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0923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docx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与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与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与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珍爱生命,活在当下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与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五、测试一下,每题有三种选择答案。

  1、与人初次会面,经过一番交谈,你能对他(她)的举止谈吐、知识能

  力等方面作出积极、准确的评价吗,

  A、不能。

B、很难说。

C、我想可以。

2、你与别人告别时,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是——A、对方提出的。

B、谁也没有提这事。

C、我提议的。

3、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你的表情是——A、热情诚恳,自然大方。

B、大大咧咧,漫不经心。

C、紧张局促,羞怯不安。

  4、你是否在寒暄之后,很快就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A、是的,对此我很敏锐。

B、我觉得这很难。

C、必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

  5、你与人谈话时的坐姿通常是——

  A、两膝靠拢。

B、两腿叉开。

C、跷起“二郎腿”。

  6、同他(她)谈话时,眼睛望着何处,

  A、直视对方的眼睛。

B、看着其他的东西或人。

  C、盯着自己的钮扣,不停玩弄。

  7、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两人都喜欢的。

B、对方所感兴趣的。

C、自己所热衷的。

8、通过第一次交谈,你们分别所占用的时间是——

  A、差不多。

B、他多我少。

C、我多于他。

  9、会面时你说话的音量总是——

  A、很低,以致别人听得较困难。

B、柔与而低沉。

C、声音高亢热情。

10、话时姿态是否丰富,

  A、偶尔做些手势。

B、从不指手划脚。

C、我常用姿势补充言语表达。

11、你讲话的速度怎么样,

  A、频率相当高。

B、十分缓慢。

C、节律适中。

  12、假若别人谈到了你兴趣索然的话题,你将——

  A、打断别人,另起一题。

B、显得沉闷、忍耐。

  C、仍然认真听,从中寻找乐趣。

    说明选A----1分B---3分C---5分

  分数为0--22:

首次效应差。

也许你感到吃惊,因为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而已。

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或言语无趣,无形中却为来人做出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

必须记住交往是种艺术,而艺术是不能不修边幅的。

分数为23--46:

首次效应一般。

你的表现中存在着某些令人愉快的成分,但同时又偶有不够精彩之处;这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心理上重视努力在“交锋”的第一回合显示出最佳形象。

  分数为47--60:

首次效应好。

你的适度、温与、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对方是你工作范围抑或私人生活中的接触

  者,无疑他们都有与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你的问题只在于注意那些

  单向的对你“一见钟情”者。

  二、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

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与困惑。

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1(认知原因

  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

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相反,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

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与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受交往深度、个体的认知与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第一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容易限制对他人进一步的了解。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现象,指在对人进行知觉时,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晕轮效应的最大失误在于以偏概全,极端化的表现就是推人及物,即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3)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偏见,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群体或特征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

例如种族歧视与对“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涂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

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帮助人们简化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对象特征、有助于交往的积极作用,也有使人们的认识僵化与停滞、阻碍人们认识发展、对他人判断错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消极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际交往之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应该是适度的,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大学生情感丰富、心境易变,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

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1)羞怯,指因为害怕或胆怯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

带着这种心理去进行人际交往,就会产生莫名的紧张与不安的感觉,在交往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得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际交往难以持续,出现障碍。

(2)嫉妒,指因失败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与怨恨等个体情绪体验。

有时候它对人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时候是消极影响。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嫉妒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再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与周围同

  学的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把这种感情色彩带到人际交往中去就会产生一种不与谐的感受,从而使人际交往失败。

  (3)自卑,指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的体验。

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外界评价,但更多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的大学生因为自卑而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交往起来比较吃力,害怕说错话,担心丢面子,长此以往,严重者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使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与能力等。

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导致人际冲突。

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与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际交往是一种技能,人际交往中个体需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等。

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1.培养自信,克服自卑与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际交往成功且有效。

要克服自卑与羞怯,就要学会坦然自若地面对交往,不怕失败,不怕被人讥笑。

要重视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经验,以此增强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从而逐步走上人际交往的良好循环。

2.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1)真诚。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与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

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

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情感、观点、立场,交往才能不断持续下去,人际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而深入。

(4)热情。

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

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5)克制。

与人相处,难免发生人际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

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但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3.勇于实践,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为了能与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相识、交往与相处,学习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与方法是必要的。

这些方法与技巧包括:

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话题,如何使谈话继续与中止,如何阐述自己的见解,如何提出批评,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换位思考等。

这些技巧可以通过书本、课堂、培训等途径学习,但主要还要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

只有勇于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神经症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的调查资料推算,世界总人口中的5%,8%患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其人数是重性精神病障碍的5倍。

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神经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较为严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碍。

  神经症不是某种特定的疾病类型,而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

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它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分离症状、转换症状等。

它包括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

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各不一致,比较复杂,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职业竞争剧烈等因素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

例如,家庭不与、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或学习过于疲劳以及某些突发的创伤事件等都可能成为神经症的诱发因素。

  第二,神经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础。

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强迫症患者有强迫性人格等。

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第三,神经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虽有较多精神痛苦与躯体不适,但医生检查始终不能发现相应的异常体征,即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症症状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第四,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认识,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动求医或求助于心理咨询者,喜欢诉苦及诉说躯体不适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

神经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病态过分担心、疑虑,四处奔波,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做各种检查。

  第五,神经症除癔症的一次发作好转较快外,其余神经症的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一种心理疾病。

抑郁以忧郁与厌世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病人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惊梦、乏力、腹泻等。

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

(1)抑郁心境。

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

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

(2)快感缺失。

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

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

(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学习、生活与工作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无暇顾及。

(4)睡眠障碍。

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

  抑郁心情之中。

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

(5)食欲改变。

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

(6)躯体不适。

抑郁症患者普遍有躯体不适的表现。

患者常检查与治疗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喉头及胸部的紧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气短等病症,但多数对症状治疗无效。

(7)自我评价低。

轻者有自卑感、无用感、无价值感;重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有强烈的内疚感与自责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

(8)自杀观念与行为。

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行为。

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选择自杀来摆脱自己的痛苦。

(9)其他。

一些患者还表现出焦虑、性欲降低、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抑郁症通常需要抗抑郁剂治疗,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轻、中度抑郁症通过单纯心理治疗可以恢复,多种心理治疗都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

心理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分析他们问题的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去应付生活中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

认知治疗与人际治疗对抑郁症有良好的疗效。

在认知治疗中,重点在于帮助病人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与思维方法;在人际治疗中,重点是帮助病人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核心的一种心理疾病。

病人常有无法自我克制的、重复出现的某种观念、意向与行为,深陷其中而又无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与不安。

  强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强迫观念与强迫动作。

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无法摆脱;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

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极虑与强迫性对立思维;后者分为强迫意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检查、强迫性洗手、强迫性仪式等。

  关于强迫症的病因,目前说法不一。

但有一点研究者能达成共识,即此病与人格特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强迫症病人人格表现为:

谨慎细心,深思熟虑,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总是过分地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欢有秩序、有条理,做事固执,动作刻板。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有密切联系。

此外,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生化因素等也与强迫症密切相关。

在遗传方面,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较普通人群高。

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

工作紧张、家庭不与睦及夫妻生活不尽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

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会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在生化方面,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对此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除了进行一般性解释、鼓励、帮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外,还可以进行精神分析、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每种方法各有侧重。

精神分析注重对患者人格特点与发病原因的探讨,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行为治疗侧重从行为矫正与强化的角度,矫正强迫行为与思维;森田疗法主张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与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与躯体不适感。

焦虑症又有急性焦虑症与慢性焦虑症之分。

急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莫名其妙地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两手发抖等。

急性焦虑症的发作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个小时。

有时发作过后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复正常;有时则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状态,担心此病会再来。

慢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心悸、烦躁、忧郁等。

这种病人易紧张、易激惹,稍有刺激声与麻烦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发脾气,事后能有自知之明并有后悔感。

焦虑症的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

(1)身体紧张。

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

患者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

焦虑症患者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

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

(3)对未来莫名地担心。

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

他们总是无来由担心自己的亲人、财产、健康。

(4)过分机警。

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充满警惕。

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戒备状态,因而影响了他们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呢,

  对此,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意见,至今尚无定论。

研究者发现以下因素与焦虑症发病密切相关。

(1)遗传因素。

遗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

  5%,同卵双生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子的同病率为50%。

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2)人格特征。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是焦虑症典型的病前人格。

(3)认知过程或思维障碍。

研究发现,这类病人常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常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常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常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4)生物学因素。

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

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

(5)应激事件发生。

在有突发的应激事件刺激下,多出现焦虑症。

有时轻微的挫折与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为诱发因素。

    对焦虑症可进行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学派等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治疗该症的核心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

认知行为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例如,如果焦虑症状与情境有关,则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则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

此外,还可以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时的信心。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

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与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与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与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包括:

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

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

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与担忧。

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与忧虑。

  7、神经症问题。

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与适应。

    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

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

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

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

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

  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

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

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调节情绪的方法

  1、制怒术。

要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

在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先想一想发怒有无道理,再想一想发怒后会有什么后果,最后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式来代替,这样想过后就会变得理智起来。

  2、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以削弱消极情绪。

具体方法有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