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28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资源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Word格式.docx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推崇他用生命写诗,用内心的意志理念流露,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沙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苏辛不同之处,辛是英雄豪杰之气,苏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

苏: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秦少游,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轻柔叙写,无一重字。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

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

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

顾?

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

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

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

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

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

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

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

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

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

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

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

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

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

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

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

当她在枕上一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

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

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

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

李商隐写的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

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

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

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

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

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

众镜相照

,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

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

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

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

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

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帖字通贴字。

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

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

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

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

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

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

而这一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

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

枕,锦,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

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

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

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

这就是跳接。

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

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

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

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

如同李商隐的诗: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

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

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

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

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

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

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

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

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

没有。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

也没有。

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

人胜是什么呢?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人日剪采为幡胜。

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

香红是花朵。

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

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

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

而下句

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

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

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

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

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

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

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

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

梦见什么?

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

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

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

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

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

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

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

在什么地点?

是水堂西面画帘垂。

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

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

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

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

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

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

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以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

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

怎样写呢?

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

所以。

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

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

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

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高。

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界。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

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

这是整个大背景的总写。

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

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词的一个指向。

现象学说,当你的主体意识跟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

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

满树繁花,可是一阵风吹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

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

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

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

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

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

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

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

中国词的奇妙,使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看到了比兴寄托。

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是他感情的本质。

杜甫说的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屈原也说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个女子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许身感情。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是很妙的一句词。

你要看他的折。

闲情是这句所写的主要内容。

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

所以,我曾经挣扎,曾经努力,要把这闲情抛掷。

这是第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

可是,你看他的开头两个字,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

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

这是第三层意思。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

郁抑怆怳。

香港学者饶宗颐说:

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

就是说他的感情是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他说: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那一份感情-惆怅还依旧。

彼此呼应。

谁道闲情抛掷久,是笔法的盘郁。

每到,依旧,也是笔法的盘郁。

他在主要内容上所写的,刚才是闲情,现在是惆怅。

都不是具体的感情的事件。

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

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

所以,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为什么呢?

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是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

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不能够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我在它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

这样的词句有什么特色?

它表现了几点特色。

一个是不辞两个字。

他是在艰苦困难之中,有一种奋斗有一种挣扎的努力。

不甘心就失败下去。

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了,这是不辞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

还有镜里两字,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反省,他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

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走上了一个悲哀的下场了,冯正中不是的。

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

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

我有反省,有自觉。

那你说你就放下好了,他说我不辞---那镜里的朱颜瘦,这是他的词在感情的意境上的特色。

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呢?

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了的悲剧人物。

他年轻时因他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了密切的交往。

等到李璟即位,他就一步步官至宰相了。

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在政党的攻击中,冯延巳被罢免了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

冯煦《阳春集序》曾说:

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

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

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了密切的关系,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

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内心无限感慨,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

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

所以缪悠其辞,若显若晦。

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

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这是冯词的一种意境。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这后片的词与前片是互相呼应的。

河畔青芜堤上柳。

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

何事使我惆怅,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

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

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前半首。

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

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

愁的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还依旧的惆怅。

所以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

可是对于下半首说呢,正是今年新的青草,新的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也是兴。

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

他不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

这是他悲剧性格很明显的一点。

我是挣扎过的,而我仍然不得解脱。

所以,最后两句就说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我们欣赏词一定要用细微的感受去欣赏,如果不能如此,那么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

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

满字是非常有力的。

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

为什么要如此?

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

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于他自己的Consciousness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

这就是词的微妙的作用,就是王国维所说的:

词。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

所有的人都回去了,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写得这么深沉感动的感情是什么?

他没有说。

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冯正中写梅花的落就已经表现了他的特色。

每个人写花落都不同的。

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简洁有力。

可是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多么曲折盘旋,沉痛悲哀。

梅落还不够,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这正是冯正中用情的那种固执,那种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

所以饶宗颐说他是开济老臣的怀抱。

前面三句是写眼前的风景,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是写昨天晚上的情事。

而这情景之间彼此是有呼应的。

良辰美景的梅花不能够常有,赏心乐事的笙歌也不能常有。

今天面对着梅落繁枝是我昨夜酒醒后的早晨之所见,所以学雪随风的落花的飞舞,是他笙歌散去之后的惆怅哀伤的盘旋飞舞。

楼上春山寒四面,如同上一首独立小桥风满袖。

楼上是这么高,这么孤立,而且四面春山,表现出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鸿雁是传书的,我有所期待,可是过尽征鸿,没有一封我的书信到来,而这个时候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这是等候之中的一种落空的感觉。

在孤独寒冷之中,我所盼望的没有来,而四面一片迷茫。

那种失望和西方的荒谬剧《等待戈多》传达的期待,盼望的落空是一样的。

不过它们表达的形式不同,《等待戈多》完全是用没有意义的对话,你就觉得这么荒谬,枯燥和单调。

可是中国词所写得怅惘哀伤,幽婉缠绵,你能感觉到情韵的绵长。

一晌凭栏人不见,我长久地在楼头伫立。

这时间感觉还曾在哪里暗示出来呢?

前半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那是早晨。

昨夜笙歌容易散,昨夜刚刚过去。

过尽征鸿在这四个字之中已经从早晨来到黄昏了,已经到了暮景烟深浅的时候。

我长久地依靠在栏杆上,但我所盼望的那个人没有出现。

但冯正中不放弃。

后面接下来说鲛绡掩泪思量遍。

鲛,传说海底有鲛人,可以织出绡,一种非常美丽柔软的材料。

鲛人传说可以泣泪成珠。

泪是这样悲哀,珠是这样美好。

掩,是用手捺一捺,把眼泪拭干。

温柔敦厚,诗教也。

中国人一般不用那种决绝的痛哭哀号,流下泪来还用鲛绡把眼泪轻轻地擦去。

但是,他放弃了吗?

鲛绡掩泪,还要千回百思量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评语说: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

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

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

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

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

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

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

荷花是怎么凋零的?

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

荷叶呢?

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

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

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

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

这句话就不高明。

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

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

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

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

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

菡萏出于《尔雅释草》:

荷。

其花菡萏。

给人以珍贵的感觉。

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

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

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

他说

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

众芳芜秽。

屈原说: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如果我种的花死去了,你们大家种的花却活着,那我一个人种的花都死掉有什么关系!

他说我所悲哀的是众芳,是大家的花都死去了,这才是可悲的事情。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在期待着征夫,所以,她看到荷花的凋零憔悴,说:

还与容光共憔悴。

我如花的容光,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

有的版本是

容光,有的版本是韶光,也未始不可以,但是韶光不必拘束来指春光。

韶光就是指美好的年华。

她说菡萏的香销跟美好的年华一同消逝了。

所以不堪看。

这是白天的景色。

夜晚的时候,她说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当夜晚细雨之中,她跟她所怀念的丈夫-征夫在梦中相见了。

醒了,细雨梦回,才发现她所怀念的征夫,远在鸡塞之外。

鸡塞者,是鸡鹿塞,乃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

而她梦醒后不能再一次的成眠,心中有这么多哀伤缭乱的感情,所以小楼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