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021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一教师版

文言文的来历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

”,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概念解释】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实词辨析】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语汇编】

①书信:

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

凭几学书(项)

③字:

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

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①请求:

(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

臣请完壁归赵(廉)

①回答:

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

对酒当歌(《短歌行》)

①幸而:

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

君幸于赵王(廉)

①答应、允许:

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①倚仗、凭借:

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

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

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①即刻、马上:

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

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

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①交情:

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

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

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

设九宾于廷(廉)

①引导:

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

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

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①恐怕:

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

舟人大恐(石)

①完尽:

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

靡不毕现(屈)

①步兵:

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

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

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

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①做官的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

③有才能的人:

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

④士兵:

旦日飨士卒(鸿)

①将领:

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

②带领:

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①安抚:

则宜抚安(赤)

②巡抚:

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①快跑:

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

②趋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①事情:

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

②从事,奉事:

以地事秦(六)

①礼仪:

毕礼而归之(廉)

②礼貌,尊敬:

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

①困难:

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

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

所谓交相问难(问)

①乐意:

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

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①几案: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

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①周围:

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

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

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①长、高: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

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

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④整治:

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①朝廷:

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

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

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①私下:

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②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③与"公"相对: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①遮盖:

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

王之蔽甚矣(邹)

①脸:

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当面: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①院子:

垣墙周庭(项)

②通"廷":

拜送书于庭(廉)

①言语,谈论:

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②告诉:

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①名字,名称: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①说:

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

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①文字:

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②文章:

其文约(屈)

①前进:

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②进献:

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③出来做官:

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

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①美好:

好鸟相鸣(与)

②喜好(hào):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①与"入"相对:

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产生、发生:

莫知计所出(指)

③出现、显露: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看,观赏: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

②观察: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宫廷建筑:

大王见臣列观(廉)

④景象:

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①寻求、需求: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请求:

求而不得者也(送)

①地势不平坦:

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②险要,险阻: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

①说:

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语气词: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

③如此,这样:

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④云(云):

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

①击鼓: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振动:

微风鼓浪(石)

③鼓(乐器):

瞽奏鼓(《书胤征》)

④弹奏:

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⑤古代夜间计时:

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①正确(与"非"相对):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

②这(虚词):

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

①丢失:

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②遗漏、忽略:

小学而大遗(师)

③留下:

始访其遗踪(石)

④遗(wèi)送、给:

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

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

②收获:

往往有得(游)

①对……说:

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

②叫做,称为:

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

③认为:

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①到达、到:

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①细看:

徐而察之(石)

②考察:

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①高兴、快乐:

王与百姓同乐(孟)以中有足乐者(送)乐(yuè):

今王鼓乐于此(孟)

①和"同"相对:

成述其异(促)迨诸夫异爨(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芙)

②奇怪:

成述其异(促)

①生长:

蓬生麻中(劝学)竹之始生(《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②与"死"相对,生存:

生亦我所欲也(孟)

③与"熟"相对:

则与一生彘肩(鸿)

④读书人:

东阳马生君则(送)庑下一生伏案卧(左)

①适合: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

②约计: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①完备:

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

②防备、准备: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

①秋天:

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

②年,时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

①才能:

细疏其能(促)

②擅长:

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

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

①离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

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

③去掉: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译文】

【寓意】

【注释】

鲁:

鲁国,在山东。

执:

握,持。

者:

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

开始时。

不可入:

不能进入(城门)。

亦:

也 计无所出:

计,计谋,策略。

指想不出办法。

俄:

不久,一会儿。

老父(第四声):

老人家。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至:

来到。

非:

并不是。

圣人:

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

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

从中间截断,“中”名词作状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

但:

只。

以:

用。

而:

连词,表承接,然后。

遂:

于是,就。

之:

代词,指竹竿。

依:

依照。

入:

进入。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寓意】

“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贻笑大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三点:

 1.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智慧乐园

 

 

(一)阅读《约不可失》,回答下列问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

掌管山泽的官。

罢:

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什么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解析】

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地方去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注释】

 ①魏文侯:

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②虞人:

掌管山泽的官。

 ③期:

约定。

 ④雨:

下雨.名词活用动词

 ⑤焉:

哪里。

 ⑥之:

到……地方去。

 ⑦岂:

怎能。

 ⑧乃:

便。

 ⑨罢:

停止,取消。

 ⑩是:

 ⑾将:

将要

 ⑿哉:

语气助词,啊。

(13):

乃往:

前往。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

魏文侯准备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

"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玩呢)?

"魏文侯说:

"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趣,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魏文侯)便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赶去取消了约会。

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盛了。

 ——选自《魏文侯书》

【寓意】

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任何事物绝不可言而无信.

(二)阅读《杨布打狗》,回答下列问题。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

(2)岂能无怪哉?

()

2.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

(2)迎而吠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停顿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解析】

1.

(1)下雨

(2)感到奇怪

2.

(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

3.向者/使汝/白而往黑而来

4.举例:

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释】

1.杨朱:

战国初期哲学家。

2.衣①:

穿。

3.素:

白色的。

4.雨:

下雨。

5.衣②:

上衣,这里指衣服。

6.缁(zī):

黑色的。

7.知:

了解,知道。

8.而:

连词,表转折。

 

9.反:

同“返”,返回。

10.扑:

打、敲。

11.犹是:

像这样。

12.向:

从前,往昔。

 

13.向者:

刚才。

14.使:

假使,假若。

15.岂:

怎么。

16.无:

“毋”不,不要。

17.怪:

对……感到奇怪。

18.曰:

名叫。

19.怒:

生气,愤怒。

(1)衣素衣而出:

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

衣:

第一个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穿衣;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2)天雨,解素衣:

天下雨,他脱下白衣服。

(3)迎而吠之:

迎上去大叫。

(4)子亦犹是也: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也是这样的。

(5)岂能无怪哉怪:

感到奇怪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唤。

杨布十分生气,想要打它。

杨朱说:

“你不要打狗,你也会是这样做的。

假使刚才你的狗出去是白的而回来变成了黑的,你怎么能感到不奇怪呢?

【寓意】

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头脑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是不对的.

3.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的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4批评了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现象。

(一)阅读《项羽志大才疏》,回答下列问题。

项羽志大才疏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时期起兵反秦,三年入咸阳破秦。

后与刘邦争天下而败。

籍①少时,学书②不成,去③;学剑,又不成。

项梁④怒之。

籍曰:

“书,足⑤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⑥。

1.解释加点词语:

(1)学书不成,去。

()

(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

(3)籍大喜。

()

(4)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2.翻译下列句子:

(1)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3)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3.结合历史故事,谈谈项羽为什么会最终败给刘邦,落的乌江自刎的下场?

【答案解析】

1.

(1)去:

抛弃。

 

(2)足:

只要,足够。

 (3)喜:

高兴

(4)竟学:

学习完成。

竟,完毕,最终。

2.

(1)项羽年少时,读书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法,又无所成。

(2)读书,只能够让我记住姓名而已。

学剑法,只能抵挡一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能抵御万人的本领。

(3)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羽兵法。

项羽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又不愿学完)。

3.略

【注释】

①籍:

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

②书:

指古书典籍,被项籍曲解为仅仅是识字记名姓。

③去:

抛弃。

④项梁:

项羽的叔父。

⑤足:

只要,足够。

⑥竟学:

学习完成。

竟,完毕,最终。

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竟成”即最终能成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此指“完毕”。

《屈原列传》: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又,“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这两个“竟”均解释为“最终”。

喜:

高兴。

在史记中,本纪是记历代帝王政绩的传记,=世家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传记、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是大事年表,书是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译文】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时起兵抗秦,三年入咸阳打败秦国主力。

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了。

项羽年少时,读书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法,又无所成。

项梁对他的这种行为很生气。

项羽说:

"读书,只能够让我记住姓名而已。

学剑法,只能抵挡一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能抵御万人的本领。

”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羽兵法。

项羽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又不愿学完)。

(二)阅读《华、王之优劣》,回答下列问题。

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

“幸尚宽,有何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华歆、王朗:

都是东汉时人。

1.翻译文中划线句:

(1)幸尚宽,有何不可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2.读了上文你认为华歆、王朗哪一个做得对,并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解析】

1.

(1)(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

2.略。

【注释】

华歆:

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高唐人。

王朗:

本名严,字景兴,三国魏郯(tan)。

依附:

此处指搭乘华歆与王朗所共乘坐的船。

辄:

马上。

难之:

感到很为难。

舍:

舍弃。

疑:

迟疑,无法决定。

纳:

接受。

自托:

托身。

宁可:

怎么能。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

华歆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华歆说:

“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

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

“幸尚宽,有何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

都是东汉时人。

课后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