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967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docx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

 

视听语言重点知识(总27页)

视听语言知识详解

第一章视听语言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视听语言的含义(一个定义)07年名词解释

视听语言的含义:

视听语言不是自然语言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甚至精炼过的带有强烈科技色彩的高级表意语言,它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并永久保存,同时彻底打破了人类语言的时空束缚,视听语言是以人类的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运用。

综合说来,视听语言即指人类创造并使用,同时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第二节视听幻觉(三个定义一个特点)

1、视觉暂留原理:

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1/10到1/4秒,约瑟夫·普拉托把这一现象称为视觉暂留原理,后人将最佳视觉存留时间定为1/7秒。

2、心理补偿:

在实际观影过程中,电影中的每一格画面都是静态的,观众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承认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变化的影像是同一被摄体,而两个画面之间被断掉的部分,是观众根据生活中的感知经验做了心理补偿,由此出现运动的感觉,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现象。

3、似动现象: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感知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他所感知到的光波刺激变成可辨认的形式或形态,因此人们根据生活中积累的透视经验,可以把尺寸的大小、光线及色彩的亮暗、声音的强弱转换为距离的远近,根据接受者的这种心理补偿,创作者可以创造各种幻觉。

恰当的摇镜头、移动镜头都能使观众产生一种自己头部在动的错觉。

这种现象认同的接受方式所造成的运动幻觉称作似动现象。

这就是电影运动的幻觉产生的原理,而视觉残留的作用仅仅是使那运动更为连贯流畅。

4.、视听幻觉的特点(07年简答题):

人眼通过视网膜接受视觉信息,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电影用胶片记录影像,其原理和人眼的视网膜上的记录一样,电影的幻觉不仅仅与生理有关,更与心理有关,人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视像最终取决于大脑中的神经系统。

因此视听幻觉的特点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银幕形象形成在人脑中,二是电影幻觉是无法抗拒的生理——心理效应,三是对电影幻觉的感应和认同不需要特别的学习。

(扩充:

简答题怎么答?

把三个特点展开论述:

电影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

由于电影运动的最基础的幻觉就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听感知产生十分独特的作用。

银幕形象是在观众脑子里完成的,是不可抗拒的,是人人都看得懂的。

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造成光影运动的幻觉。

实际上,银幕上并没有运动,每格画面都是静态的。

动的道理是,观众根据生活经验,承认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在变化的影象是同一个被摄体。

而两个画面之间所断掉的部分则由观众自己根据生活感知经验做了心理补偿。

所以,很明显的是,银幕上的视觉形象不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的脑海里完成的(心理活动)。

每个看电影的人,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创作者,都是在脑子里看见了银幕上的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使人看不出银幕上的破绽来。

所以这一幻觉现象也是不可抗拒的。

同时,生活经验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所以观众看懂电影依靠的是生活中积累的视听感知经验,不需要文化。

第三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四条规律)07年简答题

视听语言在语言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规律:

1、没有最小信息单位。

影片的每一个镜头画面都可以不停地分割下去,一直分切到每一静态画面,而每一静态画面又由于观影者个人感知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因此影视是没有最小信息单位的。

2、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视听语言的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方式如演讲、戏剧、广播等,这些传播方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而视听影像由于其自身的记录性,观众与影像中的人物形象无法形成交流和互动,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与观影者不同步,是一种单向传播。

3、基本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影视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和声波,其本性在于记录性,作为记录媒介,影视媒介有仿生性质,即摄影机相当于我们的眼睛,录音机相当于我们的耳朵,影视的技术进步大都围绕使机器更接近我们的视听感知器官。

影视语言的可理解性也是因为人们都有视听感知经验,可依据生活经验去把握和认知电影电视。

4、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电影语言并不具有文字语言的成规,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电影大师的作品体现的这种创造性,如黑泽明《影子武士》,爱森斯坦《总路线》。

同时,每一次技术和观念上的进步都会对语言的表达层面形成影响。

第四节视听语言与其他艺术语言的关系(四种语言)08年论述题

1、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

两种语言的交汇点(渊源):

A.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建立在语言文字系统的原则之上,与文字语言推论式编码系统类似的原则和手法。

爱森斯坦推崇理性电影,将画面作为一种理性的符号加以运用,他的思想和概念的表达常常体现在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上,这种手法与文学中的比喻一脉相承,蒙太奇理论一方面拜托了文学或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另一方面陷入了新的文学束缚。

B.作者论:

特吕弗指出,真正有特点的电影作品应是导演个人的创造,电影艺术家应当在影片中表现出本人的创作意志和个性。

特吕弗等人的目的是想促使电影能达到文学那样的艺术地位,而不沦为文学的附庸,但是却时常把文学的标准用于电影,其电影评论中包含了大量文学性的语言。

C.巴赞“照相本体论”。

巴赞认为电影的本性基于影像本身的客观性,电影史在现实与作品之间第一次排斥了人的存在,自然真实本身就是电影的表现手段。

巴赞的理论建立在反对用其他艺术原则框套电影的基础上,有里程碑意义。

差异性:

(1)传播介质不同。

视听语言——摄影、录音器械;文学——书写工具、印刷工具。

(2)表达形态不同。

视听语言——动态、立体;文学语言——静态。

(3)语法规则不同。

视听语言——镜头景别、摄影机移动、剪辑、电脑特效;文学语言——文字语法和修辞。

2、视听语言与戏剧语言的关系

交汇点:

A.梅里爱——“银幕即戏剧”,以乐队指挥的视点把戏剧元素影像化。

B.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传统,借鉴戏剧艺术基本原则——戏剧“冲突律”

差异:

(1)时空差异。

戏剧语言——顺时针线性发展,如《茶馆》;视听语言——心理时间,总大于物理时间,可自如表现时间变化。

如《低俗小说》《天堂电影院》。

(2)视觉听觉的地位。

戏剧语言——听觉更重要,视听语言——视觉更重要。

3、视觉语言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造型艺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以色彩、光线、质地等为表述语言的艺术,属于静态的造型。

影视艺术——用视听语言完成造型,属动态的造型,其中包括静态的造型。

动态造型的形成依赖两种方式:

镜头内部场面调度和镜头之间蒙太奇。

4、视听语言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音乐——以旋律、节奏、音色、音质、音量为语言工具,只有声音形象。

影视艺术——同时诉诸于视觉和听觉,兼具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第一章视听语言的发展史

第一节电影是造型和叙事

造型——画面和声音两种造型手段的运用。

叙事——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奠定电影叙事和表意形式的基础。

彩色电影使得叙事性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电影表现力的发展时间和发展空间

1、时间要素:

电影的运动性决定其时间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电影的叙事方式不一定是直线式和线性发展的,如《在华教会被袭记》中特写镜头与演员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2、空间要素:

电影的可选择性决定其空间性特点,导演可以对所表现的对象作有选择性的展示。

《祖母的放大镜》、《在华教会被袭记》

电影电视的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的:

空间化的时间和时间化的空间。

第三节单镜头时期(三个特点)

单镜头时期影片的艺术特点:

1、发明了电影特技以及乐队指挥式的机位——乔治·梅里爱对特技的探索与应用(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快动作、慢动作等),但其电影观念停留在戏剧美学传统之上,典型的乐队指挥式机位与生活脱离。

2、开始商业化操作。

批、零、租、制。

3、电影叙事的假定性和故事性。

《公民凯恩》的叙事模式:

创作主体控制事件叙述,事件的唯一性与评价的多样性。

第四节电影的结构方式的出现

1、多空间、多场景完成叙事。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

2、平行蒙太奇。

(定义需注意,并与交叉蒙太奇区分开来)

定义:

平行蒙太奇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的交替叙述,把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同时同地、同地异时发生的事件,并列的表现或者分头叙述,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

它可使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事件起到相互烘托相互补充的作用,节省时间和篇幅,有利于丰富情节,增加影片容量。

常用于追逐场面中。

(1)不同时空:

《党同伐异》。

(2)同时异地:

《罗拉快跑》(3)同时同地:

战争片中敌我交汇场面。

(4)异时同地:

《消失的横尾笛》。

3、类型影片。

(五种类型片)

类型片定义:

好莱坞全盛时期特有的创作手法,是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大致可分为故事片和非故事片,故事片包括西部片、强盗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战争片等;非故事片包括文选片、新闻片、教学片、风景片等。

三个基本要求: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1)西部片。

定义、特点、分期、代表作品。

(2)音乐歌舞片。

定义、三个阶段、代表作品。

(3)犯罪片。

定义、特点、发展、代表作品。

(4)喜剧片。

定义、代表人物、癫疯喜剧。

(5)恐怖片。

定义、发展、代表作。

第五节完整的视听语言的形成(四个表现)

1、电影语言新形式的出现——交叉蒙太奇(定义)

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的交替叙述,注重所并列表现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之间严格的同时性、密切的因果关系,一条情节线索的发展或影响或受制于另一条或数条线索,这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时间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呈现,造成接受主体的审美应力逐渐积累,最后几条线索在同一时空中汇集,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应力得以宣泄。

常用于追逐或惊险场面。

格里菲斯《党同伐异》标志着电影叙事手法的成熟,创造“最后一分钟营救法”。

2、景别作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

鲍特《火车大劫案》平行交叉的叙事方式,以及景别变化对故事叙事的影响。

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围。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中凯恩形象的寓意。

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

先锋派——精神文学——伯格曼

第六节蒙太奇学派的形成(一个定义两个人物)

1、蒙太奇的概念:

来自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

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

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承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联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

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狭义的蒙太奇指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即是由苏联电影工作者全面阐述和充实了由法国人让·爱浦斯坦提出的“蒙太奇”概念,并形成了研究和实验“蒙太奇”理论的由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

2、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

现实主义,演绎的蒙太奇理论;蒙太奇为演员表演服务;蒙太奇——电影分析的逻辑;

3、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

吸引力蒙太奇——电影是传播思想的,不是讲故事的。

三层含义:

蒙太奇元素的异质性和视觉震撼性;影片主题扩张性与自由联想性;电影队观众注意力的牵引性。

《罢工》《战舰波将金号》注意一下这两个例子。

第七节未来影视语言的倾向(两点)09年简答题

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

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是一部电影技术史,从电影媒介诞生的第一天开始,电影就与高科技联姻,视听语言里程碑式的分期往往是与科学技术为先导。

(1)无声电影时期:

1889年伊斯曼发明感光胶片——爱迪生摄像机——卢米埃尔电影放映机,并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等影片,电影诞生。

(2)有声电影时期:

电子管、光电管的先后出现,美国于1926年放映了用光学法制作的有声电影。

(3)彩色电影时期:

印染法——多层乳剂胶片——硝酸基胶片——醋酸基胶片的先后发明,使得彩色电影技术越来越纯熟

(4)数字时代:

计算机从参与影视画面的摄制,到直接通过画面内容的创作与处理,从而使得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

2、电脑在影视中的应用

(1)表现在对电影空间和时间的开拓上创造出“虚拟空间”,其所创造的空间形象也是常规电影用常规技术所难以表现的。

(2)后期剪辑方面,非线编和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大大地提高影视作品的技术和艺术质量,而且减少在传统电影生产中繁琐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工序,节省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对节约成本有直接意义。

(3)创作出逼真的银幕形象。

例如《阿甘正传》中尼克松形象,《精灵鼠小弟》中可爱的小老鼠形象。

(4)更重要的是,由于科学技术介入电影制作,影响电影的美学观念,影响题材选择,创造广阔的选题范围,突破传统时空观念。

如《龙卷风》中龙卷风所产生的灾难性时空场景。

(5)演员的表演。

演员可以在虚拟演播室中进行无实物表演,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演员穿凿的角色合成到剧情场景中。

总之,电影走上与电视、数字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趋势。

第二章视听语言(三个角度)

第一节从文字语言角度看视听语言

电影作为一种语义符号,可以用来讲述故事,表达创作者思想,是一种交流工具,需要创造性地运用。

第二节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视听语言

1、电影:

对于“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界定:

爱因汉姆——蒙太奇学派——巴赞——米特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克拉考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电影是涉及艺术、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艺术

1、电视:

对人类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以及生活的控制;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归于消解

第三节从文化角度看视听语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跨文化传播存在利弊两方面影响:

利:

存在形式决定了它在增强不同民族与文化间交流方面的作用

弊:

存在不平等不合理格局,我国影视应寻找自身突破口。

第四节关于电影的一些说法

各种艺术元素进入电影这一载体经历的三个阶段:

(1)艺术层次上的结合——各艺术门类带有原本艺术的特性痕迹

(2)电影层次上的结合——各艺术元素在电影本性中得到融合,消解了原有艺术特性。

(3)美学层次上的结合——各艺术元素在的交融体现为再现性与表现性的高度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呈现出电影的本性,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

还要从这几个方面考察电影:

电影作为科技——科技的发展与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

电影作为商品——以巨额投资为前提,以获取利润进行再生产。

电影可以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

电影作为文化——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电影作为文化同时反作用于文化。

第三章视觉元素(光、色、人、景、物)

第一节视觉元素中的光(三元素与两分类)

三元素:

1、光的相对强度——明暗变化幅度大的场面更富于戏剧性效果,光的强度易于渲染气氛,从而奠定影片基调,强化观众的心理感受。

2、光的方向——不同光源的方向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效果。

光线分为直射光和反射光,直射光有明显的方向性会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和明暗配置,可分为测光、顺光、逆光和顶光。

在光的方向确定上,多使用人工光,可以增强造型艺术的感染力,或者表达特定的内容和含义。

3、光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光线分别运用于不同类型的作品,并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歌舞片多使用高调照明,恐怖片采用低调照明,现实主义影片倾向于自然光,表现主义影片常常用光作为一种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

两分类:

(各自特点及使用)

1、写实性照明——电影用光新概念(注意一下)

2、装饰性照明

第二节视觉元素中的色

1、色彩对接受者情感的影响。

如:

红色最为醒目,把不同色彩放在一起,最显眼的就是红色。

红色是血的色彩,多用来表现血腥和暴力。

红色又具有兴奋好斗的性格,在战争中是武装占领的信号,是革命的标志。

多用于主角人物,英雄模范、先进分子和革命者。

红色又是烦躁不安和危机的色彩,影片《黑炮事件》中大量用了红色,隐喻主人公赵书信愤懑、压抑、若闷的心情。

美国影片《低俗小说》中,也大量出现红色,象征一种血腥和暴力,朱斯吃的汉堡包,文生吃的牛排,红色汽车以及随处可见的血肉横飞的场面更是表明暴力无所不在。

2、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史

手工染色法——彩色电影之初百分百自然色——彩色电影技术日臻完善(安东尼奥尼)——现代电影中色彩成为一种造型手段

第三节视觉元素中的人(一定义)

人物形象的定义:

人物形象是艺术作品内容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艺术作品形象体系的核心,艺术家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情绪,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影视艺术的一个根本任务,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是由生活中具体人物加工而成,或由生活中某一人物、某几个人物、某一群人为原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既反映社会本质,又能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在于性格描写,包括外表特征和内心世界两方面内容。

外表特征包括身体、容貌、服饰、表情、姿态和风度,内心世界则指人的精神领域、人物思想意识活动的总称,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可适当举例

第四节视觉元素中的景(三个概念)

1、景:

视觉元素中的景是指一个特定的时空,作为影片中主人公生活的空间,他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心理,还可以寄托创作者的感情或评价,景可分为前景和后景,前景指画面中人物前方的景物,背景指画面中人物背后的景物,背景包括后景、远景中的人物、建筑、等等,也可以仅仅是人物、静物衬底等。

背景可以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造成各种画面气氛、情调,帮助阐释内容。

2、背景定义:

背景指画面中人物背后的景物,背景包括后景、远景中的人物、建筑、山峦、大地、天空等等,也可以仅仅是人物、静物衬底等。

背景可以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造成各种画面气氛、情调,帮助阐释内容。

在电影画面中背景可以衬托主体,表现空间深度,背景可分为动态背景、静态背景、有像背景和无像背景,有像背景应注意选择典型环境,也可以作装饰性处理,应力求简洁,动态背景有两种表现形式:

处于表演场面后景的运动对象和处于表演场面后景的移动环境,静态背景是处于表演场面后景的静止环境,有助于突出演员的表演、表现对象等,可以渲染气氛。

3、空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如画面上只有高山、流云、海浪、湖水等。

空镜头有多种表现功能和艺术价值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表现时间流逝、季节变化、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对剧情内容起烘托作用,是构成影片节奏的一部分;有时只是一个停顿,使观众在紧张的节奏中得到片刻的松弛。

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

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在处理空镜头时应注意镜头情节内容的设计及各组接因素的关系。

08年简答题“空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第五节视觉元素中的物、细节

1、视觉元素中的物:

包括画面上出现的所有具体的物体和物体的痕迹,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可以起到说明、描写、抒情、象征等作用。

2、细节:

A.特写在表现细节方面的特长——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强调人物,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信息,或者突出细部特征。

更适宜充当悬念的大师。

B.动作细节和物件细节

第四章听觉元素

第一节视觉元素中的人声(五个定义)

1、影视中人声的定义:

也称“人物语言”,人的语言声音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基本方式,影视作品中借助人声来展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事件,描写丰富复杂的人物情感与性格,人声多为台词,由对话、独白、旁白构成。

2、台词:

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台词由对话、独白、旁白构成的,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合理运用台词,能够起到叙事、描写、议论等作用,与表情动作结合,能反应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台词是影视声音中最积极、活跃、信息储量最大的因素。

3、对话:

影视作品中的对话指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可以实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描写环境的作用,同时对话与画面结合,人物与动作结合,能发挥其独特的审美创造功能。

恰当的使用对话还可以加深观众对人物动作造型的理解,对话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尺度,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尽量口语化。

4、独白:

影视艺术中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

是编剧用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物言语动作的一种形式,在影视剧中往往处理成“第一人称”画外音,就内心独白的发出者而言,不存在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目的,而是一种在其他剧中人物的动作作用下产生的内心反应,其基本剧作功能在于从内心动作入手揭示人物性格,应用时注意语言的性格化并赋予它丰富的潜台词。

5、旁白:

影视艺术中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评论性语言,通常以第三人称客观视点或以剧中人物第一人称主观观点出发,不承担塑造人物性格的剧作职责,通常被用于说明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连续剧情大幅度的时空跨越;介绍人物;对剧情的某些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发表具有哲理性和抒情性的议论等方面。

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08年名词解释

6、台词中的方言:

有助于人物性格塑造,有助于强化影片风格。

第二节听觉元素中的音响10年论述题分析《疯狂的石头》的音响效果

1、音响的定义:

音响也称音响效果和自然音响,是除语言和音乐以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总称,电影中的音响几乎可以包括自然界中所有声音,音响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动作音响,是指人或动物的行为所产生的声音,如人的走路声、开关门声、打斗声、动物的奔跑声。

二是自然音响,是指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而发出的声音,如山崩海啸、鸟叫虫鸣。

三是背景音响,亦称群众杂音,如集市上的叫卖声,战场上的喊杀声。

四是机械音响,因机械设备运转发出的声音,如汽车行驶声。

五是枪炮音响,如枪声。

六是特殊音响,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或对自然声进行变形处理后的音响。

音响能够增加生活气息、烘托气氛、扩大视野、赋予画面深度和广度。

2、音响效果的制作

(1)采集音响的注意事项:

a.器材设备——防风罩和耳机

b.录制雷声要避雷

c.雨声的录制

d.选用现成录音资料,注意与画面相符

e.选择适当话筒,避免失真

f.新闻片和专题片录音

(2)拟音09年名词解释

拟音是指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在拍摄现场进行录音时,对所需动作声及其他音响,可以在录音室中加以模拟。

可以通过拟音制作的音响分为三类:

一是动作音响,即将人和动物的行为所导致的声音再现出来,工作人员要根据画面的提示,按照不同场景来变换音响道具和录音位置;二是自然音响,即将客观环境中存在的非人为的声音模拟出来,这类声音一般需要运用道具,再经过变速、合成、放大等技术处理;三是特殊音响,在神话片、科幻片中应用普遍。

其中动作音响和自然音响的要求是配合动作准确,真实可信并且能准确传达规定情境应有的情绪和气势。

特殊音响在科幻片中用的比较多,只要符合影片内容所提示的特定情境即可。

第三节听觉元素中的音乐(特性和功能是重点)

1、电影音乐的发展

电影发明初期卢米埃尔——1927《爵士歌王》——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丰富多样表现技巧——40年代高度专业化——50年代真实音乐——60年代电子音乐——70年代名曲改编——90年代多元性发展

2、电影音乐的特性(重点)08年简答

音乐有其自身特性:

抒情性、时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