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997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docx

广东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

2016年广东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子曰:

“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1分)

(2)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1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第烟落日期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说明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2分)

(5)请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4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案】

(1)切问而近思

(2)万里赴戎机(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古诗文中重点句子的默写。

(1)—(3)与(5)题根据上下句填写诗句,默写时注意不能漏字、多字、错字,要做到准确无误,(4)理解性填空。

要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内容有透彻的了解,在基本记忆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解性的默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意思是说: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此句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本题中“戎”易误写为“戒”,“雁”易误写为“燕”,“畔”易误写为“衅”,“莺”易误写为“鹰”。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人,是jiànwàng()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帆……又像一个rěnjùnbùjīn()的笑容。

(4)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lǐncìzhìbǐ()。

【答案】

(1)健忘

(2)拮据(3)忍俊不禁(4)鳞次栉比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字形。

要注意同音字的不同用法,根据字词的含义正确书写。

“健忘”特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不可写成“建妄”;“拮”意为“经济境况不好,缺少钱,困窘”不可写成“洁”,“栉”这里意为“梳篦的总称”,不可写成“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奶奶刚才还有说有笑,突然收敛起笑容,我们一脸茫然,不知吧儿冒犯了她。

B.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C.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让同学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A项,收敛:

减弱或消失。

B项,建树:

成就;功绩。

C项,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这里指英语老师讲解语法知识,“惟妙惟肖”用在这里不恰当。

改为“通俗易懂”D项,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联合国维和人员营地的恐怖事件,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无比愤怒和谴责。

(删去“和谴责”)

B.只要聊起时事要闻,王林经常充当“主播”,原来他每天都看中央13台的“新闻小时”,难怪对时事这么熟悉(将“原来”改为“因为”)。

C.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帮助,离不开家庭小环境,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删去“和发展”)

D.凭借《太阳的后裔》爆红的男宁促基在与广州粉丝的见面会上表示,会不会再来广州,关键看广州市影迷欢迎。

(在“欢迎”前加“是否”)。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病句修改的判断。

A项,动宾搭配不当,“激起”与“谴责”不搭配,删去“和谴责”,正确。

B项,关联词语“只要”与“就”搭配,“经常”改为“就”,将“原来”改为“因为”,修改不正确。

C项,“成长和发展”语意重复,删去“和发展”正确。

D项,是两面与一面不能照应的错误,“会不会再来”包含“会再来”和“不会再来”两方面内容,“广州市影迷欢迎”只有一方面内容,在“欢迎”前加“是否”,正确。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性情,净化你的灵魂。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仿写。

句子仿写要做到句式相同、结构相似,内容与上下文衔接。

要用“……你的……,……你的……,……你的……,……你的……,”的格式,构成排比句,根据上文“广泛的阅读能够”,可判断出后面的句子要写出广泛的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比如“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等。

二、(46分)

(一)(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欣然规往()

【答案】

(1)感到诧异

(2)类(3)计划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

理解实词的含义及用法,一方面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一方面要一此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等。

如“异”这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诧异”,“规”是古今异义字,此处解释为“计划”。

“属”与现在的意义也有差别,这里是“类”的意思。

7.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

(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的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

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注意古今异义的词“妻子”这里指“妻子儿女”,“绝境”这里指“与世隔绝的地方”。

注意“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是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此人(把)所闻一一为具言(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项、B项、C项正确。

D项,“柳暗花明”不是出自本课的成语。

(二)(9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项,名词,书/动词,写。

B项,连词,如果/动词,像,好像。

C项,两句中的“已”都是动词,停止。

D项,凭依、倚仗,这里指坐在马鞍上/占据。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答案】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包括四个小分句,注意每个小分句原则是包含“主谓宾”,主语可以承前省略,有的分句可以没有宾语,但必须有谓语。

四个小分句分别是: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3分)

【答案】

(1)勤奋好学

(2)注重实地考查(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

首先审清题意,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其实就是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如“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表明亭林先生勤奋好学,“咨其风土,考其区域”写亭林先生注重实地考查,“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写亭林先生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写亭林先生学习专注。

 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三)(10分)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

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

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

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

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

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

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

苏东坡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这样说的: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

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

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

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

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

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

非也。

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

《菜根谭》中说: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

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

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

(-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

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

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

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

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整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乐观主义?

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

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你。

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

“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

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

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

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

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

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内容及论证方法的理解,D项,“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说法有误,从文章标题“悲加欢不等于零”、论点及结尾中“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

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

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可知文章特别强调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

13.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和迷茫,善良的莎莉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惧疾病。

B.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

“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首先理解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从“什么叫乐观主义?

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

”可知其含义,然后从A、B、C、D项中一一分析,看看是否符合这一意思。

A项,写无助和迷茫的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学会了微笑,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

B项,写身处茫茫沙漠的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符合。

C项,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但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乐观自信而成功。

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符合。

D项,引用史铁生的话阐明,灾难之中仍要感到幸福。

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符合。

14.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4分)

【答案】人生是的缺憾的,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坦然接爱。

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我们要乐观面对,把它看成正数。

【解析】此题属于拓展综合题,解题时先从题干入手,寻找关键点,题干要求谈谈对“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回答此题要阅读本文内容,找出作者中对逆耳的话、拂心的事的态度,如“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要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

(四)(17分)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

今天星期天,休息。

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

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

怎么钥匙不见了?

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

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

“回来了?

找不到钥匙了吧?

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

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

“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

现在该完璧归赵了!

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

”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

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

“这还得了!

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

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

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

这下出事了吧!

”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

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

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

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

那咋办?

我问老婆。

“咋办?

还用说吗?

换把新锁呗。

”老婆斩钉截铁说道。

“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

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

会伤了两家和气的。

”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

真是的。

你要不想换,我来换。

”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

我真担心被人听到。

这时,门响了。

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

”我问。

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

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

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

“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

”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

“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

“要不,你进来说话?

”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

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

”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

我和老婆面面相觑。

“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

”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

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

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

问小王:

“你家也要换锁?

那锁不好好的吗?

”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

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 

⑯呵!

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15.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4分)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情

(1)

(2)

(3)

(4)

【答案】

(1)窝火

(2)紧张(怀疑不安)(3)惊讶(高兴惊喜)(4)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能力。

做这类型题,细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筛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并把它们提取出来。

人物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在故事情节的变化中去找心理变化。

做这类题时,文中有表示心理变化的关键词就用原词,如果没有,要注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

如“怎么钥匙不见了?

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

正窝火着”,从中可找出丢钥匙时“我”的心情:

窝火。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

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这句是小王老婆还钥匙后,“我”的心理描写,从中可找出还钥匙后“我”的心情:

紧张(怀疑不安)。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

”这是小王要“我”家换锁后,“我”心理(惊讶),“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

”小王要“我”家换锁后,“我”和老婆的表情,从中可总结出“我”的心情:

惊讶(高兴惊喜)。

“呵!

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两家换了锁后的表现,“我”的心情:

平衡

16.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漠,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

分析中间句段的作用,内容上概述事件,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结构上往往起过渡、照应、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选文第④段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和小王一家的关系,从“平时只是点头之交”,“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中表现出邻里关系比较冷漠。

因为“我和小王一家”“彼此并不了解”由此引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所以④段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17.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2)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答案】

(1)①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②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2)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②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

(1)句中“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可从此句的上文抓住相关句子分析得出。

如“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

‘这还得了!

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写出了我老婆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

“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表现了我老婆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2)句“不平衡”产生的原因由上文小王的话“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

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引起的,小王猜中了我老婆的心思并说了出来,对小王直言感到不快,所以心里“不平衡”。

18.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

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案】示例1:

认同“平衡”标题

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

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之间的生活琐事,实际揭示社会信任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