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2322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思维训练卷

第一讲差倍问题

(一)

专题简析: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和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如果知道了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间的倍数关系,要求两个数各是多少,这一类题,我们则把它称为“差倍问题”。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想到用解答和倍问题的类似方法解答差倍问题呢?

解答差倍问题与解答和倍问题相类似,要先找出差所对应的倍数,先求1倍数,再求出几倍数。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用关系式可以这样表示:

两数差÷(倍数-1)=较小的数(1倍数)

较小的数×倍数=较大的数(几倍数)

例1.小明到市场去买水果,他买的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比梨多18个。

小明买苹果和梨各多少个?

思路导航:

将梨的个数看作1倍数,则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3倍。

如图:

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苹果的个数比梨多了3-1=2倍

第二讲差倍问题

(二)

有些差倍问题比较复杂,不能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解答,这时需要我们小朋友仔细审题,尤其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同时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较复杂的差倍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

先依题意画出线段图,数量关系就会比较清晰地展现出来,然后借助线段图找出两个数的差以及所对应的倍数,再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例2.被除数比除数大252,商是7,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思路导航:

根据“商是7”可知,被除数是除数的7倍,把除数看作1倍数,被除数就是这样的7份,比除数多6份。

所以除数是:

252÷(7-1)=42

被除数是:

42+252=294

练习二

1.被除数比除数大168,商是22,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2.除数比被除数小212,商是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3.被除数比商大144,除数是7,被除数、商各是多少?

 

4.除数比被除数小200,商是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5.除数比被除数小210,商是6,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第三讲年龄问题

(一)

年龄问题可以说是前面所讲的和差问题及差倍问题的综合,要正确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

两个不同年龄的人,年龄之差始终不变,但两个人年龄的倍数关系却在不断地变化。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征是:

大小年龄差是一个不变的量。

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利用和差、差倍等知识来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例1.三年前爸爸年龄是女儿的4倍,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多少岁?

思路导航:

由题意可知爸爸今年43岁,则三年前爸爸的年龄是43-3=40岁,40岁正好是女儿年龄的4倍,女儿三年前的年龄是40÷4=10岁,今年女儿的年龄是10+3=13岁。

例2.明明4岁时,妈妈年龄是明明的8倍。

今年明明12岁,妈妈今年多少岁?

思路导航:

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8倍,那么妈妈与明明的年龄相差4×8-4=28岁。

妈妈与明明的年龄差是不变的,今年明明12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12+28=40岁。

练习三

1.四年前小林年龄是小丽的2倍,小林今年12岁,小丽今年多少岁?

 

2.五年前爷爷年龄是孙子的7倍,孙子今年14岁,爷爷今年多少岁?

 

3.儿子今年10岁,爸爸今年34岁。

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4.玲玲7岁时,爸爸年龄是玲玲的5倍。

今年爸爸40岁,玲玲今年多少岁?

 

5.爷爷63岁时,他的年龄是小青的9倍。

今年小青12岁,爷爷今年多少岁?

第四讲年龄问题

(二)

例3.女儿今年3岁,妈妈今年33岁。

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思路导航:

女儿今年3岁,妈妈今年33岁,她们的年龄差是33-3=30岁。

她们年龄差不变,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把女儿的年龄看作1份,妈妈的年龄就有7份,相差7-1=6份,6份是30岁,所以几年后女儿的年龄是30÷6=5岁。

也就是说,5-3=2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例4.4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4年后,母女年龄和是56岁。

妈妈今年多少岁?

思路导航:

4年后,母子的年龄和是56岁,可求出今年母子年龄和是56-4×2=48岁。

4年前母子年龄和是48-4×2=40岁。

又根据4年前,妈妈年龄是女儿的3倍,把女儿年龄看作1份,妈妈的年龄就有这样的3份,共有3+1=4份。

所以4年前女儿的年龄是40÷4=10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10×3+4=34岁。

练习四

1.小明今年7岁,爷爷今年62岁。

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12倍?

 

2.儿子今年2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儿子的16倍。

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3.妈妈今年26岁,是小玲年龄的13倍。

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玲的7倍?

 

4.3年前,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2倍。

3年后,哥弟俩的年龄和是30岁。

哥哥今年多少岁?

 

5.5年前,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

5年后,小明和小红年龄和是44岁。

今年小明多少岁?

第五讲盈亏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问题:

一定数量的物品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多一些,物品就不够;每人少一些,物品就有余。

盈亏问题就是在已知盈亏的情况下来确定物品总数和参加分配的人数。

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是弄清盈、亏与两次分得差的关系。

盈亏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1)(盈+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2)每次分得的数量×份数+盈=总数量

每次分得的数量×份数-亏=总数量

例1.一个植树小组植树。

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4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

这个植树小组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棵树?

由题意可知,植树的人数和树的棵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结果相差14+4=18棵,即第一种方案的结果比第二种多18棵。

这是因为两种分配方案每人植树的棵数相差7-5=2棵。

所以植树小组有18÷2=9人,一共有5×9+14=59棵树。

练习五

1.幼儿园把一些积木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个,则剩下20个;如果每人分3个,则差40个。

幼儿园有多少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个积木?

 

2.某校安排宿舍,如果每间6人,则16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8人,则多出10个床位。

问宿舍多少间?

学生多少人?

 

3.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人。

问:

这个班共有多少学生?

 

4.学生们分用笔,若每人分5支,则余9支;若每人分8支,则差18支。

学生多少人?

铅笔多少支?

第六讲盈亏问题

(二)

例2.学校将一批铅笔奖给三好学生。

如果每人奖9支,则缺45支;如果每人奖7支,则缺7支。

三好学生有多少人?

铅笔有多少支?

分析与解答:

这是两亏的问题。

由题意可知:

三好学生人数和铅笔支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结果相差45-7=38支。

这是因为两种分配方案每人得到的铅笔相差9-7=2支。

所以,三好学生有38÷2=19人,铅笔有9×19-45=126支。

例3.有一些少先队员到山上去种一批树。

如果每人种16棵,还有24棵没种;如果每人种19棵,还有6棵没有种。

问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有多少棵树?

分析与解答:

这是两盈的问题。

由题意可知:

少先队员的人数和树的棵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结果相差24-6=18棵,这是因为两种分配方案每人种的树相差19-16=3棵。

所以,少先队员有18÷3=6名,树有16×6+24=120棵。

练习六

1.将月季花插入一些花瓶中。

如果每瓶插8朵,则缺少15朵;如果每瓶改为插6朵,则缺少1朵。

求花瓶的只数和月季花的朵数。

 

2.王老师给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发图画纸。

如果每人发5张,则少32张;如果每人发3张,则少2张。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名同学?

王老师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3.老师将一些练习本发给班上的学生。

如果每人发10本,则有两个学生没分到;如果每人发8本,则正好发完。

有多少个学生?

多少本练习本?

 

4.小虎在敌人窗外听里边在分子弹:

一人说每人背45发还多260发;另一人说每人背50发还多200发。

有多少敌人?

多少发子弹?

第七讲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是数学中思考问题的一常见的方法,有些应用题乍看很难求出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合理地进行假设,往往会使问题得到解决。

所谓假设法就是依照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作适当的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就是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兔数=(总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脚数)

用假设法解答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可以根据题意假设几个量相同,然后进行推算,所得结果与题中对应的数量不符合时,要能够正确地运用别的量加以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鸡、兔共30只,共有脚84只。

鸡、兔各有多少只?

思路导航:

假设全是鸡,共有脚:

30×2=60只;比实际少:

84-60=24只;这是因为把4只脚的兔子都按2只脚的鸡计算了。

每把一只兔子算作一只鸡,少算:

4-2=2只脚,现在共少算了24只脚,说明把:

24÷2=12只兔子按鸡算了。

所以,共有兔子12只,有鸡30-12=18只。

练习七

1.鸡、兔共100只,共有脚280只。

鸡、兔各多少只?

 

2.鸡、兔共50只,共有脚160只。

鸡、兔各几只?

 

3.鸡、兔共45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60只。

鸡、兔各多少只?

 

4.野鸡兔子49,100条腿地下走。

问:

野鸡多少只?

兔子有多少?

 

5.鸡兔同笼,共100个头,272条腿。

鸡兔各多少只?

 

6.现有鸡和兔共35只,合计腿数共100只。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第八讲鸡兔同笼问题

例1.某学校举行数学竞赛,每做对一题得9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

共有12道题,王刚得了84分。

王刚做错了几题?

思路导航:

这类题实与鸡兔同笼同类,还用假设法进行思考。

若全做对,应得9×12=108分,现在少了108-84=24分。

为什么会少24分,因为做错一题,不但得不到9分,反而需要倒扣3分,里外少了12分,所以错了24÷12=2题。

练习八

1.某小学进行英语竞赛,每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倒扣4分,共15题,小华得了102分。

小华答对几题?

 

2.运输衬衫400箱,规定每箱运费30元,若损失一箱,不但不给运费,并要赔偿100元。

运后运费为8880元,损失了几箱?

 

3.某车间生产一批服装共250件,生产1件可得25元,如果有1件不符合要求,则倒扣20元。

生产后得到费用5350元,有几件不符合要求?

 

4.某小学举行一次数学竞赛,共15道题,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明共得了72分。

他做对了几道题?

第九讲包含与排除

(1)班准备给参加班级绘画比赛的16位同学和参加朗读比赛的12位同学每人发一份纪念品,当中队长玲玲将28份纪念品发下去时,却多出5份,这是怎么回事?

对了,因为有5位同学既参加了绘画比赛,又参加了朗读比赛,所以奖品就多出了5份。

数学中,我们将这样的问题称为重叠问题。

解答重叠问题要用到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例1.六一儿童节,学校门口挂了一行彩旗。

小张从前数起,红旗是第8面;从后数起,红旗是第10面。

这行彩旗共多少面?

思路导航:

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前数起红旗是第8面,从后数起是第10面,这样红旗就数了两次,重复了一次,所以这行彩旗共有8+10-1=17面。

练习九

1.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起排在第4个,从后数起排在第7个。

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2.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冬冬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

这一行座位有多少个?

 

3.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起起,李华都排在第8个。

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4.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

小红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

跳舞的共有多少人?

第十讲包含与排除

(二)

容斥问题涉及到一个重要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也叫容斥原理。

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容斥原理:

对n个事物,如果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按性质a分类与性质b分类(如图),那么具有性质a或性质b的事物的个数=Na+Nb-Nab。

例1.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

“谁做完语文作业?

请举手!

”有37人举手。

又问:

“谁做完数学作业?

请举手!

”有42人举手。

最后问:

“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有做完?

”没有人举手。

求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

分析:

完成语文作业的有37人,完成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一共有37+42=79人,多于全班人数。

这是因为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在统计做完语文作业的人数时算过一次,在统计做完数学作业的人数时又算了一次,这样就多算了一次。

所以,这个班语文、数作业都完成的有:

79-48=31人。

练习十

1.五年级有122名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

其中语文成绩优秀的有65人,数学优秀的有87人。

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多少人?

 

2.四年级一班有54人,订阅《小学生优秀作文》和《数学大世界》两种读物的有13人,订《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读物,订《数学大世界》的有多少人?

 

3.学校文艺组每人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已知会拉手风琴的有24人,会弹电子琴的有17人,其中两种乐器都会演奏的有8人。

这个文艺组一共有多少人?

 

4.三

(1)班有40个学生,其中25人参加数学小组,23人参加科技小组,有19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

那么,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

第十一讲还原问题

“一个数加上3,乘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还是3,这个数是几?

”像这样已知一个数的变化过程和最后的结果,求原来的数,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还原问题”。

解答还原问题,一般采用倒推法,简单说,就是倒过来想。

解答还原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从结果出发,按它变化的相反方向一步步倒着推想,直到问题解决。

同时,可利用线段图表格帮助理解题意。

例1.一个减24加上15,再乘8得432,求这个数。

思路导航:

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432出发倒着推想。

最后是乘8得432,如果不乘8,那应该是432÷8=54;如果不加上15,应该是54-15=39;如果不减去24,那应该是39+24=63。

因此,这个数是63。

例2.一段布,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又剪去余下的一半,还剩8米。

这段布原来长多少米?

从上面的线段图可以看出:

剩下的8米和余下的一半同样多,那么原长的一半是:

8×2=16米,原来长:

16×2=32米。

练习十一

1.一个数加上3,乘3,再减去3,最后除以3,结果还是3。

这个数是几?

 

2.一个数的4倍加上6减去10,再乘2得88,求这个数。

 

3.一个数缩小2倍,再缩小2倍得80,求这个数。

 

4.某水果店卖西瓜,第一次卖掉总数的一半,第二次卖掉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10只西瓜。

原有西瓜多少只?

 

5.某人乘船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一半时开始睡觉,当他睡醒时发现船又行了睡前剩下的一半,这时离乙地还有4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十二讲还原问题

(二)

已知某个数经过加、减、乘、除运算后所得的结果,要求原数,这类问题叫做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逆运算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运用倒推法。

遇到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借助画图和列表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1.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之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

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

从恰好是100岁向前推算,扩大10倍后是100岁,没有扩大10倍之前应是100÷10=10岁;加上2之后是10岁,没有加2之前应是10-2=8岁;没有缩小9倍之前应是8×9=72岁;减去7之后是72岁,没有减去7前应是72+7=79岁。

所以,奶奶今年是79岁。

例2.某商场出售洗衣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20台,还剩95台。

这个商场原来有洗衣机多少台?

分析与解答:

从“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还多20台”和“还剩95台”向前倒推,剩下的95台和下午多卖的20台合起来,即95+20=115台正好是上午售后剩下的一半,那么115×2=230台就是上午售出后剩下的台数。

而230台和10台合起来,即230+10=240台又正好是总数的一半。

那么,240×2=480台就是原有洗衣机的台数。

练习十二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0×□÷8+16=26

 

2.一个数的3倍加上6,再减去9,最后乘上2,结果得60。

这个数是多少?

 

3.小红问王老师今年多大年纪,王老师说:

“把我的年纪加上9,除以4,减去2,再乘上3,恰好是30岁。

”王老师今年多少岁?

 

4.粮库内有一批大米,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吨,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多5吨,还剩下4吨。

粮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5.爸爸买了一些橘子,全家人第一天吃了这些橘子的一半多1个,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多1个,第三天又吃掉了剩下的一半多1个,还剩下1个。

爸爸买了多少个橘子?

第十三讲植树问题

爸爸给晶晶出了一道题:

“小朋友在路的一边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问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多少米?

”晶晶一看,随口答道:

“27米。

”小朋友,晶晶答得对吗?

这一类应用题我们通常称为“植树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总距离、间隔长和棵树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植树问题要考虑植树的方式,一般在不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总距离÷间隔长+1;在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总距离÷间隔长。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答,比如锯木头、爬楼梯问题等等,这里解题的关键是要将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与植树问题中的总距离、间隔长、棵数对应起来。

例1.小朋友们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第一棵和第九棵相距多少米?

思路导航:

要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示意图:

根据“已经植了9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棵树和第九棵树之间的间隔是9-1=8个,每个间隔是3米,所以第一棵和第九棵相距3×8=24米。

练习十三

1.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

这条道路有多长?

 

2.在学校的走廊两边,每隔4米放一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18盆。

这条走廊长多少米?

 

3.在一条20米长的绳子上挂气球,从一端起,每隔5米挂一个气球,一共可以挂多少个气球?

 

4.在一条长32米的公路一侧插彩旗,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5面,相邻两面旗之间距离相等,相邻两面旗之间相距多少米?

 

5.有一根木头,要锯成8段,每锯开一段需要2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第十四讲植树问题

(二)

1.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

棵数=段数+1;

(2)如果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数=段数;

(3)如果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棵数应比段数少1,即:

棵数=段数-1。

2.在封闭的路线上植数,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数=段数。

例1.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边从头至尾栽树28棵,每隔6米栽一棵。

这条路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

题中已知栽树28棵,28棵树之间有28-1=27段,每隔6米为一段,所以这条大路长6×27=162米。

例2.在一个周长是240米的游泳池周围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分析与解答:

这道题是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植树的棵数和段数相等。

240÷5=48(棵)

练习十四

1.在一条马路一边从头至尾植树36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隔8米,这长马路有多长?

 

2.同学们做早操,21个同学排成一排,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个人到最后一个人的距离是40米,相邻两个人隔多少米?

 

3.一条路长200米,在路的一旁从头至尾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要植多少棵?

 

4.一个鱼塘的周长是1500米,沿鱼塘周围每隔6米栽一棵杨树,需要种多少棵杨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