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195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

江苏各大市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含答案

赵康靖公神道碑

苏轼

公讳既,字叔平。

七岁而孤,笃学自力。

年十七举进士。

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

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

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

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

数月,馀庆以赃败。

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

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

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

“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

”公笑不答。

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

“我东人也。

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

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

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

“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

”上怒,欲罪申锡。

公言:

“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

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

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

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

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

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

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

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

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       显:

显扬

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   谢:

告诫

C.公即斩以徇               徇:

对众宣示

D.毋面从吾过               从:

通“纵”,放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3分)

 ①七岁而孤,笃学自力         ②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③公笑不答                   ④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⑤遂请老不已                 ⑥敦尚契旧,葬死养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了很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

  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

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

  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

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

  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

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

  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

(3分)

(2)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3分)

(3)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

(4分)

5.(3分)B(谢:

辞职)

6.(3分)D(①为身世及好学;③为深中;⑤为申请退休)

7.(3分)C(“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错)

8.(10分)

(1)(3分)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器识”“及”及句意各1分)

(2)(3分)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

(“劝诱”“所活”及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

(3)(4分)赵公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

(“与”“无所”“非特”“形于色”各1分)

参考译文:

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

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

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天圣五年,提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

赵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他家里来(看望他)。

皇帝征召他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

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

邓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赵公就辞职离开了。

过了几个月,邓馀庆因为受贿被罢官。

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三十多人为之写赋。

有一年出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

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

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任的人。

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

“归顺兵领得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生兵变。

”赵公笑笑不回答。

恰逢有一个从容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逮捕郑陶送进监狱,查获他收受的赃物,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的人都很害怕。

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对人说:

“我是山东人。

赵公曾经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

”于是进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人进入滁州。

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

郭申锡当谏官,争辩说:

“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赏赐。

”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

赵公说:

“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

现在要罢免他,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

”皇上才停止。

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

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答应。

赵公多次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

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

(元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

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

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

天下的人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安葬死者抚养孤儿(的事),大概数都数不过来。

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

祥事亲孝,亲亡哀毁,泣尽继以血,庐墓终身。

事闻于朝,褒封至孝公,赐名木植墓道,以旌其孝。

大异从胡宏受《春秋》大义。

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

授衡阳主簿,有惠政。

调龙泉尉,摄邑令。

适岁饥,提刑司遣吏和籴①米二万石于邑,米价顿增,民乏食。

大异即以提刑司所籴者如价发粜,民甚德之。

提刑赵与筹大怒,捃其罪弗得,坐以方命,移安远尉。

邑有峒寇扰民,官兵致讨,积年弗获,檄大异往治之。

大异以一仆负告身②自随,肩舆入贼峒,传呼尉至,贼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

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

以赏迁吉州户曹,改广西经干,复以弭盗赏,除四川制置司参议官。

北兵入成都,大异从制置使丁黼巷战,兵败,身被数创死,阖门皆遇难。

诘旦,其部曲窃往瘗之,大异复苏,负以逃,获免。

进朝奉郎,宰石门县,就除通判溧阳,摄州事,皆有惠政。

去官之日,老弱攀号留之,大异易服潜去。

擢知登闻鼓院,迁大理寺丞,平反冤狱者七。

召对,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

理宗曰:

“是四川死节更生者杨大异耶?

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

”对曰:

“是人尤长于治民。

”命予节兼庾事,进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兼庾事。

时常平司逋负山积,械系追索,奸蠹百出。

大异与之约,悉纵遣之,负者如期毕输,吏无所容其奸。

改提点广西刑狱兼漕、庾二司,所至奸吏屏息,寇盗绝迹。

凡可以为民兴利除害者,必奏行之。

广海幅员数千里,道不拾遗,报政为最。

未六十即丐致仕,不允,章四上,除秘阁修撰、太中大夫,提举崇禧观、醴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归里第,与居民无异,学者从之,讲肄谆谆,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

年八十二卒。

(选自《宋史•杨大异传》)

【注】①和籴:

古时官府出钱购买民粮以供军用。

②告身:

委任官职的文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龙泉尉,摄邑令             摄:

代理

B.捃其罪弗得                   捃:

搜集

C.檄大异往治之                 檄:

征召

D.负者如期毕输                 输:

运送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大异“惠政”的一组是(3分)

①以提刑司所籴者如价发粜

②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

③身被数创死,阖门皆遇难

④老弱攀号留之,大异易服潜去

⑤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

⑥广海幅员数千里,道不拾遗,报政为最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异的十世祖杨祥奉事父母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悲痛欲绝,并一直住在墓旁修筑的小屋里,孝行受到朝廷褒扬和赏赐。

B.蒙古兵攻入成都的时候,身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的杨大异坚守节操,英勇抗敌,因为部下的救助才得以死里逃生。

C.杨大异因政绩卓著多次得到升迁,也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他不以为意,正道直行,赢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肯定。

D.杨大异曾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任职,凡是可以为老百姓兴利除害的事,必定奏请朝廷去做,退休后还受到朝廷的任命和封赏。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

(2)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

(3)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

 

5.(3分)D(输:

缴纳)

6.(3分)B(③表现杨大异英勇抗击元兵和家庭在战争中遭逢的灾难;⑤表现杨大异为官正直)

7.(3分)D(“退休后受到朝廷的任命和封赏”与原文不符)

8.

(1)(杨大异)把自己的委任状留下作抵押,带上他们的几个头领出来投降。

(“质”、“渠魁”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杨大异)论事切合实际,是有用之材。

为何急着把他调出朝廷?

(“剀切”、“遽”、“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杨大异)和学生一起阐发揭示经典的含义,分析理学的原理。

(“发明”、“条析”各1分,句意通顺1分;把“发明经旨”和“条析理学”作互文翻译亦可)

【参考译文】

杨大异,字同伯,是唐朝天平节度使杨汉公的后裔,他的十世祖杨祥因躲避灾祸而到醴陵,于是把家安置在那儿。

杨祥奉事父母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非常悲痛,泪哭干了眼睛流出血,一直住在墓旁修筑的小屋里。

朝廷知晓他的事迹后,封他为至孝公,赏赐名木栽种在墓道两旁,用来表彰他的孝行。

杨大异跟从胡宏学习《春秋》要旨。

嘉定十三年考中进士。

被任命为衡阳县主簿,有惠及百姓的施政。

调任龙泉县尉,代理知县。

正遇上年成不好,提刑司派人到龙泉县以议价收购为名摊派征购二万石粮食,米价顿时暴涨,百姓粮食匮乏。

杨大异就把提刑司征购来的粮食全部以原价出售,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提刑官赵与筹大怒,搜集他的罪过却一无所得,以违抗命令的罪名,调他到安远任县尉。

安远县境中有一些少数民族盗匪骚扰百姓,官兵讨伐,多年来没有俘获,上司就传下公文征召杨大异去捕治。

杨大异让一个仆从带着自己任县尉的委任状跟随,乘坐肩舆(便轿、滑竿)进入盗匪盘踞的地方,让他们传呼县尉到了,盗匪们露出刀剑的锋刃排成队列防备他,杨大异从容不迫地给他们讲明各种利害关系,那些盗匪受了感化,都伏地叩头,表示愿意改过自新。

杨大异把自己的委任状留下作抵押,带上他们的几个头领到县衙投降。

因为朝廷的奖赏,调任吉州户曹,改任广西经干,又一次因平定盗匪获赏,被任命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

蒙古兵攻入成都的时候,杨大异随制置使丁黻参加巷战,兵败,他身上几处受伤昏死过去,全家人都遇难。

第二天早晨,他的部下偷偷前去埋葬他,杨大异又苏醒过来,部下背上他逃跑,才免除大难。

朝廷升他为朝奉郎,又任命为石门县知县,此后又任溧阳通判,代行知州职权,都有惠及百姓的政绩。

离职的时候,百姓们攀拉住他的轿子,哭嚎挽留,他只好换了衣服悄悄离开。

被提拔到朝廷,主管登闻鼓院,又调任大理寺丞,平反了七件冤案。

宋理宗召见他问政,他坦率地议论时政得失,冲撞了宰相,被调出京城去任澧州知州。

理宗说:

“这不是在四川为节操而死又活过来的杨大异吗?

论事切合实际,是有用之材。

为何急着把他调出朝廷?

”宰相回答说:

“这人特别长于治理百姓。

”理宗下令给杨大异一个凭证,让他兼管仓库的事务,又让他进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兼管仓库事务。

当时常平司被拖欠未收回的税赋很多,用镣铐拘禁关押那些欠款人来追讨,奸吏从中作弊,花样百出。

杨大异和被关押的欠款人约定交款日期,将他们全部释放,那些亏欠税赋的人按期全部缴纳了欠税,奸吏无法从中作弊。

改任提点广西刑狱兼漕、庾二司,所到之处,奸吏不敢作奸犯科,盗匪没有了踪迹。

凡是可以为老百姓兴利除害的事,杨大异必定奏请朝廷去做。

广海幅员几千里,(在杨大异的治理下)路不拾遗,陈报政绩最为突出。

未到60岁就请求退休,朝廷没有依允,到他第四次上书要求退休时,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阁修撰、太中大夫,掌管崇禧观,封醴陵县开国男,收300户的赋税作俸禄。

回到家乡后,生活作风与百姓无异,求学的人追随他,他讲习勤勉,教诲不倦,与学生一起阐发揭示经典的含义,分析理学的原理。

82岁时去世。

梅长公传

钱谦益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

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

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

倜傥雄俊,异于凡儿。

年十四,为诸生。

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

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

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

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

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

疏屡上,不见省。

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

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

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

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

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

使人晓谕其父:

“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

”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

冤民如墙而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

“用以谢乡人,并以谢而父也。

”卒自刮磨为善士。

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

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

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

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

公语之曰:

“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

”八老泥首谢曰:

“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为公死乎?

”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

贤者降阶执手,重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

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

[注]夏jiǎ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不怿而罢                 怿:

喜悦  

B.一无所附离                   离:

违背           

C.并以谢而父也             谢:

谢罪

D.重以慰藉                  重:

加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倜傥雄俊,异于凡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冤民如墙而立                  去今之墓而葬焉

 C.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      又重之以修能

 D.今日敢不为公死乎              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

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与教场的材官比赛射箭,他九发连中。

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

后来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惟独推重他。

C.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

D.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来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

(3分)

                               ▲                                     

(2)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

(4分)

                               ▲                                     

(3)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3分)

                                  ▲                                     

5.B(依附)

6.C(介词,用。

A介词,跟/比。

B连词,修饰/顺承。

D介词,替/向)

7.D(袁八老俯首谢罪,不是在潮州,是在登州)

8.

(1)梅公不满当时的朝政,慷慨激昂想要有所作为。

(“扼腕”“慨然”“建置”各1分)

(2)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

(“其”“抑”各1分,“出而生”“匿而死”各1分)

(3)梅公是文人,不熟习军事,但他竟然被大海盗如此地敬畏服从。

(“便”“剧”各1分,被动句式1分)

附参考译文

梅公名之焕,字长公,黄州麻城人。

他的祖先,是宋朝宛陵先生(梅尧臣)的后人。

梅公十岁时父亲去世,跟随他的母亲刘氏住在东山的沈庄,每天研习的书文(摞在一起)超过一寸厚。

为人洒脱,英武雄壮,不同于普通的孩子。

十四岁时就成为生员。

某台使巡视部属,正在讲习武事,梅公骑马横穿教场,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比赛射箭。

梅公手持弓,腰佩箭,九发连中。

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是大呼而笑,梅公作了个长揖后上马径自离开。

使者虽不高兴也只好作罢。

万历癸卯年,梅公与应山人杨涟参加乡试一同中举,二人用功名节义来相互勉励,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人能比得上他们。

甲辰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高阳的孙承宪凭借史官的身份与梅公同在翰林院任职,性情严肃稳重,看不上天下的士人,唯独推许尊重梅公。

梅公在翰林院中,说话时锋芒毕露,坐着时也谈笑风生,看到翰林院众同事低着头慢步走,总是眉开眼笑,忍俊不禁。

梅公不满当时的朝政,慷慨激昂想要有所作为。

多次上疏,也没有被关注。

当时朋党对峙,就像敌对的两个国家,争执得不相上下。

梅公一方也不依附,每每遇到封还诏敕的情况,梅公总是批评双方。

他的主要意图在于破除私下勾结,废除朋党之间的争论,矫正挽救时弊,爱惜人才而已。

过了六年,出京担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派驻守惠州。

惠州的案件多有冤屈,审讯一件案子就会牵连到十件,多年也得不到决断。

梅公闭门仔细察看案卷,约定第二天当堂会审,按案卷传呼囚犯,根据刑法条文一一说明,当堂审判发落,案件随手判决,快速如神。

一个官宦子弟依仗父亲的势力,干了不少坏事。

官府想要捉拿惩处他,却抓不到他。

梅公派人劝告他父亲:

“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叛死罪呢?

”他的父亲幡然醒悟,任他的儿子听由天命。

受冤的百姓像一堵墙站着,宣布他霸占别人的田地有多少,夺取钱财多少,依次和他对质,梅公把他侵犯掠夺的财产全部返还给人,就捆住这个坏小子鞭打他说:

“向乡人谢罪,向你的父亲谢罪。

”官宦之子最终自我磨砺,成为好人。

海盗袁八老侵掠潮州杀死了守吏,潮州不是梅公管辖的地方,梅公主动请求前往剿匪。

他派重兵据守海道,断绝了海盗的粮食物资运输,散发了好几千块免死牌,投降服罪的人一个接一个。

袁八老处境困窘,乘着涨潮在夜里逃跑到闽地请降。

梅公到山东任督学的时候,袁八老率水军增援辽东,在登州拜谒梅公。

梅公对他说:

“海上的那次战役,没能够看到你,今天怎么在这里了?

”袁八老顿首至地谢罪说:

“当时害怕您的威严,因此逃到闽地,今天怎么敢不为您而死呢?

”梅公是文人,不熟习军事,但还是被大海盗如此地敬畏服从。

梅公考察学政的时候,不讲究教条,谢绝任何请托,考核空闲之时,召来生员教育劝诫他们。

对于有出息的学生,他走下台阶握住对方的手,并加以安慰;对于不成器的学生,他咬牙痛骂,甚至用棍棒来教训。

生员们刚开始很害怕,过了一阵子就心服口服了,时间长了就歌颂思慕梅公,都把他当作老师父母了。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

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帝嘉纳之。

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

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

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

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

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

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

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

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

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

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

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

未几,上皇还。

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

濂再疏谏,不听。

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

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

濂内惭,抵无有。

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

濂恐事败,乃言: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

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

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

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

东宫建,复宫保。

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

在刑部持法稍深。

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