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34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4次1考

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梳理·

基础知识]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b)

1.国际背景: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内背景:

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危机严重。

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

战争

侵华国

时间

结果及影响

鸦片战争

1840~

1842年

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

英法

1856~

1860年

英、法、俄攫取了更多权益,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

1883~

1885年

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中日甲午

1894~

1895年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

军侵华

德、奥等

1900~

1901年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

条约

内容

危害

《南京

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被破坏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突出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马关

割辽东半岛(未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负担加重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和抢夺殖民地的要求

《辛丑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关税盐税抵押,便利了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洋人的朝廷”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权)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控制清政府和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四、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1.在社会性质上,列强的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

3.文化上,丧心病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4.在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5.在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史论要点]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

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突破·

核心要点]

要点一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

史料一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读史用史]史料一表明英国人取得什么特权?

对中国有何影响?

提示:

特权:

协定关税特权。

影响:

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

史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读史用史]史料二反映了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其站在什么角度认识的?

近代化的角度,肯定了鸦片战争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要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读史用史]史料一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哪方面的影响?

后来有何表现?

中国人民群体意识形成的开始和救亡高潮的到来。

表现:

“实业救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学习西方内容上也从器物层次到政治制度。

史料二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读史用史]该“议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下面漫画的主旨?

综合史料与漫画简述该“议约”的影响?

漫画中的那个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精练·

选考题组]

【例】综合考查列强政治经济侵略

浙江4月选考)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符合“20世纪”初和“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破坏,②④正确。

答案 C

练1史料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

江苏单科,6改编)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材料反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解析 根据史料“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导致,D项正确。

答案 D

练2史料辨识考查不平等条约

浙江4月选考)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D.《胶澳租界条约》

解析 根据题干史料中“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可知,此条约为《南京条约》。

练3辨析考查列强侵华攫取的特权

台州高三期末质检)有西方学者曾将近代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某一特权视为“在条约中具有最深远的后果并成为外国人在华享有一切让与权的主要根据的条款”。

下列条文体现这一特权的是(  )

A.“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英商卸货后自投商贾,无论与何人交易,听从其便”

C.“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

D.“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

解析 题干材料主旨显示该特权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分析四个选项,A项中“一体均沾”与题干材料主旨相符,故选A项。

答案 A

考点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加试)左宗棠收复新疆(b+)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俄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2)1865~1870年阿古柏先后攻占南疆和北疆,1871年俄国出兵强占伊犁。

2.过程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至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2)军事支持曾纪泽入俄谈判,1881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复伊犁。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知识拓展】

左宗棠,汉族,湖南人,晚清军事家,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湘军统帅。

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二、黄海海战(b)

1.性质:

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爆发: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

3.爱国将领:

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等率军英勇作战。

4.结果: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失去黄海制海权,最终在威海卫海战中全军覆没。

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1.起因:

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概况:

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由于缺乏清政府支持,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

是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反侵略斗争,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要点一 (加试)左宗棠收复新疆

史料一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

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读史用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史料二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

随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XX百科

[读史用史]根据两则史料,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

治理新疆,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

要点二 黄海海战

史料 “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读史用史]史料用黄海海战的史实有力地驳斥了“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支撑北洋水师将士以血肉之躯坚持奋战的是什么?

对民族、国家的道义、责任感。

【例】引用考古成果考查黄海海战

浙江10月选考)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

它是(  )

A.“致远”舰B.“定远”舰

C.“靖远”舰D.“经远”舰

解析 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A项正确;

“定远”舰由管带刘步蟾代为指挥;

“靖远”舰管带是叶祖珪;

“经远”舰管带是林永升。

练1史学资料识历史

下图是日本史书中的一张战争形势图,它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A.反割台斗争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D.鸦片战争

解析 由图中“定远”、“靖远”“吉野”等舰船名称就可判断此次海战是黄海海战。

答案 B

练2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细化考查

温州十校高二期末)丘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忘”,愿意与驻台清军“誓死守御”。

这一幕出现在农历(  )

A.甲午年B.乙未年

C.庚子年D.辛丑年

解析 材料“丘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愿意与驻台清军‘誓死守御’”等信息显示此时《马关条约》已经签订,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为甲午年,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则为乙未年,故选B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

温州十校高二期末)英人习惯上把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OpiumWar)称为“通商战争”(TradeWar),其原因可能包括(  )

①鸦片贸易涉及的道德问题 ②对战争根源的思考

③对战争首先发动者的争议 ④对战争影响的预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对战争的首先发动者不存在争议,是英国首先发动的,故③错误。

2.(2017·

温州十校高三联考)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

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

A.关税主权B.司法主权

C.领土主权D.贸易主权

解析 关税自主是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英国商人获得只服从本国法律的权利是对中国司法管辖权的破坏,故B项正确;

领土主权是指中国领土被侵占掠夺,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法律方面的内容,与贸易主权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

温州十校高二期末)历史漫画往往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下列各项,与这两幅历史漫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无直接关联的是(  )

图一   图二

A.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B.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解析 图一形容的是列强瓜分中国,图二形容的是八国联军侵华。

A项是指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图二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7·

温州高二期中联考)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陈词:

“日本走趋西法,虽仅得其形,而所有船炮略足以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确有把握。

”当时(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B.列强协同侵略中国

C.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D.中日冲突迫在眉睫

解析 材料只提到日本的情况,故选D项。

5.(2015·

浙江会考)民国时期的小说家包天笑在晚年追叙说:

“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他叙述的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材料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的觉醒,由材料“割去了台湾”信息也可判断。

6.(2017·

衢州质检)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四、浙江省杭州府。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胶澳租界条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选B项。

7.(原创)读下图,它是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形势图。

此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规定(  )

A.广州等五口开放为通商口岸

B.列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

C.允许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拆除北京到天津大沽沿线的炮台

解析 由图示中黄海、辽东半岛等信息判断该形势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符合题意。

A、B项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均排除。

8.(2017·

杭州高三期末)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

“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

B.徐骧、邱逢甲领导义军斗争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

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

解析 材料中“倭人竟割台湾去”可以看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故B项符合题意。

9.(2017·

台州2月评估)右图所示徽章是百年前法国政府颁发给当时参与对华战争士兵的“中国战役纪念章”。

徽章为银质,附章及章的背面分别印有“1900-CHINE-1901”等字样。

该徽章反映法国参与了哪次“中国战役”(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A项时间是1856~1860年,B项时间是1883~1885年,C项时间是1894~1895年,D项时间是1900~1901年,只有D项与题干中时间“1901年”相符,而且八国联军包括法国,故选D项。

10.(2017·

萧山区命题比赛)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允定各使馆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南京条约》B.《南京条约》附件

解析 材料中“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即“划定使馆界”,据此判断为《辛丑条约》的内容。

11.(2016·

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是选择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

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  )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列强取得北京到山海关沿线驻军的权利。

12.(2017·

山东省菏泽市一模改编)李鸿章曾就1876年《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

“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

这说明李鸿章(  )

A.认为中国应效仿西方开埠通商

B.在为清政府的卖国行为辩护

C.添开口岸对中国自强于事无补

D.欲实现自强便不可添开口岸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列强侵华对中国思想观念及统治理念的影响。

“已经门户洞开”、“其病不在添口”等信息,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13.(加试题)(2017·

浙江嘉兴基础测试)有人为悼念一位近代知名人物写了一副挽联:

“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

”这位知名人物应是(  )

A.林则徐B.魏源

C.左宗棠D.梁启超

解析 从挽联中的“封疆”“侯伯”“宰辅”“枢机”和“依帝左右”等关键信息,可知该人物应当是清政府的一名重要官员,又据材料“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可知此人是湖南人,并参加过多次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战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人应为左宗棠,故C项正确。

14.(加试题)(2017·

温州高二期中联考)清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歌颂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在1878年收回了伊犁

B.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

C.阿古柏曾出兵强占伊犁地区

D.左宗棠入疆旨在镇压地方武装叛乱

解析 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A项错误;

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C项错误;

左宗棠入疆的目的是收复新疆,D项错误。

故选B项。

15.(加试题)(2017·

浙江杭州一模)右图是一本介绍中国近代某位著名历史人物的书籍,根据其封面的信息判断,空白处最有可能填写的姓名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纪泽D.梁启超

解析 1880年,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最终于1881年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收回伊犁,与图中“虎口索食第一人”“晚清外交家”相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离现场更近一些罢了。

——据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整理

材料二 尽管传统的看法是纳粹德国首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日本军队的行动更早。

1937年下半年,日本从傀儡国满洲调集了大批军队准备入侵中国。

……中国军队在一些地区的抵抗十分顽强,日本士兵采取了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对付中国的士兵和平民。

……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1941年晚期夺取西方在整个东南亚的殖民地之前,日本和中国就已经陷入了大规模的战争,誓死争夺着对整个东亚的控制权。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军队深陷中国战场。

——摘自亚达斯等《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1937年下半年”和“日本士兵采取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分别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答案 

(1)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或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

经济上,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或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2)事件:

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意义: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二战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抗击着日军主要的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配合了太平洋战场和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