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886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计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提出“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C

明内阁“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明内阁没有决策权

 

D

清“海禁令”规定“片帆不得下海”

中外贸易断绝

2.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  )

A.明朝政府奖励垦荒的证据B.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C.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D.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发展而公布的地契

3.明淸时期,徽州人“业贾者什家而七,赢者什家而三”,商人“递废递兴,犹潮汐”,故徽州人普遍主张“以商致富,以宦贵之”,“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

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人群体缺乏社会安全感         B.商人为钱财从事儒学活动

C.财产决定了社会群体地位         D.义利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4.在西汉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随之增强,并为之后的历代王朝所效法。

其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是(  )

①盐铁专卖②官营贩运③货币官铸④独尊儒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近代中国,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

下列选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

②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③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④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6.有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C.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7.1927年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9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队名称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红军②工农革命军③八路军④人民解放军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8.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在此以后”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B.“在此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

C.“在此以后”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D.“在此以后”中国不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9.“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A.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        B.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10.下表是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1872~1894年

1895~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资本所占比重

9.6%

4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资本所占比重

33.1%

13%

A.洋务运动破产   B.列强侵略减轻   C.产业结构变化  D.政府政策调整

11.有同学在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线索时,借用股市词汇描述(如下图)若要探寻“涨停”的原因,应该是(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12.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13.1953年,国家计委统一管理、直接下达指标的产品是115种,到1956年增加到380种,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上下。

这是我国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政治体制转变的需要

14.“二五计划”(1958—1962)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

导致这一经济局面的原因有(  )

①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

②日益恶劣的国际形势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5.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实践有(  )

①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②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劳动竞赛

③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④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1956—1960年中国74个城镇人口迁移统计表

时间

城镇迁入(人)

农村迁入(人)

1956

634

-573

1958

521

-306

1959

1436

-942

1961

-492

-110

1962

-1379

1018

关于该表格所示现象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了缓解城市规模过大而产生的人口压力B.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遭受挫折

C.户籍制度的调整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了成效

17.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

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

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

该会议(  )

A.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

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

A.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B.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D.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1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称赞梭伦“确实建立了民主政治”。

下列措施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实施“陶片放逐法”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执掌最高统治权④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条件的,下列不属于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条件的是(  )

A.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B.海外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海外市场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和政治保障

D.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21.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天赋人权”思想开始在英国广泛传播。

新上台的辉格党政府开启了议会改革的大门。

1832年,经过两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在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

这次改革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启蒙思想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刺激下萌发

B.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英王强力推动

C.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主导了议会

22.

年份

姓名

发明或发现

1866年

西门子

大功率发电机

1876年

奥托

四冲程内燃机

1888年

赫兹

电磁波

19世纪80年代

戴姆勒、卡尔·本茨

提出轻自燃发动机设计

卡尔·本茨

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世纪90年代

狄塞尔

柴油机

对上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23.有学者指出,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欧洲主义一民族主义一欧美主义”的道路。

这主要表明美国政治制度具有(  )

A.创新性      B.融合性     C.先进性    D.开放性

24.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

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       B.得到了美苏两国支持

C.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25.下面是研究者根据二战后的世界发展史所作的简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断完善     B.世界政治格局决定着经济体系

C.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政治格局与经济体系相互影响

二、非选择题(计两小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共50分)

26.(30分)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

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

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9分)

 

27.(20分)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6分)

 

(4)综上所述,就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5CBABB6-10BCBAD11-15BDCBA16-20BACCC21-25CCBAD

26.

(1)表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3分)

影响:

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6分)

(2)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

(6分)

变化:

第一次工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

(6分)

(3)方面: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3分)

意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6分)

27.

(1)表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分,任答2点)

原因:

外国的入侵(或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2分)

(2)变化:

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2分)

因素:

三大改造的完成。

(2分)

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分)

(3)变化: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

作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分)

(4)认识:

由被动变化到主动变化。

(2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