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患沟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174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医患沟通.docx

《儿科医患沟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医患沟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医患沟通.docx

儿科医患沟通

儿科医患沟通

一、儿科疾病特征与患者身心特点

(一)疾病特征

   1.起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

   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缺乏局限能力,容易发展成为败血症,原发感染灶反而不易被发现。

儿童患急性传染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

儿童,特别就是婴幼儿患急性肺炎常易并发心力衰竭;婴幼儿患腹泻病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易并发循环衰竭,以致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危及生命。

新生儿及体弱儿严重感染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反应低下,而无典型的症状与体征,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漏诊。

   2.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生命力旺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但只要诊断及时、处理得当,不少病情很重的患儿,经及时诊断、治疗后迅速转危为安,直至痊愈;也有某些病儿特别就是新生儿、体弱儿,虽然起病时较轻,但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强、自身抵抗力较弱等原因,病情骤然加重,甚至突然死亡。

   3.各年龄阶段儿童患病种类不同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均各有其特点,她们的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病因也各不相同。

以小儿惊厥为例,不同年龄阶段发病原因不同:

新生儿期多与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个月以内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至3岁以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3岁以上年长儿,如无热惊厥则以癫痫为多见。

又如1~3岁的小儿容易患水痘、猩红热等传染性疾病,很少患风湿热;而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就相对多见了。

   4.与成人疾病种类有很大不同

   儿童一般以急性感染性疾病、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多见;这些病在成人则少见。

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小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成人则以冠心病多见;肿瘤中小儿多见急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而成人则以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多见。

   5.小儿对致病因素所致的病理反应与成人不同

   由于小儿发育不够成熟,所接触的病原体种类较少,对病原体的反应往往与成人迥异,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婴儿的病理变化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与成人则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成人则患骨软化症。

   6.免疫系统功能未完善,防御疾病能力差

   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系统、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完善,各器官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均较差,白细胞吞噬能力等也较低,其她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较低,因而抵抗力及防御疾病能力差。

由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IgM量很低,易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体内IgA特别就是分泌型IgA水平较低,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

(二)患儿及家长身心特点

1.患儿的身心特点

(1)自我表达能力差:

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不适与要求,有时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病情,常靠家长代述,因此,家长对病情的陈述往往就是病史的关键部分,但其可靠性差异很大。

如婴幼儿腹泻后,其大便的次数、性质、持续的时间、其它伴随症状等均由母亲或家人一一告诉医生。

又如有的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儿童腹痛不能准确地讲清楚疼痛部位。

(2)情感控制能力低:

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随诊疗情景而迅速变化。

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认识事物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变化快,情感控制能力较成人明显低下。

尤其就是3岁以下儿童,更就是缺乏理解能力及对因果关系的判断辨别能力,缺乏对情感控制的能力。

如婴幼儿患者在候诊时,一旦被抱上诊疗床,瞧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往往马上精神紧张、哭闹不安。

(3)对疾病的耐受力低,反应性强:

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初期,其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强,容易泛化。

由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向大人倾诉,稍有不适与疼痛,就表现出烦躁与哭闹不安。

如婴儿生病时,表现为长时间的啼哭,并且不吃不喝,一般措施不能使哭闹停止。

(4)患病后心理变化大:

患儿常常表现出恐惧、愤怒、惊骇、烦闷、不安等情感,有的病儿甚至发生夜惊、尿床等现象。

学龄期儿童患病后常常会考虑到学习与功课,表现出抑郁、沉默、孤独、不快、饮食不佳、睡眠不宁等。

害怕打针、吃药,害怕与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接触。

尤其就是有过瞧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务人员会害怕而哭,面对打针、吃药更会产生莫名的紧张或恐惧,在复诊时,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5)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

儿童注意力相对不集中、转移较快,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

有些孩子生性好动,医务人员询问病史时常很难控制与她们的谈话,做体格检查、治疗时部分患儿表现出不合作。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时甚至需反复多次才能获得正确的检查结果。

(6)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不相适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学龄期儿童患病后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子瞧待,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会表现出勇敢、合作、忍耐、肯吃苦、无所畏惧的气概,对限制自己活动的要求有抵触与反抗情绪。

同时,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特别就是在疾病与治疗所产生的痛苦面前常常会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并且缺乏应对能力。

(7)患病后依恋及依赖性增强:

小儿一旦得了病,就诊时几乎都由父母或其她家属陪同前来。

住院期间离开了家庭,脱离学校、社会环境,病儿(尤其就是独生子女)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对家属的依恋及依赖性增强。

2.家长的身心特点

(1)焦虑与紧张(anxietyandtension):

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医疗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孩子患病,家长就会非常担忧。

目前在我国,儿童患者大多就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孩子患病后,父母的紧张、焦虑就在所难免。

对于住院患儿的家长更就是如此,她们除了要为孩子的健康担忧外,还会由环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紧张与焦虑,同时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一些侵袭性的检查、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住院后加重的经济负担等等产生的担忧也会接踵而来。

(2)家长对患儿过分的照顾与溺爱:

“尊老爱幼”历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于孩子的年幼无知,缺乏对自身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尊老爱幼”的天平往往又会更多地向孩子“倾斜”。

孩子一旦患病家长会过分的照顾与溺爱,甚至夸大病情,以期医生的重视,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病患儿以后的教育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家长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与支持: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与支持就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

她们往往认为孩子生病就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或迁怒于某个家庭成员,于就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就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与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此时,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4)怀疑与不信任:

家长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千差万别,部分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从而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对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与表现引起的不满,进而演化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医院医疗设施与治疗环境造成的治疗能力与条件的局限的不理解等等,在怀疑与不信任的心理影响下,往往造成家长对医院与医护人员的过分挑剔。

此时医务人员对她们及时沟通与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因素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就是指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引发疾病的“原因的根源”,包括贫穷、歧视、缺医少药等。

根据卫生组织的研究,当今时代,社会因素越来越决定了人类的健康。

就社会因素之一的贫困问题来说,最贫穷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30%,而发达国家则仅为0、3%。

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就是引起儿童传染性疾病及营养疾患的直接原因。

而营养过剩引起的营养性疾病及意外事故,则就是发达国家影响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

社会经济状况也间接通过影响文化教育水平卫生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水平。

1.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

(1)家庭结构与类型:

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道发现,健全与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与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无明显弊端。

而破裂家庭、父母常常争吵的不与谐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均明显不利,儿童出现躯体疾病及心理障碍者均较高。

(2)父母的文化、经济条件及性格行为:

1)父母文化水平,特别就是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儿童身心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只要不就是极度贫困的家庭,由于其她条件的相互影响,经济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2)父母的性格行为对儿童影响极大,如过于冷淡、忽视或粗暴的家庭环境,常常忽视了儿童的躯体疾病,也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严重的扭曲,易于出现孤独、冷漠、粗暴、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性格。

而过分溺爱,会使儿童出现多种心身症状,如无病呻吟、依赖、脆弱、任性霸道等问题。

3)家庭及夫妻关系就是否与谐父母对子女教养态度就是否一致,家庭成员、夫妻及亲子间关系就是否协调等,均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

2.学校与儿童身心健康

学校就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度过的重要场所,也就是塑造身心健康(physicalandmentalhealth)人材的重要摇篮,纵观历史及现代、国内与国外,学校对儿童的影响就是很大的。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老师的教学方法、同学与伙伴的关系等等。

老师的学生若能在学校接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这可以为以后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的谆谆教导,民主管理作风,会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同样,同龄人之间相互的影响也就是十分巨大的,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日后地身心发展。

二、医患沟通的途径与趋势

常言道:

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就是相同的。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所接触病儿也各不相同,其家庭背景也千差万别,千篇一律地对待患儿及其家长显然就是行不通的。

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儿童患者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

(一)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不一,因此在患病时的反应也不一样,医务人员要依据各年龄段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新生儿期易哭闹,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患者时,应动作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与抚触等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

婴儿患者有需要爱抚与用形体表达喜悦、愤怒、惊骇等情绪,婴儿住院后,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出恐惧、孤独、抑郁与分离性焦虑。

医务人员在接触婴儿患者时说话要语气温与,动作轻柔,予以爱抚与亲近,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与内心恐惧感。

学龄前期儿童患者有依恋家庭的情绪,疾病痛苦可引起患儿抑郁(depress)、焦虑(anxiety)、恐惧(fear),疾病的刺激与打击,可使幼儿患者出现退缩行为(withdrawalbehavior),曾经获得的行走、控制排便、自己进餐等技能可暂时丧失,医务人员要给予她们耐心细致周到的关怀与呵护,对住院病儿要多加关心,亲近她们,允许她们携带自己喜爱的玩具与物品,使她们尽快适应环境变化。

学龄期患者,可引起内心情绪波动,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悲观、自责等心理,出现对抗、挑剔、任性、不遵医嘱与攻击行为,易与家长与医护人员发生摩擦。

医务人员在接触年长病儿时应感情细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体现平等,说话的口吻、问诊的话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体格检查的方式要适合儿童,切不可粗声粗气,疾言厉色,伤害其自尊心。

对恢复期的学龄期患儿,为了消除因住院而耽误学习与功课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应适当帮助患儿补习功课,鼓励她们参加社会活动与轻微劳动。

此外,对不同病情的儿童患者,医务人员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对她们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沟通,这样有助于病儿早日恢复健康。

例如:

各种疾病的危重期患儿,医护人员要付之予天使之情,使她们安静,配合治疗;病情稳定后,可陪病孩玩玩具、瞧画报、听故事,使患儿心情愉快与医务人员合作;对病情较轻的、处于恢复期的患儿,可指导家长与患儿,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安排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以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二)读解婴幼儿及儿童患者的体态语言

婴幼儿患病不能诉说感受,小儿科也历来被称为“哑”科,她们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活动同成人建立联系,达到与成人的相互理解。

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有时要以瞧与听的方式为主,解读病儿的体态语言。

在医患交际中,患儿的体态语言能否为医务人员正确解读,就是实现良好的医患交际,达到理想沟通的基本保证。

小婴儿虽然不会用语言来交流,但会用哭、笑等本能行为表现身心的变化与需求。

啼哭就是新生儿表达自己需要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内容:

需要爱抚的哭就是清脆、响亮、圆润的;饥饿、排尿引起的不适哭声很大,除非满足需求、解除不适,哭才会停止;当婴儿感到身体不适时,会用长时间的啼哭来寻求帮助,婴幼儿在疾病严重时哭声就是不成调的尖叫或哭声低弱,采取一般措施不能使哭声停止。

幼儿及儿童患病后,在语言上往往不能准确自我表达。

儿童患病后,大都会由活泼好动转变为无精打采,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并且会特别留意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性行为。

医务人员应从患儿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中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发现病症所在。

(三)克服儿童患者的恐惧心理

疾病疼痛与各种治疗(如打针、吃药、插胃管等)会给患儿带来疼痛刺激,留下不愉快的记忆,产生对疾病的恐惧感。

故医务人员在为患儿检查治疗前,应该不厌其烦地向小病人讲解要为她们做些什么检查治疗,为什么要做,可能会有哪些不舒服与疼痛,有针对性地消除她们的疑虑与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

年长儿认识力增强,开始关注疾病后果与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当一些慢性病对其成长与生命构成威胁时,会产生严重的不安情绪与心理冲击。

医务人员要让儿童患者正视疾病,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

在与患儿交谈时,最好使孩子的视线与医务人员平齐。

医生护士平时要面带微笑,声音柔与、亲热地称呼孩子的名字或乳名,注意语言的亲与性,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

医务人员还应注意满足孩子“皮肤饥饿”的需要,如搂抱婴幼儿,抚摸患儿的头部,轻拍她们的上肢与背部,使之获得亲切、友好的满足,增强患儿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对住院的幼儿及儿童患者应主动接近她们,多加爱抚交谈,讲清生病住院的道理,帮助熟悉环境,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并为她们介绍小伙伴,鼓励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对疾病的治疗。

(四)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

尽管孩子就是病人,但家长在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病虽然生在孩子身上,但家长的感觉却比生在自己身上还要着急紧张,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现代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人员沟通时充分体谅患儿父母及亲属的心情,与之进行有效地成功沟通。

对患儿家长的安慰与解释就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带孩子来瞧病目的就是为了解除病痛,希望了解孩子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病,还希望了解最佳治疗方案等等。

如果只就是简单地说“没什么大问题”那样的话,肯定不会令患儿家长满意。

医生需及时将自己对疾病的判断、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存在几种治疗选择、各种选择的利弊等信息向病儿家长作通俗易懂的解释与说明,在此基础上取得她们的信任。

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就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地进行表述。

如果患儿病情严重,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虽然对家长会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但就是医生必须如实交代病情,实事求就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与侥幸心理,使其正视现实。

一旦确诊,医生有必要同时会见患儿双亲。

医务人员与家长之间的谈话应避免让患儿听到,不应在患儿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

若医生过于“善心”,交代病情时只就是与颜悦色、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会使家长误认为病情很轻微,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对儿童患者存在的与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应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与家长配合,予以耐心解释、启发、诱导、鼓励。

(五)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

高质量的医疗技能与水平有助于取得患方信任,就是改善医患关系、进行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

医生就是患者的健康卫士,患儿因病就医,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疾病的治愈、恢复健康,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精益求精地钻研医学科学知识,提高为患儿服务的医疗水平,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医疗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的发生。

(六)医疗环境与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的环境就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医环境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如病区的环境就是否安静,病房的空气就是否新鲜,病室墙壁色调就是否宜人等,这些与沟通效果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又如,目前不少医院门诊大厅吵吵嚷嚷、候诊室拥挤不堪、医生诊室里患儿及家属川流不息,这种现实的就医环境,使小病儿及家长难以体验与感受真切的人文关怀,就是造成医患沟通障碍、医患关系不与谐的重要因素,必须得到根本的改观。

门诊诊察室与病房要求保持清洁、卫生、安静、空气流通,适当光温度、湿度与光线;在布置病房与装饰墙壁时应选用白色、浅绿色、粉红色彩或浅蓝色构成比较柔与、清新的色调,给小病儿以安静、平与与舒适之感;病室可设有游艺室,备有必要的玩具与文娱用品,作为恢复期患儿的娱乐场所。

总而言之,日常工作中的良好医德医风,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主动、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患儿及家人的思想、情绪,树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与对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达到有效的医患沟通。

三、医患沟通案例解析

1、病人概要

患儿小玉,女孩,5岁,独生女。

父亲为出租车司机,母亲为理发师,由于孩子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瞧病花了很多钱,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拮据。

2、诊疗概况

小玉就是个可爱的女孩,4岁那年不幸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3型),当时住院五个月,经化疗后诱导缓解。

最近一次大剂量MTX、阿糖胞苷化疗后外周血象一直很低,WBC1500×109/L,遂做骨髓穿刺,骨髓涂片检查提示白血病复发。

本次入院将再进行诱导化疗。

3、病人及家属心理与表现

入院时,家长及患儿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①家长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小玉的白血病复发。

因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意味着预后不好,生存的机会大大降低。

小玉能不能活下去?

一想到这个问题小玉父母就痛苦万分。

②化疗药物价格昂贵,如果并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又要化掉很多钱,还有营养费又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上次住院时已把家里的大部分积蓄都花完了,而且小玉住院期间妈妈得天天陪着照顾,不能上班,家里的收入将明显减少。

家庭经济拮据,家长心理压力很大。

③小玉虽然只有5岁,虽然她不懂白血病复发真正的概念,但她不愿意再住院化疗,因为小玉知道这次住院后又要一个星期做一次腰穿,会很痛;天天得扎静脉针,不能到外面去玩;还有那好不容易留起来的短发,化疗后又要一把一把地落掉,变成难瞧的小光头。

4、沟通过程与成效

小玉心事重重地住进医院病房后,病区主任马上亲自查房,制定了详尽的化疗方案,临走前轻轻拍拍小玉的头:

“小玉最勇敢、最听医生的话,打针吃药都不怕!

”然后把小玉父母俩单独请到主任办公室谈话,明确告之小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并详细介绍今后的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后等。

面对满脸愁容的小玉父母,主任鼓励道:

“白血病复发患者虽然预后较差,但也有存活治好的希望!

尽管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全面治愈复发白血病的难度较大,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不少白血病复发患儿成功战胜病魔的例子。

她们有着顽强的毅力,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最终将病魔降服。

您们家属如有什么想法的话,可及时与我们医生与护士交流。

”主任一席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大增强了小玉父母救孩子的决心与信心。

第二次化疗开始后,病房的医生、护士们每天都到床前,握着小玉的手,用亲切的话语对她说:

“小玉,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每天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查房,由操作熟练的护士打静脉针,做治疗与护理。

小玉最怕做腰穿,每次做腰穿前,医生都会耐心地给小玉讲清什么时候做腰穿、为什么一定要做腰穿,并夸小玉勇敢,鼓励小玉坚持到底,就就是胜利,并安排有经验医生做腰穿。

小玉就是个懂道理、好强的孩子,知道做腰穿可以让白血病早点好,每次做腰穿时尽管很疼,但小玉都能配合医生顺利完成。

一天,小玉化疗后吃不下饭,妈妈怎么哄她也不愿意吃东西。

护士阿姨坐在小玉身边,轻声说道:

“小玉乖,不吃东西病怎么会好呢?

来,配合阿姨,小嘴巴张开,咱们先吃一小口。

”瞧着护士阿姨耐心地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在一旁舒心地笑了。

化疗后一月小玉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外周血象WBC仅300×109/L,合并肺部感染,高热持续一周不退,爸爸妈妈眼瞧着小玉不行了,开始悄悄地准备后事,买了“寿衣”,放大了“遗像”,医护人员得知后,向小玉父母及家属表示继续竭尽全力抢救,并不断鼓励小玉父母不要放弃,坚决与死神搏斗到底。

经过十天十夜的抢救,终于病情有了转机,小玉顽强地活了下来,小玉父母握着医生护士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5、沟通要点与分析

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虽然患儿白血病复发对家长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但就是医生如实交代了病情,在化疗之前即明确告诉小玉父母患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实事求就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与侥幸心理,使其正视现实。

②化疗之前详细介绍今后的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

③医护人员对患儿富有同情心,与之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运用体态语言传递同情与爱心。

④鼓励患儿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她们表达真实的感受,树立与白血病作斗争的信心。

⑤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高超,最终将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就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地进行表述。

注意要主动介绍病况、病因、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让家长知情。

(2)重病或癌症一旦确诊,医生有必要同时会见患儿双亲进行沟通。

医生必须如实交代病情,实事求就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与侥幸心理,使家长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与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3)医务人员要充满同情心,鼓励患儿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她们表达真实的感受与想法。

(4)医务人员与家长之间的谈话应避免让患儿听到,不应在患儿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

(5)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就是取得家长及患儿信任,达到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