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1892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东台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

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

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

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

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

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

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

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

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

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

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

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

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

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

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香阅读与指尖浏览相比,墨香阅读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

B.墨香阅读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阅读地点往往在办公室、书房、图书馆里或者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现实。

D.墨香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知识载体网络化,知识信息漂浮与碎片化,这是阅读场景变化引发的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

B.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阅读心态的改变就是指在阅读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

C.在网络放大信息碎片的时代,指尖浏览让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信息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

D.要想克服“阅读危机”,我们就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信朋友圈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

B.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现在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越来越多。

C.一些阅读软件倡导“把书读薄”,不但增强了文化的经典型,也强化了价值的厚重感。

D.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

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让网络更加便民、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6万个,发展4G用户6.85亿户;光纤宽带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了。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

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B.材料一指出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C.材料二指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服务项目基本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

D.材料二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提出只要网络“提速降费”举措能落实,就会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

B.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必定能建成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材料二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逻辑性更强,措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D.材料二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6.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

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

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

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

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

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

“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

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

“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

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

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

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

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

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

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

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

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

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

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

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

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

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B.“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C.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8.请结合文章,分析老五的人物形象。

(6分)

9.《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

边际。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拿、取。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

忧愁、凄怆。

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

天亮。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

B.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谥号。

谥号是我国封建帝王所专有的。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原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做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文用“过”“缘”“斫”“焚”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

B.西山之巅所见美景,令作者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获得了精神慰藉。

C.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超脱情怀。

D.苏轼“乐水”,柳宗元“乐山”,两文异曲同工,表达了特殊人生境遇中对自然的感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7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4分)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②终不还。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③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青海:

指青海湖。

②楼兰: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③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

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15.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军行》诗中,“穿金甲”暗示着将士身经百战,暗指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B.《渔家傲》词中,范仲淹借雁归衡阳与自己依旧戍守边城形成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C.范词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马啸等,四处边声起,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

D.范仲淹在词中借用窦宪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志向。

16.请简要概括两首诗词中描写的边塞生活及情感内容有何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写蟹自身条件不错却借穴而居的两句是“▲,

▲”。

(2)曹操《短歌行》中,引自《诗经》,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对贤才思慕的句子是“▲,▲”。

(3)苏轼《赤壁赋》中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9分)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未老而先亡。

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

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

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确认其时代风貌,明辨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

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B.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C.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身上

D.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身上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物换星移固执己见白驹过隙余风遗响

B.物换星移抱残守缺昙花一现余风遗文

C.时过境迁固执己见白驹过隙余风遗文

D.时过境迁抱残守缺昙花一现余风遗响

20.文章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后人来说,就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B.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确认其时代风貌,明辨其历史地位

C.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D.对后人来说,对传统文化就有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21.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家父今年七十岁寿宴于8日中午12:

00举办,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B.对大家交来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

C.许多同学莅临现场,参加了学校诗社举办的“我与诗歌有个约会”活动。

D.我们诚邀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3个字。

(6分)

自古以来,①。

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②。

是命运把人抛到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③,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①▲

②▲

③▲

23.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分)

11月22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收到邮局送来的51张取款通知单(其中9999元50张、50元1张),合计50万元。

“又是顺其自然!

”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向记者感叹道。

因邮政储蓄有规定,金额一万元或以上汇款,必须实名制,出示身份证。

为了不暴露身份,“顺其自然”一直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来捐款。

捐款以后,“顺其自然”每次会把捐款的凭证单子寄给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张都是9999元。

从1999年至今,“顺其自然”在每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都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捐款数额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每年数量都有增加。

宁波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是“顺其自然”第20次捐款,至今“顺其自然”已累计捐款1005万元。

“顺其自然”前19次捐款共955万元,已经全部用于助学、助困。

四、写作(60分)

如果说,贝多芬因《欢乐颂》而感到欢悦,梵高因向日葵而感到欢悦,李白因诗文美酒而感到欢悦,中国女排因挥洒汗水而感到欢悦……那么,你呢?

在你这十几年的生命体验中,因什么而感到过欢悦?

又有什么感悟、思考?

请以“因_______而欢悦”为题,在空白处补充一个主题词,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试题分析:

题中C项,“完全”太过绝对。

2.B试题分析:

题中B项,曲解文意。

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

3.C试题分析:

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

4.B试题分析:

题中A项,“材料一……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有误,从材料一来看,并没有提出具体措施,而是宏观提出。

C项,“服务项目基本不合理”错误,材料二第三段原句是“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可见应是“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

D项,“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有误,材料二第四段原句是“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可见应是“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

5.D试题分析:

题中A项,“材料一中提出只要……,就会……”有误,选项强加条件关系;材料一第一段原句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文中的意思是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

B项,“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必定能……是……的前提”有误,材料一第三段原句是“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可见不是必定能,只是“有助于”。

C项,“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评价不准,材料二中的“卡脖子”就比较形象。

6.

(1)国家持续重视网络提速降费并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2)有关方面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并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便捷和实惠。

(3)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也要多一些“问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