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10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逻辑推理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推理技巧.docx

《逻辑推理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推理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逻辑推理技巧.docx

逻辑推理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部分是最难的,考试的内容偏向专业化,需要考生具备丰富的逻辑基础知识。

从07、08、09三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来看,逻辑判断的题量保持在10道,但内容难度上在不断加大。

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分析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类题目命题思路呈现两大趋势:

第一、题目考核专业化。

有的题目直接考查学生的逻辑基础功底,不再像以前的试题考核逻辑知识的时候遮遮掩掩的。

如果考生没有相当的逻辑知识积累,想要在这部分拿高分几乎是“天方夜谭”。

第二、考试内容形式变化大,选材范围广泛,出题形式变化多样。

这使得考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答好题目。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仍会重点测查逻辑判断类题目,在题量上基本保持10题,难度上会略有提高。

学一手教育辅导专家归纳、总结了五大解题方法,帮助广大备考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突破逻辑判断难点。

 

 

方法一:

排除法

排除法是排除错误答案,进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排除题干中已经涉及的选项进而找到题干中未涉及的选项作为答案,或者通过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的选项进而找到与题干一致的选项作为答案。

在逻辑判断题目中,直接运用此方法的提问方式是:

“以下除哪项外,基本上表述了上述题干的观点?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题干断定的一个范例?

”“以下哪项最接近于题干断定的含义?

”等等。

 

【例题】2008年北京应届生真题

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

另外,

(1)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2)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3)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4)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5)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6)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A.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       B.乙毕业于数学系

C.甲毕业于数学系                 D.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答案】A

【解析】:

排除法。

根据题干做出如下推断(虚线表示“不是”,实线表示“是”):

(2)推断,作家不是中文系毕业者,故排除D。

由(5)、(6)推出乙不是数学系和物理系毕业者,故乙是中文系毕业者,丙不是物理系毕业者。

由于乙和丙都不是物理系毕业,所以甲是物理系毕业者,排除B、C。

由(3)、(4)推出物理系毕业者不是教授和作家,故物理系毕业者是市长。

由图可知:

甲→物理系毕业者→市长,丙→数学系毕业者→作家,乙→中文系毕业者→教授。

故A选项正确。

 

 

方法二:

因果关系法

因果关系法是探求事物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目中常考的是正向因果推理,即题干论证了充分理由。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运用合乎逻辑的方法在答案中寻找正确的结果,即由因——果。

反之亦然,即由果——因。

 

【例题】2009年浙江省考真题

相比那些不踢足球的大学生,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健康些。

由此可见,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大学生踢足球是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锻炼身体

B.身体不太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

C.足球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人受伤

D.研究表明,长跑比踢足球更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答案】B

【解析】削弱型题目。

题干由“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普遍比不踢足球的身体好”得出结论“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B项则指出,身体不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指出题干的论证是“因果倒置”,能有力地削弱题干的论断。

A、C、D均属于无关项,不能对足球能锻炼身体的论断提出质疑。

因此选B。

 

 

方法三:

代入法

代入法是指选项的正确或错误难于选择,或者感觉无从下手的时候,可以采用代入法。

即先假设某一个选项正确,将其代入题干,看是否导致矛盾,如果出现矛盾就说明该选项不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假设某一选项成立代入题干,虽然没有导致矛盾,但也很难说该选项就是正确的。

因为有时可能出现不只一个选项如果成立而不会导致矛盾的情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在解答逻辑判断类题目时,代入法要结合排除法,如果通过运用排除法,其他选项均导致矛盾,则剩余的不导致矛盾的选项就是正确的。

 

【例题】2007年江苏省考B类

在某高速公路的一段,一字相逢地搭列着五个小镇,已知:

(1)落霞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临着荷花镇;

(2)浣溪镇既不临着紫微镇,也不临着荷花镇;(3)紫微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要临着荷花镇;(4)落霞镇没有木塔;(5)有木塔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的小镇。

由此可见,排在第二的小镇是

A.落霞镇      B.荷花镇        C.浣溪镇      D.紫微镇

【答案】A

【解析】代入法。

以A为例,如果排在第二的小镇是落霞镇,则根据

(1)

(2)(3)(4)(5)第一到第五排列的小镇依次是紫微镇、落霞镇、浣溪镇、古井镇、荷花镇时,显然能够满足题干要求,故A正确。

 

方法四:

图示法

在逻辑判断类题目中,有些题干中所涉及或所列出的事物情况比较多,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包含特征,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迅速寻找到答案。

做此类题时,如果不作图而是单凭想像,往往容易混乱,难于理清头绪。

 

【例题】2007年北京应届生真题

所有切实关心教师福利的校长,都被证明是管理得法的校长;而切实关心教师福利的校长,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师住房上。

因此,那些不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师住房上的校长,都不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必须为真?

A.中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是教师的福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B.所有管理得法的校长,都是关心教师福利的校长

C.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近年来普遍有了大的增长

D.所有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师住房上的校长,都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三段论,可以应用图示法,

要得到题干那些不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师住房上的校长,都不是管理得法的校长,这个结论,那么必须保证管理得法与关心教师福利是同一个概念,这样才能得到这个合理的结论,所以选择B。

 

方法五:

两步法

两步法为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独创的解逻辑判断题的方法。

可以直接运用该方法的题目一般采用的提问方式是“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或“如果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等等。

两步法可以帮助考生迅速、准确的解答难题。

【例题】2004年国考真题A类

谁是主谋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因涉嫌犯罪而被拘留。

四人口供如下:

甲:

是丙干的

乙:

是丁干的

丙:

如果是我干的,丁肯定是主谋

丁:

不是我做的

问: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人是谁?

作案者是谁?

(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找真(假)。

此题要找假,由乙和丁说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故甲和丙说的话是真话;第二步,找答案。

根据甲和丙说的话为真,容易推断出乙也为真,丁为假,故答案为B。

 

【例题1】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就冠心病的发病率看,发达国家将近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

有人认为这归咎于发达国家中人们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摄入。

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少有人具备生这种“富贵病”的条件。

其实,这种看法很难成立。

因为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高于70岁,而发展中国家则不到50岁。

?

以下哪项最能加强上述反驳?

()?

A.统计资料显示,冠心病相对集中在中老年阶段,即50岁以上?

B.一般地说,一个人的寿命越长,在其有生之年患有某种疾病的概率越高?

C.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的人们具有较高的防治冠心病的常识和较好的医疗条件

D.发展中国家人们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量,都在逐年增长?

【解析】答案为A。

题干中说发达国家的冠心病发病率比发展中国家的高,主要原因不是饮食结构,而在于人均寿命。

由A项,冠心病相对集中在中老年阶段,即50岁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寿命不到50岁,说明寿命越长,冠心病发病率越高。

因此,加强了题干论述。

?

【例题2】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来自四个国家的五位代表被安排坐在一张圆桌,为了使他们能够自由交谈,事先了解到情况如下:

甲是中国人,还会说英语;乙是德国人,还会说汉语;丙是英国人,还会说法语;丁是日本人,还会说法语;戊是日本人,还会说德语,请问如何安排?

()?

A.甲丙戊乙丁B.甲丁丙乙戊?

C.甲乙丙丁戊D.甲丙丁戊乙?

【解析】答案为D。

本题暗含的条件是哪国人就会哪国的语言。

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下表:

对照此表依次可排除A、B、C三项,只能选择D项。

【例题3】下派干部中:

有三个人是到基层锻炼过的,四个是山东人,两个是济南人,五个是研究生学历。

以上情况涉及了开现场会的所有人员,其中济南人不是研究生学历。

那么开现场会的全部人数是()。

A.最少5人,最多12人B.最少7人,最多12人

C.最少5人,最多14人D.最少7人,最多14

【解析】答案为B。

根据题意,用欧拉图表示:

注:

橙色和紫色的表示位置确定,绿色和蓝色的表示位置不确定。

人数最少的情况应为各个条件最大限度地相互包容。

由“济南人不是研究生学历”可知,三个基层锻炼过的人可以包含在研究生内,除济南人外的两个山东人也可以包含在研究生里面,即最少人数为研究生的人数加上济南人的人数,即7人。

人数最多的情况为各种情况互不包容,即基层锻炼过的人加上山东人,再加上研究生的人数,一共为12人。

故选B。

【例题4】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

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湖北人年龄最小

【解析】答案为D。

根据条件列表如下:

.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

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

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

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

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

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

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不鲜。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

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

比如:

“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

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

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

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

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啊!

丙:

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

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

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

即:

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

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

“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

“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

“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解析]

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

张教官说:

“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

“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

张孙二人一对一错。

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

2)周教官说:

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D。

试题3: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解析]

1)假设条件③真,那么条件②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矛盾。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显然③必假,即所长会使计算机为真,那么“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唯一真的条件是①,剩余的条件“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必然假,推出:

12人都会使用是真的。

答案A。

针对这道题,也可以把选项分别对照题中条件选中A是答案,但,这样的方

法没有普适性,只可做快速解析的灵活方法之一(排除法)。

快读:

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理解:

快解:

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

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

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二.发现联结词规则用在先

联结词如:

如果……那么,只有……才,或者……或者……,……并且……等。

在逻辑学中称做联结词,是逻辑常项。

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虽然人人使用联结词,但语义是不规范的。

甚至会出现歧义,使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公务员考试中,所有联结词所表述的语义都是规范的,逻辑语义不容质疑。

所以在阅读分析中,联结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

由联结词构成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复合命题。

如:

前件后件

如果提高生产率,那么就能实现目标。

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或者提高生产率,或者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并且实现目标

……

常简约成:

提高生产率就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或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也实现目标

分析上面命题,容易理解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逻辑性质也不同。

因此,前后件之间的推理思路就不同。

推理思路有规律,这些规律叫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发现有联结词出现(包括简约)的试题,就必须使用推理规则,这是重要考点。

在这里,简单介绍如下必考的规则:

首先定义逻辑符号的语义(必须熟记):

1)大小写英文字母均可:

A、B、p、q…指代相关事物;

2)逗号:

,读:

与。

表达“并列”(与旧符号“∧”相同)

3)右箭头:

→读:

则。

表示“如果…那么”

4)对号:

V读:

或。

表达“或者…或者”

5)双箭头:

=>读:

所以。

是推出符号。

(也可用“→”替代)

6)负号:

-读:

非。

表达否定。

(与旧符号“?

”相同)

1.充分条件推理规则:

句型:

如果A,那么B。

符号:

A→B(读A则B)

规则1:

断定A,必然断定B。

符号:

A→B,A=>B(分离规则)

规则2:

断定非B,必然断定非A。

符号:

A→B,-B=>-A(逆否规则)

传递规则:

A→B,B→C=>A→C

2.必要条件推理:

句型:

只有A,才B。

符号:

A←B(读A才B)

规则:

(从略)

必要条件规则容易与充分规则记混,我们介绍一个换位定理,可以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只要记住充分规则就可以了。

换位定理:

句型转换:

只有B才A=如果A则B。

符号:

B←A=A→B

3.排中律规则(相容析取)

句型:

或者A,或者B。

符号:

AVB(读A或B)

规则1:

否定A,必然断定B。

符号:

AVB,-A=>B

规则2:

否定B,必然断定A。

符号:

AVB,-B=>A

这三类规则是重要考点,必须熟练掌握。

请看试题。

试题1:

由于最近的市场变化,绿岛公司必须在以后两年的时间里提高10%的生产率,否则它就会破产。

事实上,从绿岛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结构来看,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项陈述必然真?

A.如果绿岛公司不能达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它就会破产。

B.在以后两年内,如果绿岛公司提高了20%的生产率,它就不会破产。

C.如果市场没有变化,绿岛公司就不需要提高生产率以防止破产。

D.在以后两年内,绿岛公司有可能提高10%的生产率,但不可能达到提高20%的目标。

[解析]

1.文中出现联结词“如果…那么,否、则”等逻辑联结词,考核推理规则。

这类试题叫做论证演绎。

2.文中命题及形式分析:

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这是充分条件命题,即:

提高10%→提高20%,

逆否推理:

-提高20%→-提高10%

传递推理:

-提高20%→-提高10%,-提高10%→破产=>-提高20%→破产

结论是:

不提高20%就破产。

答案A。

3.解析中使用了充分条件逆否规则、传递规则。

面对这样简单的试题,如果熟悉规则,十几秒钟之内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不熟悉规则,可能要费些时间。

但是,下面这样的试题不使用规则会有些麻烦。

试题2:

一个热力站有个5个阀门控制对外蒸气。

使用这些筏门必须遵守以下操作规则:

(1)如果开启1号阀,那么必须同时打开2号阀并且关闭5号阀。

(2)如果开启2号阀或者5号阀,则要关闭4号阀。

(3)不能同时关闭3号阀和4号阀。

(4)现在要打开1号阀,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

A.2号阀和4号阀。

B.2号阀和3号阀。

C.3号阀和5号阀。

D.4号阀和5号阀。

[解析]

1.这样的试题,每个条件都是用联结词确定了逻辑关系,必须运用推理规

则解析。

这类题叫做正则演绎推理。

2.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

(用符号表示,即简明又清晰,方便推理)

1)1→(2,-5)(其中1表示开启1号阀,-5表示关闭5号阀)

2)(2V5)→-4

3)-(-3,-4)

4)1(必须打开1号)

演绎推理:

据条件1)4),用分离规则:

1→(2,-5),1=>2,-5(断定开2,关5)

据断定(2,-5),结合条件2):

=>-4(断定关4号)

据断定-4,结合条件(3):

=>3(断定开3号)

累计断定项是:

2,-5,-4,3

对照选项:

答案B。

即:

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2号阀和3号阀。

试题3:

信任离不开互相尊重,信任是保持长期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某些私人关系的维持,例如友谊,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长期的友谊离不开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的支持。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在长期的人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意味着信任。

B.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撑的友谊不会持续太久。

C.建立在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友谊会比其他关系更持久。

D.由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支撑的私人关系总会持续很久。

[解析]

1.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

条件1:

信任→互尊

条件2:

(换位)信任←长期=长期→信任

条件3:

长期→互尊,同爱好

概括条件2和3:

长期→(信任,互尊,同爱好)

2.对照选项:

B否定了“同爱好”这个后件,根据逆否规则,前件也被否定:

B:

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持的私人关系不会太久。

(-长期)

答案B。

这个试题的特征是:

没有联结词出现,但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可以识别是什么条件的命题。

这样的试题叫做隐含演绎推理,也叫隐含论证演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