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133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docx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

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市药品流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实力处于全省首位。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会城市,是医药生产大市,也是医药市场大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医药商业始终保持持续高成长态势,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

截止2012年底,全市有药品批发企业110家;药品零售企业3520家,其中连锁企业53家,连锁门店1778家,单体药店1742家。

药品批发企业占全省37.54%,药品零售企业占全省22.93%。

销售和利润成倍增长,增幅高于全市GDP增长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

全市医药商业主营业务收入2005年79.5亿元,2012年384.8亿元,比2005年增长3.84倍,比杭州市GDP增幅高2.17倍,比杭州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幅高1.83倍。

主营业务收入占杭州市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7%提高到2012年的4.93%,其中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6.22%提高到2012年的9.81%。

实现利润2005年1.35亿元,2012年8.49亿元,比2005年增长5.28倍.

杭州医药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占全省医药流通市场的份额稳步提高,销售和利润均占全省“半壁江山”之多,实力跃居第一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商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30.93%提高到2012年的55.67%。

利润增幅高出全省1.46倍,利润占全省比重从2005年的46.55%提高到2012年的60.64%。

(见图表1、图表2)

图表1:

杭州市医药商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商业比重(亿元)

图表2:

杭州市医药商业利润占全省医药商业比重(亿元)

(二)企业整体水平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涌现了一批具有强劲

发展势头的骨干和创新型企业。

2012年,杭州市跻身全国药品批发百强企业的有6家,杭州市列全省第一(全省进入11家)。

他们依次是: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医药工业有限公司;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回音必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凯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45亿,列全国第8强。

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额105亿,列全国第10强,这两家企业远远领先其他业内公司,成为浙江省药品批发界的“航母”。

其余4家企业年销售额均在13亿以上。

2012年,杭州市进入全国药品零售百强企业的有2家,是杭州九州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杭州华东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此外,胡庆余堂、海王星辰、天天好、老百姓等药品连锁企业分别进入杭州百强商贸企业培育名单。

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杭州医药商业骨干企业,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覆盖面广。

业务涵盖医疗批发、医药物流和医药零售连锁等医药流通领域的核心环节,以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营销方式,深耕医药市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骨干企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坚持商品运营结合资本运营的发展路径和企业目标,凭借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和人才、管理优势,加快并购扩张,把企业做大做强。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杭州武林药店旗下42家门店,完成对浙江惠仁医药有限公司的控股,并陆续在宁波、绍兴、湖州相继成立了子公司,对金华、丽水的收购项目在进一步洽谈中。

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近年兼并福建盛健医药、嘉善医药、温州医药供销公司、浙江海斯、金华泰来、永康医药、上虞医药等区域医药公司,下属成员企业已达20多家,遍布省内外。

胡庆余堂国药号、九洲大药房、天天好大药房等企业在各地开发多家分公司和连锁门店。

其中九洲大药房于2010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长三角,中国大陆第二个在美国主板上市的药品连锁企业。

近年,九洲收购多家公司,进军中药种植、健康管理、养老产业、网上交易等领域,优化公司产业链。

此外,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国药)、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药)、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药品商业巨头,通过收购本市药品企业,以实现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战略。

随着大型优势企业不断扩张,市场占有率提升,市场受益日益明显。

2012年全省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金额364亿,其中华东医药、英特药业、国药、上药“四大家族”(含控股企业)占据全省采购总额的55%,其中华东医药占19.41%,英特药业占16.51%,国药控股企业占10%,上药控股企业占9%.由于坚持商品运营结合资本运营,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现代药品流通方式加快转变。

杭州医药流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商业模式创新,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向多元化、新型业态的商业模式转变。

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取得很大突破。

浙江省确定现代物流重点医药企业5家,杭州占了3家。

华东医药投资2.2亿元,建成下沙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面积8万多平方米,可以支撑200个亿的销售。

英特药业是浙江省第三方物流重点核心企业,已投入使用的杭州康桥物流中心面积6万多平方米,可以支撑库存30万件,年吞吐量1000万件。

电子商务应用走在了全省前列,改善和丰富了传统的药品交易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快速发展。

珍城医药在全国首批,浙江省首家获得医药分销B2B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质,目前拥有1.8万平方米药品配送基地,上下游客户约有1.7万家,覆盖面全省第一,去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近15亿元,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

被商务部定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目前,杭州市拥有药品互联网交易资质的企业有8家,其中获B2B型资质的企业4家:

珍城医药、华东医药、英特药业、康恩贝医药。

获B2C型资质的企业4家:

九洲大药房、华东武林大药房、益万家药房连锁和云开亚美大药房。

自2003年杭州市实施“宽进严管”措施,取消药店开办距离限制后,医药零售市场开放活跃,外地大牌连锁企业纷纷进驻杭州,如全国老百姓大药房,中国海王星辰健康药房等。

本地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新兴连锁企业异军突起,如天天好大药房、尽心药店等。

市场呈现繁荣态势,药店总量成倍增长,连锁率大幅提升,从2003年到2012年,药店总数从846家发展到3520家,增加3.16倍,连锁率由22.1%提高到50.1%.市区连锁率达71.2%(见图表3、图表4)。

连锁率分别比全国高15.4%,比浙江省高12.1%。

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业态,积极开拓,引导大健康理念,以多品类、强服务的经营模式,争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卖药品”到“卖健康、卖服务”,除药品外,保健食品、美容护肤品、医疗器械、家庭健康用品及保健类书籍等,也进入药店柜台,部分药店还开设咨询区、阅读区、休闲区,满足老百姓生活和健康需求,让消费者受到全方位的服务。

老字号药店焕发异彩。

创新中医中药服务进商圈,通过开办中医门诊、国药馆、健康管理中心等,强化服务特色,提升品牌效应。

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胡庆余堂、张同泰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胡庆余堂坚持走“名店、名医、名药”相结合的经营发展道路,旗下开设30多家门店,7家门诊部(诊所),拥有150多名国家、省、市级名中医和两家药膳餐厅,2012年实现销售3.65亿元,利税1.08亿元。

在河坊街,已经集聚了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知名老字号药店,弘扬了祖国的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也受到海外华人的青睐。

图表3:

杭州市药品零售企业数

图表4:

杭州市区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率

(四)保障服务功能增强,社会作用不断扩大。

覆盖城乡的药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药品供应和药品储备得到保障。

药品流通企业分布各地,成为全省医疗机构用药配送的主体力量。

2012年全省医疗机构采购金额364亿元,其中前100家的配送企业杭州市占41家,配送金额占全省医疗机构采购总金额的53%。

零售经营网点覆盖城乡,品牌大店向县(市)中心乡镇延伸,普通药店向边远乡村、城乡结合部延伸,乙类非处方药柜台向超市、百货公司、便民店延伸,极大方便了群众购药,一定程度上平抑了药价。

市区医保定点药店发展到现在的1023家。

定点率已超过60%,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受到市民的高度赞扬。

药品市场总体安全,十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药害事故和涉药腐败案件,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医保失控现象。

在应急抢险、救灾防疫、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药品流通业发挥了特殊作用,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抗击“非典”,防控“甲流”和“汶川地震”救灾中,企业积极捐赠药品和医疗器械。

仅在“汶川地震”中,全行业就捐赠现金1330万元,药品和医疗器械2912万元。

药品流通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市药品工业的发展。

杭州市工业销售产值2005年79.65亿元,2012年245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倍。

工业销售产值居全省第一。

工业实现利润2005年11.65亿元,2012年30.87亿元,比2005年增长1.65倍,工业利润居全省第一。

杭州医药工业和商业能取得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得益于一批由优秀企业家引领的优势主流企业。

他们坚持超前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的使命感;坚持产业转型,经营模式的创新;坚持追求卓越、高标准、高起点的创业精神,杭州医药优势企业共同特点就是追求有突破的创新,有效益的管理,有质量的规模,引领企业跨越式发展。

杭州医药工商业快速发展,为浙江省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迈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杭州药品流通行业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药品流通的要求和与杭州省会城市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零售业面临来自宏观政策及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发展速度受到较大制约。

随着医药和基药政策等实施,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零售企业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医保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提高,并高于药店,导致零售药店的客户群大幅减少。

处方药市场一直未开放,医院处方外配在药店的比例不到1%。

一些县区药店的大健康多元化经营模式受到相关政策的约束,药店房租、人力、物流等经营成本逐年攀升。

药店间设置较密,竞争加剧,开关频繁等,使零售业经营困难,销售额增幅明显回落,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

一些规模小的零售药店,非医保定点药店面临生存危机。

据行业统计,56家零售企业(连锁20家,单体36家)2012年与2011年比较,销售额增长9.4%,增幅已不再保持多年来的两

位数。

利润减少4100多万元,减幅63.82%,今年1-8月行情更加堪忧,销售额与去年同期比,增幅1.68%,利润8个月中7个月是亏损,亏损额达1506万元(见图表6、图表7)。

图表6:

2012年1-8月与2013年1-8月销售额(亿元)

图表7:

2012年1-8月与2013年1-8月利润(万元)

(二)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中小企业转型任务艰巨。

杭州医药商业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的特点。

据行业统计表明,在全市110家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仅2家,占总数1.8%;1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占总数3.6%;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下的占94.6%,绝大多数企业销售额在1-2亿元左右,批发企业仍有较大的集中并购空间。

零售连锁收购兼并步伐缓慢,兼并项目较少。

连锁率近三年徘徊在50%左右。

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不多,旗下超过100家门店的连锁企业仅3-4家。

众多中小流通企业仍采用传统物流模式,并自建配送中心,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利用差。

全市53家药品连锁企业,有21家自建物流中心。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难,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也需要观念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危机感、紧迫感,积极创新求变。

克服安于传统购销模式和“宁要鸡头,不做凤尾”的保守思想。

中小企业要么靠大靠强,要么创出专业化发展和协作的路子。

从杭州市医药流通业兼并重组的项目看,本地资源整合的少,兼并对象大部分是外地外省企业。

(三)行业人才缺乏,束缚服务水平提升。

今年国家将对药品流通业实施新版GSP,对药店配置药师提出极为严格的要求。

要求到“十二五”末,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零售药店营业时,必须具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配药,愈期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售药资格。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2012年末,全市零售药店3520家,已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2093人,面对大数量的空缺,市场满足不了零售药店配备执业药师的要求,执业药师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补充和培养。

执业药师的严重缺乏,制约了零售药店开展药学等各项服务,影响零售药店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的提升。

(四)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挂靠经营、走票经营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从业人员药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药师配备不足,身份不真,素质不高,工作不到岗的现象屡查屡有;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冲击医保资金;假冒伪劣药品上柜销售等,这些流通领域的顽症存在,扰乱市场秩序,冲击正规经营企业,影响流通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药品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来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医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一系列医改新政实施,都将激发医疗保障对医药市场的拉动。

从杭州市来看,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医疗资源丰富,药品生产企业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外来人口多,高素质人员集中,老龄化程度加快,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品质生活不断提升,自我保健需求增加。

同时,杭州市将生物医药列入市十大支柱产业,发展“新药港”,培育和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将使杭州药品流通业加快扩容和发展。

(二)结构调整仍是行业发展主线。

随着医改深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医药流通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必然趋势。

省内外大型企业跨区域扩张势头继续强劲,以资本为杠杆的产业整合将成为药品流通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流。

一系列行业政策出台,有望成为近几年行业整合的主要动力。

招标体系变革,进一步挤压中小流通企业生存空间,以省为单位的招标,小型流通企业在局部医院的资源优势弱化。

新版GSP对行业结构调整的行政强制作用突出,必将促进行业较大一次的洗牌调整。

对批发企业来说,主要是兼并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或者以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制胜。

基础差、资金弱的小型批发企业将难以承受改造成本和过程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会逐步退出市场或靠大靠强,批发企业数量将逐步减少。

对零售企业来说,连锁率继续提升但不会很快。

药店总数(包括单体药店和连锁门店)不会有大量增加,城区不再是零售药店抢占的重点,新开药店会转向农村市场。

药店效益下滑,需要开发新的盈利模式,开拓毛利率丰厚的新种类、新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困难的药店退出市场会增多。

连锁企业中仍将以直属门店为主。

(三)经营模式加快向全供应链服务转变,行业进入微利化时期。

创新服务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开发供应链管理,已成为药品流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杭州药品龙头骨干企业将会引领行业,积极探索供应链增值服务内容,打造为医疗机构为供应商服务和银企合作的平台。

在未来一个时期,药品价格还要下降,以省为单位的招标还要继续,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还要提高,医疗机构拖欠货款还在延后,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价格还要上扬,尤其是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特征的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医药产业进入微利化时期。

四、对药品流通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管理、引导、扶持、协调作用,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明确职责分工,健全管理体制。

本省、本市两级政府,根据中编办《关于明确药品流通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中编办发[2010]54号)精神,已全部明确管理职能与管理机构。

为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更好履行药品流通行业管理职能,在明后两年做好三件事:

①增加市级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人员编制1-2名;②明确本市各区、县(市)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职能和管理机制;③出台本市“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意见”的政府文件。

加强资金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药品关乎民生,属朝阳产业。

如象家政、粮食行业一样,将药品流通在本市大商贸流通中突显出来,设立“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专项资金”,并尽快出台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专项资金可分为:

①列入国家、省、市前若干位的药品流通企业专项奖励资金;②省、市重点药品流通企业专项资金;③市级药品流通成长型(培育型)企业专项资金;④重大发展、创新、技改项目专项资金,如现代物流建设等;⑤药品连锁增开门店专项资金等。

鼓励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争新、争优、争强;鼓励实力强的企业积极收购小企业;鼓励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到农村和边远地区配送基本药物,设立网点。

建立沟通机制,增强服务能力。

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机制。

通过行业协会建立的药品批发、药品零售连锁、单体药店多层面负责人联席会,通过不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与企业广泛联系、交流。

宣传、解读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传递创新经验信息,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个性问题,加强对行业的服务指导。

完善政府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由贸易、卫生、药监、发改、人力社保、财政、税务、物价、工商等政府部门组成的工作联系商议机制,加强对新医改下药品流通行业重大问题的研究、沟通和协调,合力服务行业,促进本市药品事业健康的发展。

健全统计制度,提升指导水平。

行业统计工作是政府行政决策和企业市场经营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及时掌握、分析行业运营和发展情况,指导行业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作支撑。

健全与国家行业分类相吻合的“杭州市药品流通统计制度”,力争在2014~2015两年内抓好此项工作:

①引导做好本市药品直报企业统计工作并逐步扩大直报企业数量;②广泛动员,认真做好“统计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开展我市非直报企业的统计工作。

至2015年底,药品批发与连锁企业纳入统计的比例达总数的95%~98%,单体药店达总数的70%~80%。

(二)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培训工作,增强企业素质,提高行业社会竞争力。

加强行业诚信宣传教育力度。

国家商务部2012年公布的《药品流通行业诚信经营准则》,为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

明、后两年内,以《准则》为蓝本,可由市贸易局为主导与相关部门协作,行业协会配合,调查、了解本市药品流通行业诚信经营现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评级评优、自查互查等活动,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与信誉,提高本市药品流通行业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

建立企业自律机制。

调查了解本市药品流通企业执行药品法律、法规和物价、医保、税务等相关政策中自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考察、学习外省、市制定执行行规行约经验。

搜集本市药品流通企业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自律公约、服务承诺等有关资料及执行情况。

适时出台“杭州市药品流通行业规范”。

加强与药监、卫生、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行规行约执行力,树立企业良好自律形象。

开展行业信用与业务知识培训。

2015年底前开展信用与业务知识培训,可采用“学习年活动”方式,由市贸易局统筹安排,委托行业协会编印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资料,企业制定学习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推进药品流通创新,调整药品流通结构。

鼓励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

加强政策引导,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规模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药品流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借助资本实力和先进的营销理念,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

引导中小企业更新经营理念,通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或靠大靠强、借势发展。

促进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加快并购,扩大门店数,增加网点覆盖面。

力争到2015年,本市规模程度达到:

形成1~2家年销售额150亿元以上和3~5家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形成2~3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零售连锁企业;连锁药店占全市药店的比重争取达到60%。

支持做专做精,突出特色化。

鼓励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中小药品批发企业加快创新转型,通过进一步的做细、做专、做精,发展成为在某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药品流通企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尽快出台促进药品连锁发展的优惠政策,解决连锁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培育一批药品连锁品牌,形成连锁品牌效应。

鼓励老字号药店结合各自传统优势和经营特色,实行差异化经营和服务创新。

加大对老字号药店政策扶持,发挥老字号药店、知名商标、知名商号等品牌优势,力争形成一批在本市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药品零售企业名店。

促进创新创优,加快现代化。

鼓励创新药品营销方式和经营模式。

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专业物流,构建药品供应链系统,开展供应链系统增值服务,提升药品流通供应链效率。

支持开展网上交易,创建药品流通远程交易平台。

支持药品连锁企业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联网信用系统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等方式,发展规范化连锁,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

支持药品流通企业拓展服务功能,为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为医院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药事服务。

推动企业把传统的药品销售提升为供应链服务、药事服务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服务。

支持零售药店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创建“药房共管”、“服务网事业共建”等多种新型经营模式。

优化城乡药品流通网点布局,支持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到乡村和边远地区设立连锁药店,开设“放心药”专柜,加强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基本药物配送,扩大农村药品零售网点覆盖面。

引领做活做实,践行多元化。

以社会大健康理念,引领药品流通企业开设“品牌专卖店”、“专业药店”、“超市便民店”、“健康管理中心”、“老年健康服务中心”等新型健康服务网点,支持药品零售企业拓展药妆、保健品、个人护理品、家庭健康用品、医疗器械与婴幼儿奶粉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

弘杨中医药文化传统,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鼓励老字号医药企业拓展药膳、膏方、养生等经营服务,开办名医馆,支持零售药店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四)加强药品流通研究,探求行业合力发展之路。

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

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结合,加强现代药品流通理论研究与创新。

创建本市药品流通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研发使用电子信息、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北斗定位、温度传感等先进技术。

通过对现代化科技的研究与使用,提高药品在库及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障,确保人体用药安全。

加强药品流通政策研究。

研究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方便人民的药品流通政策体系。

诸如:

引导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实施跨区域、跨省经营,鼓励药品批发、连锁企业加强农村药品配送、设立网点等方面政策的研究;开展对药品监管、准入、执法,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医保定点药店管理办法,医改等的现行政策研究,分析有利因素,择利祛弊,稳步发展。

加强药品流通问题研究。

研究“医药分开”后医疗机构相关业务及其药品供应、专业人才和资源配置等经营管理模式。

研究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关于药品连锁门店执业药师配备要求问题,探求解决执业药师严重不足的可行办法。

研究取消限制药店销售非药品规定。

研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的药品供应与服务问题。

研究开设中医诊所与中医坐堂门诊准入标准,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更好发挥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方面的作用。

研究医院电子处方社会化可查询的有效途径。

研究将农村零售药店等药品供应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的可能性。

研究开展定点零售药店网上售药使用社会保障卡、新型农村医疗卡结算。

研究药品零售网点合理布局设置及物流配送等地方推荐性标准。

研究药品批发企业营销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代理企业医药代表的资质管理办法,实行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