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364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诗词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4诗词五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诗词五首.docx

《24诗词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诗词五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诗词五首.docx

24诗词五首

宁海外国语学校八年级语文训练案24.《诗词五首》

编写者:

胡大伟审核:

初二语文组使用时间:

2017.12

《饮酒(其五)》

一、默写

,。

,。

,。

,。

二、练习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

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7、“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内容?

(用诗中句子回答)(3分)

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

请说说原因。

答:

 例1: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例2: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

9.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闲适,恬淡,自然的心境。

10.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1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

12.诗中五至八句描写了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1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14、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1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1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7.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18、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9、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0、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3分)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

1、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城春草木深”的“城”指当时的长安城。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

到草木花鸟。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破_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__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__的感情。

5.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

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答:

例①:

 “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例②: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10.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1.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

答: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意近即可)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2分)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13.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意近即可)

14、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6、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17.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18.《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3十堰)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注】“塞上”又做“塞土”。

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

答: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

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2分)

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4.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

5.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答: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6.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7.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8.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9.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10.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1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勇雄形象。

1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B)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2011·江苏省盐城市)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8—9题。

(5分)

1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分)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1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

示例: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15.“黑云压城欲摧”中的“黑云”比喻什么?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16.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7.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引用了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诗人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意对即可)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0.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1.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2.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赤壁》

2007乐山市

1.读下《赤壁》,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2007湖北省恩施

(一)欣赏《赤壁》,回答问题(4分)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说明: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4.诗歌鉴赏。

(4分)

【甲】赤壁(略)

【乙】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分)

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1分)。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1分)。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2分)

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1分)。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1分)。

主旨: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咏史诗_;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

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

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

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为下文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