2)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落实“下”“官”“内”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

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