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900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

城市化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城市化进程1970年后停滞

B.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水平最高

C.中国2000年后出现逆城市化

D.美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最高

2.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经济

C.交通D.资源

[解析]1.B 2.B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美国城市化在1970年后进程缓慢。

英国在1850年城市化水平就已经最高,说明起步最早,目前城市化水平最高。

中国2000年以后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一般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美国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早,且美国城市化水平低于英国的。

第2题,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

2000年前后气候、资源因素没有太大变化;交通的发展会带动某一个或几个城市的发展,但其不是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

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⑤

[解析]3.A 4.C第3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

第4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

第5题,本组题考查城市化特点及其影响。

本题由图示可知,中国的城市进程加快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后,即1975年后,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

 

第6题,由图示看出, 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工业产值的比重在发达国家是在下降,B错;逆城市化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C、D错。

【答案】:

5.D 6.A 

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

读图,完成7~9题。

7.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

8.根据上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9.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  )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把农民工

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

第7题,图示2001~2008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

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第8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

第9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

答案:

7.C 8.D 9.B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据图推测,都市核心区衰弱开始于

A.①B.②C.③D.④

11.Ⅱ阶段为

A.郊区城市化B.再城市化C.虚假城市化D.逆城市化

12.Ⅳ阶段的特征是

A.区域不平衡状态加速发展B.高科技是区域发展主导力量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扩大D.较大中心城市出现于此阶段

【答案】10.B  11.A  12.B

【解析】10.由图示可以看出:

都市核心区在①位置时,人口变化率最大,是人口大规模迁入期,是核心区发展最鼎盛期;在②位置时人口变化率为0,核心区开始衰退;在③时期,人口变化率为负,是人口外迁最大时期,是核心区最不景气时期;在④时期,人口变化率回升,核心区有重新发展的趋势。

故选B。

11.II阶段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且城市规模在向外扩展,是城市发展向郊区扩展的时期,即郊区城市化阶段。

故选A。

12.IV阶段人口变化率为负,说明城市化进程速度缓慢,核心城市区有重新发展的趋势,是再城市化现象;该时期主要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表现,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发展趋于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持续扩大;较大城市中心出现在II阶段,在IV阶段时城市规模已经形成。

故选B。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据此完成13~14题。

13.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14.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解析:

第1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水漏斗区,减缓地面沉降。

第14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本身耕地少,退耕恢复湿地,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

答案:

13.C 14.D

面临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师协会(APA)于2003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为了一个家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据此完成15—17题。

15.“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

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

16.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C.提高城市化水平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17.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B.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

C.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D.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精明增长”理论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城市面积,C对。

限制了城市面积,导致人口密度增加,A错;城市等级、服务范围不变,B、D错。

故选C。

16.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限制城市面积扩大,保护城市边缘农田,A对。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通过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实现的,B错;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不是主要作用,C、D错。

故选A。

17.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限制城市面积,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对。

提高城市建筑密度是老城区改造后的措施,A错;可以合理推动郊区城市化,C错;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不是波特兰的经验,D错。

故选B。

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变化的影响。

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

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

结合材料回答18~20题。

18.康杜村村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

A.劳动力 房产 耕地

B.劳动力 耕地 房产

C.耕地 房产 劳动力

D.耕地 劳动力 房产

19.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

A.甲—农民 乙—工人 丙—房东 丁—店主

B.甲—农民 乙—

店主 丙—房东 丁—工人

C.甲—工人 乙—农民 丙—店主 丁—房东

D.甲—工人 乙—房东 丙—农民 丁—店主

20.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第18题,土地征收前的阶段一还是典型农村,依赖的资源是耕地;阶段二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主,耕地已被征收,则农民就业以到工地打工为主;阶段三,村庄被大学包围,可出租房产,获得收入。

第19题,在土地征收前,村民就业以农业耕作为主,则甲为农民;阶段二,土地征收后农民只能选择务工,则乙为工人;阶段三,大学城建成、高校入驻,村民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则丙为房东;比重较小的可能是开商店,则丁为店主。

第20题,2001年至2015年间,居民就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非常迅速;可推测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信息解读:

图中三个阶段以“土地征收”“大学城建成”两个关键信息为界,说明阶段一为农村、阶段三为城区。

答案:

18.D 19.A 20.B

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2.该县城市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

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解析:

第21题,由图可知,甲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减小,说明从事该产业的'人口迅速减少,该产业应为第一产业;乙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应为第二产业;丙代表的产业不断上升,应为第三产业。

第22题,“原地城市化”会使人们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故C项正确。

“原地城市化”会减慢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答案:

21.A 22.C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回答23~24题。

23.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

第23题,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造成污染

),B项错误;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

城市热岛效应弱,D项错误。

第24题,保护耕地和种植业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B、C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A项错误;卫星城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D项正确。

知识拓展:

卫星城的作用:

分散大城市主城区的职能;减轻主城

区的人口压力、住房压力;缓解交通拥堵;减轻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答案:

23.A 24.D

二、综合题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上,嘉兴城市形态规整封闭,发展缓慢,自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城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铁路西北一侧发展。

本世纪初,嘉兴市政府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把原先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嘉兴市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下图示意嘉兴市不同时期城区范围。

(1)简述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

(2)试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

(3)嘉兴市通过种植大片林木,保证楔形绿地内森林覆盖率。

说明楔形绿地的功能。

解析:

(1)题,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从图中直接读出并进行科学描述即可。

在回答时可以先说总体特征,再从不同时期具体分析。

(2)题,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应主要从分散老城区职能、解决老城区城市问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新城区的发展等角度入手。

第(3)题,分析楔形绿地的功能应主要从森林的生态效益角度分析,如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缓解雨涝、美化环境、提供休憩场所等。

答案:

(1)嘉兴市城区范围总体呈扩大趋势;城区范围呈扇形向外扩展,向东南和偏西方向扩展范围较大;1909年到2000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较慢,2000年至2015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2)分散老城区的职能,缓解老城区交

通拥堵、居住拥挤等状况;老城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城区跨越沪杭铁路,向东南方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楔形绿地中的林木具有吸烟滞尘的功能,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楔形绿地可以把郊区的冷湿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城市空气流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在降雨时具

有吸水、滞水的功能,利于缓解城市雨涝;楔形绿地通过水分的持续蒸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噪声;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

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良性发展。

解析:

(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3)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应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答案:

(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27.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

[解析]第

(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1980年开始。

(2)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

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

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 

(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侯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