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105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

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2017.11·浙江高考·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2.(2018·广东惠州二模·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3.(2018·河南安阳一模·1)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

这一叙述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4.(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5.(2018·四川资阳一模·24)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

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

此材料可说明

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  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6.(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高三10月联考·1)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7.(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5)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8.(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2016.10·浙江学业水平·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10.(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1.(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25)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

A.人情大于法制          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凸显皇权专制          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12.(2018·广东惠州二模·2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13.(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6.(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7.(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8.(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9.(2018·江苏海门一模·2)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广种薄收                   C.休耕轮作                  D.少种多收

20.(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2017.11·浙江选考模拟二·4)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

这一做法

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23.(2018·江苏海门一模·3)下图是1985年山西省朔县出土的汉代彩绘铜雁鱼灯。

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

此釭灯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

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的青铜铸造开始繁荣                  B.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

C.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D.说明当时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24.(2017·江苏高考·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25.(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24)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6.(2017.11·浙江选考模拟三·1)《论语》记载:

“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27.(2017.9·浙江绍兴选考诊断性考试·1)《说苑·政理》中说: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28.(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9.(2017.11·浙江高考·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30.(2018·广东惠州一模·24)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二、材料阅读题(共3题,40分)

31.(2017.4·浙江高考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分)

32.(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

33.(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D

C

D

D

C

C

B

A

C

C

B

C

B

C

C

题目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A

D

C

C

C

A

A

B

A

A

D

D

A

A

B

31.【答案】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4分)

作用:

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分)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2分)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分)

32.【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措施:

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

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

诸侯的防范。

意义: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3.【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