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意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3739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则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原则意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则意见.docx

《原则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则意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则意见.docx

原则意见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制定2010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是我院2010年的工作主题和重要工程之一,为了进一步深化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我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形成既体现学院教学改革思想、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素质教育工程要求,又能保障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特提出关于制定2010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制定原则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学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2010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方案的编制。

1、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求

2010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等文件精神。

2、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素能本位”的原则

要树立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思想道德优先、坚持职业技能为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改革战略观,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创业与就业素质、职业迁徙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

把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3、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继续坚持“双证书”制度的原则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考虑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和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将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课证融通。

通过科学安排第一课堂的实训(验)、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调查研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方案制定,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突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具有科学创新和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规格、毕业要求明确具体

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准确、具体;培养规格中根据就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描述必须具体;各专业学生毕业资格必须明确,特别是证书的要求和替换方式要清楚。

2、课程体系科学适用

构建符合就业岗位素能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和难点。

各专业必须依据就业岗位素能要求,吸收科技和社会发展新成果,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度。

积极探索基于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3、课程设置体现素能培养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沟通以交流能力、礼仪与公关能力、岗位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岗位职业技能,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充分体现素能本位。

各二级学院、系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需要,突出课程设置特色。

5、突出示范、强化重点、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我院省级示范建设专业要紧紧围绕示范建设方案,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制定详细并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院级示范建设专业、省级和院级示范建设专业所覆盖专业群中的专业可以参照示范专业建设要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在2009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参照新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2010级对口单招的专业,必须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课时、学期安排、第二课堂活动安排必须符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规律、专业培养素能要求。

三、培养模式

为了深入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下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具体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大于50%。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下面三种培养模式可供参考:

1、“2+0.5+0.5”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校内所有的课程(含活动项目)任务,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进行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与创业实践。

2、“1.5+0.5+0.5+0.5”培养模式

前三个学期(1.5学年)完成大部分课程(含活动项目)的任务,利用第四学期(0.5学年)实行工学交替,进行专业实习,第五学期(0.5学年)完成校内尚未修完的课程(含活动项目)任务,第六学期(0.5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与创业实践。

3、“1+0.5+1+0.5”培养模式

前两个学期(1学年)在校内完成部分课程(含活动项目)任务,第三学期(0.5学年)实行工学交替,进行专业实习,第四、第五学期(1学年)完成校内尚未修完的课程(含活动项目)任务,第六学期(0.5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与创业实践。

鼓励各二级学院、系创新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全新培养模式。

四、课程设置

1、课程分类

采取“基础素能模块”、“核心素能模块”、“素能拓展模块”的纵向课程模块体系。

每一模块内的课程体系设计,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职业知识的要求。

“基础素能模块”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通用的基本素质、专业特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教育、实用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教育与实践、军事理论课、商业应用文写作、简明商务知识、礼仪与沟通等课程。

“核心素能模块”课程体系设计要依据专业的特性采取“基于工作岗位”、“基于业务流程”、“基于工作过程”要求进行设计,同时科目课程名称要反映工作实际,由各院、系根据专业需要自行安排。

“素能拓展模块”要体现就业方向拓展、职业迁徙能力、综合素能养成等方面的要求,一般通过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活动来体现。

2、考证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技能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全面落实“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关的科目课程、课程标准、考试标准相衔接,融入日常教学,并作出明确要求。

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所列技能证书应该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3、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践课程包括课内训练、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调查报告、课题立项、相关成果、相关方案等)、第二课堂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其它教学活动。

4.课程归属

应考虑历史课程归属因素和符合科学规律原则确定课程开课院系(部),编制课程代码。

5、有关说明

(1)选修课分为全院公共选修课和院系专业选修课两类。

公共选修课由学院统一制定课程安排表,向全院学生开放,实行学分制。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的公共教育,各专业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艺术类公共课修满学分,也可以通过参加艺术社团活动取得学分。

其他公共选修课课时为8-24课时。

除此之外专业选修课由各二级学院、系确定,实行2+1模式的专业,选修课在第2—4学期开设。

其他模式下的选修课可根据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确定。

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方向或能力延伸拓展的实际需要设置,选修课按组设置,学生可自主从每组中选课,如二选一、三选一、三选二、……五选三等等。

(2)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电子商务专业除外)、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除外)所有专业统一开设《简明商务知识》课程(24课时)。

(3)为了增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岗位外语能力,全院各专业均开设《礼仪与沟通》(24学时)(经济贸易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旅游管理系、商务英语系第三学期开设,其他专业第四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20学时)(旅游管理系、商务外语系、机电工程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经济贸易学院、会计金融学院第二学期开设)岗位外语会话(32学时)。

开设专业外语的专业,可不再单独开设岗位外语会话课程,但专业外语课程应加强岗位外语会话训练,会话训练课时不得少于总课时的50%。

(4)体育课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为课堂教学,每周2课时,共64学时;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为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人每周参加2次(每次1小时)体育活动,共19次38学时。

(5)各专业均开设《形势政策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第一、第二学期每学期开设2次,每次2学时,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2次,每次2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共40学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设在第二学期,共64学时,其中课内教学54学时,学生课外实践(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社会调查、社会实践)10学时。

(6)经济贸易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所有专业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开设经济数学基础(4课时/周)、商业应用文写作(2课时/周),信息工程系(电子商务专业除外)、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除外)所有专业开设工程数学基础(开设两个学期,4课时/周)。

(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

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的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

经济贸易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旅游管理系、商务外语系在第二学期开设。

(8)各专业劳动周安排在第二学年,分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安排,各二级学院、系班级安排的顺序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排序相同。

其他模式下的劳动周安排根据情况酌情排定。

(9)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实行专题讲座正常排课,《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按周集中安排。

两门课程的开设安排为:

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的各专业分别在第一、三学期开设。

经济贸易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旅游管理系、商务外语系在第二、四学期开设。

第二课堂要安排适当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活动。

全院所有专业均开设《军事理论课》(24学时),其开设安排为:

经济贸易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旅游管理系、商务外语系、国际教学部的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的各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

(10)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是学生必须完成的选修课程,纳入毕业学分要求。

学院团委、各二级学院(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表。

暑期分为社会实践和暑假两部分,两个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过程,列入计划,每个暑期社会实践2个学分,由各二级学院、系组织考核。

(11)国际教学部各专业教学计划,可纳入到其他系部的相应专业进行统一制定。

(12)课程总授课学时为周课时乘以授课学期的实际教学周数,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在不同学期开设可作适当调整。

五、学分与学时

1、总学分

三学年总学分控制在140--160以内。

2、课程与活动学分

(1)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需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动。

一般情况下,周2学时为2个学分,依次类推。

同时,学分可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上下浮动,浮动不超过100%。

(如周2学时的课程不能超过4学分。

(2)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或社团活动2个学分,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均为1学分。

(3)以周开设的实践课(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军训、毕业教育等)每周计1学分;不满一周计0.5学分。

(4)两个暑期社会实践各按2学分设计。

(5)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院团委和社团活动(累计20小时)2学分、二级学院和系团委和社团活动(累计20小时)2学分。

3、总学时数

(1)校内教学总学时:

三年总学时为:

(以2+1模式为例)1600—1800。

(2)校外顶岗实习学时:

每周按24学时计算,每周计1学分。

(3)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大于50%。

4、周学时

周学时一般为22-26学时(在校学习阶段)。

5、考试课程每学期一般不超过3门。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各专业的计算机课,如果学期考试不及格,可以用考取的该证书进行成绩互换,但不可以用学期考试成绩换取证书。

六、基本框架和内容

(一)招生对象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三)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维度表)

1、应掌握的知识

2、应具备的能力

3、素质结构

(四)毕业要求

符合毕业的基本要求,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修满第二课堂学分,获得规定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取得规定的专业技能证书。

(五)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教学学时数(含实践教学环节)比例表

(六)人才培养计划进程表

1、教学计划进程表由二级学院和系编制。

2、公共选修课计划表由教务处编制。

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审定流程

1、在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各二级学院、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各二级学院、系主任(院长)组织本部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工作。

2、由教务处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确定部分基础素能模块及素能拓展模块课程的开设菜单,学制学分、培养方案框架等内容。

3、各二级学院、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定(一般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研究),防止个人主观臆断。

4、教研室主任将制定或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二级学院、系教学主任(院长)组织二级学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审核无修改意见后提交主任终审定稿,各二级学院、系连同《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意见表》一并交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

5、人才培养方案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后,由学院分管院长批准后,教务处组织汇总印发,二级学院、系遵照执行。

附件一:

一般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模板

附件二:

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意见表

2010年3月29日

附件一:

一般专业教学计划模板

××××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

******)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

学制: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培养目标:

就业岗位:

三、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维度表

1、知识结构分解表

 

2、能力结构分解表

 

3、素质结构分解表

 

四、课程模块设置

(一)基础素能模块

1、××××(即课程名称)2、××××

3、××××4、××××

(二)核心素能模块

1、××××(即课程名称)2、××××

3、××××4、××××

(三)素能拓展模块(含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

1、××××(即课程名称)2、××××

3、××××4、××××

五、毕业要求

(一)课程要求

1.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

2.修满第二课堂学分

(二)技能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必须获得如下证书:

1、××××证书

2、××××证书

3、××××证书

六、附表:

技能证书考证安排表(附表一)

第一课堂教学学时数比例表(附表二)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附表三)

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四)

创业教育计划安排表(附表五)

2010~2013学年教学周数与放假/社会实践安排表(附表六)

附表一

技能证书考证安排表

类别

序号

证书名称

考证学期

相关课程名称

备注

(是否可替代)

必考证书

1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级证书

第×学期

×××(即课程名称)、×××、

2

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级证书

第×学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

××××、××××

3

选考证书

4

5

附表二

第一课堂教学学时数(含实践教学环节)比例表

类别

理论教学

学时数

实践教学

学时数

实践教学学时比例(%)

备注

基础素能模块

顶岗实习每周按24学时计算。

核心素能模块

素能拓展模块

合计

注:

课堂讲授学时数不含课内实训学时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按50%计算。

 

附表三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环节

学期

课内

讲训

专业

实习

顶岗

实习

毕业

设计

考试

入学教育/军训

劳动

毕业

教育

机动

学期总

周数

备注

(暑期社会实践)

14

1

2

1

18

18

1

1

20

4

18

1

1

1

21

19

1

1

21

4

18

1

1

20

17

1

1

1

20

合计

附表四教学计划进程表(三年制)

类型

课程与活动名称

课程

代码

修习类别

学时学分数

建议开设学期及周课时

考核类型

学时

学分

其中实践学时

第一学期

(14w)

第二学期(18w)

第三学期

(18w)

第四学期

(19w)

第五学期

(18w)

第六学期

(17w)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jc1010

必修

42

3

3

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jc1021

必修

64

4

10

3

考查

形势政策教育

jc1090

必修

12

1

考查

实用英语

(一)

wy4021

必修

56

4

4

考试

实用英语

(二)

wy4022

必修

72

4

4

考试

体育

(一)

ty1011

必修

28

2

2

考查

体育

(二)

ty1012

必修

36

2

2

考查

计算机应用基础

xx1020

必修

56

4

30

4

考试

经济数学基础

jc3031

必修

56

4

4

考试

工程数学基础

jc3051

必修

128

8

4

4

考试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xg0010

必修

20

2

10

2

考查

创业教育与实践

xg0011

必修

20

2

10

1w

考查

军事理论课

xg0012

必修

24

2

2

考查

商业应用文写作

Jc2023

必修

36

2

12

2

考查

简明商务知识

mj0002

必修

24

2

12

考查

礼仪与沟通

mj0001

必修

24

2

12

考查

小计

小计

素能拓展模块

岗位外语会话

必修

32

2

32

考查

艺术类选修课/人文公选课

选修

32

2

16

考查

小计

合计

第二课堂

入学教育/军训

Xg0001

必修

2w

2

2w

2w

考查

劳动

Xg0002

必修

1w

1

1w

1w

考查

课外体育活动

ty1013

必修

38

2

2

社会实践

Xg0003

必修

8w

4

8w

4w

4w

考查

创业创新训练计划

Xg0004

必修

20h

2

20h

10h

10h

考查

校团委艺术社团活动

Xg0005

必修

20h

2

20h

6h

7h

7h

考查

分院、系社团活动

Xg0006

必修

20h

2

20h

6h

7h

7h

考查

校团委其他活动

Xg0007

必修

20h

2

20h

6h

7h

7h

考查

分院、系其他活动

Xg0008

必修

20h

2

20h

6h

7h

7h

考查

毕业教育

Xg0009

必修

1w

1

1w

考查

注:

第二课堂未列课时和周数的项目,该计划仅定学分,具体时间安排,由考核部门制定细则加以确认。

附表五:

创业教育计划安排表

阶段名称

教育内容

具体项目

学分

创业教学

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专项课程

4

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他课程

创业模拟

虚拟创业

创业创新训练计划

2

虚拟企业与虚拟商贸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阶段实习活动

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

创业园实践

顶岗实习期间创业实践

 

附表六:

2010~2013学年教学周数与放假安排

年度

学期

开学上课

(周一)

放假/社会实践日

总周数

(含考试)

春节

(初一)

寒假

社会实践

/暑假

2010~2011

2010年10月8日

1周

15周

2011年2月3日

4W

2011年2月21日

1周

19周

4W/5W

2011~2012

2011年9月5日

1周

20周

2012年1月23日

4W

2012年2月5日

1周

21周

4W/5W

2012~2013

2012年9月3日

1周

20周

2013年2月9日

4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