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672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20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

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x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背诵《赠汪伦》:

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

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

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

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

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

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

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

从西边离开。

(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

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

(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

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

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

(“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

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

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

(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

唯独,只。

(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

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谈话:

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

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

(“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

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

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

(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

(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

(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谈话:

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谈话:

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

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  

  

(2)师: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

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

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

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

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

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

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

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

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

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

正在惜惜相别。

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

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

(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

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

“好一个“劝”字啊!

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

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

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

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

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

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

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

这是他们在互相劝。

是啊!

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

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

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

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

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

那就更进一杯酒吧!

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

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

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

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

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