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城市规划原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060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F城市规划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城市规划原理.docx

《F城市规划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城市规划原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F城市规划原理.docx

F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绪论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产生的。

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

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

1、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3、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

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发展、理论与实践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和自然的结合,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外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强调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着眼于道路网与建筑群

E.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做的具体安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Urbanplanning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Urbanbuilt-uparea)——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

中等城市——20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

小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内容

1)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划定岸线使用原则;

城市绿线:

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蓝线:

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保护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城市紫线:

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12)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

13)确定电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城市黄线:

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各类防灾规划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3、城市建设用地;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防灾工程。

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2、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范围;

2、城市近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城市近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4、城市近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5、城市近期防灾工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4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第三章城市的规模与性质

城市性质:

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

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

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

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乡用地分类:

2大类、9中类、14小类

H建设用地

H1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H11城市建设用地

H12镇建设用地

H13乡建设用地

H14村庄建设用地

H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H21铁路用地

H22公路用地

H23港口用地

H24机场用地

H25管道运输用地

H3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H4特殊用地

H41军事用地

H42安保用地

H5采矿用地

H9其他建设用地

E非建设用地

E1水域

E11自然水域

E12水库

E13坑塘沟渠

E2农林用地

E9其他非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8大类、35中类、42小类

R居住用地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W物流仓储用地

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U公用设施用地

G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

类别名称用地指标(㎡/人)

居住用地28.0~38.0(Ⅰ、Ⅱ、Ⅵ、Ⅶ气候区)

23.0~36.0(Ⅲ、Ⅳ、Ⅴ气候区)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2.0

绿化与广场用地≥10.0

其中: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0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名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25~4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8

工业用地15~30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0~25

绿地与广场用地10~15

第四章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与选择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评定的分类

1、一类用地——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

2、二类用地——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城市内部结构:

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

城市外部结构:

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部分,也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

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需注意:

1、充分重视城乡结合部;

2、促成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3、注重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4、积极制定和推行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城市下部结构通常是指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防治、地面沉陷等方面。

城市下部结构之对应于城市上部结构,具有从属性与制约性,它们经历着制约→协调,再由协调→制约这样一个演化过程。

促进城市上、下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基础设施对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2、电厂、煤气厂、水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型变电站等设施的选址要谨慎;

3、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4、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5、合理布置高层建筑;

6、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局部与整体相辅相成,原则上局部服从整体,整体指导局部。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总体艺术布局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基本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

一个城市的艺术面貌的形成,要因各个城市的具体条件而定。

有山因山,有水因水,因山水地势之规律组织到艺术布局中去,有文化古迹风景名胜的条件应充分加以利用。

在道路的走向上、市中心的布局上,多考虑对景、借景、风景视线的要求,并加强绿化设施,以丰富城市的面貌。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1)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上;

2)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3)建立卫生防护带。

2、防止废水污染。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干扰。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模式

1、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有三种模式:

1)平行式

2)垂直式

3)混合式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1)工业区包围城市

2)工业区与其它用地交叉布置

3)组团式布置

4)群体组合式布置

城市居住用地分布的类型

1、集中布置

2、分散布置

3、轴向布置

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的构成要素:

1、将步行放在交通设计的第一位;

2、区域内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形成综合交通系统;

3、区域的节点上包含了相互临近的写字楼、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等多种用途;

4、每个节点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开发,节点的范围在轨道交通站点5分钟步行范围内;

5、每个节点内可以方便地使用自行车、滑车和滑板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6、每个节点内的停车地点在轨道交通中心5分钟步行范围内,停车地点尽可能精简。

TND(传统社区开发)模式的基本特征:

1、一个独特的中心和边界;

2、不同的混合的功能使用和建筑类型;

3、多种体量的建筑和多种类型的住宅;

4、相互连通的步行街道;

5、一系列公园、广场和市政建筑,位于重要的位置。

新都市主义的基本原则

1、可步行

2、连通性

3、混合使用和多样性

4、住宅的混合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6、传统的社区结构

7、增加密度

8、聪明的交通

9、可持续性

10、生活质量

传统CBD

现代CBD

功能结构

以零售商业、娱乐业为主,附有部分办公、管理职能

以商务办公(信息产业)为主体,辅以相应的服务设施

职能

以商业零售、城市居民公众活动为特征

参与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竞争

形象特征

以城市中心区为中心,传统建筑为标志,商业活动为空间特征

以高层、超高层写字楼为特征和标志

交通特征

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城市交通网的核心,强调人的尺度

相对独立的交通单元,强调交通效率

活动方式

以商业行为为导向的公共活动

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换

参与者

普通“城市人”

CBD职员

活动特征

强调人与人的交往

强调运转效率

建设方式

逐步扩大,积累

一次性建设或大规模更新改造

解决商业中心交通问题的途径

  疏解交通源和分解交通流 

1)调整布局

   ■调整城市商业体系

   ■调整商业中心用地布局形态

    ▲由沿街两侧均衡发展调整为偏重一侧发展;

    ▲由沿街坊外围发展调整为向街坊纵深发展;

    ▲由线性布局或线面结合布局发展调整为成片区布局。

   

2)改善道路系统

  开辟外环路;

 修建平行道路;

  增加道路密度;

  加宽路幅;

  合理展宽交叉口,改变交叉口形式;

  增设停车场、库

3)优化交通组织

  

(1)限制交通

     限制车辆种类;

     实行限时交通;

     限制车行方向。

(2)实行交通分流

    平面上的交通分流--交通渠化和设置专用道;

    空间中的交通分流--建设立体交通;

    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在城市用地组织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 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快速路

主干路(全市性干道)

次干路(区干道)

支路 (街坊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满足城市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和人防工程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交叉口间距

道路类型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设计车速(km/h)

>80

40~60

40

<30

交叉口间距(m)

1500~2500

700~1200

350~500

150~250

2、道路网密度

城市干道网密度=城市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m2)

一般为2.5~4km/km2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m2)

一般为4~6km/km2

道路网面积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用地面积

3、道路宽度

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红线宽度(m)

60~100

40~70

30~50

20~30

4、道路横断面类型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一般原则

●要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

●管线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

●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它干管的交叉;

●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将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管线综合布置宜按下列顺序自建筑红线向道路方向布置。

1)电信电缆;

2)电力电缆;

3)热力管道;

4)压缩空气、氧气、煤气及各种工艺管道或管廊;

5)给水管道(生产、生活与消防);

6)污水管道(生产与生活);

7)雨水管道;

8)照明杆柱等;

●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压力管让自流管;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现有的;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

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其上面;

3)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

城市抗震工程规划

城市以6度地震烈度作为设防的边界。

城市避震和震时疏散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1、疏散通道

城市内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一般为城市主干道,通向市内疏散场地和郊外旷地,或通向长途交通设施。

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至少应有两条以上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间距大于20km。

房屋抗震间距要求

较高房屋高度h(m)≤1010~20>20

最小房屋间距d(m)126+0.8h14+h

2、 疏散场地的布局要求

人均避震疏散面积

城市设防烈度6789

面积(㎡/人)1.01.522.5

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

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1)设施高标准设防

2)设施地下化

3)强化设施节点的处理

4)加强设施备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