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082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docx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

2019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小编准备了2019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

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

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

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是: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

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

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

属于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②市场广阔:

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内容: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19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①缓解运输压力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关于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

(1)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

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

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

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畜种: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

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

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

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

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

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

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生态社会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也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交通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概念: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

此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3.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阅读选学)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

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

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

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

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4.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5.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2019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必备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备战期中考试!

高中二年级期中考试复习专题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二各科期中必备知识点、复习要点、期中试题||,快来一起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