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720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docx

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答案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优越性:

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代替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创新的采用:

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

3、创新的扩散:

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及应用的过程。

4、发明:

是新技术的发现。

5、创新:

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二、填空:

1、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2、无限性、有限性、周期性、创新成果

3、S扩散理论

4、投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5、世袭式扩散

三、简答题:

1、创新的特性:

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2、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3、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传习式扩散方式、接力式扩散方式、波浪式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方式。

4、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5、技术的适用性具体有几种情况:

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一看就安全技术和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带有危险性的技术、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四、论述题:

1、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答:

首先是经营条件的影响,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经营条件对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影响很大,经营条件好的农民,他们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有比较齐全的机器设备,资金较雄厚,劳动力充裕,经营农业有多年经验,他们对创新持积极态度,容易接受新的创新措施。

其次是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主要取决3个因素,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第三技术的适用性。

再有就是看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包括了农民的年龄、户主的文化程度、还有家庭关系的影响。

最后是其他社会、政治因素包含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第二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以上这些是影响农民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

1.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答: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这一过程是创新在农民群体中的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首先是突破阶段,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农村社区中的创新先驱者会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来进行各种试验,他们一旦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明显的时候,就实现了突破。

第二是紧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创新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阶段,实际就是创新成果由创新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

第三是跟随阶段,有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众阶段,这个阶段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生活所在的群体所推动,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

以上是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这些过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科学:

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形态、结构、性质与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2、技术:

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所采取的手段。

、科技成果:

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

3.

4、转化:

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5、应用性研究成果:

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的应用前景领域进行研究,从而开辟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

二、填空:

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有(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

3、科技成果依据表现形式分为(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5、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的运行机制是(经营)(咨询)(推广)

6、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用性)(实用性)

三、简答题

1、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答:

按成果性质分类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

按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分为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2、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答: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是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是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3、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答:

包括:

(1)转化主体;

(2)转化课题;(3)转化受体。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什么?

4.

答:

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可将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各业人员的比例。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是什么?

答:

(1)产量增减量

(2)某些指标的生产率(3)某种资源的利用率(4)某种指标的提高率(5)某种指标的降低率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5)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

(1)成果质量:

包括成果的创新性、成果的成熟性、成果的效益性、成果的适应性和成果的实用性。

(2)转化系统体系建设:

包括:

应用成果产出系统、成果鉴定系统和成果推广系统。

(3)农民需求。

(4)政策与资金。

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2、群体:

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3、心理定势:

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

4、个性:

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兴趣:

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6、能力:

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7、气质:

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

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8.

9、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情感:

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1、意志:

是人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此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填空题:

1、人的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社会心理包括4方面的研究内容即(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5、气质的类型有4种,即(多血质型)(胆汁质型)(黏液质型)(抑郁质型)

6、能力根据对完成活动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心理定势的类型分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

8、思维的特点是(间接性)(概括性)

三、简答题:

1、群体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答: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联合群体和集体

2、群体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群体的任务,实现群体的利益。

群体通过对成员的有效组织,使其分工合作,达到群体的目标,二是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3、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

群体意识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是共同的目标利益,这是形成群体意识的基础,其次是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是群体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有就是自然领袖,这是群体的核心,最后是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

4、农民群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

农民群体具有一般群体的功夫同特征,又具有农民群体的特殊性。

有以下4方面特征

(1)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

(2)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3)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4)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5、影响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答:

(1)生理素质

(2)社会生活条件(3)教育(4)社会实践

6、性格的特征是什么?

答:

性格的特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7、农业推广人员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

答:

(1)发散性思维

(2)侧向思维(3)逆向思维(4)动态性思维(5)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结合。

8、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

(1)市场适应能力

(2)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3)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5)合作共事能力

9、使用暗示法影响推广对象要遵循几点规律?

答:

(1)要遵循感知规律

(2)要区别不同对象(3)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

10、常见的吸引法有几种?

答;

(1)利益吸引

(2)新奇吸引(3)信息吸引(4)形象吸引(5)示范吸引(6)目标吸引。

四、论述题

1、意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农业推广人员的意志培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

意志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行动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行为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行为要实现的目标,达到什么水平和效果,这是动物根本不具备的,二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三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农业推广人员意志的培养包括几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动的目的及其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支配行动使之符合该目标的能力

(2)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过程中能够迅速和坚决)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的调节和支3的进行决断的能力(.

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4)意志的坚韧性是指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坚定的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

2、农业推广者怎样对农民的心理产生影响?

答:

主要通过3种方法对农民的心理产生影响,首先是劝导法,这是影响人心里最主要、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流泻式劝导、冲击式劝导、浸润式劝导。

还有暗示法,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传递思想、观点、意见、情感等信息,使对象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受其影响的一种方法。

最后是吸引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引起农民的兴趣、注意、好奇等心理反应的方法,具体包括利益吸引、新奇吸引、信息吸引、形象吸引、示范吸引、目标吸引。

第四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

2.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3.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力量,它是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4.行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5.感染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无意识及不自觉地感受与接受。

二、填空

1.农民2.内在的需要外来的刺激3.行为4.自我实现5.协调不协调不相关6.强化弱化方向引导7.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强化作用.内在需要外界刺激物或外界诱因9.知识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10.知识意向11.解冻变化冻结12.增加动力减少阻力13.参与性强迫性14.政策法律经济补贴15.教育培训试验示范16.现实生产力

三、简答

1.目的性:

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去采取一定的行为。

可调节性:

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调节。

差异性:

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可塑性:

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受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与影响,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2.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

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一是农民需要——原动力。

大多数农民都有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农民行为改变的力量源泉。

二是市场需要——拉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民有志于参与市场交易,进行商品生产。

因此,市场需求拉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

三是政策导向——推动力。

农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政府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制定相应政策来发展农业、发展农村,推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

4.①服从。

遵守群体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是群体成员的义务。

②从众。

群体对某些行为没有强制性要求,而又有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③相容。

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

④感染与模仿。

在农民中,一种情绪或一种行为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产生连锁反应,以致形成大规模的行为反应。

群体中自然领袖一般具有较大的感染作用。

5.①强迫和强制使用权利,迫使某人做某事②交换③咨询④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态度⑤操纵⑥提供条件⑦提供服务⑧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6.①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为主的策略。

②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即变革社会环境或农民工作环境的策略。

③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7.①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②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③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四、论述

1.根据行为产生模式,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人的行为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农民)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二是受人的世界观的影响。

世界观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

三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可以导致行为的不同。

同时,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也影响人的行为。

但是,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对人们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2.⑴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⑵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推广实践,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推动农业推广工作,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三大动力,其中农民需要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政策导向是推动力。

农民需要是内在的动力,是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源泉,是内因。

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外来动力,是外因。

市场需求是一种诱导力,它可以刺激农民萌生欲望,产生内在需要,进而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追求、兴趣直至采用;政府政策导向是一种辅助推动力,它可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使农民新技术更快更好地传播

第五章农业推广沟通

一、名词解释

1.沟通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就是指推广人员和推广对象之间彼此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各种信息的社会行为。

3.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4.个人沟通指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或通过个人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的沟通,如农家访问、电话咨询等。

5.大众沟通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进行的沟通,如科技广告、科普杂志等。

6.沟通主体指承担信息交流的个人、团体及组织。

7.沟通渠道是指传送和接受农业信息的通道和路径。

8.沟通媒介指沟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

9.农业信息准备是指推广人员从多种途径获得农业信息,有了传播的意向,为信息的传递所做的准备工作。

10.农业信息编码就是指推广人员将所要传播的信息,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来进行表达,以便于传递和接受。

11.沟通环境是指沟通现象赖以发生效果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背景。

12.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个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

二、填空

1.直接人际沟通间接人际沟通2.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3.正式非正式4.语言非语言5.交流信息

6.传送者接受者7.推广内容推广方法8.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9.单向双向10.单串型饶舌型扩散型11.声像宣传语言传播

三、简答

1.①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②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③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④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⑤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2.首先由推广人员进行农业信息准备,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变成农民能够理解的信息传递出去,经一定的途径让农民接受;农民在收到信息以后,进行译解,变成自己的意见和采取一定的行为,并将行为结果反馈给推广人员。

3.在沟通中,推广人员和农民都是沟通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因为无论缺少哪一方,都不能进行沟通。

但是农业推广沟通是

农业推广人员为推广科学技术这个最终目的来与农民沟通的,所以推广人员常常以沟通的传送者的面貌出现,而农民则以沟通的接收者的面貌出现,两者互相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和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在沟通中,是推广人员主动适应农民,而不是农民去适应推广人员,例如,农业推广人员是根据农民的具体条件、具体需要决定沟通的方法和内容,而不是农民根据推广人员的需要来决定内容和方式。

双方肯定是互相影响的,但这种影响作用和性质不同。

4.①沟通环境因素②沟通目的因素③沟通反馈因素④社会知觉因素⑤自我认识因素⑥风俗习惯因素⑦组织行为因素

5.维护和提高信息源的信誉

信息内容要与推广对象相关

信息的组织与处理应简单、明了

适当重复信息的关键内容

运用比较和对比

加强信息反馈

改善沟通环境

重视沟通网络

6.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

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四、论述

1.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此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

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沟通,再好的信息也不能起任何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

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㈠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㈡要做农民德尔知心朋友

㈢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㈣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㈤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㈥了解、利用风俗,为农民推广服务

㈦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一、名词解释

1.集体教学法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

2.示范教学法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3.鼓励教学法是通过农业竞赛、评比奖励、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4.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是指农业推广人员职前和在职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提高的过程,也是对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

5.职前培训是指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

6.在职培训是指推广组织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

7.绿色证书是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是农民从业的岗位合格证书。

二、填空

1.成年农民2.普及性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3.农业生产生活中

4.组织现场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5.技校培训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服务咨询现场会6.每月讲习班两周培训班生产推荐项目培训

三、简答

1.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②直观原则③启发性原则④因人施教原则

2.①场所、设备、经费的准备。

②教师的联系和安排。

③示范场所和实习场所的准备。

④课程或培训内容的安排和通知的发出。

⑤教育培训过程的各项组织工作。

3.教育和培训的组织工作做得如何,哪些经验教训?

培训内容是否合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参加者是否满意,有哪些意见和要求?

时间的长短、培训的场所是否合乎要求?

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未达到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4.①集体教学法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

②示范教学法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③鼓励教学法是通过农业竞赛、评比奖励、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④现场参观教学法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

5.对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提出改进当地农业教育项目的能力

使用辅助教学设备的能力

安排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保存记录和学报告的能力

6.学习目的明确

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

学习时间有限

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7.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期望获得好收益

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是生产劳动者,期望帮助决策分析

期望主动关心和鼓励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术

8.更新和进行基础专业教育、现代推广理论和技术的教育

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更新应用技术

根据推广工作需要的专业教育

掌握农业发展形式的主要特征,讨论有关任务和工作方法

掌握新的视听、宣传工具,补充新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

1.一般说来,一个农业推广人员所具有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