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524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docx

六年级语古诗词教案

七步诗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

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

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

(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⑴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

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

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⑵ 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

(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

(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⑴ 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⑵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

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⑷ 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

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

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出示多媒体课件

——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

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

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 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鸟鸣涧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

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

敢不敢试一试?

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板书题目:

鸟鸣涧)

(二)、新授

过渡语:

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

(板书:

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板书:

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板书:

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

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

(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

(肯定分外明亮,板书:

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

(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

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板书:

境美)

(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

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

(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5)﹑请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3、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

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

你们选择几星题?

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板书:

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

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

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同学们,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

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

 

3芙蓉楼送辛渐

学习目标: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学习成果呈现:

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

学习活动二:

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

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学习成果呈现:

问题标注于课文)

学习活动三:

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1、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

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

3、估计的争议

(1):

前面两句诗均为描写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

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学生想像:

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

4、第二次写日记。

补充诗歌阅读: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

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

6、想像:

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

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

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

(学习成果呈现:

学生写成的日记。

学习活动四:

感动与拓展性阅读。

1、配乐阅读《王昌龄日记》。

2、略读李白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学习成果呈现:

学生在感情地朗读。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1、学会这首古诗中“畔、寻、蝶、莺、舞”的字音和写法。

2、能够通过“千朵万朵,满,压”等词语体会到黄四娘家的花很多很美丽。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田格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教师板演。

(分三次,第一次“江畔”,“畔”是什么意思,江畔呢?

第二次“独步”,提问学生谁独步?

根据回答板书“杜甫”第三步,“寻花”)。

写完之后,再来齐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初读

1、指名读古诗。

2、指导朗读,读古诗一定要读出它的韵味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格律的,你看第二行的蹊,和第四行的啼是非常押韵的,所以我们在初读时,要把古诗的那个韵味感读出来。

3、分两种情况作处理:

(1)指两名学生读,如果学生读的不太好,师进行范读,并提问:

你和老师读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

估计学生说:

有语气,要停顿。

师接着说:

“对了,读古诗时,一定要有停顿,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2)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教师做及时的评价,如:

你读得很准确,你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那么怎样才能像他们这样读出古诗的味道来呢?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第二步:

理解读

(一)解决重点词语

1、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

生自由提。

2、提问:

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

(估计:

问老师,查字典,看注释等)。

3、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个简单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试着学一学。

4、那好,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刚才学习的效果。

(二)诗句的意思

分析前两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提问:

蹊是什么意思?

那花满蹊呢?

(花铺满了小路)那谁家的小路被花铺满了?

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两名学生读。

第二句:

“压枝低”你是怎样理解的?

(花把枝条都压弯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2、你们看,这两句诗都是在写什么景物呀?

板书:

都读一读,你们觉得这里的花怎么样呀?

你是从诗句中的哪个字或者词体会到的?

3、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学生汇报:

满:

铺满了小路,说明花多,压,不但多而且很茂盛。

你们看我们只通过简单的一个“千朵万朵,满,压”就能够让我们浮想联翩,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呀!

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呀!

4、让我不由得感慨!

出示:

花真多呀,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

指名读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花————————!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指导。

5、你们的语句真优美,词语也很丰富,谁愿意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

师适时点评,比如,当学生读的不是那么有感情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

(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再指一至两个人读。

分析后两句: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杜甫一人来到江边,他看到了很多的花,那通过你对诗句的理解,他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蝶和莺)

2、诗句中是怎样形容蝴蝶和黄莺的呢?

谁来读一读。

提问:

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蝴蝶、黄莺、小蜜蜂、诗人)。

是呀,流连戏蝶时时舞,板书:

舞。

提示注意舞的写法。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指两名学生读。

是呀!

蝴蝶在花丛中时而起,时而落,时而左,时而右,正是留恋细碟生接“时时舞”。

第四句:

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唱着动听的歌儿。

1、提问:

恰恰啼什么意思?

板书:

多么惬意,多么动听的歌声呀,该怎么读,指名读。

是呀,蝴蝶和黄莺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与生机,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蝴蝶和黄莺的身影,你愿意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你的笔写一写吗?

2、出示:

蝴蝶————————!

黄莺————————!

师巡视并作指导,标出序号。

正象你们所写得那样,漂亮得蝴蝶在翩翩起舞,可爱得小黄莺在唱着动听的歌,(可以用学生当时的语句),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四娘家那迷人的春景吧!

3、放课件。

4、我看到了你的眼神,感受到了你的那份赞叹,谁愿意把你的那份感受,那份赞叹之情读出来。

(请从初读就开始读的那个同学,从他的进步及时鼓励他朗读的进步,以一个人的进步来带动全班同学)

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让我们拿起书来,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那美丽的春景吧!

5、齐读。

三、小结

1、杜甫不光是写了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这两首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出示课件,自己试着读一读。

2、课下,希望你能把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千朵万朵压满

江畔独步寻花:

蝶舞

莺歌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梳言:

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这节课,我们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

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

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

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

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

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

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

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

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

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

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

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

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

再现物我的形象

1.历尽磨难:

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在诗人的眼里,石灰力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

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烧着,折磨着;然而,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

真是太了不起了!

……)

(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

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3)读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诗人于谦,想起他的伟大一生。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老师补充: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

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

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

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

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

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

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

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

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

(同桌讨论)

(2)交流体会:

(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

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联系:

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

(如:

岳飞、文天祥等)这就是于谦。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出了于谦的高尚品格。

(引着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竹石

-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今天我们要读的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

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

(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

“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

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

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

(小结:

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

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

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