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编码TCD.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639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医证编码TC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证编码TCD.docx

《中医证编码TC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证编码TCD.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证编码TCD.docx

中医证编码TCD

摘 要:

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

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

AppliedResearchontheNationalStandardson“Classification&CodeofTCMSymptomsandSigns"

ZhangRuhong(章如虹),MaoShusong(毛树松),ShaoQihong(邵企红),etal.

(Na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sInformationCenter,Hubei430061)

(DeptOfMedicalAdministration,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6)

  ABSTRACT:

Fromthe88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hospitalsbyrandomsamplingfromdifferentgrades,78605outofmorethan120thousandsofcasesofdischargedpatientswhichconformedtotheprojectresearchrequirements.Bytheanalysisonthecaseswefound5908diagnosisnamesofTCMsymptomsandsigns.Insequencewelistedthenumbersofthecasesoccupiedbyeachdiagnosis,andthengotarepresentativedistributiondataofthediagnosesofTCMsymptomsandsignsonthedischargedTCMpatients.TakingtheNationalStandardsasrule,ourresearchindicatedthefeatures,causalityandcombinationregulationsofTCMsymptomsandsigns.ItsuggestedanewpathoftheTCMresearch.

  KEYWORDS:

DiseaseDistribution;TCMSymptomsandSigns;Diagnosis

1 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有效样本地区的88所中医医院,其中省级医院7所,地(市)级医院21所,县级医院60所。

提取上述88所中医医院1994年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中的中医临床诊断资料和相关信息建库,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

1.1 遴选病例

  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出院患者病例共126574份。

其中具有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病名诊断的病例数为88414例,占69.85%;仅有西医诊断以西医方式治疗的病例数为38160例占30.15%。

  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要求中医医院的中医病历应具有完整的中医病、证诊断和西医疾病诊断(双重诊断)。

根据这一原则及本项目研究需要,在去除仅以西医方式诊治的38160份病例后,对具有中西医双重诊断的88414份病例进行中医临床诊断完整性分析,从而遴选出符合国家规范和本项目研究需要的78605份病例资料,见表1。

表1 88414份病例中医临床诊断完整性分析(%)

完整性

病例数

出现率

标准误

95%可信区间

符合要求

78605

88.91

0.11

89.13~88.69

不符合要求

9809

11.09

0.11

11.31~10.89

1.2 中医病、证名,病名和证候名统计

  本研究是以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TCD))为依据,以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符合本研究要求的78605份病例为基础资料(简称“整体”资料),对该资料统计得出中医病证诊断名数,其中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中医病名475个,中医证候名1027个。

2 中医病、证诊断分布

  《国标》首次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临床中医病、证诊断,即中医疾病诊断模式应为:

中医病名+中医证候名。

  根据这一规定,对“整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共5908个。

按其每一个中医病、证诊断占有的病例数及其构成比顺位列表,获得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人群中医病、证诊断分布情况。

为便于分析,取其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资料列表,见表2。

  从表2可见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共计占有45121份病例,占总病例数57.40%。

其中骨折病—气滞血瘀证,肛肠病—湿热下注证,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等,前10个中医病、证诊断,共有13638例病

表2 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构成

顺位

中医病名

TCD

中医证候

TCD

例数

占小计/%

占总数/%

1

骨折病类

BGG000

气滞血瘀证

ZYVXK0

2345

5.20

2.98

2

肛肠病类

BWG000

湿热下注证

ZBMRD0

2338

5.18

2.97

3

中风病

BNG080

风痰阻络证

ZBFT30

1743

3.86

2.22

4

胁痛病

BNG010

肝胆湿热症

ZZGM20

1227

2.72

1.56

5

伤筋病类

BGS000

气滞血瘀证

ZYVXK0

1205

2.67

1.53

6

肛漏病

BWG050

湿热下注证

ZBMRD0

1022

2.27

1.30

7

感冒病

BNW010

风热袭表证

ZBFR20

998

2.21

1.27

8

胸痹心痛病

BNX020

心血瘀阻证

ZZXX30

946

2.10

1.209

9

咳嗽病

BNV010

风热犯肺证

ZBFR50

939

2.08

1.19

10

风湿痹病

BNV070

风寒湿痹证

ZBFH91

875

1.94

1.11

11

喘病

BNF050

痰湿蕴肺证

ZYTM90

871

1.93

1.11

12

肺炎喘嗽病

BEZ020

风热犯肺证

ZBFR50

837

1.86

1.06

13

热淋病

BNS20

湿热下注证

NBMRD0

836

1.85

1.06

14

咳嗽病

BNF010

痰热壅肺证

ZYTR90

820

1.82

1.04

15

胃脘痛病

BNP010

肝胃气滞证

ZZGP90

710

1.57

0.90

16

头部内伤病

BGU010

瘀阻脑络证

ZYXJ63

706

1.56

0.90

17

中风病

BNG080

气虚血瘀证

ZYVXM0

699

1.55

0.89

18

眩晕病

BNG070

痰浊上蒙证

ZYT141

683

1.51

0.87

19

中风病

BNG080

阴虚风动证

ZYYG20

680

1.51

0.87

20

伤筋病类

BGS000

血瘀证

ZYX120

665

1.47

0.85

21

眩晕病

BNG070

气血亏虚证

ZYVX20

634

1.41

0.81

22

眩晕病

BNG070

肝肾阴虚证

ZZGS40

597

1.32

0.76

23

外感热病类

BNW000

湿热蕴结证

ZBMRE0

593

1.31

0.75

24

胃脘痛病

BNP010

脾胃虚寒证

ZZPH30

584

1.29

0.74

25

心悸病

BNX010

心脾两虚证

ZZXP60

581

1.29

0.74

26

胁痛病

BNG010

肝气郁结证

ZZGV10

531

1.18

0.68

27

黄疸病

BNG020

肝胆湿热证

ZZGM20

528

1.17

0.67

28

小儿咳嗽病

BEZ010

风热犯肺证

ZBFR50

498

1.10

0.63

29

肺炎喘嗽病

BEZ020

痰热壅肺证

ZYTR90

487

1.08

0.62

30

咳嗽病

BNF010

痰湿蕴C

ZYTM90

486

1.08

0.62

31

眩晕病

BNG070

肝阳上扰证

ZZGA40

469

1.04

0.60

32

中风病

BNG080

肝阳暴亢证

ZZGA10

464

1.03

0.59

33

石淋病

BNS030

下焦湿热证

ZBMRT0

430

0.95

0.55

34

心悸病

BNX010

心血瘀阻证

ZZXX30

423

0.94

0.54

35

腹痛病

BNP090

湿热壅滞证

ZBMRK1

415

0.92

0.53

36

肛肠病类

BWG000

气滞血瘀证

ZYVXK0

396

0.88

0.50

37

小儿感冒病

BES010

风热袭表证

ZBFR20

393

0.87

0.50

38

小儿泄泻病

BEZ120

湿热证类

ZBMR00

393

0.87

0.50

39

腰痛病

BNS150

气湿血瘀证

ZYVXK0

393

0.87

0.50

40

便血病

BNP130

脾胃虚寒证

ZZPH30

389

0.86

0.49

41

咳嗽病

BNF010

风寒袭肺证

ZBFH51

388

0.86

0.49

42

感冒病

BNW010

风寒束表证

ZBFH20

380

0.84

0.48

43

肛裂病

BWG030

血热肠燥证

ZYXR50

374

0.83

0.48

44

湿温病

BNW090

气分湿热证

ZWVM10

366

0.81

0.47

45

圆翳内障病

BYT040

肝肾阴虚证

ZZGS40

365

0.81

0.46

46

喘病

BNF050

肺肾两虚证

ZZFS10

354

0.78

0.45

47

积聚病

BNG040

气滞血瘀证

ZYVXK0

354

0.78

0.45

48

悬饮病

BNP170

饮停胸胁证

ZYT060

347

0.77

0.44

49

伤筋病类

BGS000

寒、湿证类

ZBHM00

330

0.73

0.42

50

积聚病

BNG040

正虚瘀结证

ZYX330

323

0.72

0.41

51

泄泻病

BNP110

肠道湿热证

ZZFM10

319

0.71

0.41

52

风湿痹病

BNV070

风湿热证

ZBFM80

318

0.70

0.40

53

胸痹心痛病

BNX020

痰浊内阻证

ZYT180

317

0.70

0.40

54

头部内伤病

BGU010

气机壅闭证

ZYV042

298

0.66

0.38

55

腹痛病

BNP090

气滞血瘀证

ZYVXK0

293

0.65

0.37

56

外科其他病类

BWV000

火盛伤阴证

ZBUY10

290

0.64

0.37

57

肠痈病

BWV020

瘀滞化热证

ZYXRF0

289

0.64

0.37

58

水肿病

BNS010

阳虚水泛证

ZYAT20

281

0.62

0.36

59

肠痈病

BWV020

气滞血瘀证

ZYVXK0

270

0.60

0.34

60

泄泻病

BNP110

寒湿困脾证

ZBHM60

266

0.59

0.34

61

哮病

BNF040

肺气亏虚证

ZZFV10

264

0.59

0.34

62

风温肺热病

BNW031

痰热壅肺证

ZYTR90

259

0.57

0.33

63

肠痈病

BWV020

热毒炽盛证

ZBRD10

248

0.55

0.32

64

瘕病

BFZ010

血瘀证

ZYX120

246

0.55

0.31

65

胸痹心痛病

BNX020

心气亏虚证

ZZXV20

245

0.54

0.31

66

消渴病

BNV060

肾阴亏虚证

ZZSY20

237

0.53

0.30

67

积聚病

BNG040

瘀血内结证

ZYX191

235

0.52

0.30

68

肛痈病

BWG040

热毒炽盛证

ZBRD10

233

0.52

0.30

69

风温肺热病

BNW031

风热犯肺证

ZBFR50

232

0.51

0.30

70

伤筋病类

BGS000

肝肾亏虚证

ZZGS20

227

0.50

0.29

71

外伤眼病

BYW000

脾虚湿困证

ZYVXK0

225

0.50

0.29

73

消渴病

BNV060

阴阳两虚证

ZYYA10

207

0.46

0.26

74

心悸病

BNX010

心阳虚衰证

ZZXA30

207

0.46

0.26

75

心悸病

BNX010

阴虚火旺证

ZYYU30

206

0.46

0.26

76

肺炎喘嗽病

BEZ020

风热闭肺证

ZBFR60

200

0.44

0.25

77

心悸病

BNX010

心虚胆怯证

ZZXG50

199

0.44

0.25

78

胃脘痛病

BNP010

胃热炽盛证

ZZPR60

198

0.44

0.25

79

肛肠病类

BWG000

脾虚气陷证

ZZPV40

198

0.44

0.25

80

咳嗽病

BNF010

肺阴亏虚证

ZZFY20

195

0.43

0.25

81

水肿病

BNS010

风水相搏证

ZBFT80

194

0.43

0.25

82

喘病

BNF050

风热犯肺证

ZBFR50

191

0.42

0.24

83

肺痨病

BNF070

肺阴亏虚证

ZZFY20

191

0.42

0.24

84

外科其他病类

BWV000

火毒炽盛证

ZBUD10

184

0.41

0.23

85

肺炎喘嗽病

BEZ020

风寒袭肺证

ZBFH51

178

0.39

0.23

86

乳蛾病

BRY010

风热外侵病

ZBFR23

176

0.39

0.22

87

头风病

BNG061

瘀阻脑络证

ZYXJ63

165

0.37

0.21

88

肛痈病

BWG040

火毒蕴结证

ZBUD30

165

0.37

0.21

89

头风病

BNG061

肝阳上扰证

ZZGA40

163

0.36

0.21

90

哮病

BNF040

热证类

ZBR000

162

0.36

0.21

91

便血病

BNP130

胃肠积热证

ZZPF20

162

0.36

0.21

92

肠痈病

BWV020

湿热内蕴证

ZBMR20

161

0.36

0.20

93

中风病

BNG080

痰火闭窍证

ZYTU41

160

0.35

0.20

94

中风病

BNG080

痰热腑实证

ZYTR20

156

0.35

0.20

95

感冒病

BNW010

暑湿袭表证

ZBSM10

154

0.34

0.20

96

喘病

BNF050

水气凌心证

ZYTV61

153

0.34

0.19

97

小儿乳蛾病

BEZ060

风热外侵证

ZBFR23

150

0.33

0.19

98

小儿感冒病

BES010

风,热类证

ZBFR00

145

0.32

0.18

99

骨伤科类

BG0000

气滞血淤证

ZYVXK0

145

0.32

0.18

100

带下病

BFD010

湿热下注证

ZBMRD0

137

0.30

0.17

  注:

“总数”为“整体”资料的总病例数;“小计”为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小计病例数

  例,占病例总数17.35%,占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小计病例数30.23%。

即超过半数的病例集中于前100位病、证诊断,提示当前中医疾病临床诊断的侧重点是相对集中的。

  在前100位病、证诊断序列中,同一病名因有多个不同证候而重复出现,其所列不同位序以其占有病例数多少为准。

如肛肠病、中风病、咳嗽病等,以这三个病为例分析中医病名的证候分类构成,见表3。

表3 肛肠病、中风病、咳嗽病的证候分类构成

中医病名

中医证候

顺位

病例数

占小计/%

占总数/%

肛肠病类

湿热下注证

2

2338

79.74

2.97

气滞血瘀证

36

 396

13.51

0.50

脾虚气陷证

79

198

6.75

0.25

中风病

风痰阻络证

3

1743

44.67

2.22

气虚血瘀证

17

 699

17.91

0.89

阴虚风动证

19

680

17.43

0.86

肝阳暴亢证

32

464

11.89

0.59

痰火闭窍证

93

160

4.10

0.20

痰热腑实证

94

156

4.00

0.20

咳嗽病

风热犯肺证

9

939

32.20

1.83

痰热壅肺证

14

820

29.00

1.19

痰湿蕴肺证

30

486

17.18

0.63

风寒袭肺证

41

388

13.72

0.49

肺阴亏虚证

80

195

6.90

0.25

  由表3可见,一个中医病名可有多个中医证候分类诊断。

经对“整体”资料统计,肛肠病有49个证候分类诊断,中风病有129个证候分类诊断,咳嗽病有100个证候分类诊断等,此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有关;但从每一个中医病、证诊断的病例占有量分析,则可看出,当前临床各个中医病所侧重的证候是相对集中的,如肛肠病的湿热下注证、中风病的风痰阻络证及咳嗽病的风热犯肺证等分别占有本病79.74%、44.67%、32.20%的病例,为上述3个中医病的病例明显集中的主要证候类别。

又如表2所列中风病的肝阳暴亢证、痰火闭窍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等6个不同的证候分类诊断,反映了中风病的不同病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本次大批量临床病例验证,说明《国标》所规范的临床中医疾病诊断模式为病与证的并列诊断,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术特色,客观反映当前中医临床现状,并能适应和满足中医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

3 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

  中医病、证诊断准确地体现中医病与证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关系,即病决定证,证说明病。

本项研究以《国标》为纲,以临床资料为依据,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大量数据论证了具有中医学术理论特色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完整诊断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揭示出病、证诊断的内涵联系,为现代中医学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国家标准为规范的中医病、证候诊断内涵联系层次结构见图1。

图1 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层次结构框图

  在“整体”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医病、证诊断分布序列前50位中的中风病的证候分类为例(见表2),描述中医病名、证候的属性间的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见表4。

表4 中风病与其证候分类内涵联系分析

科属

专科系统

病名

辨证系统

属性分类目

属性细类目

证候名

位序

例数

占小计/%

占总数/%

内科病

肝系病类

风、痰证类

风痰阻络证

3

1743

48.61

2.22

气、血证类

气虚血瘀证

17

699

19.49

0.89

阴、肝证类

阴虚风动证

19

680

18.96

0.87

肝、阳证类

肝阳暴亢证

32

464

12.94

0.59

4 小结

  我们对全国不同级别、不同地区88所中医医院1994年出院病例中遴选出的78605份有效样本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5908个中医病、证诊断,以每个中医病、证诊断占有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有代表性的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人群的中医病、证诊断分布现状(中医疾病谱);在此基础上,以《国标》为规范,结合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数据信息深入分析,揭示出中医病、证之间的内涵联系规律和因果关系。

本项研究成果一方面为现代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开展全国中医疾病监测、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教学、科研和医政管理乃至中药开发和生产流通等诸方面都将产生导向性的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

1湖北中医学院附院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 武汉4300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北京100026

收稿日期:

1998-1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