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878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docx

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

司马迁张连科译注【说明】《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

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所以屈原才表示: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

”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以为能,不及也”。

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

所以就把贾谊贬到xx,任xx王太傅。

贾谊到xx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

“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

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

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

正如作者所云: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xx,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

”可见作者是在这种悲慨的感情中写下本篇的,并将此情寄之笔端。

而司马迁自己也同样是才高气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写屈原、贾谊,实际上也在写他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

如本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叙事,但讲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开始一大段议论抒情,对屈原人格,对《离骚》精神的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可以说是切中肯綮之语。

另外,本篇在写作上确实又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正如清人陈刘熙载所云:

“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

”又云:

“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

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之于《诗三百篇》及《离骚》者居多。

”而纵观本篇,更是如此。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

“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

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yín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

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

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

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

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

“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

“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

”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

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

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

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

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

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

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

“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听到这话,就说:

“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

”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

“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

”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眛。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

“秦国是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

”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

“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

”怀王最终还是去了。

但他刚一进武关,秦朝的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

怀王大怒,不肯应允。

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

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

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易经》上说:

“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

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

”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兰听到以上情况勃然大怒,最终还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脸色憔悴,形体干瘦。

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

“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屈原说:

“全社会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

”渔翁说:

“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全社会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

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屈原回答说:

“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

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写下了作品《怀沙》,其中这样写道:

阳光强烈的初夏呀,草木茂盛地生长。

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急匆匆来到南方。

眼前是一片茫茫啊,沉寂得毫无声响。

我的心情沉郁悲慨啊,这令人伤心日子又实在太长。

抚心反省而无过错啊,蒙冤自抑而无惧。

想把方木削成圆木啊,但正常法度不可改易。

抛开正路而走斜径啊,那将为君子所鄙弃。

明确规范,牢记法度啊,往日的初衷决不反悔。

品性忠厚,心地端正,为君子所赞美。

巧匠不挥动斧头砍削啊,谁能看出是否合乎标准。

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之处啊,盲人会说花纹不鲜明;离娄稍微一瞥就看得非常清楚啊,盲人反说他是失明无光。

事情竟是如此的黑白混淆啊,上下颠倒。

凤凰被关进笼子里啊,鸡和野雉却在那里飞跳。

美玉和粗石被掺杂在一起啊,竟有人认为二者也差不了多少。

那些帮派小人卑鄙嫉妒啊,全然不了解我的高尚情操。

任重道远负载太多啊,沉陷阻滞不能向前。

身怀美玉品德高啊,处境困窘向谁献?

城中群狗胡乱叫啊,以为少见为怪就叫唤。

诽谤英俊疑豪杰啊,这本来就是小人的丑态。

外表粗疏内心朴实啊,众人不知我的异彩。

未雕饰的材料被丢弃啊,没人知道我所具有的知慧和品德。

我注重仁与义的修养啊,并把恭谨忠厚来加强。

虞舜已不可再遇啊,又有谁知道我从容坚持自己的志向。

古代的圣贤也难得同世而生啊,又有谁能了解其中缘由?

商汤夏禹距今是何其久远啊,渺茫无际难以追攀。

强压住悲愤不平啊,抑制内心而使自己更加坚强。

遭受忧患而不改变初衷啊,只希望我的志向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

我又顺路北行啊,迎着昏暗将尽的阳光。

含忧郁而强作欢颜啊,死亡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尾声:

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

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

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不止啊,慨然叹息终此世。

世上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

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

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

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

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

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

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内难猜。

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

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于是,屈原就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爱好文学而以擅长辞赋著名。

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

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xx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xx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xx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xx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xx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xx赴任,他听说xx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

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xx任职。

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

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

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

啊呀,太令人悲伤啦!

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

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

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

唉呀呀!

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

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

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

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

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

尾声:

算了吧!

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

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

效法神龙隐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

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

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

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

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

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

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

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

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

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

贾谊在担任xx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

楚国人把鸮叫做“服”。

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xx,而xx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赋文写道:

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支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

奇怪之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

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

请问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

是吉,就请告我;是凶,也请告我是什么祸殃。

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

”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

嘴巴不能说话,请以意相示自推度。

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

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

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

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

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

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

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

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

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

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

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

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

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

万物循环往复长激荡,运动之中相互起变化。

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

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

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

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

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

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

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

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

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

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

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

通人达观何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

贪夫为财赔性命,烈士为名忘死生。

喜好虚名者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

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

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百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

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

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

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

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

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

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

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

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

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长休息。

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

不因活着重已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

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

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

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太史公说:

我读完《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之后,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伤不已。

当我到xx时,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泪,由此更加想见他的为人。

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华,若是游事诸侯的话,哪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

而把自己弄到这种地步。

读过《服鸟赋》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①博闻强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

熟习。

③任:

信任。

④同列:

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

妒忌。

⑥属:

写作。

⑦伐:

自我夸耀。

⑧疏:

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①聪:

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

苦闷深思。

③离忧:

遭受忧愁。

离,通“罹”,遭受。

④反本:

追念根本。

反,同“返”。

⑤惨怛:

忧伤,悲痛。

⑥间:

挑拨离间。

⑦《国风》:

《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

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⑨靡:

没有。

见:

同“现”。

⑩约:

简约。

微:

精深,幽微。

称文小:

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

指:

通“旨”,意义。

(13)举类迩:

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

迩:

近。

(14)自疏:

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15)濯淖:

洗涤污垢。

此处以喻超脱世俗。

(16)蝉蜕:

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

(17)滋:

混浊,污黑。

(18)皭然:

洁白的样子。

屈平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曰: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⑤。

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①绌:

通“黜”。

贬斥,废退。

②从亲:

指XX六国团结起来,结成联盟,共同抗秦。

③详:

通“佯”。

假装。

④厚币:

丰厚的礼品。

币:

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品的玉、帛等物。

委质:

谓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

引申为归顺、臣服。

质:

指形体。

一说“质”通“贽”,指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委质”也引申为归顺、臣服。

⑤如:

往……;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①。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④,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⑤。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⑥: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⑦。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⑧。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①甘心:

称心,快意。

②当:

抵押。

③用事者:

当权的人。

④顾反:

等到返回时,反,同“返”。

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

⑤毋行:

不去为好。

毋:

无,不。

⑥稚子:

幼子。

⑦卒:

最终。

⑧内:

同“纳”。

接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②,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