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686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docx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历程回顾

        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前言:

值此湖北省第十五届环卫工人节之际,谨以此篇献给为了城市环境卫生事业而辛勤工作在垃圾处理领域的环卫工人。

    一、宜昌概况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有2400多年的历史。

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

1648年改为彝陵,1735年改为宜昌并沿用至今,是楚文化和巴人文化的发祥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

荣膺2000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国家园林城市、2008年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2012年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长江黄金水道等立体化交通枢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连通重庆和武汉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三峡的起始点。

宜昌市辖五区五县三市。

宜昌市城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夷陵区、点军区与猇亭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万人。

  二、环卫历史沿革  宜昌城区的环卫工作,始于清末宣统元年,新中国解放前40年环卫工人被称作“清道夫”,与更夫随伴。

旧  1    社会的环卫工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1935年,国民政府宜昌行辕为整治市政而推行清洁整齐运动,采取了“整肃市容、取缔乞丐”行动,并在收容乞丐中将“少壮者”充实到清洁行业中,以习勤劳,以杜安逸,并成为当时清道夫的重要来源。

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曙光点燃了宜昌环卫人对环卫事业发展的理想和宜昌市民对干净卫生生活环境的希望。

新中国把旧社会的“清道夫”解放出来,和广大劳苦大众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环卫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尊敬。

1955年组建“清洁队”,下设三个班,担负主要马路的清扫和垃圾收运,隶属于市公安局,清洁队成为以后建立环卫所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0年5月17日,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所建制成立,隶属于市卫生局,至此开始了城区环卫事业发展的新纪元,1984年更名为“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并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区生活垃圾环卫工人走街串巷摇铃收集,用箩筐挑到市区低洼处或长江边倾倒,1952年市公安局为清道夫做了两部大木轮板车收运垃圾,从此清道夫从肩挑的笨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种大木轮板车一般需要三个人推拉,仍旧是重体力活。

1953年清运垃圾工具大木轮改成小木轮板车,一个人就可以推拉,改善了清洁工人的劳动强度。

环卫所成立后改为12辆胶轮板车收运垃圾,1972年第一辆武汉嘎斯垃圾翻斗汽车开始投入市内生活垃圾清运,环卫作业机械化正式起步,到2010年城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收运。

1974年我市第一个简易垃圾转运站——南湖垃圾台投入使用。

据统计:

1981年城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2万吨,1990年城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万吨,从2001年至2012年平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2万吨。

  2    三、生活垃圾处理  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经历了自然堆放、集中简易式填埋、卫生填埋、综合处理等历程。

  1、自然堆放时期  宜昌市城区沿长江边北岸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上起土街头下至十三码头以及西坝沿江滩地共有2000多处垃圾堆,几乎涵盖了整个沿江堤岸,每年随江水上涨而冲向长江下游。

随着宜昌“三线”建设工厂的迁入,各大型国有企业,如葛洲坝工程局、中南橡胶厂、红光港机厂、纺织机械厂等生活垃圾均租用就近农田和低洼山沟自然堆放。

1964年起沿江堆放的垃圾逐步作为农田肥料,江南和宜昌县、枝江县、宜都县部分农民用木船将少量生活垃圾运到田间地头当作农家肥,近郊农村农民则直接将生活垃圾转运到田间地头作为农用肥料。

  2、集中简易式填埋时期  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区垃圾量愈来愈多,1978年市政府规划建设长江护岸工程,明令禁止向江边倾倒垃圾,并规定城区垃圾向市郊夜明珠低洼处堆放,因此夜明珠成为我市城区第一个垃圾集中堆放场。

1995年葛洲坝工程局为解决辖区生活垃圾消纳问题与市建委共同投资在夜明珠附近芦家湾建立临时简易垃圾场。

1998年点军区与葛洲坝电厂在余家湾合建垃圾简易填埋场。

  为解决城区生活垃圾堆放问题,1983年市政府拨专款36万元分三次在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干溪沟建立了干溪沟垃圾填埋场。

1995年干溪沟垃圾填埋场完成填埋使命封  3    场,市环卫处以10万元/年与伍家乡共联村达成协议,租用该村廖家湾山沟填埋城区垃圾。

该场为简易式填埋,主要接纳城区主干道环卫专业部门收集的清扫垃圾和城区居民生活垃圾,而城郊结合部的居民生活垃圾仍然直接就近堆放用于农田和低洼山沟处。

宜昌主城区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小街背巷的垃圾收运,清运员统一集中收集运至市直环卫部门建设的垃圾中转站。

市直环卫专业部门负责城区主干道清扫垃圾、临街门店垃圾收集和垃圾中转站垃圾并转运至干溪沟垃圾填埋场。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区级政府,市直环卫部门也分为两个专业作业部门,即:

西陵区环卫处、伍家岗区环卫处。

属西陵区环卫处作业范围的垃圾统一运至夜明珠垃圾填埋场,属伍家岗区环卫处作业的垃圾先运至干溪沟垃圾填埋场,之后又转场于廖家湾垃圾填埋场。

1991年,市区环卫部门合并,加上夜明珠垃圾填埋场饱和,在市城管局协调下将两区垃圾又集中统一运至廖家湾垃圾填埋场至2001年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开始运行之时。

  3、卫生填埋时期  卫生填埋相对应简易填埋而言。

其区别在于简易填埋基本没有任何环保措施,也谈不上达到环保卫生标准,可称之为露天填埋场。

特别是垃圾在填埋场堆放过程中于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受雨水淋洗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浸泡而产生的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达77多种,对地下水的污染较大,所产生的填埋气体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而卫生填埋场是指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过程中,有阻止垃圾渗滤液渗入地下水的人工防渗膜,带有预处理或处理渗滤液的设施设备,虫害  4    防治和能对填埋气体进行控制的填埋方式,最终封场关闭符合卫生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

  1998年,随着城市人口和生活垃圾量的增加,市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西陵区窑湾乡沙河村兴建了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同年6月成立了宜昌市固废公司,至此宜昌市第一个规范运行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和专业处臵城区生活垃圾的机构诞生,从而结束了宜昌市主城区生活垃圾简易填埋的历史。

该工程分为一期和二期。

一期工程于1998年开始设计施工,200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工程用地283亩,总投资7852万元。

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填埋库区排洪隧洞、东侧垃圾坝、上游挡水坝、下游垃圾坝、截洪沟、围栏、截污坝、渗滤液收集及气体导排系统等八个单元组成。

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500吨,设计填埋库容32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5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5年。

主要服务于宜昌市中心城区的西陵区、伍家岗区、宜昌高新开发区、葛洲坝工程局所属生活区约50万人口。

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0万吨、处理垃圾渗滤液8万立方米。

  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渗滤液调节池及渗滤液处理设施两个单元组成,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渗滤液240立方米,采用厌氧与耗氧两级处理法,通过生物降解,最终使排水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竣工投产,极大的改善了宜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以前的简易式填埋提高到现在的卫生填埋,基本实现了我市垃圾处理无害化目标。

2002年、2007年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分别被国家建设部、中国环境卫生协会评为国家  5

  

        Ⅱ级卫生填埋场。

截止2007年宜昌地区先后有兴山县新城垃圾处理场,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秭归县新城垃圾处理场、夷陵区三环湾垃圾处理场、宜都市吴家湾垃圾处理场、远安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达到垃圾处理无害化标准。

  4、垃圾综合处理  宜昌市垃圾综合处理项目是世行贷款宜昌市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完善项目。

工程于2003年开始设计建设,2006年6月开始试运行,场址紧邻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边界,占地面积亩,项目总投资万元,资金来源为利用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

服务人口原来的50万人增加到80万人,服务范围增加了猇亭区。

处臵量原来的500吨/日增加到600吨/日,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堆肥发酵仓和日处理原生生活垃圾400吨分选线组成。

主要采用堆肥、分选、卫生填埋等工艺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2万吨。

堆肥工艺主要是通过生物发酵、机械筛选和人工手选等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经发酵处理的生活垃圾一部分变成渣肥,用于城区花卉草坪、园林绿化;另一部分经筛分处理后可回收部分再生资源。

以单个发酵仓为例垃圾减量达30%左右,其中再生资源回收3%、生产改良土壤渣肥30%左右。

垃圾综合处理自运行以来共生产改良营养土约万吨,回收利用约3200吨,实现垃圾减量达13万余吨,年均减量4万吨。

  渗滤液处理方面,为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达到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标准要求,2008年底市政府投资1500余万元对原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和调节池膜盖工程。

引进了  6    世界较为先进的德国DTRO两级碟管式反渗透处理工艺,日处理垃圾渗滤液240立方米,经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表2中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

此项工艺在当时全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属领先地位,为全省第一,受到国家环保部专家和领导的赞赏并向全国推广。

  宜昌市垃圾综合处理项目的建成投产,有效的延长了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弥补了宜昌市城区垃圾处理单一模式,初步实现了我市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

  5、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封场  随着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使用年限即将到期,固废公司目前正着手谋划黄家湾垃圾处理场封场项目。

该项目位于宜昌市西陵区沙河村黄家湾垃圾填埋场,封场面积亩,估算总投资6232万元。

封场工程堆体整形、终场覆盖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生态恢复系统、建构筑物和场区辅助工程等组成。

计划2013年开始实施,2016年项目整体竣工验收。

采用一次设计,分期实施,一期工程封场面积亩,估算投资3902万元。

主要为北侧五个支沟的堆体整形、终场覆盖系统、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雨水导排系统、渗滤液导排及处理系统、生态恢复系统、建构筑物和厂区辅助工程等组成。

二期工程封场面积亩,估算投资2330万元。

封场工艺为复合覆盖技术。

  项目建成后将对西陵区和夷陵区的环境改善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是社会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  7    宜昌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会为宜昌市吸引更多投资并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建设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改善城市环境、防止垃圾污染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是环境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以很好地改善宜昌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为以后宜昌市垃圾处理场封场再利用起到示范效应,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

  四、危险和医疗废物废物集中处置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危险废物的特征是指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动植物可能造成致病性或致命性的,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性质,包括医疗废弃物在内共49大类。

  1、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臵中心  宜昌市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臵中心始建于2003年,当时全国范围突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国家卫生部统一安排,市政府出资万元,购臵了江苏宜兴市东宇环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DYSH-1型医疗焚烧炉,1辆江铃JX104DSLAZ厢式医疗垃圾专用车,地址位于黄家湾垃圾卫生填埋场。

处理方式主要采取焚烧工艺,每小时处理医疗废物25公斤。

该焚烧炉主要包括以下装臵:

一次燃烧炉、抽鼓风机、引风系统、燃油燃烧系统、二次燃烧室、水冷式旋风除尘器、空气预热器、半干吸收塔、烟道、布袋除尘器、给排水控制系统、排气系统、油槽、电控柜等。

当时医疗废物处臵现状为分散、应急方式。

即:

分三块三个部门处理。

损伤  8    性、感染性、敷料医疗废物黄家湾垃圾处理场负责;一次性医疗器械高新开发区卫康一次性医疗器械处臵有限公司处理;软组织及病变器官民政部门处理。

  为加强医疗废物处臵工作的统一管理,2005年、2008年、2011年宜昌市卫生局等市直职能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起原城区大型医院自建的医疗废物焚烧炉陆续拆除,改为宜昌市固废公司集中处臵,至此宜昌市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臵中心雏形逐步形成。

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臵中心于2004年底建成,2005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主要负责全市主城区10余所大、中型医疗单位非一次性医疗废物回收和处理工作,年处臵量为50吨。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医疗废物处臵量的逐年上升,2007年处理量为168吨,服务单位增至17家,仅占应处理量的2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应处理量的需求。

营运机制采取协议合作,按量取费。

  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国家对医疗废物处臵的监管力度增强,加上原焚烧炉处理设施在规模、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环保要求,又恰逢宜昌市广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2008年初市政府投资400万元,仅用4个月时间于当年8月新扩建了一套宜昌市九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RQL型医疗废物焚烧炉。

主要工艺为:

综合运用了“热解、可控气、反烧”等技术,提升设备、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等组成。

设计处理能力为8吨/日,其技术性能基本符合医疗废物焚烧处理的相关要求。

2008年年处理医疗废物311吨,服务单位29家;2011年年处理医疗废物400吨,服务单位40家。

  9    2012年5月因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建成正式运行后,宜昌市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臵中心整体搬迁到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升村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至此宜昌市医疗废物集中应急处臵中心完成历史使命。

  2、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  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是我市利用国债资金,纳入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全国危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建设规划》内建设之一,是我市医疗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无害化处臵的专业机构,也是目前湖北省唯一的一个处臵危险废弃物的专业单位。

2011年2月28日宜昌市委编委批准,固废公司加挂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宜昌市固废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61699部队联合运营,从此开启了全国军企合作之先河,至此标志着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

  ①建设概况。

地址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升村与灵宝村交界的姚家冲,项目概算投资亿元,占地105亩。

服务范围为宜昌地区医疗与危险废物以及恩施地区和神农架林区的危险废物的集中处臵。

项目于2008年开工,2010年8月竣工投入试运行,2012年5月18日正式运行。

处理工艺焚烧系统、物化处理系统、填埋预处理系统、安全填埋场及收集、运输、储存系统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等组成。

处臵规模为:

焚烧车间处理能力10吨/日、物化处理能力10吨/日、稳定固化处理能力22吨/日、安全填埋场总库容万立方米、安全填埋场使用年限约年。

  10

  

        ②处理工艺。

针对危险废物成分复杂、种类较多、危害性大的特点,需对各种类型的废物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危险废物的安全、无害化处臵。

  剧毒废物。

为确保其不扩散、得到有效安全处理,采取单独接收、贮存、焚烧处理方法处臵。

  含重金属类固态废物。

为避免此类废物在最终处臵过程中和处臵后发生流失、产生二次污染,采用加入添加剂后进行稳定/固化的方式进行处理,最后送入安全填埋场填埋处臵。

  液态的废酸、碱类废物及重金属废液。

通过液体输送泵直接喷入焚烧系统回转窑或二燃室焚烧处臵。

或者采用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法进行化学预处理,过滤出的残渣进行稳定/固化处理后填埋,废液进行处理后作为固化用水和焚烧烟气的冷却水使用。

  有机类危险废物。

有机类危险废物主要有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固态的焦油渣、兽药、废农药等,采用回转窑焚烧方法处臵。

  医疗废物。

桶装废物和医疗废物采用垂直提升机进料,均送至回转窑料斗中,通过密封门、推料、进入窑内焚烧。

医疗废物原则上当天送焚烧炉处臵,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处臵的,送入医疗废物贮存库低温储存,贮存天数不超过2天。

  ③焚烧处臵。

回转窑焚烧是危险废物处臵的重要设施之一。

从安全性、经济性、技术可行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分系统进料、回转窑加二燃室焚烧、余热利用、烟气急冷、干式脱酸+活性炭吸附+滤袋除尘+湿式洗涤+烟气再加热处理工艺。

辅助燃料系统和供风系统将其点燃并使其燃烧,废物在窑内温度约850-950℃,经一个小时左右的充分燃烧,残渣落入水封刮板  11    出渣机带出。

烟气进入二燃室进一步燃烧,温度上升到1100℃以上,停留时间>2s,确保烟气中的微量有机物得以充分分解,分解效率超过%。

  经充分燃烧的高温烟气烟道进入余热锅炉进行热量交换,温度降至550℃左右进入急冷塔。

为减少“二噁英”再合成的机会,烟气在1s内从550℃冷却至200℃以下。

采用干法脱酸技术。

利用在烟气管道布臵石灰及活性炭喷射装臵对烟气中的二噁英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一次吸附、脱酸处理。

当带着较细粒径粉尘的烟气行进中经过布袋除尘器时,烟气中的粉尘被截留在滤袋外表面,净化后再经除尘器内文氏管进入上箱体排出。

PLC控制定期按顺序触发各控制阀开启,使气包内压缩空气喷吹管孔眼喷出,通过文氏管,诱导数倍于一次风的周围空气进入滤袋,使滤袋在一瞬间急剧膨胀,并伴随着气流的反向作用,抖落粉尘。

被抖落的粉尘落入灰斗,经出灰机构排出。

  布袋除尘器出口设臵烟气淬冷段。

烟气与喷入的水雾顺流接触。

对烟气温度进行调整,使烟气温度达到与碱液洗涤水发生中和吸收反应的最佳温度状态。

通过换热装臵将烟气升温至>110℃后排放,即可避免烟雾的出现,达标排放。

  对于焚烧残渣经收集,放入暂存池内,检验合格后,按一般废物填埋处理。

余热锅炉、急冷塔飞灰和布袋飞灰于重金属含量高,收集后经固化处理后,转场到安全填埋场处臵。

整个工艺中,全套监测数据均上报国家环保监测网,生产废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处臵后实现回用,对外零排放,其公共及环保效益显著。

  ④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项目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第一批试点项目,宜昌市重点工  12    程,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宜昌市城市管理局和61699部队紧密合作,仅2012年1-8月共无害化处臵危险废物1467吨,实现收入663万元,已与80余家产废单位和240家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危废处臵关系。

在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上,基本实现了宜昌地区除五峰县外医疗废物处臵从市区到乡镇卫生院延伸全覆盖,最终实现整个宜昌区域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臵中心的建设,不但能够解决宜昌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的需求,而且对促进宜昌市、恩施州和神农架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是适应国内外危险废物管理形势发展需求;第二能加强三峡地区及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第三提高了三峡周边区域固体废物管理水平,降低环境管理社会成本;第四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五危废处臵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之一标准之一。

它的建成,将有利于提高区域大环境的环境效益,提高宜昌市的医疗废物和宜昌市及周边地区危险废物管理及处臵水平,对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黄家湾垃圾填埋气发电  市城管局固废公司与上海百川畅银实业有限公司采用BOT合作方式建设黄家湾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位于黄家湾垃圾填埋场,采用以垃圾填埋气为燃料的内燃机发电工艺。

建设内容包括填埋气收集及预处理系统、火炬燃烧装臵、发电机组、计量及电  13    力输出系统等。

占地面积1937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896万元。

项目包括两台500KW发电机组,后期将依据填埋气体产生量酌情增加发电机组。

预计每天能有效处理填埋气万立方米,发电万度,全年发电720万度,相当于年节约2500吨标准煤,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满足4000余户居民的全年用电。

  项目2010年开始建设,2012年5月13日开始并网发电试运行,目前一台机组运行基本正常,日均利用填埋气6000立方米、发电量8400余度。

  垃圾发电是公认的清洁新能源,它的建成运行可基本上解决目前填埋场的气体排空污染环境以及垃圾填埋气引起的安全问题,不仅减少了对周边地区空气及环境的影响,还能变废为宝,就地消化填埋场产生的甲烷气体,使当地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标致着我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再利用工作向科学、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纵深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六、宜昌市餐厨垃圾处理  宜昌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为待建项目,位于宜昌市猇亭区孙家湾,毗邻猇亭垃圾填埋场,距猇亭区中心约13km。

项目总投资亿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补助资金及地方自筹。

项目占地面积亩,建成后可日处理城市餐厨垃圾200吨。

项目分二期进行,预计建设工期三年。

其中一期工程2013年初开工建设,2014年竣工投产;二期工程计划2015年开工,2016年完工。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车间、污水处理区、热电联产车间、残渣稳定化车间、罐区及辅助生产区,其中主车间包括预处理车间及油脂储存间等,污水处理区包括污水处理车间及污水处理池等,辅助  14    生产区包括办公楼、配电室、消防水池、水泵房、地磅房、门房等。

服务范围包括西陵区、宜昌高新开发区、葛洲坝生活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和夷陵区等。

  项目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包括预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后端处理系统。

除臭采用“前端植物液喷淋除臭+负压臭气+喷淋洗涤+生物滤池”的综合性除臭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t/h燃气锅炉采用经生物脱硫预先净化处理后的生物气,燃烧后的烟气经15m烟囱排空。

严格实行清污分流,所有生产废水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和脱盐预处理后和生活污水送至污水处理站经多级A/O(MBR)工艺集中处臵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项目建成后对宜昌市长远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始终显著。

一是环境效益,能很好地改善我市的环境质量,使餐厨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二是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减少“地沟油”对市民的危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是社会经济效益,将会为宜昌市吸引更多投资,并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其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待建项目,地址位于夷陵区鸦鹊岭镇东西泉村,处臵规模为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天,主要包括3x400吨/天的焚烧生产线及2x12MW的汽轮发电机组。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厂内生产设施、公用设施、辅助设施、生活管理设施及场外工程等。

项目服务范围将包括:

西陵区、伍家岗区、  15

  

        猇亭区、宜昌高新区和夷陵区。

项目估算总投资:

亿元,资金来源,采取BOT模式,企业自筹。

计划2013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运行。

  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主要靠发电产生收益,具有一定的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若在建成后对外供热,其盈利能力将更强。

本项目为城市环境治理工程,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项目的实施对于节省垃圾转运费用,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并可此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八、科技创新谋发展。

  长期以来,宜昌市固废公司广泛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分别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