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499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doc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2年4月第1版 2002年5月第1次印刷)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的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

中国近现代史,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2.选修课

选修I:

世界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共65课时。

选修Ⅱ:

中国古代史,每周2.5课时,共60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国势衰微,危机四伏。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经济上的侵略进一步扩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这场运动失败了。

鸦片战争时期,在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发生变化,慈禧太后通过政变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先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华,经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在加强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引发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猛发展。

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得到全国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清朝灭亡。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

(四)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公然恢复君主专制制度,出卖国家利益。

对此,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

(五)20世纪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趋高涨。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冲击了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随后,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发动国民革命,举行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六)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对内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统一财政、整顿金融等措施,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工农业也有一定发展。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扶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爱国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大举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抵抗日本侵略的会战。

侵华日军在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扶植汪精卫汉奸政权;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

在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斗争,沦陷区人民采取各种形式坚持抗日。

国民政府逐渐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抗日战争后期,各个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纲领、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

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八)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1946年夏,国民党撕毁谈判协议,派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

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强化独裁统治,政治更加腐败,加紧搜刮人民,经济日趋崩溃。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接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九)近代中国,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封建文化受到冲击,文化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局面。

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现代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在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建国初期,我国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解放了除台湾和部分岛屿以外的国土。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到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随后,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先后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出现了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经过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在某些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四)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钢领,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民族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最终实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五)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成就显著,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近代部分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4.太平天国运动

5.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清朝政局的变化

2.洋务运动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4.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5.甲午中日战争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7.戊戌变法运动

8.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灭亡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3.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4.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2.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4.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3.“九一八”事变

4.红军长征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4.敌后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砒柱作用

5.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内战的爆发

★3.国统区的危机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九、中国近代文化

现代部分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3.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4.“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5.外交和国防建设的成就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注:

加“★”部分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

(一)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活动,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导致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弘扬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日趋完善,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

资本主义的发展,迫使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等欧陆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企图以富国强兵来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17至18世纪,荷、英、法等国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

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17、18世纪,在英、法等国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产生了广泛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

在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其历史进程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深入与扩展,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企图恢复欧洲封建主的反动统治。

不久,各国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争取民主和政治权利的斗争,到1848年形成全欧洲的革命高潮,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瓦解。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逐渐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社会主义思想空前活跃。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开始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

第一国际的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俄国、美国、德意志、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在亚洲激起了强烈的反抗,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命风暴。

(四)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以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整个世界被英、法、德、俄、美、日等国瓜分完毕。

与此同时,亚洲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科学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同时,很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现代部分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

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格局。

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

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

(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共产国际。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及非洲的民族运动蓬勃发展;苏联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也存在着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肃反扩大化等问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

帝国主义战胜国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同时,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德国、日本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和亚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