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699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docx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

1、重商主义:

认为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2、绝对优势:

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就可以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比较优势原理:

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4、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5、生产可能性曲线:

指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4、

(1)机会成本理论:

一种商品的成本就是为了有足够的资源多生产1个单位该商品(DX)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总量(DY)。

(2)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解:

一国生产两种商品,机会成本较低的那种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种商品具有比较劣势).→又称“比较成本原理”

(左边是美国,右边是英国)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1、机会成本递增:

一国多生产一种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

机会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成为一条凹向远点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成本递增条件下国家1和国际2成产可能性曲线

2、边际转换率:

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

3、机会成本递增的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

(1)不是同质的

(2)在所以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例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4、社会无差异曲线:

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5、边际替代率:

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6、孤立均衡: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

(在孤立状态下,国家1在A点进行生产和消费时达到均衡,国家1的生产曲线与其最高无差异曲线I在该点相切,在国家1商品X的均衡相对价格就是其生产可能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在切点A的公切线的斜率即PA=1/4。

国家2同理)

7、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的说明(P57)

8、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P60解释)

第四章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1、贸易均衡相对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当Px/py大于P1时国家1在图A中对商品X的额外供给形成了国家1出口商品X的供给曲线,即B中的曲线S。

同样,当Px/Py小于P3时,国家2在图C中对商品X的额外需求形成了国家2进口商品X的需求曲线,即图B中的曲线D。

图B表明只有在P2点,国家1想出口的X数量才等于国家2想进口的数量,即P2就是贸易中Px/Py的均衡点。

当PxPy大于P2时,对于X存在超额供给,从而使得Px/Py向P2回落;当Px/Py小于P2时,对于X存在超额需求,从而使得Px/Py想P2上升。

2、提供曲线:

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1)国家1的提供曲线

(2)国家2的提供曲线

3、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把国家1和国家2的提供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它们交于E点,确定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为PB’=1,在PB’贸易达到均衡是因为国家1愿意用60单位X交换60单位Y而国家2恰好要用60Y交换60X。

若Px/Py小于1,国家1愿意出口X的数量必然小于国家2愿意进口X的数量,这会使相对商品价格向均衡水平上升,反之亦然。

4、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P82)

5、贸易条件:

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第五章要素禀赋与赫—俄理论

1、赫—俄理论的假设条件

1)(2商品×2国家×2要素)

(2)(可用技术相同)

(3)在两个国家,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规模报酬不变)

(5)(不完全专业化)

(6)(偏好相同)

(7)(完全竞争市场)

(8)n要素可在国内自由流动,但不可在国际间流动)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

(10)(所有资源已充分利用)

(11)贸易收支平衡)

2、要素密集度:

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3、要素充裕度:

(1)以实物单位定义:

以各国所有可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

如果国家2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国家1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

(2)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

以每个国家的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定义。

如果国家2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小于国家1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

4、赫—俄定理:

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国家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6、赫----俄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7、对赫—俄理论的说明(P106)

7、要素价格均等定理(H—O—S):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成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8、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国际1的工资上升而利率下降,国家2的工资下降而利率上升。

一次,贸易使国家1劳动的真实收入上升,资本所有者的真实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使国家2劳动真实收入下降,资本所有者真实收入上升。

9、要素密集颠倒:

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充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在资本充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10、替代弹性:

指当一种要素价格下降时,这种要素可用来替代另一种要程度素的。

第六章

1.新贸易理论放松了H—O模型的哪些假设?

分别带来了什么变化?

1)由两国、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变成变成两个以上的情况

2)各国使用不同的技术

3)由规模报酬不变变成规模报酬递增

4)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5)运输成本和其他妨碍国际贸易流通的因素只是只是减少了贸易额和贸易双方收益

2、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的含义及区别?

规模报酬递增:

指产出水平增长比列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列的生产状况。

外部经济:

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即由于企业外部的某些因素)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区别: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生产平均水平下降;外部经济是企业外部的某些因素使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

2、什么是差别产品,差别产品引致国际贸易的原理?

P145

差别产品:

相似但有差别的产品。

引致国际贸易原理:

3、产业内贸易如何测度?

X、M分别表示某一商品的进口和出口额,T的取值在0~1之间。

4、技术差距模型的基本原理P149

5、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该产品只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该产品的生产在发明国得到了改进,为适应国内外迅速增长的需求,产量大幅度上升。

第三阶段,该产品已标准化,模仿国已开始生产供国内消费的这一产品。

在第四阶段,模仿国在第三国市场以低于第三国的价格出口。

第五阶段,模仿国甚至超过发明国。

第七章

1、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定义及区别?

比较静态分析:

分析的是经济条件变化情况下均衡点的作用,不考虑变化的时期和调整过程。

比较动态分析:

考虑时间变化轨迹和调整过程本身。

2、平衡增长:

如果劳动和资本增长比率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按照两要素的增长比率同时向两个方向外移。

结果,新旧两条曲线各点的两条斜率相等,两条线的相同点被源于原点的射线相割。

3、雷布斯津定理:

假定商品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增加,同时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减少。

4、三种技术进步

1)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和资本同比例增长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加。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生产效率的增加。

6、生产贸易促进和反贸易情况

生产贸易:

在相对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可出口商品的比率高于可进口商品的比率,则增长会带来贸易规模扩大,被称为产生贸易。

如果相反被称为反贸易。

7、消费贸易促进与反贸易情况

消费贸易:

如果一国可进口的商品消费的增长快于可出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则消费效应将带来更大比率的贸易扩张。

如果相反则是反贸易。

8、小国条件下劳动要素增加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家的影响P171

国家财富容量增加、贸易量增加、福利下降、产生贸易

9、大国条件下的贸易条件效应、福利效应及不幸增长?

1)贸易条件效应:

只要增长在不变价格下增加国家的贸易量,它就会使贸易条件恶化。

反之,在不变价格下,增长减少国家贸易量,则贸易条件会改善。

2)福利效应:

增长改变了每个工人或每个人的人均产出量。

正福利效应增加国家国家福利,负福利效应使国家福利下降或不变。

3)不幸增长:

即福利效应自身可增加国际福利,贸易条件仍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

 

第八章

1、关税的概念及分类?

关税是对通过一国国境的贸易商品课征的税收。

分类:

进口关税、出口关税、从价关税、从量关税、混合关税

2、关税的生产、消费、贸易和收入效应(P196)

关税的消费效应:

由关税带来国内消费减少的20X(BN)

关税生产效应:

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10X(CM)

关税贸易效应:

由关税导致的进口减少30X(BN+CM)

关税的收入效应:

从关税所得收入30美元

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P197)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从图形上看是位于实际购买价格水平线之上需求曲线面积之下。

生产者剩余:

图中d部分

4、保护成本概念及产生原因

保护成本是消费者减少的福利d生产者多生产的b

产生原因:

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转移到了国内商品生产者,从国家富有要素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

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即关税造成的保护成本。

 

5、有效保护率计算公式

g=最终产品生产者的有效保护率

t=最终消费者的名义关税税率

ai=五关税时进口要素成本与最终商品价格比例

ti=进口要素名义率

6、S—S定理:

商品相对价格的增加,会使那些在商品中使用密集型要素的收入或回报率增加。

7、梅茨勒勃论: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关税降价而不是提高国内个人购买可进口的相对价格,该国稀缺要素的收入也下降。

8、最优关税:

使得一国贸易条件改善相对于其贸易量减少的负面影响的净所得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