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2504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docx

完整版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

第一章药剂学概述

(1)掌握药剂学、药物制剂、制剂学、药品标准、GMP的概念。

药剂学: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用辅料、合理用药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制剂学:

制剂学是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学科。

(药物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简称制剂)

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出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GMP: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WHO对世界医药工业生产和药品质量要求的指南,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的可靠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方法。

重要性:

影响药物作用的效果;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改变药物作用速率;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可增加药物靶向作用

分类方法:

按形态:

液体、固体、半固体、气体

剂型分类按分散系统:

液体、胶体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气体分散、固体分散、微粒

按给药途径:

胃肠道给药、非胃肠道给药

按中医理论:

酊剂、醑剂、汤剂、曲剂

(3)熟悉药品标准的分类和特性。

药品标准分类:

  药品质量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企业标准两种。

法定标准又分为国家药典、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药品生产一律以药典为准,未收入药典的药品以行业标准为准,未收入行业标准的以地方标准为准。

无法定标准和达不到法定标准的药品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

特性:

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

(4)了解药剂学的发展、药剂学的任务及GMP的基本内容。

药剂学任务:

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药物制剂的质量;新制剂的研发和开发;制剂生产工艺设计科学化;研究和开发优质药用辅料;研究和开发新型制药机械和设备

GMP内容:

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的可靠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GMP适用于药物制剂生产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第二章液体药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分类方法、液体药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熟悉常用溶剂和附加剂。

液体药剂的分类:

均相液体药剂(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和非均相溶液剂(溶胶剂、乳剂和混悬剂);内服液体制剂和外用液体制剂

液体药剂的特点:

分散度大、刺激小、油性药物吸收好、易于分剂量、给药途径广泛、稳定性差等

质量要求:

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应保证其分散相小而均匀,振摇后能迅速重分散;口服液体药剂的浓度应准确,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易于涂展;液体药剂应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熟悉常用溶剂:

极性溶剂(水、甘油等)、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等)和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状石腊等)

常用附加剂:

防腐剂、矫味矫臭剂(甜味剂、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和着色剂

(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其特点。

概念:

表面活性剂是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分类:

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基本性质:

形成胶束、HBL值、起昙和昙点、毒性等

应用:

增溶剂、乳化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或洗涤剂、消毒剂和杀菌剂及混悬剂、润湿剂等

结构:

由亲油的非极性烃链和亲水的极性基团组成

特点:

显著降低分散系统的表面张力

(3)掌握小分子溶液剂的概念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熟悉小分子溶液剂的制备方法。

概念:

小分子溶液剂是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药剂。

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2)使用增溶剂;3)加入组溶剂;4)使用潜溶剂

制备方法:

1)溶解法:

用于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多数溶液剂都采用此法制备。

一般包括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2)稀释法:

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即得。

(4)熟悉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的定义和性质,及制备方法。

高分子溶液剂定义:

高分子化合物以分子状态溶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药剂

特性:

荷电性、溶解性、胶凝性、稳定性等

溶胶剂的定义:

固体药物微细粒子(1~100nm)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药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特性:

丁达(铎)尔效应、电泳现象、布朗运动、稳定性

(5)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稳定性、处方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

概念:

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稳定性:

影响因素有:

混悬微粒的沉降、荷电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润湿等

制备方法:

分散法、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化学凝聚法)

质量评价方法;:

微粒大小、微粒的沉降稳定性(沉降体积比、重新分散试验)

(6)掌握乳剂的概念、分类、形成理论和乳化剂种类;熟悉乳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稳定性、质量评价方法

概念:

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互不相容的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分类:

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及复合型乳剂

形成理论:

乳剂的形成包括分散过程和稳定过程。

分散过程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能够成微小的乳滴,稳定过程提供使乳剂稳定的必要条件。

乳化剂种类:

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卵磷脂(磷脂酰胆碱))、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脂肪酸山梨坦类(W/O)、聚山梨酯类(O/W))、固体微粒乳化剂。

制备方法:

干胶法、湿胶法

稳定性:

不稳定现象有分层、絮凝、转相、破裂、酸败等。

质量评价方法:

(6)了解液体制剂的包装与储藏。

第三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了解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化学动力学基础。

意义: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药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保持其生物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的能力。

研究范围:

化学、物理、生物稳定性。

动力学基础: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按照一定速度降解是化学本性的反映,其讲解速度与药物的浓度、温度、PH等因素有关。

(2)了解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途径。

途径:

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光解反应、异构化、其他

(3)掌握影响药物剂型稳定性的因素、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因素:

处方因素:

PH、溶剂、表面活性剂、处方中辅料的影响、离子强度

外界因素:

温度、光线、空气、湿度、金属离子及包装材料

防止水解:

调节PH、控制温度、改变溶剂、改变剂型

方法:

防止氧化:

充惰性气体、调节PH、添加抗氧剂和协同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改善包装

其他:

改进生产工艺、制备稳定衍生物、选择包装材料、改善包装方法

(4)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方法:

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经典恒温法

第四章灭菌工艺

(1)掌握灭菌、无菌、生物指示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定义;熟悉灭菌相关参数(D值、Z值、FT值、F0值、SAL值、FH值)的含义;熟悉生物指示剂的要求和使用。

灭菌:

是指使用物理、化学或机械方法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以获得无菌状态的过程。

无菌:

是指物体或一定介质中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

生物指示剂:

是一类特殊的活微生物制品,可用于确认灭菌设备的性能,灭菌程序的验证,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等。

干热灭菌法:

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高速热风)进行灭菌,称为干热灭菌法,包括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是指物质在灭菌器利用高压蒸汽或沸水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D值:

微生物耐热参数,是指在一定灭菌温度条件下,将被灭菌物品中的微生物杀灭90%(即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时所需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Z值:

灭菌温度系数,是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lgD)时,灭菌温度应升高的值,通常取10°C。

FT值:

灭菌程序所赋予待灭菌物品在温度T下的灭菌时间,以分钟表示。

F0值:

是灭菌过程赋予待灭菌物品在121°C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即T=121°C、Z=10°C时的FT值。

SAL值:

无菌保证值(SAL)是物品经灭菌后微生物残存概率的负对数值,表示物品灭菌后的无菌状态。

FH值:

在干热灭菌时,参比温度为170°C,以枯草芽孢杆菌为生物指示剂,此时,Z值为20°C。

生物指示剂的要求:

1)试验用菌种要稳定;2)试验用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可能污染产品的微生物的耐受性;3)试验用菌种应无致病性;4)试验用菌种在规定条件下保存,菌种不得变异。

(2)熟悉药剂学中灭菌法的分类,常用的物理与化学灭菌方法;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尤其是热压灭菌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类:

干热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过滤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

微波灭菌法

辐射灭菌法

菌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

法化学药剂杀菌法

无菌操作法

湿热灭菌:

是指物质在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或沸水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由于蒸汽比热大,穿透力强,易使蛋白质变性,故其灭菌可靠,时间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是制药、制剂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缺点是不适用于对湿热敏感的药物。

热压灭菌法:

系指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热压灭菌所需的温度(蒸汽比表压)与时间的关系为:

116℃(67kPa),40min;121℃(97kPa),30min;126℃(134kPa),15min。

流通蒸汽灭菌法:

是在不密闭的容器内,用100℃蒸汽灭菌

煮沸灭菌法:

就是把安瓿或其他物品放入水中煮沸灭菌的方法

低温间歇灭菌法:

用60-80℃加热1h,将其中的细胞繁殖体杀死,然后再室温或孵卵箱中放置24h,让其中的芽孢发育成为繁殖体,第二次用60-80℃加热1h将其芽孢繁殖体杀死。

加热和放置需连续3次以上,至全部芽孢消灭为止。

(3)熟悉过滤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微波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的应用范围和灭菌条件。

过滤除菌法应用范围:

适用于很不耐热药物溶液的灭菌,但必须无菌操。

条件:

供灭菌用滤器,要求能有效地从溶液中除净微生物,溶液顺畅地通过滤器,且无任何物质脱落,才能保证制品完全无菌。

紫外线灭菌法范围:

广泛用于纯净水、空气灭菌和表面灭菌。

条件:

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00-300nm,灭菌力最强的为波长254nm的紫外线。

微波灭菌法范围:

水性药液的灭菌

条件:

频率为300MHz到300GHz的电磁波。

第五章注射剂

(1)掌握注射剂的定义、特点、给药途径和质量要求。

定义:

是指专供注入人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

特点:

1)作用可靠,药效迅速。

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某些药品。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与禁食的患者。

4)产生局部定位作用,如局麻药、注射方式的改变。

5)产生定向作用,如脂质体或静脉乳剂在肝、脾等器官药物分布较多,可产生定向作用。

给药途径:

主要有皮内注射(表皮与真皮之间,0.2ml以下)、皮下注射(真皮和肌肉之间的软组织内,1-2ml)、肌内注射(肌肉组织,5ml以下,就是屁股针)、静脉注射(5-50ml,油溶液和混悬型注射液不宜,不得添加抑菌剂)、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隙内,10ml以下,必须等渗,PH与脊椎液相当)

质量要求:

无菌、无热原、PH(血液PH7.4,一般控制4-9)、渗透压、可见异物、安全性、稳定性、降压药物(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其他(注射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杂质限度和装量差异限度检查)

(2)掌握注射剂的处方组成、等渗调节的计算。

处方组成:

1)注射用原料

2)注射剂的溶剂(注射用水、注射用油、非水溶剂注射液(乙醇、甘油等))

3)注射剂的附加剂(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助溶剂、增溶剂))、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抗氧剂(水溶性、油溶性)、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附加剂(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苯甲醇、尼泊金类)、调节PH的附加剂(盐酸、枸橼酸、碳酸氢钠等)、减轻疼痛的附加剂(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三氯叔丁醇)、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等渗调节的计算:

1)冰点降低数据法:

W=0.52-a/b其中W为每100ml低渗溶液中需添加等渗调节剂的克数;a为未调整的低渗溶液的冰点降低值,如有其他物质,a为各药物冰点降低值的总和;b为渗透压调节剂水溶液的冰点降低值。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X=0.009V-EWX为配成体积为V(ml)的等渗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的量(g);V为欲配置溶液的体积;E为药物为氯化钠等渗当量;W为药物的质量;0.009为每毫升等渗氯化钠溶液中所含氯化钠的量(g)。

(3)掌握注射剂、输液剂和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制备流程和质量检查。

1)注射剂制备流程:

安瓿→粗洗(加入纯化水)→精细(注射用水)→干燥灭菌→冷却→灌装

原料、辅料→配液(加注射用水)→粗滤→精滤→灌装→封口→灭菌检漏→印字包装

质量检查:

混悬型注射剂:

除无菌、PH、安全性、稳定性等,还有药物的细度、良好的再分散性、良好的通针性

小容量注射剂:

装量、澄明度、无菌等

2)输液剂制备流程:

胶塞→酸碱处理→水粗洗→纯化水煮沸→注射水精洗→上塞

隔离膜→乙醇浸泡→纯化水清洗→注射水清洗→动态水漂洗→放膜

输液瓶→清洁剂处理→纯化水清洗→注射水清洗→灌装

原辅料、注射用水→浓配→过滤→稀配→粗滤→精滤→灌装→放膜→上塞→压铝盖→灭菌→灯检→贴签→包装

质量检查:

澄明度与不溶性微粒、细菌内毒素或热原,含量与PH。

3)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制备流程:

(无菌分装)药物粉末→精制→注射规格→无菌分装→压塞→扎铝塑盖→质检→印字→成品

(冷冻制品):

冻结→一次干燥→二次干燥→冷冻干燥添加剂→检查

质量检查:

装量差异、澄明度、无菌、储存

(4)了解注射车间的设计与管理。

注射剂的储存要求密封,阴凉干燥处保存。

第六章滴眼剂

(1)掌握滴眼剂的概念、质量要求。

概念:

滴眼剂是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无菌水性、油性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的眼用液体药剂

质量要求:

无菌(外伤不得加抑菌剂)、PH(5~9)、渗透压(与泪液等渗,相当于0.6%~1.5%的氯化钠溶液)、澄明度、粘度适当(4.0~5.0cP)

(2)熟悉滴眼剂药物的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

主要经过角膜与结膜两条途径吸收,并视药物及剂量而定。

药物首先进入角膜内,药物通过角膜至前房,进而至虹膜。

药物经结膜吸收的途径,可通过巩膜,达眼球后部。

影响因素:

泪液、消除(结膜含有许多血管和淋巴管)、药物的刺激性(PH、表面张力、粘度)

(3)熟悉滴眼剂的处方组成及附加剂的选择。

处方组成:

滴眼剂的原料、溶剂(注射用水、非注射用水(花生油、芝麻油))、附加剂

附加剂的选择:

1)ph的调整剂(巴氏硼酸盐缓冲溶液、硼酸缓冲溶液、沙氏磷酸盐缓冲溶液)、渗透压调整剂(低渗溶液可选氯化钠、葡萄糖、硼酸等)、抑菌剂(有机汞类、季胺盐类、醇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酸类)、助悬剂和增稠剂(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甲纤维素(HPMC)、聚乙烯醇(PVA))、抗氧剂、增溶剂、助溶剂等。

(4)掌握滴眼剂的制备方法。

原辅料、注射用水→配液→滤过→灌装→灭菌→质检→成品

第七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

(1)掌握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分类、处方组成、生产工艺及质量要求。

1)散剂概念:

散剂是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特点:

优点:

制法简便、易分散、奏效快、服用方便、功能多样。

缺点:

挥发性成分易散失,不适于腐蚀性强、易吸湿变质的药物

分类:

按用途分:

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按组成分:

单散剂和复方散剂;

按剂量分:

分散量散剂和不分剂量散剂

生产工艺:

原辅料→粉碎→筛分(然后加入辅料)→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质量要求:

均匀度、水分、装量差异

2)颗粒剂概念:

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特点:

服用方便、起效快、便于分剂量、性质稳定

分类:

可溶颗粒剂(左旋咪唑、头孢羟氨苄、板蓝根颗粒剂)、混悬颗粒剂(罗红霉素颗粒剂、泡腾颗粒剂

生产工艺:

(湿法制粒)原料、辅料→粉碎→过筛→混合(然后加润湿剂或粘合剂)→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

质量要求:

外观、粒度、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

3)胶囊剂概念:

是指将药物充填于硬质或弹性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特点:

美观、可掩盖不适嗅味、提高稳定性;可弥补其他固体剂型不足;可缓控释药;药物生物利用度高。

缺点:

储存过程中易吸潮。

分类:

硬胶囊、软胶囊、肠溶胶囊、缓、控释胶囊

生产工艺:

原辅料→粉碎、过筛、混合→细粉(或加粘合剂、润湿剂制成颗粒)→填充→(空心)胶囊→抛光→抛光胶囊→内包装→外包装→检验→成品

质量要求:

外观、装量差异(0.3g以下,±10%;0.3或0.3以上,±7.5%)、崩解时限、溶出度

3)丸剂概念:

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特点:

优点:

作用缓和持久、服用方便、生产方法简便。

缺点:

服用量较大、小儿吞服困难、生物利用度较低

分类:

按黏合剂及大小可分蜜丸、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和微丸等类型。

按制备方法又可分为搓丸法和泛丸法两类

生产工艺:

搓丸法:

是将药材细粉和适量黏合剂混合制成湿度适宜的可塑性丸块后,分剂量制成丸剂的方法,如蜜丸、糊丸、浓缩丸的制备。

原辅料的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割和搓圆→干燥和整理

泛丸法:

是指药材粉末加入润湿剂后逐渐制成适宜大小的方法,如水丸、水蜜丸、浓缩丸、微丸、糊丸等。

少量药材细粉→喷水或润湿剂→丸核→再喷水、加药粉→丸模(起模)→反复→药丸

质量要求:

外观、水分限度、质量差异限度、装量差异限度、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检查等

5)滴丸剂概念:

是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主要供于口服。

特点:

优点: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可发挥速效或缓释作用、可局部用药

缺点:

含药量低、服用粒数多、可选基质和冷凝剂品种少。

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差异(0.03g或0.03g以下,±15%;0.03以上至0.3g±10%;0.3g以上,±7.5)、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

(2)掌握粉碎、筛分、混合技术;熟悉常用设备。

1)粉碎:

粉碎是借机械力或其他作用力将块状固体物料破碎成适宜程度的操作过程

目的:

①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溶解与吸收,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②有利于散剂、片剂、胶囊剂、气雾剂等剂型的制备;③有利于混合、制粒、充填等其他制剂单元操作;④有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

粉碎方法:

A、自有粉碎与闭塞粉碎:

在粉碎过程中,能及时地将已达到粒度要求的固体粉末从粉碎机中分出,使粗粒子继续进行粉碎,这种粉碎方法称为自由粉碎。

相反,已达到粉碎要求的粉末仍滞留在粉碎机中和粗粉一起重复粉碎的操作叫闭塞粉碎。

B、循环粉碎与开路粉碎:

将粉碎物料连续供给粉碎机,同时不断从粉碎机中取出粉碎产品的操作称开路粉碎,即物料只通过一次粉碎机完成粉碎的操作。

经粉碎机粉碎的物料通过筛或分级设备使粗颗粒重新返回到粉碎机反复粉碎的操作叫循环粉碎。

C、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

干法粉碎是指将物料经过适当的干燥处理,使物料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至一定限度再粉碎的方法,一般水分含量在5%以下。

湿法粉碎是指往物料中加入适量水或其他液体进行研磨粉碎的方法。

D、低温粉碎:

是利用物料在低温时脆性增加、韧性与延伸率降低进行粉碎的方法。

E、混合粉碎:

两种以上的物料同时粉碎的操作称混合粉碎。

常用粉碎设备:

A、万能粉碎机:

对物料粉碎作用以撞击力、剪切力为主。

分锤击式和冲击柱式。

B、球磨机:

当球罐转动时,物料受筒内起落圆球的撞击作用、圆球与筒壁以及球与球之间的得研磨作用而被粉碎。

C流能磨:

利用高速弹性流体(空气或惰性气体)使药物的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室壁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强烈的粉碎作用。

注意事项:

对于硬而脆的物料以撞击和挤压的效果较好;对于韧性物料以研磨较好;而对于脆性物料以劈裂为宜;对坚硬而贵重的药材以挫削为好。

2)筛分:

筛分是借助筛网将物料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的操作。

目的:

为了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或除去异物。

药筛的分类:

冲制筛和编织筛

粉末的分等:

A、最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10目),但混有不超过20%的通过三号筛(60目)的粉末;

B、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24目),但混有不超过40%的能通过四号筛(65目)的粉末;

C:

中粉:

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不超过60%的能通过五号筛(80目);D:

细粉指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不少于95%的能通过六号筛(100目)的粉末;E:

最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不少于95%的能通过七号筛(120目);F:

极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150目),并含不少于95%的能通过九号筛(200目)的粉末。

筛分设备:

①手摇筛:

适用于小量或质轻药粉的筛分。

②振动筛:

是利用机械或电磁方法使筛或筛网产生一定频率振动,实现筛分的设备。

注意事项:

①粉末应干燥;②物料厚度适宜;③选择适宜的振动方式(滑动、滚动、跳动等);④粉碎、筛分联动化。

3)混合:

广义是把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通称为混合。

实际是把固-固、液-液组分的混合叫混合,少量固体与大量液体的混合叫搅拌,大量固体与少量液体的混合叫捏合。

混合机制:

①对流混合:

固体粒子在机械转动的作用下,粒子群产生较大的位移所达到的总体混合。

②剪切混合:

不同组成的粒子群间发生剪切作用而产生滑动平面,促使不同粒子群界面相稀释,厚度减薄而达到的局部混合。

③扩散混合:

当颗粒进行无序运动时,改变了彼此的相对位置。

混合方法:

A、搅拌混合:

是将物料置于适当大小的容器中,选用适当器具搅匀。

B、研磨混合:

是将各组分物料置于乳钵或研磨机中共同研磨的混合操作。

C、过筛混合:

是将各组分物料先初步混合,再通过适宜的药筛一次或多次过筛,达到混合均匀的目的。

混合设备:

①V型混合机:

当旋转混合时,物料被分成两部分,再使这两部分物料重新汇合在一起,如此反复循环。

②三维运动混合机。

③搅拌槽式混合机。

④锥形垂体螺旋混合机

影响混合的因素:

①填充量的影响;②粒径的影响;③粒子形态的影响;④粒子密度的影响;⑤混合比的影响(组分比例悬殊,用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⑥混合时间的影响。

(3)掌握常用制粒及干燥方法与技术;熟悉常用设备。

1)制粒:

是把粉状、块状等固体物料或溶液、熔融物等液态物料制成一定形状大小的粒状物的加工过程。

通过制粒得到的产品成为颗粒。

目的:

①改善流动性(粒径小于100μm的粉体流动性差);②改善压缩性;③调节堆密度,改善溶解性能;④防止各组分离析和黏附。

制粒方法:

①湿法制粒:

是将液态黏合剂加入药物粉体中,使粉体表面湿润、粉粒间产生黏合力,借助于外加机械力的作用和液体架桥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方法。

②干法制粒:

是在原料粉末中不加入任何液体,靠压缩力的作用使粒子间距离接近而产生结合力,按一定大小和形状直接压缩成所需颗粒,或先将粉末压缩成片状或版状物后,重新粉碎成所需大小的颗粒。

湿法制粒方法及设备:

①挤压制粒(设备:

螺旋式、滚压试和摇摆式);②高速搅拌切割制粒(设备:

立式、卧式);③流化床制粒(沸腾制粒):

采用流化技术,用热气流使固体粉末保持流态化状态,再喷入黏合剂溶液,将粉末结聚成颗粒的方法;④喷雾制粒技术:

是将物料溶液或混悬液喷雾于干燥室内,在热气流的作用下使雾滴中的水分迅速蒸发以直接获得球状干燥细颗粒的方法;⑤转动制粒技术:

是指将药物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的润湿剂或黏合剂,在转动、摇匀、搅拌作用下使药粉聚结成球形粒子的方法。

干法制粒的方法及设备:

A、滚压法:

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后,先通过特制的压块设备挤压成一定形状、硬度适宜的块状物,再通过颗粒机解碎成一定粒径的颗粒。

B、重压法(大片法):

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