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304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docx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绥阳县太白镇中心学校:

唐伦波

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一)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尚属于“创新落后型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到公元1500年止,世界上最重要的成果共有298项,其中中国占了173项,占58%;正如欧洲创新计分牌(EIS)2006所指出的那样:

“无论是阿根廷和巴西,还是印度和中国,无论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都难以与任何一个创新较好的欧盟国家相比。

看来这些国家的创新体系要有实质性改善。

”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是人才,是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由高科技导致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次成为举世共识。

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圣西门曾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假设:

“假若法国突然失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比如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数学家50名诗人、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军事家和民用工程师。

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摘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标上“圣西门名言”。

(二)教育的现状与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相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两强两弱的特点

(1)两强:

基础知识强,应试能力强。

(2)两弱:

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弱,创新实践能力弱。

(3)结论:

我们的弱项正是21世纪人才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2、用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

案例:

一位教师教长度单位时,他问学生,世界上最高的山有多高?

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有学生说8800多米,有的说是8848米、也有的说是大约9000米,老师说,通通都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13米……教师一脸的俨然、肃然,学生一脸的茫然、木然。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提问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引导着学生的语言也逐渐向这单一的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

这就是总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老师既定的框框轨道,削学生的足,适应老师的履。

3、小学生对我们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是小学生心目中的“神”,在学生眼里,老师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

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抹煞了孩子充满很多奇思妙想的创造力。

例:

在一节数学课中,我对学生说:

“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畅所欲言,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见解告诉大家。

好不好?

”“好!

”全班学生齐声回答。

师:

“一片浩瀚的海洋上航行着一艘轮船,轮船上装了20头

猪和50只羊,请问,船长今年几岁了?

生:

“70岁”(学生觉得来不及举手了,就放开噪门喊。

师:

“是70岁吗?

生:

“30岁”(稍微顿了一下,有几个学生稀稀拉拉地说,后

来队伍越来越壮大。

师:

“举手回答吧,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

“20+50=70岁”

生2:

“不对,70岁的船长岁太老了,应该是50-20=30岁”

生3:

“对,70岁早退休了。

生4:

“对,70岁太老了,会晕船。

生5:

“30岁太年轻了吧!

70岁的船长有经验,开得稳。

……

师:

“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6:

“我认为是71岁,20加50再加1个船长应该是71

岁。

生7:

“31岁,50-20+1=31岁。

师:

“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在下面小声的议论,没有提出第5种方案,而目光

里那刚开始的一丝迷茫不见了,变得坚定。

师:

“好,下面老师作一个统计(全班43人)。

同意70岁的举手( 4人、9.1%),同意30岁的举手(20人、45.5%),同意71岁的举手(1人、2.3%),同意31岁的举手(18人、40.9%)。

据统计,全班43名学生没有对我出的题目产生怀疑,只是对这四个答案各持己见,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手,使自己的理论站稳脚跟。

事实证明教师被小学生奉为权威,他们唯老师的言语为圣旨,回家总会对家人说老师怎么讲,怎么讲。

在学习上他们当中不少人会认为教师不会有差错。

学生创新的意识、胆识被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住了,使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

二、创新实践能力的思想内涵

(一)对创新含义的理解

1、创新实践的定义

创新就是主体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信息,通过对客体的自控和调节活动,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创新实践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超越与突破定势思维就是一种被习惯束缚的思维,习惯成自然。

案例一:

有一位女教师画了一个圆问学生,问学生,这是什么?

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的回答:

“可能是零。

”又有一天,这位老师画了同样的一个圆问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是什么?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这是太阳、这是铁环这是烧饼、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老师听了目瞪口呆。

案例二:

一位小朋友把切完苹果的新发现告诉家长说:

“把苹果切成两半后,它的核是五星状的,家长板起脸孔吼了起来:

“胡说,苹果的核怎么会是五星的?

”当小朋友把切开的半块苹果递到家长手里时,家长傻眼了,原来孩子不是纵向切,而是把苹果拦腰切了两半。

对孩子上述的提问你会有什么感想?

事实证明:

定势思维就是一种被习惯束缚的思维,习惯成自然,《伊索寓言》里讲:

有一只猫,虽然可以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旁,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它又情不自禁地扑上去了。

这就是习惯。

3、创新并不等于无原则的标新立异

创新虽然超常,但不反常;虽然奇特,但不荒唐,它是求异而不是求谬,是创新而不是复旧。

千万不要把创新弄成无原则的标新立异。

(二)对创新实践能力的理解

1、创新实践能力首先指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一种内心欲望和要求,它是一个独立个体。

瞄准一个具体目标,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的意识。

它包含问题意识、审美意识、批批判意识等。

2、创新实践能力更指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创新思维的含义:

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1、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情境创设必须要有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案例1《统计》、有位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他创设了拯救白雪公主的情境。

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白雪公主吗?

美丽可爱的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一起在大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可恶的巫婆却把白雪公主关进了一座神秘的城堡,你们想和小矮人一起去救白雪公主吗?

孩子们说“想”。

这里有3座城堡(课件出示)○城堡、⊿城堡、□城堡,你们猜,白雪公主被关在哪座城堡中呢?

然后播放动画,引导孩子们对图形进行统计。

整堂课以故事情境贯穿,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不断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案例2:

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

今天是小花猫的生日,好朋友来给他过生日,小兔子来了,送给小花猫6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桃给她。

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2个苹果,小花猫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花猫共收了多少个水果?

最后还有几个苹果?

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

6+4=10,6-2=4,我又鼓励学生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

2、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旦,笔者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

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

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

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

“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

例:

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

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

“不准摘!

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

”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

 25×(26+14)=?

考他们。

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

其他猴子都很奇怪:

“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

”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

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实施开放性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同辩异。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要勇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问;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积极去探究。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讲座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 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

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力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度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

问题的意义还在于,在实际认识过程中,问题的支配性直接体现在为认知主体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把握住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便可得到如何找到线索,如何进行研究的启示。

从根本上说,不是方法决定问题,而是问题决定方法。

方法的掌握不能在问题之外,只能在问题之中。

在教学“除法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以讲故事,放视频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猴妈妈要把8个大桃子分给它的两个孩子,请大家想一想,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边分边说,最后归纳以下四种:

1和7,2和6,3和5,4和4,我又启发大家,哪种分法最公平呢?

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画,清楚地看出了4和4这种分法最公平,因为这样分,两只小猴得到的同样多。

那么怎么分才能使每份分得同样多呢?

屏幕上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引发学生生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再次,要教会学生立体思考。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事物方方面面,联系上下发现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

5,可引导学生学会立体思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

(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

(2)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3)甲数比乙数少多少 ;(4)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5)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几分之几;(6)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等等,这时,学生通过立体思考、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判断分析,学生从而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比较形成知识体系,学习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

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

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儿童乐园”一课中,得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笔者借此机会进行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

学生想出了:

(1)7×4+6 

(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

同学们在讨论中说:

”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1。

”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

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

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操作学具,能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根据教材,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人不要太多,让每个人都有动手机会),每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柱与几个不同的圆锥,让学生先比较一下圆柱与圆锥的高度,底面积是否相等。

然后在各个 圆锥的容器里装满水,分别倒入圆柱内,不同的 圆锥要到几次才可以吧圆柱形容器倒满,并填好实验记录。

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小组内的实验,并急于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了。

我让一组学生合作上台演示,(一人操作,一个人记录数据)同时展示出记录表。

随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格,问:

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比较,最后发现: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或者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亲身体验了发现的全过程,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源于现实,还要用于现实。

教师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引起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渠道。

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在创新中得到真正的升华。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

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出示图1,提问:

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借助电脑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平移割补,可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快速求出它的面积。

再出现平行四边形,如图2,启发学生思考:

这是什么图形?

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通过平移割补顺利解决了新问题。

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创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在教”圆柱体的体积”后,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高10米,底面直径为5米的圆柱体,把它横截2次,它们的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展开联想,在脑海里创设出题目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然后又通过电脑,先演示“把它横截2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画面的形象展示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把它横截成了3段,接着再运行圆柱体被截成3段过程的画面,在演示过程中,计算机画面又不断显示、闪烁截成3段后增加的4个底面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增加的表面积就是圆柱体的4个底面积之和。

通过这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沟通了学生脑海中已产生的新表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新能力。

再如: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识地下错误结语: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个别学生不在意,但是有的就质疑:

“等积的两个三角形并不都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这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用电脑尝试剪拼的各种方法,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地驳斥这一结语,而引起同学们重视,强调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质疑空间,使他们勇于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打破学生的“盲从”心理

“盲从”会影响、制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必须设法加以改变。

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因此教师要适度地淡化自己的权威角色,更无需扮演一个时时事事都绝对正确的角色,而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老师有时难免也会犯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有意让自己有一点“错误”。

例如:

计算1800×2600时,可以在不完全积468后面只添上两个“0”。

老师的这个“错误”,要有意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

教师可以表扬首先发现错误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类易错题的注意,也可淡化小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应该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其次要让学生善于读题,要求学生善于选择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思维角度、改变原来的思维过程,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从而,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条件开放的题目:

上述案例是解题条件不足,而有的题目却是条件多余。

如:

学校买来故事书8包,共240本,连环画6包,每包50本。

连环画比故事书每包多多少本?

要让学生会取舍条件。

第三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小学生的心灵纯洁而脆弱,对老师的言语和态度过分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点滴做起,时刻不忘维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给学生以一种安全感、信任感。

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探索欲望。

例如,学习新知中,教师用激励性语言:

“你的想法很棒”“你的解题思路很有新意”等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当有疑问时可说“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还有更好解决的办法吗?

”“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说“讲得很好”“棒极了”“真聪明”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不要紧张”“再想想”“慢慢说”“你能行”等,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教师要为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的畅想畅言撑起一把“心理安全”的保护伞,要为学生课堂发言敞开一条自由的通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立异的习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营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

(一)良好教学氛围的特点

良好教学氛围是课堂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师生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又叫支持型气氛。

其特点是: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热情高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友好和谐,配合默契,师生都有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有效途径

1、运用自主用语,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

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使用自主发展性用语,多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尊重每一位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一是提问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

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

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

”“你能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与老师或同学商量吗?

”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

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

如:

“你能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

”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如:

“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问题呢?

”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

”的问题。

例如:

“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象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评价语言的鼓励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或作业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科目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作评价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伤害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对回答问题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

”“你真了不起!

”“真不简单!

”“你真聪明!

”等。

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很聪明。

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

有几次我见到他欲举不举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

当他回答正确后,便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

老师真希望课堂上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

”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

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

”“不对!

”“真笨!

”等贬义语言。

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说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好的!

”“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

你能勇敢地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