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2556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5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docx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

河南省高速公路设计技术要求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

路基填筑高度

路基填土高度应根据公路所处地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村庄、路网状况,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

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认真贯彻设计意图,设计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通道的数量、净空。

1、路基高度必须满足由地下水位确定的路基最小高度和设计洪水位控制要求。

在设计洪水位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可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以降低路基填筑高度。

填土路基平均设计高度一般不大于2.8m。

2、为减少高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应改变高填方路段设计。

填土路基高度超过10m的路段,必须设桥通过。

山岭区高速公路,根据地质条件、填料质量和运输距离,现场调查,实事求是,合理确定路基填筑高度。

3、软土路基处理深度超过6m时,宜设桥通过。

对于经过大片软土地基、坑塘的路段,软土处理深度大于8m的,必须设桥通过。

28m宽路基上布设六车道及中央分隔带的设置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第7.1.15条规定:

混凝土护栏的埋置深度一般为10~20cm。

护栏两侧应就地浇筑宽度不小于10cm,厚度等于护栏埋置深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嵌锁,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20。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的中央分隔带普遍采用3m宽,中间植树,虽然能起到防眩效果,看起来美观,但易导致水侵入路基,破坏路基、路面的稳定性。

为提高高速公路寿命,增强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今后我省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可减少宽度。

一、中央分隔带

1、国家规划的重点公路、或设计预测第20年年平均日交通量达到35000辆的高速公路项目,路基宽度采用28m设计时,横断面按六车道进行布置,中央分隔带宽度应小于或等于2m。

2、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或等于2m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上加设防眩板防眩或绿化防眩)或波形钢板防撞护栏。

如采用波形钢板防撞护栏设计时则应提高抗冲击等级。

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时,基层应满铺,混凝土护栏的埋置深度一般为10~20cm,并保证路面上高度满足规范要求;城市出入口及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

28m宽路基上布设六车道及中央分隔带的设置

收费站处等特殊路段,路面面层应满铺,以便实现车道变换。

3、中央分隔带内布置通信管道比较困难时,通信管道可埋置于土路肩下。

二、右侧行车道宽度

右侧行车道宽度原则上应采用3.75m。

三、左、右侧路缘带

左侧路缘带应不小于0.75m;右侧路缘带应尽量采用0.75m,最小不得小于0.50m。

四、紧急停车带

原则上必须设置港湾式紧急停车带且与路基同期实施,其间距近期可按1km设置,根据发展情况再增加数量至间距500m。

港湾式紧急停车带宽度应在右侧路缘带外不小于3.50m,有效长度不小于30m。

如港湾式紧急停车带不能同期实施,则右侧行车道仍应标示为紧急停车带,待港湾式紧急停车带等设施完善后再改变为行车道。

软土地基处理适用方法和条件

垫层与浅层处治、轻质路堤、反压护道、土工合成材料、预压及超载预压、竖向排水体预压、粒料桩、加固桩、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综合处治,处置后工后沉降标准不大于30cm

高速公路通过地质不良地段时,应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处理。

推荐采用碎石桩、强夯法、天然砂砾垫层处置。

1、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及石灰土挤密桩处理。

2、对于具有稳定的软层厚度,且含水量较大的粘性土及淤泥质土地基等进行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厚度变化无常,且深度不超过6~8m时,采用换填处理。

3、对于膨胀土地基应采用掺灰、换填等方法处理。

4、对于含水量较大的粉土、粉砂土地基,推荐采用碎石桩、天然砂砾垫层处置,并在处置完成后采用等载预压加速路基沉降,沉降稳定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

5、软基处置后的工后沉降标准,桥头不大于5cm,涵洞不大于10cm,路基不大于20cm。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

设置地下水阻断结构的条件和方案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

为了拦截含水层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可设置管式渗沟;为疏干潮湿的土质路堑边坡坡体和引排边坡上局部的上层滞水或泉水,可采用边坡渗沟。

在埋设渗沟时,为防止沟内槽孔堵塞,严格限制回填料的级配及细料含量;在采用边坡渗沟时,应垂直嵌入边坡坡底,其形状宜采用条带形布置;为了阻断路基下毛细水的上升,可采用砂砾垫层、土工织物、化学加固剂等措施进行处理。

路基填料处治方法及适用条件

填料最小强度(CBR)上路床>8%、下路床>5%,上路堤>4%,下路堤>3%,零填及路堑路床>8%。

路基填料最大粒径路床10cm,路堤15cm。

对于上路床,尽可能采用换填处理。

不具备换填条件,或提高压实度等级后路基填料仍不能满足强度要求时,可采用石灰土或水泥土处理,低液限粉土与湿陷性黄土可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种类及适用条件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3.0.5中,对于半刚性基层上的沥青层推荐厚度为12~18cm,具体数值综合论证选用,若交通量较小或选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性沥青时,可选用沥青层厚度的低值或中值。

对于表面抗滑层,4.1.5中规定除旧沥青面层上加铺抗滑层外,一般表面层厚度不宜小于4.0cm。

1、为保证抗滑性能,上面层厚度宜为4cm~6cm;基层和底基层的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力学性能和扩散应力效果,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及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结构层厚度。

设计时应该避免设置过厚或过薄的基层和底基层,基层和底基层的每层摊铺碾压厚度应为15cm~20cm,面层厚度应不小于最大公称粒径的3倍。

⑴、AC-13建议设计厚度4cm~5cm,AC-16建议设计厚度5cm~6cm,AC-20建议设计厚度7cm~8cm;

⑵、SMA一般用于抗滑表层,SMA-13建议设计厚度4cm~5cm,SMA-16建议设计厚度5cm~6cm。

2、粗粒式或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适用于下面层。

3、降雨量较大(年降雨量>600mm)的地区,以及采用透水性路面时,应有完善的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并设置防水层。

推荐路面结构

根据河南省自然气候、地理、地质条件的差异,分为豫南、豫西和豫东三个区域,按每个区域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标准当量轴次,分别推荐适应该地区的路面结构。

(一)累计标准当量轴次(万次):

400~800

1、豫南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8cm,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或二灰稳定粒料类(LFGA),厚度为16cm~32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2、豫西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6cm,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或二灰稳定粒料类LFGA,厚度为16cm~32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3、豫东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6cm,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厚度为16cm~32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

推荐路面结构

(二)累计标准当量轴次(万次):

800~1200

1、豫南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9cm,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或二灰稳定粒料类LFGA,厚度为15cm~34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2、豫西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6cm,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或二灰稳定粒料类LFGA,厚度为15~34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3、豫东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6cm,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厚度为15cm~34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三)累计标准当量轴次>1200(万次)

1、豫南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20cm,基层推荐采用水稳性及抗冲刷性能较好的贫水泥混凝土(Lco),厚度为20cm~30cm;或基层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或二灰稳定粒料类LFGA,厚度为cm15~34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

定土CS。

2、豫西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8cm,条件许可时,上面层与中面层可采用改性沥青,基层推荐采用抗车辙性能较好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M),厚度为12cm~15cm;或者采用水稳性较好的水泥稳定粒料CGA或二灰稳定粒料类LFGA,厚度为15cm~38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3、豫东地区

推荐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为18cm,基层推荐采用抗车辙性能较好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M),厚度为12cm~15cm;或者采用水泥稳定粒料CGA,厚度为15cm~38cm,底基层采用二灰土LFS或水泥稳定土CS。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

推荐路面结构

沥青混合料所用的集料应选用强度高、耐磨性好的矿料,在选用材料时应进行经济性能比较。

玄武岩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采用时应采取抗剥落措施(如掺加石灰粉等),石灰岩石料不宜用作上面层沥青混合料。

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采用的沥青宜为AH-70#,在重车多、交通量大的地区可从材料(比如考虑使用改性沥青、加入纤维等)和级配调整(如采用SMA或ATB结构)等方面来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在工期较紧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工期充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

匝道路面结构

匝道路面结构应与主线一致;对于匝道坡度较大、重车较多的路段,匝道路面可做特殊设计(如采用水泥混凝土、掺加各种纤维等)。

路面的特殊设计

对于同一条高速公路的不同路段或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差异较大时,要进行特殊设计,采用改变厚度或改变宽度的路面结构、设置港湾式紧急停车岛、增加车道等措施。

改性沥青的使用条件及改性性能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中4.1.3中规定“对于高速公路应选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以及经过试验验证、行之有效的改性沥青”。

为提高路面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路面上面层应优先选择改性沥青;在大流量交通、超重交通的沥青路面上面层和中面层均应采用改性沥青。

高速公路路面在以下条件下,应采用改性沥青:

1、用普通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时;

2、特重交通、超重交通、重交通的公路沥青表面层或特重交通、超重交通的中面层;

3、处于长纵坡、陡坡、半径较小的超高路段,或重车、超重车较多的路段;

4、铺筑特殊结构层,如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超薄罩面层(UTAC)、沥青封层等;

5、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有较高使用要求的公路或重点旅游公路。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

沥青混凝土类型及透水性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4.2.1中规定,选择沥青层的各层级配时,应至少有一层是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以防止雨水下渗;三层式沥青面层的表面层采用抗滑表层时,中面层应采用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双层式沥青面层的表面层采用抗滑表层时,下面层应采用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采用开级配或开级配热拌沥青碎石做表面层时,应在其下设置下封层。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密水性好,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排水性能好,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应严格控制,杜绝使用剩余空隙率在8%~15%之间的混合料设计方案。

1、密级配(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做封水层,其设计空隙率宜控制在3%~4.5%;

2、在沥青层与基层之间宜设置下封层,以防雨水下渗;

3、豫南多雨地区,可考虑设计排水性面层,设计空隙率宜控制在18%~25%之间,排水面层下应设置不透水的防水薄膜等,并应在路肩下设置纵向侧沟和横向排水管等,将雨水排出路基以外。

水泥稳定碎石及水泥稳定砂砾的强度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5.1.4中规定对于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类基层的7天(标准养护条件)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在3~4MPa之间;水泥稳定类底基层7天(标准养护条件)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MPa。

对于交通量大、重车多时取高值,一般情况取中、低值。

1、当每车道累计当量轴次小于1200×104时,水泥稳定类基层的7天(标准养护条件)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在3MPa~4MPa之间,不得超过5MPa;水泥稳定类底基层的7天(标准养护条件)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1.5Mpa~2MPa,上限不得大于3MPa。

2、当每车道累计当量轴次大于1200×104时,水泥稳定类基层的7天(标准养护条件)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在4Mpa~5MPa之间,不得超过6MPa;水泥稳定类底基层的7天(标准养护条件)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2MPa~3MPa,最大不得大于4MPa。

3、对于交通量大、重车多时取高值,一般情况取中、低值。

新路面结构类型应用

1、超级路面(Superpave)超级路面(Superpave)是美国SHRP研究的主要成果,其核心是两个规范和一个方法共同构成的沥青混合料设计与分析体系,即沥青结合料规范、沥青混合料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

与传统的沥青路面技术相比,超级路面(Superpave)具有很多优点,应积极探索超级路面(Superpave)的应用。

2、SMA技术SMA是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的填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

SMA具有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性能、耐疲劳性能、水稳定性等优势。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

新路面结构类型应用

3、柔性基层技术柔性基层能够满足未来更大的交通量和轴重的柔性抗疲劳沥青混凝土基层,是近年来欧美各国重点采用的一种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可大大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

以沥青稳定碎石为代表的柔性基层表现出较其他类型基层更好的使用性能和综合经济效益。

根据国外的应用经验,沥青面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总厚度值最小为20cm。

4、复合式路面复合式路面一般指刚柔复合的路面结构型式,下面采用水泥混凝土(PCC)、碾压混凝土(RCC)、贫混凝土(LC),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复合式路面在我省有一定的使用经验,从使用效果来看,车辙、坑槽、沉陷等病害相对较少。

可采取加筋纤维、土工织物、应力吸收层、适当增加沥青层厚度等措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建议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应为6~10cm。

在我省内缺乏以上新技术的应用经验,应积极探索试验,选择符合实际的路面结构形式。

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前期研究工作和施工中质量控制,并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

中央分隔带排水结构的设计要求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第4.2.2中要求中央分隔带将汇集和排除内倾车道的路面表水;

2、第6.2.3条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施,应视当地降雨量的大小考虑地下排水系统;若采用硬化或水难于下渗时,可不设地下排水系统。

若中央分隔带范围内不能阻止水向下和侧向渗水时:

1、必须设置纵、横向排水管,并加设高至填土面的防渗层;

2、纵向管道尽量贯通;

3、在路线的凹曲线底部及附近,必须逐渐加密横向排水管;

4、必须设置防排水管堵塞的过滤层;

5、横向排水管的横向坡度宜为3%~5%,并应充分考虑出口处的硬化处理。

路面边部排水设计要求和路面内部排水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第4.2.6中规定,泄水口的间距取决于过水断面水面漫盖宽度和泄水口的泄水能力;在凹曲线底部,须设置3个泄水口;

2、第5.1.2条中规定年降雨量大于600mm的地区宜设置路面内部排水系统;

3、第4.2.5条,泄水口设计主要参数为开口长度、低凹区的宽度和下凹深度;

4、第5.1.2条中规定路面内部排水系统的设计考虑满足三方面的使用要求:

⑴具有足够的泄水能力,排除渗入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

⑵自由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渗流时间不能太久,渗流路径不能太长;

⑶排水设施的耐久性。

1、泄水槽的进水口型式:

纵坡≥1.5%的路段应设置非对称式喇叭口,其它路段可设置对称式喇叭口;

2、年降雨量大于600mm的地区应设置完善的路面内部排水系统。

超高段排水设计要求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第4.3.1条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排水采用碟式;

2、在高速及一级公路上,不允许上侧半幅路面的表面水横向漫流过下半幅路面。

1、在中央分隔带内设置纵向汇水沟,分段设置集水井,集水井内设置横向排水管;

2、汇水沟段中央分隔带路缘石应设置为侧篦型;

3、应根据汇水面积、降雨量等确定集水井的尺寸,并应方便清淤、维修。

泄水槽设置的合理间距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中没这方面的要求。

1、设置间距宜为20m~40m;

2、桥头、凹曲线底部和变坡坡底处须适当加密设置;

3、泄水槽截面以宽50cm、深25cm为宜。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

蒸发池的尺寸及四壁的坡度和设置的位置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第4.4.15条中规定蒸发池边缘距路基边沟不应小于5m,面积较大的蒸发池不得小于20m。

2、蒸发池深度不应大于1.5~2m,容量不宜超过200m3~300m3

1、蒸发池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2、蒸发池深度可大于2m,面积不宜大于100m2,池底干砌或不铺砌。

排水边沟的设置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0130-2002)中4.2.4~4.2.6条规定:

边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汇水面积等确定。

1、对于排水量大或汇水面积大的路段应设置明排水边沟。

2、对于排水量小或汇水面积小的路段可设置矩型、便于清淤的暗排水边沟,以减少永久占地面积;挖方路段排水沟可设置较浅的矩形沟或浅碟型边沟。

3、地基为膨胀土的路段应采用梯形明排水边沟。

4、对于路侧不设护栏的路段,矩形边沟上应加设盖板。

5、当边沟水不能排入周围排水系统中时,采用分段设置方式,加大边沟尺寸,增加防渗措施,并在边沟外侧设挡水埝。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防护工程

防护工程

填方路基边坡防护与支挡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中规定:

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防护类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边坡高度、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路基稳定性不足和不良地质的路段,应注意路基边坡的防护与支挡加固的综合设计。

1、条件许可时,路基边坡宜放缓并优先采用植物防护;

2、填方高度低于4m地段,以植物防护为主;

3、填方高度4m~10m地段,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护处理;

4、边坡防护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路堑防护

1、膨胀土路基应放缓坡度并采用浆砌片石护砌;

2、一般土质挖方段坡脚处应设置1m~2m高的浆砌片石护面墙;

3、石质挖方路段,在保证防护质量的情况下,应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防护型式;尽可能采用客土喷播等植物防护的方式,美化景观。

4、在深挖方路段应根据渗水量和汇水面积合理设置盲沟和截水沟的尺寸;

5、路堑防护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桥梁涵洞

桥梁涵洞

桥梁推荐的结构型式及适用条件

在桥梁结构的选型上,应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坚持标准化、轻型化、装配化。

桥梁上部结构应优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适当发展钢结构。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和风景区范围内的桥梁宜采用连续梁、连续刚构、拱桥、斜拉桥等较为美观的桥型。

城镇附近的桥梁宜结合地形、环境选择美观、多样化的桥型。

桥梁设计应分析论证有关水文资料,精确计算设计流量和预留净空高度;桥梁上部宜采用建筑高度低、轻巧的结构。

桥梁设计要体现安全、实用、美观兼顾经济的要求。

靠近重要城市的大桥全桥和特大桥的主孔,要选择安全、实用、美观、结构新颖的桥型方案,还应考虑施工便捷、体现先进施工工艺的要求。

要根据城市的政治、历史、文化特征及发展要求进行景观设计。

主要结构型式和适用条件如下:

1、简支板桥

适用于宽浅河流及中小跨径桥梁,桥梁单跨跨径不得大于20m;

2、简支梁桥

适用于宽浅河流及中等跨径桥梁,桥梁单跨跨径不宜大于50m;

3、连续梁桥

适用于宽浅河流,主跨跨径宜在40m以上。

4、拱桥

山岭重丘区V形深沟且地质条件较好时,可以优先考虑采用钢管混凝土拱桥、刚架拱桥、箱型拱桥或桁架拱桥等;

5、连续刚构

适用于有通航要求的河流或深水河流,主跨跨径宜控制在80m以上;

6、靠近大城市的桥梁宜设计成一桥一结构形式,一桥一景,重要位置的桥梁设计标准要高,可以设计成标志性建筑。

如多塔斜拉、矮塔斜拉、高塔悬索桥等。

续表

设计内容

现行规范的要求、规定

技术要求

桥梁涵洞

桥梁涵洞

支座垫石

1、必须设置支座垫石,支座垫石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8cm,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盖梁相同。

2、支座垫石必须现浇,不得预制安装。

3、支座垫石混凝土必须与墩台盖梁混凝土浇注为一体,建议支座垫石混凝土与墩台盖梁混凝土整体浇注。

4、支座垫石中的上层钢筋网应铅垂插入盖梁混凝土中,插入深度应不小于钢筋的锚固长度。

桥梁荷载标准

高速公路和特大桥梁、特殊桥梁的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集中荷载标准值PK和车辆荷载按公路-I级的1.3倍设计。

空心板预制时避免胶囊芯模上浮的控制措施

1、设计时应考虑加密胶囊内模定位钢筋,间距宜为30cm。

2、设计时考虑钢筋笼固定措施,防止混凝土振捣时胶囊内膜带动钢筋笼整体上浮。

3、跨径16m以上的空心板,不得采用胶囊内模。

4、空心板桥梁设计中必须保证板间联系可靠,避免单板受力。

桥面铺装层及防排水设计要求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桥面铺装的结构型式宜与所在位置的公路路面相协调。

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特大桥、大桥的桥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

桥面应设排水设施。

跨越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的桥梁,桥面排水宜通过设在桥梁墩台处的竖向排水管排入地面排水设施中。

1、桥面铺装层

除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装配式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板桥

①、钢筋混凝土铺装层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10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

②、钢筋混凝土铺装层内的钢筋应采用Ⅱ级以上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③、钢筋网宜设为双层,钢筋网的间距应减小,建议为10cm×15cm。

④、设计时应考虑钢筋网定位措施,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