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3986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名著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着导读《飞向太空港》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简介】

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着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

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精练导读】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

一、西昌:

同步卫星的故乡

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重大节日是火把节。

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

还可以避开大中城市。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自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1986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1986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

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二、发射场:

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

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

一是要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二是要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三是要准备“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

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余福良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直肠癌晚期。

三、酒吧:

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

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彝族文化,不要像美国人赶走印第安人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

在相隔年22年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五、举起火箭的大旗

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上官世盘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

他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

乌可力和陈寿椿联名给航天部副部长宋健写了一封建议信,得到了航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1985年6月,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巴黎举行。

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乌可力。

在法国,一天傍晚,乌可力和王兴走进一家法籍华人的饭馆,得到了盛情款待。

许多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的火箭走向了世界,都非常自豪。

这次展览还得到李鹏总理的支持。

中国向世界宣布:

中国的“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七、天时地得人和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美国连续三次大失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

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也发生爆炸。

对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十分有利。

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1986的年4月,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代表团前往美国。

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支持。

但是由于中国火箭专家首次涉足世界商业发射市场,没有经验,屡屡受挫。

美国特雷卫星公司总经理舒尔兹给了乌可力一幅漫画,啤酒瓶的组成的发射架上挂着鞭炮,上面写着中国“长征三号”!

九、轨道大转移

198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正式文件,将发射外国卫星列入国家的重点工程。

十、面对世界的挑战

1986年,中国与美国西联卫星公司终于签订了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西联六号”卫星的发射订座协议。

但是突然所有绿灯对西联公司关闭,公司破产。

美国特雷卫星公司总裁施瓦兹(美籍华人)大胆地接了过来,但是这家公司也没能逃脱破产命运。

外商纷纷离去。

中国航天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终于在1988年,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决定由中国发射。

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批准一项由中国火箭发射三颗美国通信卫星的计划。

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

1988年11月24日,中国谈判代表团前往美国谈判,团长孙家栋,谈判成功,“亚星”就能够出境。

美国代表团团长是尤金.麦卡里斯特,首席谈判代表是威克逊先生。

谈判从第一稿谈到第十稿,12月17日,终于草签了中美两国政府间的最后一个协议文件。

十二、布什:

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

从提议发射外国卫星到今天正式签订合同,整整五年。

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乌可力代表中方,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薛栋代表用户,签署了关于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正式合同。

经过多方努力,1989年12月,美国白宫发言人正式宣布批准“亚星”(及其他两颗卫星)许可证。

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十三、起飞,波音747

“亚洲一号”卫星是原名是“西联星六号”,它是因为发送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由美国航天员加德纳和艾伦从天上抱回人间的。

为保证“亚星”安全抵达西昌,美国休斯公司运用巨款包租了这架波音747飞机,这家快运公司的雏形是美国空军飞虎队。

十四、护送升降平台

升降平台是美方评审西昌机场一个首要而又必须具备的条件。

它用于把卫星和设备集装箱从飞机上卸放到地面。

这个升降平台全国少有,是从北京用火车专列运到成都的,但是运到西昌,却是一个叫许土龙的司机用大拖车在众多人的护送下,艰难运到西昌的。

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

卫星及设备的装卸工作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那一天机场风特别大,每个人都口干舌燥,黑脸翻译许建国的将一瓶健力宝递给了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他只喝了一小口就传给了马克,就这样传了一圈……

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

卫星测试厂房是由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总负责人安毅民先生。

美方专家经过反复测试后,非常满意。

“亚洲一号”卫星送到后,美国人管控了厂房的钥匙。

第四章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

中国的火箭已经构成了一个长征号家族,它从古至今同样走过了比二万五千里长征更长的艰难历程。

十七、欧亚大陆怪圈

唐朝时,中国便发明了火药喷射火箭,明朝时研制成功了多级火箭。

但从15世纪起,中国的大门关闭了。

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优秀的火箭专家又开始了对火箭的研制。

比如,科学家丁拱辰和丁守存,根据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康格里夫”火箭,研制了近代大火箭。

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

德国的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军攻占了这一地方,将留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和图纸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运回了莫斯科。

美军占领了德国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将布劳恩等一大批专家和技术员以及三百节车皮的资料设备,全部带回了美国。

钱学森1935年赴美求学,投师当代力学大师卡门的门下。

是美国学术界公认的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的权威学者之一。

1955年他回国后,便向周恩来呈上一份报告《建立国防工业意见书》,1956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

1964年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终于发射成功。

从此开始了独立研制火箭的历史,但是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了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火箭的专家们。

即使如此,火箭还是要逆风发射。

1966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地球静止轨道,是指距地面约三万六千公里高、与地球同心、与赤道同面的轨道。

1984年,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被送入三万六千公里地球静止轨道。

“长征三号”的第三级火箭,采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燃料发动机--氢氧发动机。

总总师任新民

1978年,氢氧发动机首次试验失败,造成多人受伤。

主管领导差点让它下马。

任总以他的远见和胆略,无私无畏、敢于进谏的精神,让这种发动机再次成为研究的第一方案。

国防部五院成立后,钱学森点将,他到五院担任了第六研究室主任,从此踏上中国航天之路。

他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所以被同事亲切称为“总总师”。

他平时很低调,但是遇到关键问题却敢于“大出风头”。

他喜欢散步,热爱自然,还喜欢读史书。

“带头羊”谢光选

他是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

他说这枚火箭是全国能力协作的结果,是按勤俭节约的原则搞的。

“土八路”王之任

她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是一位女性。

二十、苦恋:

中国箭与美国星

我们的火箭与美国火箭的接口不一致,刘素云和曹丽君,两位女专家,仅用半个月时间,便设计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星箭过渡锥。

1989年12月,中美双方在洛杉矶举行了第三次技术协调,中国的火箭与美国的卫星对接与分离试验完全成功。

但美方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卫星的起旋问题,中国过去都是火箭与卫星分离后,卫星自动起旋的。

美方提出卫星必须在与火箭分离之前一秒钟先起旋。

中国专家研究决定采用第三级火箭和卫星同时旋转后,再让卫星与火箭分离的方案。

当然,美国在技术协调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

东方与西方在空间技术上携手合作,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西方存在诸多不同。

二十一、同一世界,两种活法

美国工作队队员来的时候带来了许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甚至还有烤箱等,虽然中国还给给了他们每天四百美元的补助,相比中方工作人员每天五元的伙食补助高很多,但是他们依然觉得不满意。

觉得不能点菜,这种集体伙食不习惯,没有自由。

洗澡水时冷时热,气得跳脚,服务员不帮忙洗内裤,弄不明白为什么等等,但是中方最终以热情而诚恳的服务,让美国朋友感动了。

二十二、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

枯燥文化生活对美国人来说完全受不了,一开始便提出要求要每周到香港去度一次周末,希望开设一班专机。

他们的外出活动也受到了中方的限制,宾馆很快开展了一些健身活动,还邀请了一些姑娘陪同美国朋友跳舞。

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懂得入乡随俗,遵纪守法的。

二十三、有车不坐要骑车

热爱自行车运动的美国人,好不容易来到西昌发射卫星,骑车旅游又受到了限制,得到军委、国务院批准后,才同意美国朋友骑车旅游,但必须办理中国旅游证书。

得到许可后,休斯公司队长鲁.马克带着车队出发了,沿途山民瞪大了眼睛看着这群“怪物”。

二十四、回归自然

对常年生活在这儿的官兵来说,连孩子都希望离开这儿,希望父母转业。

但是美国却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公园。

美国高级工程师斯赖尔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这些奇迹。

许建国告诉他一个故事:

几千名火箭战士在60年代初差点被饿死,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沙枣叶。

二十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美国卫星自从进了中国的卫星测试厂房,中国人就不能再进去了。

但同样,中方也不让他们进火箭测试大厅。

双方都要相互防范,但又必须在一起。

这就使得中国箭与美国星的联试工作相当有难度。

二十六、“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

美国人来了,一切都得按国际标准,他们不仅对温度、湿度等要求极高,对电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必须保证二十四小时有电。

但人走电断,是中国的老传统。

中国的发射场,在美国人没来之前,都没有逃逸设备。

直到中方增设了这一设备,美国人才上了发射架。

二十七、英语:

沟通世界的桥梁

“亚星”发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

在西昌发射场,你能看到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

一旦离开了翻译,将是寸步难行。

加之双方翻译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或者表达方式不一样时,也容易引起误会。

甚至导致某项工作的失误。

通过与美国人在工作中的直接接触与交往,他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到了外语是那么重要。

二十八、从要走,到要来

承认落后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中国的通信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是相当落后的。

通信问题,几乎成了中美之间的矛盾焦点。

美国专家佩尔捷和政府官员艾林.考梯斯少校都找到中国长城公司的高先生,表示要离开西昌。

事实上,为保证此次发射顺利进行,中方在通信问题上此前做了很大程度的努力。

但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满足美国人的通信要求。

中文一方面立即着手解决问题,一方面请求邮电部速派人来协助解决问题。

后来我采访佩尔捷的时候,他说还会再来,因为发射亚星非常重要,有各种全球性的数据传输,加上语言障碍,通信一出现故障,担心完不成任务,脾气就来了。

现在他已经很满意了,回到宾馆就能打到美国。

二十九、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

自美国人到西昌后,每天都有一个会——上午10点一次,下午4点一次。

这个会称为“中外首脑协调会”。

中外共有七方代表。

七方代表各自都代表自己的国家或公司,因此每位代表都相当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

中方代表从服装穿戴到语言交流,从举止风度到礼节礼貌,从思维习惯到交往方式,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会议相当严肃,原则性极强。

若涉及技术敏感问题,双方谁也不会吐露半句。

三十、打赌:

一只烤鸭

中外首脑协调会的气氛大多是友好宽松的。

打赌,是常用的一种玩笑方式。

最活跃的两个“赌徒”,一个是基地副司令员、发射亚星的副指挥长胡世祥,一个是加拿大的高级顾问江.可达先生,常常挑起两人打赌的是上官世盘,还有一位“坐山观虎斗”者,是卫星发射中心的总工程师佟连捷。

因为赌天气可达先生输了一只烤鸭。

三十一、“老外”采访备忘录

江.可达是匈牙利人,现为加拿大太列卫星公司太空部高级技术项目经理。

他常把特别通行证别在领口,而不是挂在胸前。

他还打赌输过十瓶啤酒。

可达先生认为中国的西昌同美国的肯尼迪发射中心,法国的库鲁靶场一样。

表示如果发射失败也还是愿来,而且肯定要来。

因为他认为西昌有一支可以信赖的技术队伍。

斯坦豪尔是美国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两米左右的个子,在航天界享有很高声誉。

他认为西昌是个很不错的发射场,但是交通太不方便,从美国到这儿,路途上都要花去三天。

兰国思是美国政府国防部官员,会简单的汉语。

他希望通过这次发射加强中美两国交往。

希望中国人了解他们的政治制度。

双方采访结束互送名片,我在首日封上写下一句话:

“我们都是地球人!

第六章跨越国界的飞行

三十二、人与上帝的较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键就看4月7号的天气预报了。

由于火箭使用的是液氢液氧做推进剂,就必须保证:

从加注到发射这个时区里,周围三十公里内不得有雷电活动。

这就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要求相当高。

气象专家吴传竹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多,他越来越觉得老天爷实在太难对付了。

三十三、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

早在2月份,西昌卫星基地气象部门就做过如下预测,4月4日至6日天气较好,4月7日至14日为阴雨多云,且有降水和雷暴。

在三月的会议记录上,中方就提出定在4月5号,但直到4月1日的中外首脑协调会上,亚洲卫星公司才明确表示:

他们已经定在4月7日。

三十四、紧急气象会

4月7号,天气一直很糟糕,吴传竹表示晚8点后,天气才会有好转。

沈家骏提出三个发射窗口一个不行,瞄准第二个。

第三级火箭按时加注。

如果天气出现突变,最后三十分钟口令推迟下达。

这一方案一致通过。

三十五、加注!

加注!

此刻最紧张危险的,是火箭加注兵,他们个个头戴防毒面具,身穿静电防护衣,非常小心。

发射程序进入最后四小时准备时,天气突变,眼看雷阵雨就要来了,胡世祥竟然只用了三分多钟爬上了十一层楼高的发射架,刚打开的发射平台,又匆匆关闭了。

发射程序中止。

三十六、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

指挥控制中心,早就宾客满座。

江.可达、薛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先生、香港着名大亨李嘉诚看到这种天气都非常担忧,成千上万的赶来参观的人们都异常焦急。

今天中国第一次发射美国卫星,还要现场实况直播,为了让亿万观众看清发射场面,直播组在发射场附近安置了八个机位,使观众可以从八个角度看到火箭发射的真实画面。

三十七、推迟打开发射窗

吴传竹说适合发射的云空在9点左右才能移过发射场。

胡世祥提出把发射窗口定在第三个窗口。

大家同意了。

三十八、壮怀激烈

雨中,沈家骏、谢总、任总都全身湿透了,但他们浑然不觉。

气象处处长吴传竹给指挥部报告了结论性意见:

9点开始天气转好,云层变薄,可以看到星星,有近一小时的云空。

斯坦豪尔是在离发射还有四十分钟走出指挥控制中心大楼的,当夜色渐浓,他取下眼镜再戴上时,他猛然发现自己四周站满了中国人,表情全部焦急地看着天空,远处一幕更让他震撼:

漫山遍野,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手中高举着火把,齐刷刷地望着发射场。

三十九、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

9点整,发射窗口终于打开了。

01指挥员穆山,他左臂上的黑纱,为今晚的发射增添了一种悲壮。

卫星上天之时,正是他母亲下葬之日。

太平洋海面,“远望一号”“远望二号”二艘航天测量船早已悄然驶进了赤道附近的预定海域。

他们要在二百二十秒中获得成百上千的数据,按美方要求,必须在卫星入轨后三十分钟内把卫星定轨的数据传给他们。

点火——起飞——;三级火箭二次点火成功——;火箭起旋!

星箭分离!

直到这时,中外专家们才紧紧拥抱在一起。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四十、月光下的宴会

西昌腾云宾馆,亚洲卫星公司在此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

说不完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尾声走向新大陆

休斯公司总部。

公司副董事长鲍夫曼紧紧拥抱孙家栋和乌可力,他伸了伸大拇指说这次中国有三点做得漂亮:

一是气象预报准确;二是发射时间准;三是卫星入轨精度高。

本来要求不能偏差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只偏差了九公里。

今天,中国与美国,西方与东方,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空间文明的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