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624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docx

考点一怎样读懂诗歌教案

考点一 怎样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2、了解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3、掌握读懂诗歌常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读懂诗歌常见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真题回顾

2、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教学过程

一、真题回顾

[题1]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11分)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先看“闲”的表现,“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闲来无事;“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到水心亭“看花”,突出闲适的心情。

再分析原因,首先是诗人对山水的喜爱;然后结合诗歌注解,可知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被贬),长期得不到升迁,再根据尾联“醉中高咏有谁听”(怀才不遇,没有知音),只得寄情山水。

综合这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表现:

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

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分析尾联:

“诗情应更远”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

“醉中高咏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怀才不遇、缺少知音的同情,又暗示自己可以听懂“醉中高咏”,说明自己对刘禹锡的理解。

  参考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题2]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0.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所学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相关内容分析。

本词上阕写李广喝酒夜归,被灞陵尉醉斥一事,作者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英雄落魄遭人欺辱的不幸处境。

接着又用《史记》中写李广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结果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一事,表现其过人的胆识及勇力。

最后引用李广落魄终生未封侯的典故,隐喻朝政之黑暗,寄寓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

其实,李广的命运何尝不是作者命运的写照呢?

所以,作者借李广之名,暗寓自己有相似的境遇,表达内心的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仔细分析下阕的层意,“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几句借典抒发对晁楚老、杨民瞻两位朋友的感情,既感谢朋友的邀请,又表达对朋友的赞赏。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几句借李广事件抒发对当权派倾轧忠良之臣的不满。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借景抒情,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意。

  参考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题3]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句是写诗人难得清闲,想去看望友人,乘兴而往;第二句写寻访,结果友人不在,诗人很是失望;三、四两句是对友人品行的赞美。

结合具体诗句来看,多日忙碌后难得一天清闲,诗人访友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时心情是怅惘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

  参考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说不要经过城郭,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说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会有“猿啼”;“柴扉”是说他的居室简陋;“渔樵路”是说他过着渔樵的生活。

  参考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韦诗的最后一句“门对寒流雪满山”是对友人王侍御居住环境的描写,诗人寓情于景,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这样的诗风,包含了对友人品质的钦慕。

李诗的结句有两种理解,可以理解为想象诗人日暮归来,也可以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

根据不同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方向来答题。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

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二、考情梳理

从体裁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看,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从选材看,选一首诗歌或两首诗歌;从考查重点看,既有针对某一句的考查,也有针对诗歌整体的考查,涉及分析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艺术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内容;从题型看,以简答题方式考查,设2~3道小题;从赋分看,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均为11分。

总之,近几年江苏此考点命题走势相对稳定。

复习重点

“鉴赏形象”,侧重把握形象的内涵。

“鉴赏语言”,侧重领悟诗人语言锤炼的精妙、效果及不同诗人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

“鉴赏艺术技巧”,侧重分析诗歌的修辞技巧、表达方法及其他表现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意(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意象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三、布置作业

1、复习考点1

2、完成典题例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

3、解读例题

教学过程

一、考点概述

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古诗、楚辞、乐府诗)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下阕或下片);曲,从诗歌的范畴来说特指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灿烂星空中最为炫目的两颗明星,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高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因此,近几年江苏高考卷以考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

二、读懂古代诗歌常见的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的重点不仅仅是帮助考生掌握答题规范,而且要帮助考生读懂诗歌,特别是在考试环境下让考生快速准确读懂诗歌。

因为读懂诗歌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读懂诗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从点上切入读懂诗歌

1.读标题

诗歌标题承载着内容和形式等丰富的信息,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切入点,关注标题,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标题通常蕴含以下信息:

①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写作缘由或目的;③感情基调;④作品的线索;⑤诗歌的题材类型;⑥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如杜甫《春夜喜雨》、柳中庸《征人怨》,一个“喜”字和一个“怨”字暗示了诗人的心情。

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标题透露了两方面的信息:

一是这是一首怀古词;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再如蔡肇《题李世南画扇》,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标题之后,就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扇上的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典题例析】

[典题1]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改造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从标题角度领悟全诗。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指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解析] 本诗共40句,高考题节选的8句,是诗人细腻地描写曹霸画玉花骢的过程。

曹霸是盛唐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

画家的辛酸境遇和杜甫的蹭蹬仕途极其相似,诗人内心不禁引起共鸣,故借此诗宽解曹霸,同时也聊以自慰,饱含对炎凉世态的愤慨。

通过此诗标题,我们可以捕捉如下信息:

一是知“丹青”是指绘画;二是知“引”是诗体的名称,相当于长篇歌行;三是知“赠”是指作者以此诗来赠送友人;四是知此诗赠送的对象(曹霸)。

总之,作者以此为题,热情地为画家立传,以诗摹写画意,评画论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典题2] (2014·江苏卷,改造题,文本见第137页)阅读下面两首唐诗,从标题角度领悟全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解析] 这两首诗的标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都提示了诗中的主要事件和诗人的主要情感。

主要事件——拜访友人,只是身份稍有差异,一位是王侍御,姓名与官职明确,另一位只知道身份是位隐者。

主要情感——结果都是“不遇”,不免会产生失落惆怅之感。

之后要联系具体诗句及事件的结局(不遇)来具体分析。

如此读解诗歌标题,领悟全诗就不难了。

【对点训练】

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题材(贬谪诗)。

(2)(2004·江苏卷)《征人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题材(边塞诗)。

(3)(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残春旅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时间(残春)、地点(旅舍);②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

(4)(2011·江苏卷)《春日忆李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②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线索(忆);③交代了“忆”的对象(李白,大诗人兼好友)。

2.(2016·南京高三第三次模拟)先试读这首诗的标题,看看能读出哪些信息,然后再完成三道模拟考试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 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诗题信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时间(“秋夕”,深秋的夜晚);②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③交代了写作目的(“献兵部李侍郎”,向兵部李侍郎献诗,以求获得官职的升迁)。

[模拟考试题]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仕途上进的愿望。

自己愿积极上进,不甘落后。

(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问)凿壁借光。

(第二问)希望得到李侍郎的提携。

2.察背景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阅读诗歌时,如果对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风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就能较容易地把握住诗歌的主旨。

临场时遇到熟悉的作者的作品,要积极调动积累,以期读懂诗歌。

了解诗歌的背景,主要从所给诗歌的注释中挖掘暗示信息。

如有的注释暗示了写作年代、地名、官名、作者生平身世简介、社会背景和写作缘由等,比如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往往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察背景,是理解诗歌的思考方向之一,注意避免先入为主,脱离文本而生搬硬套。

如2017年扬州等六市联考选取朱敦儒《感皇恩》: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

花竹随宜旋装缀。

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

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

风景争来趁游戏。

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因词下提供“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的注释,许多学生在概括分析下阕情感时,把词句体现的感情方向都指向“罢职”,分析出“愤懑、伤感、谴责”之类消极基调的情感。

其实文本中只有“剩活人间几岁”一句有些许感伤的味道,其他词句都表现了“愉悦、惬意、闲适”的情趣,不能因这一注释而忽略了文本内容。

【典题例析】

[典题1]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充分利用注释①暗示的信息。

注释①交代了写作背景,据此可以推知诗人一心求仕却始终不能如愿的矛盾、感伤心情,从而有助于正确解读诗歌。

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了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参考答案:

①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②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典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 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考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注解交代了大的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民不聊生,社会各种矛盾加剧,诗人个人的遭遇更为坎坷,重新应试,屡试不第。

再加上政治斗争的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了解这些“外患”“内忧”的写作背景,对于准确分析诗歌刻画的诗人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是有直接的帮助的。

  参考答案:

(1)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刻画了一位孤寂愁苦、忧国思家的诗人形象。

 

(2)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年华已逝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对点训练】

1.(2016·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四市高三质量抽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 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联系“注释①”可知)②漂泊异乡的孤苦;(联系“注释①”可知)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2.(2016·镇江三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注]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福建)人。

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

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

此词是作者归隐后览横山阁有感抒怀所作。

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末尾两句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感,同时又流露出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

(注释有助于了解此词的写作背景。

末句是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语,抒发徒怀壮志、无从施展、积愤填胸的愤慨之情。

3.(2017·扬州中学高三10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 算 子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请分析这首词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词中明写天公对花的惜与不惜,实际是用比喻手法写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这首词借物抒情,根据词中“花”的境遇,再结合注释,就不难把握词所包含的感情。

3.通正文

通晓理解正文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下面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1)通晓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知识——“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主要针对绝句、律诗而言。

“起”即诗歌开头;“承”即紧承上句(上联)诗意,要做到衔接紧密、连贯;“转”即转折或者递进,丰富诗歌内容,开拓诗歌境界;“合”对全诗具有收束作用,并传达出某种情感主题。

具体介绍如下:

“起”有“启”的意思。

诗歌开头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是以景物描写切入。

以情感表达切入的开头常常“呼应题目,统领全诗(以议论、抒情开头),引起下文,点明题旨”。

以景物描写切入的开头常常“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承”,有“承接”之意,是对“起”的延续。

它是对引出的事物进行的较为具体的记叙与描写。

需要注意的是,承句具有过渡作用,即承上启下的艺术效果:

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转”即诗歌在内容上的变化。

思路一般是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转”能够有效避免诗歌平铺直叙。

“合”即结尾,是对全诗的收束。

一般分两种情况:

一是以情感表达收束,一是以景物描写收束。

以情感表达收束常常“呼应标题、开头;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以景物描写收束又叫“以景作结”或“以景结情”,其效果是“以景结情,韵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样,有一些词也有自己的结构模式,即起、结和过片。

“起”就是词的开篇,即从什么入手。

“起”通常有景(物)起、情起、事起三类,并以景起为多。

景起,即由景入情,以景衬情或以物起兴,抒发情感、议论,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情起,则往往直抒胸臆,如《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事起,常采用回忆方式,构成今昔对比的格局,如辛弃疾《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追忆其青年时期起义抗金、率骑南归的军事生涯,下片则以“追往事,叹今吾”承转,写今天罢官赋闲的处境,从而形成今昔强烈的对比。

词“起”的效果和诗基本相同。

“结”即词的结尾。

“结”通常分景结、情结两种,其表达效果和诗基本相同。

过片,又称过变、过处、换头等,即词的过渡处。

过片一般指上片结句或下片起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照应收束上片,同时开启下片新意,但不脱离上片,要和上片内容保持联系。

律诗常见的分层方式:

a.四分法。

四联各为一层,即起承转合式结构。

具体讲述见上面“起承转合”知识。

b.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

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c.二分法。

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绝句常见的分层方式:

a.一般结构:

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b.两句铺陈,两句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c.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②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前后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