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55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讲与练化学新课标必修2课时作业2Word文档格式.docx

2.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

下面有关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Li2CO3受热可以分解

B.少量锂保存在煤油中

C.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Li2CO3小于LiHCO3

D.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Li2O,不是Li2O2

B

金属锂是最轻的碱金属元素,锂的性质明显区别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原因是:

Li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只有两个电子层.原子半径小,失电子能力相对弱于其他碱金属元素,因此出现了其性质的特殊性。

Li点燃只生成Li2O,Li2CO3类似于MgCO3,微溶于水,加热可分解,锂的密度为0.53g/cm3,应保存于密封液体石蜡中。

3.钠、钾和铯都是碱金属,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做铯与水反应的实验是很危险的

B.三种金属中铯的金属活动性最强

C.由于钠钾合金比钠、钾有更强的还原性,故用钠钾合金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D.将钠钾合金与煤油混合,液体明显分为两层

C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碱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个,化学性质均活泼

B.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增多金属性依次增强

C.碱金属元素的单质都是银白色的,都比较柔软

D.碱金属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元素单质中,Cs略带金属光泽,所以C错误。

5.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对其性质的预言中,错误的是(  )

A.在碱金属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

C.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

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根据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钫位于碱金属最下方,其金属性最强,原子半径最大,其碱应为强碱;

钫与H2O反应剧烈且易爆炸;

C中钫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不是Fr2O,而是更为复杂的氧化物。

6.下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由图可知,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的性质呈增大趋势,而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降低。

7.关于Li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判断如下:

①与H2O反应比Na剧烈;

②它的原子半径比Na小;

③它的氧化物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CO2;

④它的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和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⑤它是还原剂;

⑥Li应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空气;

⑦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2。

其中错误的组合是(  )

A.①④⑥⑦B.①②③

C.③⑤⑥D.①②⑦

①错误,与水反应比钠缓和。

②正确。

③正确,Li2O+CO2===Li2CO3。

④错误,Li+只有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而Na+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是8个电子。

⑤正确,金属原子只能作还原剂。

⑥错误,Li不能保存在煤油中(浮在上面)应保存在石蜡中。

⑦错误,4Li+O2

2Li2O。

8.以下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Li<

Na<

K<

Rb<

Cs

B.同一种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比原子半径小

C.碱金属单质的密度比较为Li<

Rb

D.碱金属离子的氧化性比较为Li+<

Na+<

K+<

Rb+

D

选项

内容指向·

联系分析

结论

同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

正确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半径减小

K的性质出现反常现象,其密度比钠小

随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错误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碱金属元素中,所有碱金属的氧化物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随着原子序数的减小,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强

C.金属锂不能保存于煤油中,金属钾可以保存于煤油中

D.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钾含量太少,需施用钾肥

对于A,过氧化物(如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对于D,自然界中含钾的物质(如钾长石、白云母等矿物)一般不溶于水。

10.下列关于碱金属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可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它们在反应中都被还原

C.它们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物

D.它们都能从FeCl3溶液中置换出Fe

A正确,碱金属单质均可以与盐酸反应,通式是2M+2HCl===2MCl+H2↑。

B不正确,它们在反应中都被氧化。

C不正确,它们与O2反应生成的有氧化物,有过氧化物,还有超氧化物。

D不正确,它们都不能置换出Fe,因为和水反应。

11.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活泼金属,投入水中都能和水剧烈反应放出H2

B.除钠较软外,其余碱金属硬度较大不易被小刀切开

C.在自然界中它们无游离态存在

D.它们都是很强的还原剂,锂最强

A错误,锂和水反应很缓慢。

B错误,碱金属元素单质都很软,硬度很小,并且从上到下硬度越来越小。

C正确。

D前一句正确,但还原性锂最弱,铯最强。

12.一定质量的钠、钾投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的气体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投入的钠、钾一定等质量

B.投入的钠的质量小于钾的质量

C.曲线a为钠,b为钾

D.稀盐酸的量一定是足量的

由于生成的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消耗钠、钾的物质的量相等,因而质量不等,且钠小于钾。

由于钾与酸反应快,先反应完;

稀盐酸的量无法判断,因为钠、钾均跟水反应。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0分)甲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

乙元素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丙是元素周期表第ⅠA族中金属性最弱的碱金属元素。

由此推断:

(1)甲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

乙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族;

丙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

(2)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单质与丙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四 ⅥA 锂 

(2)2K+2H2O===2K++2OH-+H2↑ 4Li+O2

2Li2O

14.(12分)为了测定某种碱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包括水)的总质量为ag。

将质量为bg(不足量)的某碱金属单质放入水中,立即塞紧瓶塞,完全反应后再称得此装置的总质量为c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计算该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水氯化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不用无水氯化钙,求出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实际相对原子质量偏大还是偏小?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干燥H2,防止H2带走水蒸气,引起实验误差

(3)偏小 H2将带走部分水蒸气,使测得的H2质量偏大,计算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则偏小

在此装置中加入某碱金属后,碱金属与水反应产生H2,H2的质量为原装置及碱金属的总质量与反应后装置总质量的差,利用此差量即可求出碱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设该碱金属为R,相对原子质量为Ar,则

2R+2H2O===2ROH+H2↑

2Ar2

bg(a+b-c)g

Ar=

无水CaCl2有吸水作用,在此一定是干燥H2,防止H2带走水蒸气。

若不用CaCl2干燥,H2将带走部分水蒸气,使测得的H2质量即(a+b-c)偏大,则计算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小。

15.(12分)最近,德国科学家实现了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该成果将给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带来重大突破。

已知铷是37号元素,质量数是85。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铷(37Rb)位于周期表的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2)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与水反应比钠强烈

②它的原子半径比钠小

③它的氧化物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CO2

④它的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和镁相同

⑤它是还原剂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D.①③⑤

(3)氢化铷与水反应可放出氢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氢化铷溶于水显酸性

B.氢化铷中氢离子被还原为氢气

C.氢化铷与水反应时,水是还原剂

D.氢化铷中氢离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

(4)现有铷和另一种碱金属形成的合金50g,当它与足量水反应时,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L,这种碱金属可能是(  )

A.Li   B.Na   C.K   D.Cs

(1)五 ⅠA 

(2)D (3)D (4)AB

(1)由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规律可推知37R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Rb应位于第五周期第ⅠA族。

(2)由R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④不正确;

又因Na和Rb同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知,Rb的金属性比Na强,故①③⑤正确。

(3)由反应RbH+H2O===RbOH+H2↑可知:

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零价,水作氧化剂,而RbH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由-1价变为零价,RbH作还原剂,H-核外有两个电子,D正确。

(4)设该合金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定律得

×

1=

2,M=25,因Mr(Rb)>

25,则另一种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小于25,可能为Li或Na,答案为A、B。

16.(18分)某同学为测定一定量的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已省略)进行实验。

图中的量气装置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有适量的水,甲管有刻度,供量气用;

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

(1)实验开始,欲使钠与水接触反应,应进行什么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大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有关物质的密度ρ(K)=0.86g/cm3,ρ(Na)=0.97g/cm3,ρ(煤油)=0.80g/cm3。

如果将钠换成相同大小的钾进行上述实验,结果钾反应所用的时间比钠反应所用的时间要__________(填“长”或“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氢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和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A.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等待片刻,待乙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C.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D.读数时不一定要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5)在标准状况下,相同质量的钠、钾与足量的水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

(1)按着橡皮塞,将大头针向上拔出 

(2)钠在煤油与水的接触面之间上下沉浮,并不断减少至消失,同时有气泡产生 (3)长 钾的密度比钠小,产生少量的气体就可使钾上浮进入煤油中(每次反应的量少),且钾的密度与煤油的密度接近,在煤油中滞留的时间较长 (4)A C (5)3923

(1)要使反应开始,应使钠与水接触,故应该按着橡皮塞,将大头针向上拔出。

(2)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但又大于煤油,所以钠落入试管后,在水与煤油的交界处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将钠托起脱离水面,待氢气放出后,又落到水与煤油的交界面继续与水反应,再次浮起,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反应完全。

(3)由于钾的密度比钠小,且与煤油的密度接近,这样产生少量的气体就可使钾上浮进入煤油中(每次反应的量少),且钾在煤油中滞留的时间长,因此钾的反应时间比钠长。

(4)在测量气体的体积时,为了使测量更准确,要注意上下移动量气装置中可以活动的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以使甲管中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同时视线应与甲管内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以减小观察误差。

(5)由反应方程式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知:

2Na   ~   H2↑

46g22.4L

mV1(H2) V1(H2)=

2K   ~   H2↑

78g22.4L

mV2(H2) V2(H2)=

则有V1(H2):

V2(H2)=39: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