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737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docx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JG

 

南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JGH-2013

湖沥青改性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Lakebitumenmodifiedpavementconstructionguide

(初稿)

 

2012-12-01发布2012-12-01实施

重庆建工集团南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发布

 

湖沥青改性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JGF-2012

 

湖沥青改性路施工技术指南

Lakebitumenmodifiedpavementconstructionguide

(初稿)

参编单位:

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南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

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南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批准日期:

2012年12月01日

目次

 

前言4

1总则1

2术语2

3符号及代号4

4一般要求5

4.1目的5

4.2基本要求5

4.3标准执行5

5材料标准6

5.1基质沥青6

5.2湖沥青6

5.3湖沥青改性沥青7

5.4粗集料7

5.5细集料8

5.6粘层9

6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1

6.1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指标参数11

6.2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制作方法11

6.3配合比设计步骤12

6.3.1目标配合比设计12

6.3.2生产配合比设计13

6.3.3生产配合比验证13

7施工工艺14

7.1附属工程14

7.2下层沥青路面渗水调查14

7.3粘层施工14

7.4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设备14

7.5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制16

7.6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17

7.7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18

7.8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18

7.9接缝施工19

7.10交通控制20

7.11桥面部分压实度与渗水系数处理20

8质量验收标准21

8.1湖沥青改性沥青质量检验21

8.2粘层原材料质量检验21

8.3粘层施工后的质量检验21

8.4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22

8.5摊铺现场质量管理23

8.6施工过程中湖沥青改性沥青面层的质量检验23

8.7湖沥青改性沥青面层的交工检查与验收标准24

8.7.1基本要求24

8.7.2实测项目24

8.8有关内业资料的整理25

9试验方法26

9.1温度测量26

9.2车辙试验26

9.2.1标准车辙26

9.2.2浸水车辙试验26

9.3现场渗水性试验27

9.4粗集料高温压碎值27

9.5湖沥青改性剂改性沥青制作方法27

前言

本指南是南涪高速公路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科研项目施工指南,通过湖沥青改性路面的施工设计、施工工艺、质量要求等技术环节要求,提出施工过程的质量检验,验收过程的质量验收依据。

本指南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南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工办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南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

刘国强、曹东伟、邓锐、唐国奇、钟科、李炳跃、曲美燕、杨晓强。

本指南首次发布于2012年。

1总则

1.1为指导中面层、上面层湖沥青改性路面的试验、施工、质量控制与竣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仅适用于南涪高速公路路面工程。

1.3湖沥青改性路面施工必须遵守国家环保法规,注意保护环境。

1.4湖沥青改性路面施工必须有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

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当气温在5℃~10℃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低温施工技术措施,并经过湖沥青改性路面专家组的评审。

1.5本条高速公路湖沥青改性路面采用“湿法”改性工艺。

1.6湖沥青改性路面施工技术工艺应符合本指南外。

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

1.7本指南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2术语

2.1乳化沥青Emulsiiedbitumen(英),Asphaltemulsion,Emulsifiedasphalt(美)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

2.2改性乳化沥青Modifiedemulsifiedbitumen(英),Modifiedasphaltemulsion(美)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人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2.3添加剂量additivecontent

指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在沥青混合料(沥青和集料,不包括外加的改性添加剂本身)中的质量百分率,以百分(%)计。

2.4灰分ashcontent

高粘度添加剂中固体无机物的含量,采用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完全燃烧后所得的残留物表征,以百分(%)计。

2.5粘层Tack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2.6密级配沥青混合料Dense-greadedbitunminousmixtures(英),Dense-grededasphaltmixtures(美)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对不同交通及气候情况、层位可作适当调整)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以AC表示)和密实式沥青碎石混合料(以ATB表示)。

按关键性筛孔通过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细型、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等。

粗集料嵌挤作用较好的也称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2.7天然沥青Naturalasphalt

石油在自然界长期受地壳挤压、变化,并与空气、水接触逐渐变化而形成的、以天然状态存在的石油沥青,其中有的混有一定比例的矿物质。

按形成的环境可以分为湖沥青、湖沥青、海底沥青、油页岩等。

2.8湖沥青Rockasphalt

湖沥青是石油在岩石夹缝经过长达亿万年的沉积、变化,在热、压力、氧化、触媒、细菌的综合作用下生成的沥青类物质。

2.9湖沥青改性Rockasphaltmodified

湖沥青通常不直接使用,而是作为沥青改性添加剂材料,将湖沥青与基质沥青混合、掺配,改善基质沥青的路用性能。

3符号及代号

本规范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详见表3。

表3符号及代号

编号

符号或代号

意义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A

T

HMA

AC

SMA

ES

OAC

MS

FL

γse

γsb

γsa

Pa

Pb

Pbe

C

γb

γt

DP

VV

 

VMA

 

道路石油沥青

道路煤沥青

热拌沥青混合料,hotmixasphalt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类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MatrixAsphalt(或StoneMasticAsphalt)之略语。

乳化沥青稀释封层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ptimumAsphaltContent之略语

马歇尔稳定度

马歇尔试验的流值

沥青混合料中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

沥青混合料中的有效沥青用量

集料的沥青吸收系数

沥青的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相对密度

沥青混合料的粉胶比(0.075mm通过率与有效沥青含量的比值)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即矿料及沥青以外的空隙(不包括矿料自身内部的孔隙)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Volumeofairvoids之略语

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即试件全部矿料部分以外的

4一般要求

4.1目的

本指南只适合南涪高速公路的中面层和上面层湖沥青改性的路面的施工。

4.2基本要求

4.1.1做好天然湖沥青低成本改性路面的经济核算、社会效应成本分析。

4.1.2天然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用的集料、填料、“湿法”改性剂的优化选择,必须做好人员组织、物质供应,确保湖沥青改性混合料路面的工作按照计划实施。

4.3标准执行

根据现行技术规范与湖沥青的科研技术成果,结合国既有条湖沥青试验路的修筑经验,特制定本施工技术指南,以指导南涪高速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施工和质量控制。

5材料标准

5.1基质沥青

本项目湖沥青改性沥青采用基质沥青+湖沥青改性剂进行改性,基质沥青宜采用70号A级道路重交石油沥青与湖沥青改性剂的经济成本低,改性前的基质沥青应满足设计要求。

基质沥青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1的要求。

表5.1沥青现沥青技术指标

指标

单位

技术标准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0~70

T0604-2011

软化点TR&B

≮47

T0606-2011

延度10℃,5cm/min

cm

≮20

T0605-2011

延度15℃,5cm/min

cm

≮100

T0605-2011

蜡含量

%

≯2.2

T0615-2011

闪点

≮260

T0611-2011

密度(25℃)

g/cm3

实测记录

T0603-2011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9.5

T0607-2011

60℃动力粘度

Pa·s

≮190

T0620-2000

TFOT后

T0609-2011

质量变化

%

≯±0.8

针入度比25℃

%

≮61

T0604-2011

延度10℃

cm

≮6

T0605-2011

5.2湖沥青

本项目采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湖沥青为改性剂,其天然湖沥青改性剂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表5.2-1要求。

有条件的试验室可进行提纯后的湖沥青检测满足表5.2-2要求。

表5.2-1湖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0.1mm

0~5

T0604-2011

软化点

≥90

T0606-2011

密度(15℃)

g/cm3

1.3~1.5

T0603-2011

灰分

%

33~38

T0614-2011

TFOT后残留物针入度(25℃)

%

≥50

T0609-2011

T0604-2011

表5.2-2纯湖沥青技术指标

指标

单位

技术标准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待定

T0604-2011

软化点TR&B

待定

T0606-2011

延度5℃,5cm/min

cm

待定

T0605-2011

延度10℃,5cm/min

cm

待定

T0605-2011

蜡含量

%

≯2.2

T0615-2011

闪点

≮240

T0611-2011

密度(25℃)

g/cm3

实测

T0603-2011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9.5

T0607-2011

60℃动力粘度

Pa·s

待定

T0620-2000

TFOT后

T0609-2011

质量变化

%

待定

针入度比25℃

%

待定

T0604-2011

延度10℃

cm

待定

T0605-2011

注:

1、湖沥青提纯方法

待定

5.3湖沥青改性沥青

本项目采用重庆青川精致湖沥青改性剂与金陵中石化生产的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进行室内加工后,检测湖沥青改性沥青的质量,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3的要求。

表5.3湖沥青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0.1mm

40~60

T0604-2011

延度,5℃

cm

实测

T0605-2011

软化点

≮60

T0606-2011

运动粘度

Pa·s

≮3.8

T0625-2011

闪点

≮240

T0611-2011

溶解度(三氯乙烯)

%

≮77

T0607-2011

灰分

%

≯19.5

T0614-2011

TFOT后

T0609-2011

T0604-2011

针入度比25℃

%

≯55

注:

1、湖沥改性沥青制作方法

使用湖沥青样品在室内制备湖沥青改性沥青的方法如下:

1)将基质沥青加热到约170℃时,然后加入设计掺量的湖沥青改性剂,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将试样杯放到沥青搅拌器下,调整转速到500转/min,持续搅拌10min,整个过程温度控制在175~185℃之间;3)关闭搅拌器,即可取样进行各种试验。

每次使用前必须采用玻璃棒搅拌5分钟以上后,试验前样品备用。

5.4粗集料

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均匀、洁净、干燥,不含风化颗粒,针片状颗粒少,颗粒形状近似立方体,本项目就地取材选重庆省遂宁大英巨龙加工厂的卵碎石,技术指标满足表5.4要求。

表5.4粗集料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压碎值

≤28

T0316-2005

压碎值(高温)

≤28

-

洛杉矶磨耗损失量

≤30

T0323-2000

表观相对密度

-

≥2.50

T0304-2005

吸水率

≤3.0

T0307-2005

沥青粘附性

≥5

T0654-2011

坚固性

≤12

T0314-2000

针片状含量

其中粒径大于9.5mm

≤12

T0312-2005

其中粒径小于9.5mm

≤18

T0312-2005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1

T0310-2005

1个破碎面

%

≮100

T0346-2005

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

%

≮90

T0346-2005

软石含量

≤5

T0320-2000

注:

粗集料高温压碎值

按照T0316-2005的标准进行本项试验检测步骤,其中将装有试样的压碎值试验仪和压柱一起放入190℃±2℃的烘箱内保温2小时后,立即按照规定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5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具有较好的颗粒形状;本项目地理位置特殊,结合当地地材局限性,选用重庆省遂宁大英巨龙加工厂的卵石细集料,其质量应符合表5.5-1和表5.5-2要求。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细集料规格采用0~2.36mm,2.36mm的通过率宜大于90%。

细集料必须采取搭棚防雨措施。

表5.5-1细集料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单位

标准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

≥2.60

T0328-2005

坚固性(>0.3mm部分)

≤12

T0340-2005

亚甲蓝值

g/kg

≤1.5

T0349-2005

棱角性(流动时间法)

s

≥30

T0345-2005

 

表5.5-2细集料级配范围技术指标

公称粒径(mm)

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0.075

0~2.36

100

90~100

50~80

25~60

8~45

0~25

0~10

5.6填料

填料要求采用石灰岩矿粉,石灰岩应该干燥、洁净、无风化、无杂质。

进场矿粉应密闭保存、不得受潮,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严禁使用。

在粗集料粘附性不符合要求时,添加消石灰或水泥,消石灰或水泥的添加量可占矿粉量的约40%。

本项目采用石灰岩岩石加工的矿粉,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6要求。

表5.6矿粉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

≥2.60

T0352-2000

含水量

≤1

T0103-1993

外观

-

无团粒结块

观察

亲水系数

-

≤1

T0353-2000

塑性指数

%

≤4

T0354-2000

加热安定性

-

无明显变色

T0355-2000

粒度

范围

<0.60mm

%

100

T0351-2000

<0.30mm

95~100

<0.15mm

%

90~100

<0.075mm

%

75~100

5.7粘层

湖沥青改性沥青路面的粘层必须采用有效的防水与粘接层材料,最好选用SBS改性乳化沥青或SBR乳化沥青作为中面层粘层;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采用原设计的乳化沥青粘层材料;技术指标满足表5.7要求。

表5.7乳化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

快裂

T0658-1993

粒子电荷

-

阳离子(+)

T0653-1993

道路标准粘度C25.3

s

8~20

T0621-1993

筛上剩余量(1.18mm)

%

≯0.1

T0652-1993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

-

≮2/3

T0654-2011

蒸发残留物

残留物含量

%

>50

T0651-1993

针入度(25℃)

0.1mm

60~100

T0604-2011

延度(15℃,5cm/min)

cm

≮15

T0605-2011

常温储存稳定性

1d

%

≯1.0

T0656-1993

5d

≯5.0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

-

2/3

T0654-2011

 

6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1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指标参数

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参数应满足表6.1要求。

表6.1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指标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双面击实75次

T0702-2011

毛体积相对密度

-

-

T0705-2011

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

-

T0711-2011

马歇尔稳定度

kN

≥15.0

T0709-2011

流值

mm

1.5~4

T0709-2011

空隙率

%

3.5~5.5

T0705-2011

矿料间隙率

%

≥12.5(VV=3.5%)

≥14.5(VV=5.5%)

T0705-2011

沥青饱和度

%

65~75

T0705-2011

残留稳定度

%

≥80

T0709-2011

冻融劈裂强度比

%

≥75

T0729-2000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7000

T0703-2011

T0719-2011

浸水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6000

T0703-2011

T0719-2011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现场)

次/mm

≥5000

T0719-2011

低温弯曲破坏应变

με

≥2000

T0703-2011

T0715-2011

渗水系数(室内)

ml/min

≤50

T0730-2011

渗水系数(室外)

ml/min

≤200

T0730-2011

粉胶比(中面层)

%

0.8~1.5

-

注:

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浸水车辙试验

先将试件放在60℃水浴中养生6h,再放入车辙试验仪试验槽中进行浸水(60℃)状态下的车辙试验。

试模的底板为有孔底板,保证水从底部可以渗入。

试验槽中水位浸没过试件表面10mm以上,试验整个过程水浴60℃恒温。

其他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同JTGE20-2011/T0719-2011的规定。

6.2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制作方法

(1)集料加热到规定(190℃)恒温不少于6h;

(2)拌和锅加热到185℃;

(3)恒温的集料+湖沥青改性剂倒入拌和锅内一起搅拌15s;

(4)将集料堆积一边,留出一角,将沥青按照规定数量倒入拌和锅内搅拌90s;

(5)将混合料底部偏细的混合料人工拌和均匀后加入矿粉搅拌90s备用。

(6)马歇尔击实和车辙成型温度165℃。

6.3配合比设计步骤

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6.3.1目标配合比设计

按照南涪高速公路设计图纸及课题组研究成果进行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目标配合比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6.3.1.1验证原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3.1.2在推荐的级配范围(表6.3.1.2),根据期望的目标空隙率试配三种配比方案,使2.36mm筛孔通过率在中值范围±3%左右;

表6.3.1.2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mm)

AC-20-10

通过量(%)

26.5

100

19.0

90~100

16.0

74~90

13.2

62~82

9.5

50~60

4.75

32~46

2.36

22~36

1.18

16~28

0.60

10~22

0.30

6~16

0.15

4~12

0.075

3~7

注:

试配4.75mm与2.36mm通过量之差不得大于13%。

4.75mm与9.5mm通过量之差不得大于22%。

6.3.1.3然后进行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见表6.1)。

6.3.1.4其他设计原则按照JTGF40-2004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

6.3.2生产配合比设计

按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冷料仓供料比例上料,从二次筛分后各热料仓取样进行筛分,按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合成级配曲线确定各热料仓的配合比例。

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试拌,按照JTGF40-2004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体积参数及本指南参数进行性能验证。

6.3.3生产配合比验证

按照确定的生产配合比铺筑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少于300m。

取现场料进行浸水残留稳定度、车辙试验、浸水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渗水试验(车辙板),根据抽提、筛分试验结果分析拌和楼对配比控制的准确性。

对铺筑的试验路段进行有关性能测试,根据检测施工指标情况分析生产配合比的适用情况,确定摊铺机的操作方式,确定适宜的压实工艺与压实程序(包括明确具体的碾压时间,碾压顺序,碾压温度,碾压速度,静压与振压最佳遍数,压路机类型组合,压路机型号与吨位,压路机振幅、频率与行走速度的组合等)、以及施工缝的处理方式等。

7施工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