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627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2 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docx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近现代中国思想理论和文化(学生版)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

2.(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

,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下列哪个口号呼应了上述观点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打倒孔家店

C.须知今后的世界,必成劳工的世界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说明

①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仍心存疑虑

②新文化运动在启导国民觉悟方面发挥了作用

③鲁迅先生拒绝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

④愚昧麻木的国民对新文化运动普遍反应冷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是

A.魏源 

B.冯桂芬 

C.宋教仁 

D.胡适

6.(2013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

”以上言论应出自()

A.魏源

B.洪仁玕

C.张之洞

D.康有为

7.(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梅光迪说: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

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

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

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

”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10.(2013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综合测试

(一))表3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表3: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2.(201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

“孟子常说: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

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

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

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

……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

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更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且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13.(2013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20世纪初“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材料中的“过激伪说”应是()

A.民权、平等思想

B.民主、科学思想

C.社会主义学说

D.共产主义学说

16.(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国家出路。

下列选项中,都由资产阶级倡导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自强”“拥护共和万岁”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打倒孔家店”“为人民服务”

C.“扶清灭洋”“实业救

国”“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

D.“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平均地权”“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17.(2013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撰写历史应采用何种方式纪年,有的主张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有的主张采用黄帝纪年,梁启超则认为“以孔子为正文,而以历代帝王年号,及现在通行西历,分注于其下”。

材料表明梁启超主张()

A、革新史学

B、固守传统

C、变法图强

D、民权平等

(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8.(2013届山西省“晋商四校”高三11月联考)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

,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0.(2013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综合测试

(一))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21.(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孙中山曾说: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24.(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

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25.(2013届河北省灵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

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

28.(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逐步为资本主义土地国有

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29.(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31.(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

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A.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一号”C.“天宫一号”D.“神舟五号”

32.(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米袋子”,王乐义(山东寿光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这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

A、提高蔬菜产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提高粮食产量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斯多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4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实际上容易导致城邦的混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卢梭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2分)?

又有什么重大发展(4分)?

(3)材料三中严复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4分)?

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借鉴西方,为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强国方案(3分)?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 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

道:

“我被送到欧洲学习。

……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

”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

“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

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而卢梭的著作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

”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蒙特萨克罗远足,想到罗马的光辉和贫困,激动得脸色骤变,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

可以说,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时刻。

——摘编自[委内瑞拉]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

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

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

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

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玻利瓦尔的思想来源和奋斗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玻利瓦尔作为“解放者”的巨大贡献。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6分)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济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避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谕告……

——《朱元璋北伐檄文》(1307年)

(1)朱元璋在檄文中利用了哪些思想论证其北伐合理性?

(4分)

(2)元代出现“宰相专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其后朱元璋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4分)

(3)朱元璋提出北伐目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其有何本质不同?

(4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

(1分)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1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3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6分)

5.(2013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综合测试

(一))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

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8分)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10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建国初期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6分)

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954年9月,毛泽东说:

“郭沫若曾经用很多材料证明,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

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

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

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对孔夫子,自董仲舒以来就说不得了,‘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

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

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看法。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或对材料中几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5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6分)

8.(201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洋务人才的需要,在早期留美的容闳上下努力之下,(1872年)120名12岁—l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

……洋务运动中期派出近百人的船政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船政和军事,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北洋海

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等。

这批留学生中对中国近代化事业贡献最大的是被称之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著名维新思想家、翻译家产复。

——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现代启示》

(1)据材料写出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主要目的地的走向。

(4分)

欧美(19世纪70、80年代)→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国(1978年以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

(1)问中后两次留学目的地转

向的时代背景。

(14分)

(3)材料中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途径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6分)据材料四,简要归纳1978年以后留学教育的特点。

(4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中国近现代留掌教育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6分)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3分)

9.(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37分)每一个时代的婚姻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成为人们了解整个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

阅读

材料四

表4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

——摘编自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

材料五1950年《婚姻法》颁布……195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

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

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当代中国的第一次离婚热潮也随之达到顶峰,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黄薇《一场观念与制度的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婚姻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宋代婚姻观念变化的原因。

(10分)

(2)与中国传统婚姻相比,材料三中的英国婚俗有何特点?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