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落款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690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书信落款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信落款人.docx

《书信落款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信落款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信落款人.docx

书信落款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书信落款人

  篇一:

写书信落款知识小小知识

  写书信落款知识小小知识

  浅文言在书信中的程式和礼仪程式就是法式。

  浅文言书信的程式就是写浅文言书信通常应遵循的法式。

关于浅文言书信的程式前人缺少系统、完整的总结只在一些尺牍之类的书籍中偶有零星的说明。

如有的尺牍书说“凡称谓之下当先叙久不通问之语略致颂扬之词”“若通常之信可将繁文除去而以‘迳启者’为发端亦可”“凡信札于颂词及‘迳启者’之下即为叙事之处”“凡叙事既毕而尚有所陈述者可于纸末用‘再启者’以备述之”。

  根据这些说明再参照书信范例浅文言书信的程式可归结为这样几项一、称呼二、起语三、主体四、结尾语五、祝安语六、落款七、日期八、附言。

不过附言一项不是每封信的必有项目“凡叙事既毕而尚有所陈述者”可用附言如没有需陈述者当然不必画蛇添足了这就要视情况而定。

从一些浅文言书信来看也有对程式中的某项的次序是有所变动的。

如有的将称呼不写在开头而移到信末与祝安语合而为一。

如下面几例

  例一炎热如蒸不能握管嘱书之件秋后报命。

此复煦斋先生刻安。

刘墉顿首但这仅是些例外一般来说应遵循通常的程式。

程式不单单是书面形式问题也体现着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历来都被格外看重。

张柽寿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自身经历的往事抗日战争时因逃避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和母亲疏散到外公家给父亲写了封信。

他说“在我想来给父亲写信就像平素说话那样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可是母亲怕我写得不合规矩有失体统便把我的信稿呈请外公、大舅诸位长辈订正。

这一下麻烦就接踵而至。

首先指出称谓不对我直书父亲的名字叫做犯讳有大逆不道之嫌得改为‘父亲大人只称‘父亲大人’还不礼貌需要加上‘膝下敬禀者’。

究竟‘敬禀者’好还是‘跪禀者’更能显出做儿子的孝心外公和一位宿儒坐在茶座前整整推敲了一个下午。

接下来还得依照晨昏叩省的古训恭恭敬敬向父亲请安什么‘叩请大人福体康泰公私迪吉儿为祈为祷……’等等。

当然长辈的教诲总是出自对我至诚的关心可是冥顽不灵的我却感到麻烦透顶懊悔自己何必自告奋勇地要给父亲写信呢信虽然照抄寄出了但我依然保留着信稿面呈给父亲看。

他看后没有责备我只说‘写家信可以随便点亲切自然。

’可是给外人写信呢他认为还是得有‘规矩接着就买了《秋水轩尺牍》、《尺牍大观》一类书让我学。

”由此可见一封书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怎样写在过去被视为书信的“大节”被视为“规矩”丝毫也不能马虎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因此叶圣陶先生说“程式不是客套。

程式之中实在包含着情分和礼貌不注意程式在情分上礼貌上若有欠缺就将使对方不快。

”浅文言书信程式中“称呼”的写法上一节我给大家介绍了浅文言在书信中的程式和礼仪现在我就给大家再讲一讲程式各项的一些写法和要求  

程式的各项

  都有一定的写法和要求先看下面几封例信例一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男自拜别慈颜不觉几载定省久疏罪与时积。

近接训谕跪诵之余知得上苍保佑大小均安男心稍慰。

近日身体强健生意极旺但身本重大获利甚微。

统计秋令官利有余今寄奉纹银××两祈照数检收。

诸事稍获如意即作归计。

伏乞温清珍重。

禀请金安。

男××叩禀×月×日

  例二季黻君监手毕自杭州来始知北行令仆益寂。

协和未识安在闻其消息否嗟乎今年秋故人分散尽矣仆无所至惟杜海生理府校属教天物之学已允其请所入甚微不足自养靡可聘力故庀足于是尔。

前校长姓蒋去如脱兔海生检其文件则凡关于教务者竟无片楮即时间表亦复无有。

君试思天下有如此学校不仆意此必范霭农所毁以窘来者耳。

斯人状如地总能如是也。

北京风物何如暇希见告。

致文漱信亦希勿忘。

他处有可容足者不仆不愿居越中也留以年梢为度。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仆树上七月十一日今至杭为起孟寄月费因寄此书。

留二三日便回里矣。

树又及根据以上例信谈谈程式各项的写法。

1称呼。

写信首先要有称呼以便唤起下文同时也注明此信是写给谁的。

书信大致可分为给长辈的父母、师长等、给平辈的兄弟、朋友等、给晚辈的子侄等三种因辈分不同称呼上也有分别。

  从例一看出给父母写信称呼上包括这样三项内容关系词、尊称、敬词。

关系词就是“父亲”、“母亲”或是“父母”尊称就是“大人”敬词就是“膝下”。

组成“父亲大人膝下”、“母亲大人膝下”、“父母亲大人膝下”。

  从例二看出给朋友写信称呼也包括三项内容但这三项是字号、尊称、敬词组成“××仁兄阁下足下”。

在浅文言书信中称呼同事、朋友时不可直呼名字这样是对同事、朋友的不敬要称字或号在过去文化人一般除名字之外都有字或号。

如例三鲁迅给许寿裳的信。

许寿裳是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的同学字季黻所以鲁迅给他写信时称“季黻”而不称“寿裳”。

另外。

称呼同事、朋友时无论对方的年龄长于或小于己都一律称“兄”、“仁兄”、“兄台”、“君”等以示尊敬。

  从例四看出父母给子女写信就不必客套了直接写“父字示某儿”或“示某儿”。

如清代张裕钊给儿子张沆写信就写“示沆儿”。

如果给侄子写信称呼要稍客气一些如秋瑾给侄子秋壬林的信“壬林贤侄入青”。

侄字前加以“贤”字也不写“示”字。

从形式上说称呼的写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就像例一、例二字号关系词尊称敬词。

另外一类就像例三字号尊称监鉴、览。

监、鉴、览都是看、阅的意思为表示尊敬还常常在前加“惠”、“赐”、“大”等词写成“惠鉴”、“赐鉴”、“大鉴”等。

称呼时或写成“××仁兄阁下”或写成“××仁兄惠鉴”但不要写成“××仁兄阁下惠鉴”。

这样把两种形式混合不合法式。

称呼中的敬词因收信人的地位、职业、性别等不同使用起来也有分别而且词汇也比较丰富下面分门别类地列出一些常见的以供写信时选用。

  1用于父母的膝下、膝前。

原指子女幼年。

《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之严。

  《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

”后来专用作对父母的敬称。

  2用于其他尊亲的尊前、安鉴、安禀、福鉴、尊鉴。

  3用于亲友长辈的尊前、尊右、慈鉴、钧鉴、赐鉴、座前。

  4用于兄弟姐妹的手足、入览、收览、如晤、如见。

  5用于亲友平辈的阁下、足下、执事、尊座、座右、钧右、左右、台前、台下、台右、鉴、览、台鉴、大鉴、英鉴、惠鉴、赐鉴、惠览、赐览。

  6用于年幼平辈、晚辈的收鉴、入览、入青、入见、知悉、阅悉、收悉、收读。

  7用于长辈妇女的懿鉴、妆前、侍右。

  8用于平辈、晚辈妇女的妆次、芳鉴、芳览、雅鉴、雅览。

  9用于师长的吾师、函丈、讲席、座前、座右、左右。

  10用于政界的台座、钧座、钧鉴、勋鉴。

  11用于军界的麾下、勋座。

  12用于宗教界的莲座、法鉴、道鉴、清鉴、仙览。

  13用于学者的史席、著席。

浅文言书信程式中“起语”的写法起语就是书信开头的话。

前举尺牍书说“凡称谓之下当先叙久不通问之语略致颂扬之词”“如通常之信可将繁文除去而以‘迳启者’为发端亦可”。

这就是说起语有两类一就是以寒暄之语起头二就是直接以“迳启者”之语起头。

一般说比较客气的朋友或久不通信时宜用第一类关系较密切或常有书信往还者可用第二类。

用寒暄之语便于创造气氛进入角色。

有人说这好比接待久别的亲友在谈主题之前往往要延坐敬茶叙阔道安寒暄客气一番。

这就相当于信文的开头了。

寒喧语要注意见机行事地来借用相应的话题引出主题这好似诗歌创作中的比起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

如问起居安福身体康泰表示思念颂扬赞佩等等。

  如果是复信常常要写“来札敬悉俱聆一切”“恪诵大教惠我良多”“刻接手毕无任欢欣”“迭展华函如亲旧雨”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寒暄时要真诚、热情、自然不可给对方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

如有的信写道“××大人侍右久疏音问驰慕何极优维台候起居万福至切私祷。

”既然有那么急切的思念之情为什么“久疏音问”不能自圆其说纯属虚套。

起语还要抓住对方至为关切的大事表示慰问或祝贺不可不问不闻。

如对方的升迁、乔迁、生子之喜要在起语中提及祝贺使对方得到满足。

怀想、问候类的起语一般要写得稍有文采这样会使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之有味。

如有的信写“不见颜色遂及六载虽数寄禀函而瞻望山中自云驰念何极”另外还要写得简练点到为止不可枝枝蔓蔓。

以上几点都是写作起语应当注意的。

第二类写法比较直接开门见山。

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启语如给父母尊亲的一般用

  “敬禀者”、“叩禀者”、“跪禀者”、“敬启者”、“跪启者”等其他尊长用“谨启者”、“拜启者”、“谨肃者”、“兹肃者”、“敬复者”、“谨复者”等于晚辈就用“兹者”、“启者”、“兹启者”、“迳启者”、“兹复者”等。

浅文言书信程式中“结束语”的写法结尾语是信末的收束之言。

浅文言书信在主事叙完之后常常用“肃此”、“专此”、“草此”、“匆此”等为收束语。

“肃此”意思是说恭敬地写了上面的话常用于对长辈的书信。

“专此”就是说专门写了上面的话可用于对长辈平辈的书信。

“草此”、“匆此”就是说草草匆匆地写了上面的话一般用于给晚辈的书信。

也有在“肃此”、“专此”后再加有关缀语的如“肃此布陈”、“专此布复”等。

还有的为表达感情用“临书布意”、“临池布意”、“言不尽意”或“余容再陈”的。

浅文言书信程式中“祝安语”的写法祝安语就是在书信收束语之后向对方的祝愿之语。

书信是用文字的形式在交谈“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见面时致以问候分手时互道珍重这是人际交往的应有礼节。

所以说祝安语是书信不可缺少的程式。

祝安语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前部分为祝语后部分为安语。

如“敬请大安”、“敬颂钧安”等。

“敬请”、“敬颂”为祝语“大安”、“钧安”为安语。

常用的祝词有祝、颂、请、贺、望、问、候、叩、询等。

在这些祝词前往往还要加恭、敬、谨、肃、叩、顺等词组成敬祝、敬颂、敬贺、敬问、敬候、恭祝、恭请、恭问、恭候等等。

安语常用安、祺、祉、绥等安、绥即平安的意思祉、祺即吉祥、福气的意思。

由这四个字派生出大安、台安、金安、钧安、台祺、时祺、近祉、时祉、福绥、春绥等等之语。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时令使用不同的祝安语。

使用起来很有分别不可乱用。

如请收信人代向他人问安在祝安语之后可写“并请x×先生某安”“××先生前请安”或写“××均候”“××均此”。

如鲁迅的《致许寿裳》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九日“此颂曼福仆树人顿首十二月九日。

铭伯先生前乞致意问候不别具。

”徐志摩《致蒋慰堂》“即颂文安、利民兄均候。

”陈独秀《致杨朋升》一九三九年五月五日“此祝大安夫人均此。

”如果是给兄妹写的家书须代向父母请安就写“顺问近好并代为堂上叱名请安。

”或“双亲前乞为叱名请安”。

叱名即叫着名字浅言文言书信程式中“落款”的写法落款就是写信人自署名字告知对方此信是谁写的。

落款处因不同的书信有不同的写法。

社交类书信落款包括三项内容自我谦称、姓名、敬词。

如“弟×××顿首”、“仆×××谨启”等等。

谦称时给师长的一般自称门生、学生等给朋友的一般自称弟、愚弟、仆等。

署名时写姓名或名字但不可写字号以免有不敬之嫌。

敬词一般有上、启、拜、白、顿首或敬启、敬上、拜启、谨启、谨白等。

家书类的落款分别给长辈、平辈和晚辈的而定。

给长辈的要署“孙××叩禀”、“男x×叩禀”给父母的、“侄××谨禀”之类的字样。

给平辈的署“兄××手启”、“弟××谨启”之类的字样。

给晚辈的如父母给儿子的要写“父字”、“母字”、“父示”、“母示”或“父手泐”、“母手泐”之类的字样。

有些书信因所谈之事不愿署名或因其他缘故不愿署名常常写“名心具”、“名心肃”受信人见笔迹即

  知其为谁心照不宣。

也有写“名单具”、“名笺肃”、“名另肃”、“名正肃”、“名另泐”的则系于此信之外另名附帖即名片或另有署名之正函。

也有的信件在落款处署“两隐”、“两浑”的即上下款都略去的意思。

还有注“阅后付丙”的是希望看完焚去免为人见。

在天干中“丙”属火故以“丙”为火的代称此类信件一般都是密信。

浅文言书信程式中“日期和附言”的写法日期即写信时的年、月、日。

这也是书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这一节胡适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见解。

他在为陶贞白编辑的《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一书的序中说“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

故保存古人的书札的墨迹即为史记保存最可靠的史料。

可惜中国文人学者写信往往不标年月日或但记日不记年月或但记月日而不记年。

”他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他佩服张叔末每封信都标年月日的一丝不苟的精神赞许为值得效法的“风范”。

前人写的浅文言书信大多只标月日而不标年。

如果我们今天用浅文言写信要把年月日标全。

另外为适应浅文言书信的特点年月日都应用小写汉字来写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如写“一九九四年五月十日”不写“1994年5月10日”。

附言就是“叙事既毕而尚有所陈述’’的话语。

附言的内容很广可以是对书信内容的拾遗补缺可以是告知对方通联的地址、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有关内容。

附言常用“又”、“又及”、“又启”、“再启”、“再启者”、“敬附禀者”等领起。

如例三鲁迅《致许寿裳》“今至杭为起孟寄月费因寄此书。

留二三旧便回里矣。

树又及”。

书法怎样落款与落款用词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

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一、单款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

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二字款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叁字款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四字款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五字款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六字款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七字款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长款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三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加作者斋轩号者加作者地名者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加作者字或别号者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

别号众多。

加作者官名者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敕书〕。

二、双款亦就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受者名号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受

  篇二:

书信礼仪

  书信

  文/彭林

  一、书信中的平和阙

  “平”和“阙”是传统书信中最常用的格式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

  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

  抵达学校,可纾

  廑念。

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

  外,有缺孺子之职。

伏望

  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

  或有以补乃兄之过。

王阿

  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

  幼平安,嘱笔问好。

专此

  谨禀,恭请

  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这封信有一些很特殊的现象。

首先是只有第一行“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后面的文字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为了表示尊敬,要在格式上有所变化。

第一行顶格书写,比以下各行文字都高出一格,这称为“双抬”。

在信的正文当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要遵循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叫“平抬”,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了平抬的方式。

另一种叫“挪抬”,遇到上述词语时,就空一格书写,以表示敬意。

  至迟在唐代,“平抬”和“挪抬”的形式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

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澳台地区写信时还时时可以见到用“抬”的方式。

  二、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书信的正文结束后,不能直接落款,而要先写祝愿语,好比两人见了面,行将分别之际要互道珍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

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

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

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

顺祝○时绥。

即问○近安。

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

即颂○文祺。

顺颂○台安。

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

敬颂○绣安。

即祝○壼安。

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

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的“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

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并且可以交替使用,避免一成不变。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

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音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后来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

“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上也有讲究,除了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可以直书己名之外,一般需要在自己的名字之前注明身份,如“儿”、“女”、“学生”、“私淑”等。

这样还不够,还要根据彼此关系缀上“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

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

谨启、鞠启、手书。

  “叩”是叩首,就是平常说的磕头,这是日常礼仪书面化的表现。

磕头的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这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师长对晚辈,可以用“某某字”、“某某示”、“某某白”、“某某谕”表示。

  三、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竹简、木板做书写材料,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简”、“尺牍”等。

如今书信用的材料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但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还残留在我们的语汇中,只是大家不一定清楚。

  把树木锯成段,然后再剖成薄片,用来书写信函,这样的木板称为“牍”。

信写好后,为了保密,要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这块覆盖在上面的木板称为“检”,相当于今天的信封的表面。

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然后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的本义是封扎信件的绳子,我们如今用浆糊、胶水来粘信封,但还是习惯在信封上写“某某人缄”,就是古意的孓遗。

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的枚数较多,就盛在布帛做的囊中,囊口用绳子收扎。

出于保密的考虑,在绳子的打结处要用泥封住,这种泥称为“封泥”。

为了防止有人拆封,还要在封泥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同样要体现出对收信人的敬意。

收信人只要不是晚辈,一般都应该用尊称,此外,后面还要附缀表示尊敬的动词,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方式:

  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一类的用语。

“启”是开启的意思。

“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自己卑微,对方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

“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

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

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等用语。

“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

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话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其三,写成“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意思也是一样。

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是要借此表示敬意,二是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顺便说一句,明信片没有信封,不需要封缄,对方也不需要开启,如果再用“缄”和“启”等字样就有画蛇添足之讥了。

  篇三:

书信开头结尾

  收到来信:

颁来手示,诵悉一切;承赐教言,十分感激;大示拜读,心折殊深;得奉云翰,不胜感戴大札拜读,敬佩之至;大函细读,尊意俱悉;得聆教益,如坐春风;得书之喜,喜不自胜;奉展芳翰,如见玉颜;忽得兰言,欣喜若狂;华翰先颁,甚忍下怀;惠示奉悉,如亲威颜;兹蒙惠书,无限感激;昨接云朵,聆悉一切;接奉环云,慰如心颂;昨接还翰,喜悉一切。

  时间飞逝:

白驹过隙,寒暑三度;光阳似箭,日月如梭;春风东去,夏风南来;光阴荏苒,时序频迁;人间岁改,天上星回;时光流水,日月飞梭;寒暑易节,春秋换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岁月荏苒,裘葛几易;岁月易得,弹指人生;岁月易逝,十载一瞬;岁月难驻,人生易老;物换星移,春秋三度。

倾诉思念:

故园代切,梦寐神驰;别来良久,甚以为怀;别后萦思,愁肠日转;多日不见,孺念甚殷;海天在望,不尽依依;春雨霏霏,思绪绵绵;海天相望,思念切切;离情别绪,耿耿于怀;握别以来,深感寂寞;遥隔云山,久疏音问;心路咫尺,灵犀相通;一别累月,思何可支;自别芝晖,思念殊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频年不晤,渴想良深;秋水伊人,怀念不已。

  道歉请谅:

抱歉之情,莫可言表;久未请安,深以为歉;满腔歉意,寤寐难安;久疏问候,抱歉良深;夙夜抚怀,殊深歉仄;屡未奉答,歉甚愧甚;未能践约,抱歉良深。

  言犹未尽:

情长纸短,不尽依依;书不尽意,余言后叙;书何尽言?

略陈鄙陋;书未尽情,余候面叙;书不尽怀,余候后禀;楮墨有限,不尽欲言;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受人深恩称“雨露之恩”。

  谢人恩泽称“河润”。

  感救命恩称“再造”、“没齿不忘”。

  感德难忘称“铭心镂骨”。

  知恩必报称“结草衔环”。

  请人看稿称“阅示”、“阅批”。

  请人改稿称“斧正”。

  请人评论称“指教”、“指点”。

  请人指路称“请问”、“借问”。

  请人解惑称“指导”、“赐教”。

  受人教导称“茅塞顿开”。

  受人益言称“药石”、“箴规”。

  求人办事称“拜托”、“鼎助”。

  请求解难称“恳求”、“恳请”。

  请人回信称“敬祈示复”。

  谢人寄信称“辱承华翰”

  央人协助称“麻烦”。

  麻烦他人称“打扰”。

  请人原谅称“包涵”、“海涵”。

  望人恕罪称“宽宥”。

  伴人受益称“借光”。

  伴人享受称“伴福”。

  谢人致问称“多蒙寄声”。

  赞襄其事称“玉成”。

  托人这事称“借重鼎言”。

  贺人荣归称“锦旋”。

  称人生日称“初度之辰”。

  献人年高称“齿德俱尊”。

  贺人喜庆称“恭喜”。

  自谦礼少称“献芹”、“菲仪”。

  不受债赠称“反壁”。

(回称:

“微忱勿却”)

  送行之礼称“赆仪”。

  吊唁之礼称“奠仪”。

  结婚之礼称“喜仪”。

  留位待贤称“虚左以待”。

  物归原主称“完璧归赵”、“璧还”。

  借物归还称“奉还”。

  赞人貌美称“冠玉”。

  出人群者称“巨擘”。

  你我同心称“金兰”。

  事有奇缘称“三生有幸”。

(回称:

“天与人赐”)

  自提意见称“浅见”、“肤见”。

  代人作事称“代庖”。

  释例:

  河润:

谓施惠及远,犹河流之浸润。

《庄子.列御寇》:

“河润九里,泽及三族。

  再造:

犹言再生。

《宋书.王僧达传》:

“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反璧: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乃馈盘餐,置璧焉,公子受餐反璧。

”后不受馈赠为反璧。

  赆仪:

赆即赠人路费或礼物。

《孟子.公孙丑下》:

“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

”所以送行礼物称为赆仪。

冠玉:

饰在帽上的美玉。

《史记.陈平世家》: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

”后多用以形容男子之美貌。

巨擘:

大指拇,比喻特出的人物。

《孟子.滕文公下》:

“于齐国之事,吾必以仲子(陈仲子)为巨擘焉!

”金兰:

谓友情契合、同心。

语出《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气味)如兰。

”故谓之金兰。

  周教授向学生介绍了书信的格式和方法。

他说,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