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641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docx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5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

一、(xx·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

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暮雨潇潇,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

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

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表现了琴声的急促”错,应为表现了琴声的幽远。

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

“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

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这一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分析时可联系课本所学。

尾联借景物描写烘托闻琴后听众沉浸其中,侧面写弹琴者技艺的高超。

末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技巧,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知识拓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步骤

(1)明确说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2)分析该种技巧(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3)分析诗人选用该种技巧(手法)的妙处。

(4)指出该种技巧(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二、(xx·广东湛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 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

②蒲萄:

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

E项,“直接抒发”错误,本词应该是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4.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

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

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上阕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是实写。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句,词人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竟认为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

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

三、(xx·安徽安庆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

E项,“托物言志”错,应该是“借景抒情”。

6.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

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

“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

“噪”是听觉,“飞”“晚禾”“秋草”是视觉;“鹊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

“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是从近处勾勒。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表述即可。

知识拓展:

古代诗歌写景的常见角度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也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景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被衬托的一方的特点更加鲜明,凸显被衬托一方的灵动与美。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与现实。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与面的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7)视与听的结合。

诗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能力提升]

四、(xx·吉林市普通中学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

此诗写于被罢官后。

②苍鹯(zhān):

一种猛禽。

羽翰:

翅膀。

③汍澜:

流泪的样子。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

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

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和“泪汍澜”对比。

E项,“借景抒情”错,尾联没有写景,是直抒胸臆。

8.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

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

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摧锋锷”“缩羽翰”的结果凸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痛苦。

五、(xx·湖北黄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丙辰岁不尽五日:

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

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②亚:

接近。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似乎此只画船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词人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是猛、厉害的意思;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阕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

下阕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阕情感并非惨淡沉重,主要表现的是词人归家的欣悦和急切之情。

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阕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0.清代评论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

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尾句想象一年一度除夕守岁的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词人着眼于春浦、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抒情的方式范围很广,但必须注意的是,本题考查的抒情范围仅限于符合陈廷焯句的方式,即情感寄托于景物,反复缠绵,含蓄深沉。

本词下阕中的物包括春浦、小梅、灯火。

春浦渐绿,生意盎然,寄托了词人的喜悦;小梅长高,是词人的想象,虚笔写出家中景象,寄托了词人归家的急切;灯火往往可以代表家的温暖,寄托了词人对归家的渴盼。

六、(xx·安徽名校联盟最后一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

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①王夫之:

明末清初思想家。

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

②檀:

红色。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

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

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

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

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

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E项,“由虚到实”错,应为由实到虚。

1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

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

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词下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

一、(xx·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E项,“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2.《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的情感。

《泊岳阳城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两词分别略做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

《泊岳阳城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中,诗人境遇困顿不堪但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无论是“昔”“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泊岳阳城下》首、颔两联写漂泊之苦,颈联直抒胸臆,写尽困顿之苦和忧国伤时之痛,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

《登岳阳楼》首联“昔”与“今”之间包含着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作者漂泊无定、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颔联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写诗人亲朋离散、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尾联“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感到无可奈何、万分压抑的感情。

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后,提炼共性、对比差异即可。

方法总结: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把握诗句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诗歌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xx·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①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①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阳。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在寒冷中,经雨不谢。

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两句为全诗作结。

“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跟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E.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天翻地覆之感”实指靖康之变。

E项,“清新俊逸”错,应为“沉郁悲凉”。

4.《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

本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理解“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的意思,是说陈与义的诗和杜甫的一样忧国爱民,然后抓住“忧国爱民”这一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诗歌首联叙写诗人客居巴陵,愁恨满怀。

颔联写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凸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

颈联抒情,悲国家“天翻地覆”,悲自己“齿豁头童”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只能遥祝圣明。

尾联写景,借景抒情。

在这首诗中,陈与义处境愁苦,但仍心系国家,确有“忧国爱民之意”。

三、(xx·江西九江“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①繁华,江南人物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