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6943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毛概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5.docx

《毛概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5.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5.docx

毛概5

2013年毛概复习资料整理文字版

题型:

材料分析3题60分,论述1题40分(侯版说论述题35分,附加题5分,不过差别不大啦)。

此次整理根据2010年版课本。

考试题目各班一样,判卷是各班老师分别判卷。

备注:

题目后面*表示重视程度高(侯孙涛版);#表示除侯内容以外另增(虞花荣版),什么都没有标记表示附加(保险版)。

自己做取舍。

提醒:

据说,侯给的重点最准,今年是她出题,所以大家自行判断取舍,因为这也只是据说,最好做万全准备吧~~奋斗吧,翻滚的牛宝宝!

感谢为这次整理资料工作付出心血的所有小组成员,大家一起期末加油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

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P9—13老师没划重点,自己选择性取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和群众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提升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增强对时代的敏感性,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性。

这就需要有理论勇气,更需要有思想智慧。

1.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2.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3.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完善马克思主义。

 

4.站在大众立场上研究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形成时期1914——1935

走向成熟时期1935——1945

继续发展时期1945——1966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形成的条件和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P40本章小结通读

重点: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侯没划重点,虞给了两题)#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意义

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重点)

第一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1,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对照书本理解记忆)*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P67——69(对照书本理解记忆)*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既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因为他们同样受到三座大山压迫,所以也是革命动力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已被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采取的国家政权形式(国体)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准则。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目标的必要基础。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

革命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86——87全部自己看看*

1,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3,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促进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5,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上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推动世界和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必要性:

第一,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国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一,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造的同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意:

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异同

过渡时期,是指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具体指1949-1956年.这时期,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但还不是完全公有制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里的讲法,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具备社会主义特征即"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

所以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

所有制.前者是多种所有制(公有,私有,公私合营,个体等),后者是公有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注意: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3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从历史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才使党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领导革命取得成功。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其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看看)*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

2.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3.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

*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4.社会主义本质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结合着看,在第六章)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义。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P133——P135看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基础: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2、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性质)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发展程度)这里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了解)

十七大新概括: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收入差距还很大,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很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大

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各方面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扎实贯彻,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提出更高要求

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或者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P141——P143全部看看

5、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联系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群策群力)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