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522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docx

高考化学复习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硅氯及其化合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六)

第六单元 硅、氯及其化合物

(9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Mg24 Si28 Cl35.5 Ca40 Ag108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光纤传输信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有关硅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硅属于第ⅣB族元素

B.金刚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光纤的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单质硅

D.28Si、29Si、30Si是不同的核素

解析:

硅属于第ⅣA族元素,A项错误;金刚砂的主要成分为碳化硅,B项错误;光纤的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的二氧化硅,C项错误。

答案:

D

2.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议“低碳生活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人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纯碱制玻璃不产生温室气体

B.用过氧化钠吸收CO2是目前比较经济的减碳方案

C.16O

C

O与16O

C

O互为同素异形体且化学性质相似

D.应大幅减少对低效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解析:

纯碱制玻璃的过程中,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A项错误;用Na2O2吸收CO2成本太高,B项错误;同素异形体为单质,C项错误。

答案:

D

3.寿山石的主要成分为叶腊石,其组成为Al2O3·4SiO2·H2O,可以表示为Al2Si4Ox(OH)y。

其中x、y的数值分别是

A.10、2       B.6、4       C.8、2       D.2、8

解析:

根据元素守恒关系可知氢原子数为2,进而推知x为10,A项正确。

答案:

A

4.下列四种物质中,不能与水发生反应,但能与碱发生反应的是

A.Cl2B.CO2C.N2D.SiO2

解析:

Cl2、CO2均能与水发生反应;N2既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又不能与碱发生反应;SiO2与碱反应生成Na2SiO3和H2O,且不与水反应,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现有W、X、Y、Z四种物质,其中两种为单质,两种为化合物,且能发生反应:

W+X

Y+Z,则Z不可能是

A.SiB.SO3

C.Al2O3D.Fe3O4

解析:

根据反应:

①3Fe+4H2O(g)

Fe3O4+4H2,②2Al+Fe2O3

2Fe+Al2O3,③2C+SiO2

Si+2CO↑,可判断Z不可能是SO3。

答案:

B

6.以下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不因反应物的量比关系不同而不同的是

①AlCl3+NH3·H2O ②Na2CO3+HCl ③CO2+NaOH ④Na2CO3(s)+SiO2 ⑤Na2SiO3+HCl

A.①③④B.①④⑤C.④⑤D.②④⑤

解析:

AlCl3溶液与氨水反应只生成Al(OH)3和NH4Cl,Na2CO3与Si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Na2SiO3和CO2,Na2SiO3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和H2SiO3,①、④、⑤符合题意。

②可能生成NaHCO3或CO2,③可能生成NaHCO3或Na2CO3。

答案:

B

7.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Cl-、S

、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Fe2+、Mg2+、N

、S

C.室温下,pH=12的溶液:

K+、Ba2+、Cl-、Br-

D.碳酸氢钠溶液:

K+、S

、Cl-、OH-

解析:

A项,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则OH-与Fe3+不能共存;B项,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N

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与Fe2+不能共存;C项正确;D项,HC

与OH-不能共存。

答案:

C

8.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操作及现象

溶液

A

通入CO2,溶液不变浑浊,再通入氨气,溶液变浑浊

BaCl2溶液

B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Na2SiO3溶液

C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Ca(ClO)2溶液

D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Ca(OH)2溶液

  解析:

A项,BaCl2溶液不与CO2反应,但通入NH3后溶液变为(NH4)2CO3可产生浑浊;B项,H2SiO3沉淀不溶于过量的CO2;C项,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D项,Ca(OH)2

CaCO3

Ca(HCO3)2

CaCO3。

答案:

B

9.右图中的四条线表示钠、镁、铝、铁分别和足量Cl2反应时,消耗金属的质量(纵轴)与参加反应的氯气质量(横轴)的关系,其中代表铁与氯气反应的是

A.aB.b

C.cD.d

解析:

Na、Mg、Al、Fe与Cl2反应分别生成NaCl、MgCl2、AlCl3、FeCl3,假设均有0.5molCl2反应,则消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23g、12g、9g、18.7g,即c代表铁,C项正确。

答案:

C

10.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X

Y

Z

A

Na

NaOH

NaCl

B

AlCl3

Al(OH)3

NaAlO2

C

Si

SiO2

H2SiO3

D

Cl2

HClO

HCl

  

解析:

SiO2不能一步转化为H2SiO3,H2SiO3不能一步转化为Si,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1.工业上提取碘的主要反应有:

①2NaI+MnO2+3H2SO4

2NaHSO4+MnSO4+2H2O+I2 ②2NaIO3+5NaHSO3

2Na2SO4+3NaHSO4+H2O+I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I2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产物

B.NaHSO4在两个反应中均是氧化产物

C.两个反应中生成等量的I2时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D.NaI和NaIO3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I2

解析:

反应①中氧化剂为MnO2,还原剂为NaI,I2是氧化产物,MnSO4是还原产物,反应②中I2是还原产物,A、B两项均错误;生成1molI2时,反应①中转移2mol电子,反应②中转移10mol电子,C项错误。

答案:

D

12.某学生做如下实验:

第一步,在淀粉-KI溶液中,滴入少量NaClO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

下列有关该同学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所得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性:

ClO->I2>S

B.蓝色消失的原因是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

C.淀粉-KI溶液变蓝是因为I-被ClO-氧化为I2,I2使淀粉变蓝

D.若将Na2SO3溶液加入氯水中,氯水褪色

解析:

第一步反应生成了碘单质,说明氧化性:

ClO->I2,第二步碘被Na2SO3还原,说明氧化性:

I2>S

答案:

B

13.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图中:

若MnO2过量,则浓盐酸可全部消耗完

B.Ⅰ图中:

不能将导管伸入液面以下,会产生倒吸现象

C.Ⅱ图中:

量筒中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发生了取代反应

D.Ⅲ图中:

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的烟

解析:

稀盐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所以当二氧化锰过量时,浓盐酸变稀后不再继续反应,最后有盐酸剩余,A项错误;多余的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会产生倒吸现象,B项错误;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C项正确;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的烟,D项错误。

答案:

C

14.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分液,从而分离碘和水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该气体一定是酸

C.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l-

D.向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后,充分加热煮沸,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解析:

乙醇不可以作为萃取剂,A项错误;气体可能是酸性氧化物,B项错误;加热煮沸时,FeCl3会水解生成Fe(OH)3胶体,D项错误。

答案:

C

15.某一固体物质可能由NaOH、AlCl3、FeCl3、SiO2中的几种组成,将一定量的该固体物质溶于水,有沉淀产生,在所得悬浊液中逐滴加入5mol·L-1的盐酸,如图表示盐酸加入量与沉淀量的变化关系,图中m表示已加入的盐酸体积,则m的数值是

A.60B.100C.120D.150

解析:

分析题中图像可知,当加入mmL盐酸时沉淀全部溶解,说明原固体物质中没有SiO2。

沉淀最初为0.1mol,且盐酸加入量刚超出10mL时沉淀逐渐增多,说明沉淀最初为Fe(OH)3,加入盐酸时发生的反应依次是:

HCl+NaOH

NaCl+H2O,HCl+NaAlO2+H2O

Al(OH)3↓+NaCl,Al(OH)3+3HCl

AlCl3+3H2O,Fe(OH)3+3HCl

FeCl3+3H2O,所以原固体物质由NaOH、AlCl3、FeCl3组成,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m的数值是150。

答案: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5分)

16.(8分)新制氯水中存在各种粒子,根据氯水体现的性质,写出其含有的对应粒子(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填写)。

性质体现

存在粒子

(1)氯水呈黄绿色

(2)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使湿润的红纸褪色

(4)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气体

  答案:

(1)Cl2

(2)H+

(3)HClO

(4)H+(每空2分)

17.(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实践探究中做了如下实验:

将河沙(主要成分是SiO2)与镁粉按一定质量比(质量比约大于15∶24)混合均匀,装入试管中加热大约一分钟后发生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化合物和一种硅化物,待生成的混合物冷却后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立即产生气泡并伴有爆炸声,产生的气体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气态氢化物。

(1)写出河沙的主要成分与镁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      (填“放热”或“吸热”)。

 

(2)生成的混合物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其电子式为         。

 

(3)写出产生“爆炸声”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SiO2+4Mg

2MgO+Mg2Si(2分);放热(1分)

(2)SiH4(1分);

H(2分)

(3)SiH4+2O2

SiO2+2H2O(2分)

18.(9分)含A元素的一种单质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含A元素的一种化合物C可用于制造高性能的现代通讯材料——光导纤维,C与烧碱反应生成含A元素的化合物D。

(1)与A同族但相对原子质量比A小的元素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C与氢氟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C与纯碱混合高温熔融时反应生成D,同时还生成B的最高价氧化物E;将全部的E与全部的D在足量的水中混合后,生成了含A的化合物F。

①生成D和F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②要将纯碱高温熔化,下列坩埚中可选用的是      。

 

A.普通玻璃坩埚B.石英玻璃坩埚

C.氧化铝坩埚D.铁坩埚

答案:

(1)

(1分)

(2)SiO2+4HF

SiF4↑+2H2O(2分)

(3)①SiO2+Na2CO3

Na2SiO3+CO2↑;Na2SiO3+CO2+H2O

Na2CO3+H2SiO3↓

②D(各2分)

19.(9分)在Na+浓度为0.5mol·L-1的某澄清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若干种离子:

阳离子

K+、Ag+、Mg2+

阴离子

N

、C

、Si

、S

取该溶液100mL进行如下实验(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稀HCl

产生白色沉淀并放出0.56L气体

将Ⅰ的反应混合液过滤,对沉淀洗涤、灼烧至恒重,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固体质量为2.4g

在Ⅱ的滤液中滴加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能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2)实验Ⅰ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3)通过实验Ⅰ、Ⅱ、Ⅲ和必要计算,填写下表中阴离子的浓度(能计算出的,填写计算结果,一定不存在的离子填“0”,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填“?

”)

阴离子

N

C

Si

S

c/mol·L-1

(4)判断原溶液中K+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其最小物质的量浓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答案:

(1)Mg2+、Ag+(1分)

(2)2H++Si

H2SiO3↓(2分)

(3)

阴离子

c/mol·L-1

?

0.25

0.4

0

(各1分)

(4)存在,且其最小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1(2分)

20.(11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可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为Ca(ClO)2+CaCl2+2H2SO4

2CaSO4+2Cl2↑+2H2O。

他们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验证其性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A部分的装置是      (填字母)。

 

(2)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洗气瓶C中的Na2SO3已被氧化(简述实验步骤):

                                                        。

 

(3)写出在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该实验存在明显的缺陷,请你提出改进的方法:

            。

 

(5)该小组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称取漂白粉2.0g,研磨后溶解,配制成250mL溶液,取出25mL加入到锥形瓶中,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和过量的H2SO4溶液,静置。

待完全反应后,用0.1mol·L-1的Na2S2O3溶液作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碘,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2O3+I2

Na2S4O6+2NaI,反应完成时,共用去Na2S2O3溶液20.0mL。

则该漂白粉中Ca(ClO)2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b(1分)

(2)取溶液少量置于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再向其中滴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亚硫酸钠被氧化(3分)

(3)Cl2+HC

Cl-+HClO+CO2↑(2分)

(4)将尾气通入NaOH溶液中(2分)

(5)35.75%(3分)

21.(10分)溴酸钾具有毒性,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试剂和氧化剂,实验室中制备过程如下:

已知反应②是复分解反应,根据上述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现向含6molKI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KBrO3溶液,整个过程中含碘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所加KBrO3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已知b点时,KI反应完全,转移的电子数为      。

 

②b

c过程中,仅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则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③d点时,n(KBrO3)为      。

 

答案:

(1)6MgO+Br2+5Cl2

Mg(BrO3)2+5MgCl2

(2)Mg(BrO3)2+2KCl

MgCl2↓+2KBrO3

(3)①6NA(或3.612×1024)

②1∶5

③7.2mol(每空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