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404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面积》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备这节课,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

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能讲出。

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

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如果这个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

现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么地方可省的,由于高度集中精神,以至于上课时自己讲了些什么现在也记得不多了,肯定又说了很多的废话(每次总是不由自主地),

本节课让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我设计了两张表格,在孩子们自学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

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怎样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

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

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在口算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

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这些口算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加强估算的教学。

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让学生探讨在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规律。

放手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原则:

一是接近被除数,二是便于口算。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3、教学笔算除法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

笔算除法的教学中,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时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在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上。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

让他们自言自语、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除法的验算时,让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解决一些灵活性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在上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读儿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同时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

如:

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

3.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学生探究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马上引入实践应用。

我把导入时的问题设计成第一道练习,将20平方分米直接转化成平方厘米,学生在这时已经可以解决了,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的将问题加以解答,是对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

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作业:

1平方米=()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

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实际含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分数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情境描述:

有4只小兔在树林里玩耍。

兔妈妈带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胡萝卜(课件凸显主题场景中的一盘胡萝卜,上面有遮盖,能看出是胡萝卜,但看不出几根)。

提出问题:

要把这一盘胡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这盘胡萝卜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

这盘胡萝卜的1/4。

继续描述:

兔妈妈还带来了一盘青菜和一盘蘑菇(课件出示遮盖着的一盘青菜和一盘蘑菇)。

提出问题:

把这盘青菜和这盘蘑菇也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这盘青菜的几分之几?

分得这盘蘑菇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

这盘青菜的1/4,这盘蘑菇的1/4。

追问:

为什么小兔分得的胡萝卜、青菜和蘑菇都是一盘的1/4呢?

明确:

把一盘胡萝卜、一盘青菜、一盘蘑菇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各自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从把一盘胡萝卜、一盘青菜、一盘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各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有助于激活学生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已有认识,从而为接下来学习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提供支持。

把胡萝卜、青菜和蘑菇都遮盖住,凸显平均分的对象都要看作一个整体,能有效避免物体个数对相关分数获得过程的干扰。

二、探究

1.求一个整体的1/4是多少。

课件呈现:

小兔急着问兔妈妈,我分得这盘胡萝卜的1/4,是几根呀?

兔妈妈揭开覆盖在胡萝卜上的薄膜,课件隐去4只小兔,凸显出8根胡萝卜。

提出问题:

你知道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吗?

(板书:

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

[设计意图]小兔提出“一盘胡萝卜的1/4是几根”这个问题后,课件即把4只小兔隐去,并凸显8根胡萝卜。

同时,由教师及时提出“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这个问题,目的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怎样求“8的.1/4是多少”这个新的数学问题,避免把上述实际问题直接归结为“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整数除法问题,从而保证新课内容的顺利展开。

启发:

要求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你能先用小棒分一分,并求出结果吗?

(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适当提示:

要求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就是把8根胡萝卜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提出要求:

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

8÷4=2(根),并在“这盘胡萝卜的1/4”后面添上“是2根”。

追问:

为什么可以用8除以4?

进一步明确:

要求这盘胡萝卜的1/4是多少根,就是把8根胡萝卜、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8除以4。

问题延伸:

一盘青菜有4棵,一盘蘑菇有12个,这盘青菜的1/4是几棵?

这盘蘑菇的1/4是几个?

(随着提问课件出示:

一盘4棵青菜和一盘12个蘑菇,同时板书:

“4棵青菜的1/4是几棵?

”和“12个蘑菇的1/4是几个?

”)

提出要求:

你能直接列式计算吗?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4=1(棵),12÷4=3(个),同时在原板书“这盘青菜的1/4”后面添上“是1棵”,在“这盘蘑菇的1/4“后面添上“是3个”。

引导比较:

上面所求的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追问:

都是求一盘物体的1/4是多少,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同?

强调:

不管是求一盘胡萝卜的1/4是多少根,还是求一盘青菜的1/4是多少棵,一盘蘑菇的1/4是多少个,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求出一份是多少,所以都用物体的总个数除以4。

因为胡萝卜、青菜和蘑菇的数量不一样,因此它们的1/4的数量自然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从求一盘胡萝卜的分是多少根,到求一盘青菜的1/4是多少棵以及求一盘蘑菇的1/4是多少个,尽管作为整体的物体数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都是求一个整体的1/4是多少,都要把相应物体的个数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

这样的经历,不仅能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明晰“求一个数的1/4是多少”的数学意义以及相应的数学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深化对1/4这个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数含义的理解。

2.求一个整体的:

1/2、1/8、1/6是多少。

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这盘青菜的1/2是多少棵,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后提问:

求一盘青菜的1/2是多少棵,为什么用4除以2?

问题延伸:

如果要求一盘胡萝卜的1/8是多少根,求一盘蘑菇1/6是多少个,各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

交流汇报,要求学生重点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引导比较:

为什么求8根胡萝卜的1/4用8除以4,而求8根胡萝卜的1/8用8除以8?

追问:

一盘蘑菇有12个,12除以4求的是这盘蘑菇的几分之一?

12除以6呢?

启发:

通过上面的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明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3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同一个整体的1/4和1/2是不同的,同一个整体的1/4和1/8也是不同的,同一个整体的1/4和1/6还是不同的,这样就能把学生对“一个整体的1/4”的理解类推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上来,对特殊问题的认识也相应得以提升和抽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此过程中逐步清晰。

三、小结

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四、练习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看图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提问:

第一堆草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为什么要把它平均分成3份?

第二堆草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为什么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列式计算。

提问:

两次都是拿出圆片个数的1/2,为什么每次拿出的个数不一样?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出要求:

猜一猜,两人写字的个数相等吗?

追问:

谁写的个数多一些?

为什么?

学生解答后进一步追问:

计算的结果与刚才的判断是否一样?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出要求:

每种水果都拿出了1/3,猜一猜,哪种水果拿的个数最多?

哪种水果拿的个数最少?

为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5.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6.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并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黑白棋大赛》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黑白棋大赛》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黑白棋大赛”帮助幼儿学习6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大棋谱两副,黑白棋子若干。

2、红、黄、绿、紫队标志一份,每队准备一副棋谱,若干黑白子。

3、数字卡片“6”以内加减算式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队推选小队长

“分成四队,每队4个孩子,自己选出小队长”

二、黑白棋对抗赛

1、规则:

每队选2名小队员先后参加比赛,第一名队员用黑子,第二名队员用白子,要求黑子和白子合起来我给你的数。

2、幼儿比赛,教师总结比赛情况。

三、合作摆“6”

1、规则:

请一组的小朋友合作摆“6”,一行一种摆法列一道算式,要求算式不能重复,比比看规定时间哪一队找到的6的加法算式最多,最正确。

(幼儿摆“6”)

2、相互检查

现在请你们相互检查,先看看他们列了几道算式,是否正确,如果有错错再哪?

每队选一位小朋友告诉大家结果。

(总结比赛情况)

3、“6子通”抢答赛

我这里有一张大棋谱,里面藏着许多6子通的6的加法算式,能能找到吗?

4、总结得分评出第一名。

五、个人竞赛:

猜猜看

1、规则:

我给你5个数字“2、5、1、3、4”请你用三十秒的时间记住,然后我把数字翻过去,请你指出和2加起来是6的数。

2、幼儿比赛,答对发奖。

六、延伸

刚才,我们想了许多办法使黑子和白子合起来是6,那么要他们合起来是7,该怎么摆棋子呢?

我们到教室里去摆摆看好不好啊?

大小分类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大小分类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并能发现特征。

(2)两个相同的物体比大小。

(3)能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

(1)小熊、纸箱子、橡皮泥、汽车、篮球、雨(样子一样,大小不一)各两个。

(2)纸盒子(魔盒)一个。

(3)小班幼儿用书10月分册第19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按照物体的大小分类。

难点:

能准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并发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魔术师。

教师:

"今天,李老师想当一位魔术师,带着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去看看魔幻的世界,小朋友想不想去呀?

"

幼儿:

"想!

"

创设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变魔术。

教师:

"那好,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呀?

"

幼儿:

"盒子"

教师:

"它呀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盒子,它能变出好多好东西呐!

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都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呢?

"

幼儿:

"想!

"

教师:

"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跟老师一起变变看吧!

"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认一认,并发现特征。

教师:

"魔盒、魔盒。

"

师生:

"变、变、变。

"

(一一出示物品)

教师:

"看,咱们变出了什么呀?

"

幼儿:

"小熊、纸箱子、橡皮泥......"

教师:

"那么小朋友来看看它有几个(只)呀?

"

幼儿:

"两个。

"

教师:

"噢!

两个,那它们两个长得一样吗?

"(同一物品作比较)

幼儿:

"一样。

"(伴随说出一些明显特征,比如:

颜色等)

教师:

"那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

幼儿:

"一个大,一个小。

"

教师:

"啊!

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真棒。

那小朋友还能告诉老师它们两个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吗?

"

幼儿:

"能"

教师:

"好,现在李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给老师指一指,好不好?

"(幼儿举手,请一位幼儿上前)

教师引导幼儿,让幼儿自主发现特征。

三、物品按大小分类

教师:

"刚刚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物品,也知道了它们哪个大哪个小是不是?

幼儿:

"是"

教师:

"可是老师把它们都放在了这个桌子上面,小朋友看看这样放着整齐不整齐呀?

"

幼儿:

"不整齐。

"

教师:

"那么小朋友想一想咱们把它们怎么放就变整齐了呀?

"

开动幼儿的脑筋,让幼儿思考。

幼儿:

"分开放。

"

教师:

"唉!

对了,小朋友真聪明。

"

教师:

"现在小朋友看看老师拿的这是什么呀?

"

幼儿:

"纸箱子。

"(出示一大一小纸箱子)

教师:

"它们......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

"咦!

我看见它里面有一个东西,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呀?

"

幼儿自由猜想,再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

"噢!

原来是一个字宝宝呀!

"

教师:

"小朋友看看这个字宝宝在大的纸箱子里放着还是在小的纸箱子里放着?

"

幼儿:

"在大纸箱子里。

"

教师:

"所以这个字宝宝和这个纸箱子一样。

"

教师:

"来,跟老师念:

大、大、大。

"

幼儿:

"大、大、大。

"

教师:

"这个字念什么?

"

幼儿:

"大。

"

教师:

"老师在这个小的纸箱子里也看见了一个字宝宝,小朋友猜猜在这个纸箱子里找到的字宝宝念什么呀?

"

教师:

"小、小、小。

"

幼儿:

"小、小、小。

"

教师:

"小朋友记住了没有?

"

幼儿:

"记住了。

"

教师:

"那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类。

大的物品放进大的纸箱子,小的物品放进小的.纸箱子,好不好?

"

幼儿:

"好。

"

请幼儿上前自主操作,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小结

教师:

"看看,现在这个桌子上面变整齐了没有?

"

幼儿:

"整齐了。

"

教师:

"为什么它变整齐了呀?

"

师生:

"因为小朋友把它们都分了类,所以它变整齐了。

"

教师:

"谢谢小朋友。

"

幼儿:

"不用谢。

"

教师:

"今天,咱们上的这一课的题目叫做《大小分类》,因为小朋友把大的物品和小的物品分开了并放进了大小不一样的箱子,所以它的名字叫做《大小分类》。

来,跟老师一起说--《大小分类》。

"

幼儿:

"《大小分类》"

教学延伸:

教师:

"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给书上的这些物品也分分类,好不好?

"

幼儿:

"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